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長期的、穩定密切的人際關係的相互聯係,會使交往雙方在某些行為準則、性格特點、價值定向等方麵變得相近或者相同起來。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八、以貌取人要不得
人們長期以來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好人必定是身高體壯、眉清目秀;而壞人則總是形容猥瑣、獐頭鼠目的。其實,人的相貌之好壞,與其內在素質之優劣,並非都是成正比的。大聖人孔子滿臉是毛,簡直像個惡鬼;周公又瘦又小,像幹枯的樹樁,但他們都功業卓著,名垂千古,使後人仰慕不已。而桀和紂,盡管長得英俊高大,是當時天下有名的美男子,但結果卻身死國亡,遺臭萬年。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如果僅以相貌來判斷人,最終會失誤的。唐朝的安祿山,長得肥胖,肚子很大,一副忠厚的樣子。一次唐玄宗問他:“你這肚子裏都裝些什麼玩意?”安祿山答道;“我的肚子裏裝的隻有對你老人家的赤膽忠心,別的什麼也沒有。”唐玄宗聽了心花怒放,對安祿山越發信任。可後來,安祿山卻興兵作亂。
九、獨立的思考很重要
傾聽別人的意見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聽過之後,自己還要再思考。當確信自己的觀察、認識是正確時,就決不可輕易地被別人的言論所左右,即使100個人當中有99個人唱反調也要堅持下去。
不過,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偏見、成見束縛而固執己見。如何把握好這個分寸,全在於自己是否冷靜、公正、客觀。尤其是年輕人,思想依賴性大,往往容易懷疑自己的直觀感覺,又容易受到外來意識的影響,輕易地動搖自己正確的判斷和見解。
如果別人的意見是像數學那樣清清楚楚的東西,那自然還可作另論,但不管怎樣,也是從別人的那一個側麵觀察的,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麵性和表麵性,而且還常常帶有投其所好、看當事人的心情等感情色彩。
如果我們對各種人的評價標準、鑒定意見加以比較,那麼不難看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評價標準,有些評價甚至是缺乏科學根據的臆測。
因此,成見不可有,定見不可無。應記住:眼睛比耳朵更可靠,但是如果不能用自己的頭腦進行認真的思考,那麼,眼睛看得再多,耳朵聽得再多,也是毫無益處的。
十、不要做極端的判斷
有的人這樣寫道,“人,乃是宇宙間最錯綜、最完全的事物:揉憐憫、友善、堅韌、頑強、智慧、高尚於一身;集自尊、自私、懶散、貪婪、愚昧、卑俗於一體。”
確實,一個人的性格是多方麵的,隻不過一個側麵的突出掩飾了其它的側麵。人都存在著自我矛盾,有時為愛國熱情所燃燒,似乎貢獻生命也在所不辭:有時卻又心灰意懶,想躲進深山老林……。不要強求吧!這就是人。在現實生活中,2×2往往不等於4。
因此,不要做極端的判斷。作為社會的人,其心靈世界是極其複雜、極其豐富的,不可能是單一色的。高爾基在他的長篇小說《三人》裏,曾經借主人公伊利亞的口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一個人是壞的,也還有好的地方;如果一個人是好的,也還有壞的地方。我們的靈魂是多色的,隨便什麼人都是如此。”
人性是不可能有極端的。假如你喜歡十全十美的標準人物,那麼文藝作品也許能滿足你,但是在你的一生中恐怕永遠也不會遇到這樣的人。人若要達到完善、完美,還需經過漫長的“修煉”。
總之,隻有在實踐中考驗、識別一個人才是最可靠的,才能減少判斷失誤,而僅僅憑外貌就對一個人下定語,往往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取的。
識別朋友中的小人
人往往最容易在自己最好最親密的朋友身上吃虧。
正如安全的地方,人的思想總是鬆弛一樣,在與好友交往時,你可能隻注意到了你們親密的關係在不斷成長,每天在一起無話不談。對外人你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之間沒有秘密可言。”但這一切往往會對你造成傷害。
波爾美上大學後便違背了父母的意願,放棄了醫學專業,專心於創作。值得慶幸的是,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知名的專欄作家郝嘉,她們成了知心朋友,無所不談。郝嘉悉心指教,波爾美不久便寄給了父母一張刊登自己文章的報紙。一個人在挫折時受到的幫助是很難忘的,更何況是朋友,波爾美與郝嘉幾乎合二為一了,一同參加雞尾酒會,一同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波爾美把郝嘉介紹給她所有認識的人。
但這時郝嘉麵臨著不為人知的困難,她已經拿不出與名聲相當的作品了,創作幾乎枯竭了源泉。
波爾美把她最新的創作計劃毫無保留地講給郝嘉聽時,郝嘉心裏閃過了一絲光亮。她端著酒杯仔細聽完,不住地點頭,罪惡想法就產生了。
不久,波爾美在報紙上看到了她構思的創作,文筆清新優美,署名是“郝嘉”。波爾美談到她當時的心情時說:我痛苦極了,其實,如果她當時給我打一個電話,解釋一下,我是能夠原諒她的,但我麵對報紙整整等了三天,也沒有任何音訊。半年之後,我在圖書館遇到了郝嘉,我們互相詢問了對方的生活,以免造成尷尬,然後,很有禮貌地握手告別。自那件事以後,我們兩個人全都停止了創作。
