用過分謙虛的言詞談話時,可能在表示強烈的嫉妒心、敵意、輕蔑、警戒心等等。語言是測量雙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離的標準。客套話使用過多,並不見得完全表示尊敬,往往也可能含有輕蔑與嫉妒的因素。同時,在無意中會將他人與自己隔離,具有防範自己不被侵犯的預防功能。
某些都市的人,對外鄉人說話很客氣。這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是一種強烈的排他性表現。因此,往往無法與人熟悉,盡是給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類推,假使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話時,則很可能內心存有自卑感,或者隱藏著敵意。
喜歡使用名人的用語和典故的人,一般來說大部分都屬於權威主義者。
對於使用借用語的問題,不但是使用別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還透露一種超越自己以上的東西,一種自我擴張的表現欲。
假如你開口閉口就愛抬出一大堆晦澀難懂的語言或外國語,就會讓人有一種走錯廟門的感覺。事實上,他隻是一個用語言當作防衛自己弱點的人。他這樣做,無非是加強說話的分量,同時也表示自己的見多識廣,來抬高身份和擴大自己的影響。聽一聽語音高低
語音,人的第二種表情
有人曾經說過:“人的表情有二,一是表現在臉上的表情,二是表現在言談中的表情。”的確,聽一個人言談,即可大致了解其心理狀態。
一般說來,在言談中足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態度、感情和意見。固然,言談的內容是表現的因素,但言談的速度、語調、抑揚頓挫,以及潤飾等,也足以影響談話內容的效果。我們往往在無意中,會經由這些因素,表現出所謂的言外之意。而聽者也會設法從這些因素來試圖了解對方的心思。
在言談中,有的人說話可能帶有弦外之音,但是隻要仔細捉摸,便不難看出其端倪,了解其真正的意圖。
在說活過程之中,人的內心感受會直接影響聲音,而另一方麵,聲音的節奏也是內心活動的一種表現。
《禮記》中談到內心與聲音的關係。《禮記·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人外在的聲音隨著內心世界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聲音不但與氣能結合,也和音樂相呼應。因為聲音會隨內心變化而變化,因此:
內心平靜聲音也就心平氣和;內心清順暢達時,就會有清亮和暢的聲音;內心漸趨興盛之時,就有言語偏激之聲。
這樣就可以從一個人的聲音裏判斷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有關這方麵知識,《逸周書·視聽篇》講到的四點值得研究: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聲音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內心誠信的人,說話聲音清脆而且節奏分明,這是坦然的表現;
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陰陽怪氣,非常刺耳;
內心寬宏柔和的人,說話語調溫和如水,好比細水之流,舒緩有致。
從打電話的聲音
我們平時與一個人交談時,可以從他的聲音判斷出他的性格。那麼,在“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電話裏,我們又怎麼通過聲音斷定他的性格呢?
外向型的人一開口說話聲調就富於節奏感,給人一種爽朗而活潑的感覺。他能夠禮貌周到地報上自己的姓名,雖然說話多少快了一些,但是能夠很快地說明他打電話的用意。這一種外向型的人,都希望麵談的時間越快越好,至於見麵的地點,他也會配合著對方的意思,很快做出決定。
內向型的人在開始的“喂……喂……”時,就叫人覺得聲音低沉而混濁,好似在打探這邊人的情緒似的。如你回答:“您有什麼事情”時,他往往會一時為之語塞,然後再以緩慢的口吻開始打招呼。這種招呼打起來聲音細小,很難聽清楚。“您有什麼事情嗎?”如果你加強語氣問他時,他也不會立刻“言歸正傳”,他的“話頭”特別冗長,非常懂得禮節,噓寒問暖,很是周到。
此外,這種人說話的內容也很冗長,時常在反複,他常常很關心對方的事情,盡量使用一些恭敬的詞句與之交談,至於他自己的事情則暫時擱下來,因為一拖再拖,當然就會浪費很多時間。
有的人會在三更半夜打電話來。他們會說:“如果不確定一下,我根本就睡不著……”他們常常拘泥於細微的事情,以致整個頭腦塞得滿滿的,卻從不考慮時間以及對方是否方便,亂打電話。
另外,在電話中,內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問話更為細致。
掌握語速的快慢
在說話方式的特征中,首推速度。速度快的人,大都能言善辯;速度慢的人,則較為木訥。此均為每個人固有的特征,隻不過依人的性格與氣質而異。在心理學中,所要注意的,便是如何從與平時相異的言談方式中了解對方心理。平日能言善辯的人,有時候忽然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相反地,平時木訥講話不得要領的人,卻突然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小心,必定發生了什麼問題,應仔細觀察,以防意外。
大體而言,當言談速度比平常緩慢時,表示不滿對方,或對對方懷有敵意;相反地,當言談的速度比平常快速時,表示自己有短處或缺點,心裏愧疚,言談內容有虛假。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情形是因為,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不安或恐懼情緒時,言談速度便會變快。憑借快速講述不必要的多餘事情,試圖排解隱藏於內心深處的不安與恐懼。但是,由於沒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冷靜反省自己,因此,所談話題內容空洞,遇到敏感的人,便不難窺知其心理的不安狀態。柳傳誌就是一位分辨語速的高手。在聯想企業生死攸關的時候,他召開了一次董事會議,敏銳的柳傳誌發現他的下屬在發言中,吞吞吐吐,全沒有企業家應有的風度。他估計有軍心煥散的趨勢,他立刻宣布散會,接著便展開及時的調查,對症下藥,彌補了企業的重大變故。
在現代的職場中,如果你是一位管理人員,對工作中發生這種語音上的反常行動,要引起密切的注意。
多留心對方的音調
與說話速度一樣可以呈現特征的,便是音調。
肖邦曾在一家雜誌專欄中敘述道:“當一個人想反駁對方意見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門———提高音調。”的確如此,人總是希望借著提高音調來壯大聲勢,並試圖壓倒對方。音調高的聲音,是幼兒期的附屬品,為任性的表現形態之一。一般而言,年齡越高,音調會隨之相應地降低。而且,隨著一個人精神結構的逐漸成熟,便具備了抑製“任性”情緒的能力。但是,有些成人音調確實是相當高的。這種人的心理,便是倒回幼兒階段了,因此,自己無法抑製任性的表現。在此情況下,也絕對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
在有女性參加的座談會上,如果有人的評述牽扯到某位女士,被批評的那位女士便會猛然地發出刺耳的叫聲,並像開機關槍似的開始反駁,使得在座者出現啞口無言的場麵,座談的氣氛已蕩然無存。音調高的聲音,被看做精神未成熟的象征。言談之中,還有所謂語調的抑揚頓挫,對一個人的外在表現非常重要,甚至有時也能決定人的沉浮。明成化年間,兵部左侍郎李震業已三年孝滿,久盼能升至兵部尚書,恰好這時兵部尚書白圭被免職,機會難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親家、刑部尚書項忠接任。滿懷希望的李震大為不滿,對他的親家埋怨說:“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鑽到此處?”過了些天,李震腦後生了個瘡,仍勉力朝參,同僚們戲語說:“腦後生瘡因轉項。”(意指項忠從刑部轉官而來),李震回答說:“心中謀事不知疼。”他仍然汲汲於功名,不死其心。其實李震久不得升遷,原因是因為聲音的變化而影響了皇帝對他的印象。在皇帝看來,忠臣往往能奏朝章朗朗而談,而奸臣則聲音低沉而險惡,李震的聲音曆來沙啞而不定,給人一種不可靠的感覺。因為他素患喉疾,每逢奏事,聲音低啞,為憲宗皇帝所惡。與李震一殿為臣的鴻臚寺卿施純,聲音洪亮,又工於詞令,在班行中甚是出眾,憲宗對他很欣賞。因而升官的事自然與李震無緣。這雖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音調對人們印象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