好友親密要有度,切不可自持關係密切而無所顧忌,正如中國一句古話“見麵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親密過度,就可能發生質變,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過密的關係一旦破裂,裂縫就會越來越大,好友勢必變成冤家仇敵。也許有一天,你興衝衝地闖進了朋友的家裏,一見麵甩著自己頭發上的雨珠,一麵高聲喊叫,而你的朋友卻慌慌張張地藏著什麼東西。此時,請你不要追問,因為這是他獨有的秘密,你更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有意疏遠你,不相信你。心中藏著屬於自己秘密的人會認為,這是他們的權利,朋友沒有必要占有它。
朋友要保守秘密並不是對你的不信任,而是對自己負責。你同樣也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這一切並不證明你和好友之間的疏遠;相反,明智的人會認為,如此對方的友誼更加可靠。斤斤計較,你一定會失去好友。同樣,在你朋友覺得難為情或不願公開某些私人秘密時,你也不應強行追問,更不能私自以你們的關係好而去偷聽偷看或悄悄地打聽朋友的秘密,因為保守秘密是他的權利。一般情況下,凡屬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開權利應留給朋友自己。擅自偷聽或公開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
識別生意場上的騙子
行騙者與受騙者是對立的統一。世上沒有行騙者,哪會有受騙者;而沒有受騙者,行騙者也沒有立足之地。巴爾紮克曾說過:“傻瓜旁邊必須有騙子。”這話並不一定說凡受騙的都是傻子,但這話卻講出了騙人的與被騙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人們之所以受騙,總有其受騙的原因,或者說,受騙是由於沒有必要的防騙能力。因此,要想不受騙,就必須提高你的防騙能力。
現在要問:受騙能夠防止嗎?回答是肯定的。一個人隻要具有一定的防騙能力,就可以防止受騙,或者說可以少受騙,避免受大騙。
地產業在香港算得上是最大的交易。有一次,某金融公司從內地到香港與某大廈賣主接觸,開始整座樓房的開價是1.78億港元,某金融公司認為偏高,經過幾次洽淡,雙方各持己見,於是商定第二天下午繼續談判。次日,他們在一間會客室商談。忽然有幾個大亨打扮的人走進來,神秘地與樓房賣主說話,雖然聲音壓得很低,但仍可以聽見說的內容,請賣主將樓房價格升到1.8億元成交。賣主將來人打發走之後,對某金融公司人員說:“剛才說的話,你們可能聽到了,他們開價1.8億我都不答應,而給你們1.78億,這是考慮你們是祖國親人,我們應表點愛國心。”因為某金融公司早聽說有買樓房被詐騙之事,所以看到港方的活動,仍不為之所動,經事後了解,宋的幾個大亨,原來是賣主一方的人,這是他們設的一計,以此誘騙某金融公司上鉤。
這裏,某金融公司到香港去買樓房,與賣主進行談判,雙方關於價格問題各持己見。在談判過程中,來了幾個大亨裝做買主,其實是演戲讓某金融公司看的。因某金融公司事先聽說有賣樓房詐騙之事,才未上當。由此看來,在與他人交易過程中,如果事先有思想準備,能時時事事提防,則可有效地防止受騙。
要防止受騙,還需要具有一定的識騙防騙能力。騙子騙人要掩蓋其騙人的真麵目,總是以某種假象出現。
如果一個人增強了防騙意識,再具有必要的防騙能力,受騙是可以防止的。幾年前,某市發生的一起哄動一時的“預售彩電詐騙案”就是一例。
大騙子閻慶華原是內蒙古包頭市人,曾囚貪汙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1984年,他在北京編造了一封美籍華人原某給包頭市長的信,信中謊稱原的長子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經理,次子是日本日立公司經理。原某準備拿出一筆資金為其在包頭市居住的外甥閻慶華興辦企業。市政府相信了這封信,同意在包頭成立興中企業有限公司,並下達了市政府同意該公司從國外引進汽車生產線在包頭生產的批複件。
1985年,經人引薦,他與包頭市政府聯係,利用市政府的批複文件及偽造注有2.75億美元的“中國銀行信用卡”、“中外合資企業批準證書”,詭稱要來某市建立年產5萬輛2.5噸客貨兩用車生產廠。騙取了市政府的信任,市政府同意他成立了宏慶實業有限公司,閻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此後,閻自稱在建廠之前先從日本進口一批彩電、摩托車、鋼材。從而預售彩電271台,摩托車2輛,收款27萬佘元,他以支海關稅為名,支取了7萬餘元預售款,這筆巨款被其揮霍。此後,該市公安局奉上級指示,對中外合資企業摸底,經過調查,證實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騙子。
像閻某這樣的大騙子,本來是不難識破的。試想如果一開始就像公安人員摸底那樣,閻的詐騙怎能得逞?如果一開始就嚴格對資金進行審查,並做一些必要的調查研究,那就不會受騙。再者,這樣的大騙子也並不高明。即使一時受騙,也應及時識破。比如,建立年產5萬輛汽車生產線,是要經中央、省有關部門批準的,不能由閻一人說了算。為什麼既沒有上級批文又不見上級來人?信用卡一般是供數額較少的零花錢用的,哪有2.75億美元這樣巨額?如此等等。這些破綻隻要稍加留意,是不難識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