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修級別:包容造就境界人生(3)(1 / 3)

就是對這樣一個素昧平生的人,這個婦女表現的是極度的寬容,也正是這種寬容,才讓那位少年感動得淚如雨下。也許,就是因為有了這次被寬容,那個少年的人生得以重寫。

6、第六級能包容異者

如果你能包容唱反調人時,就證明你的境界特高了,我們把這種包容的級別稱之為第六級。

回顧曆史,對“歧見”和“異己”的仇視與迫害是無數苦難與戰亂的根源之一,對寬容的理念和實踐做出澄明的思考,有助於求索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差異的世界中和平共存。對沃爾澤來說,寬容使差異成為可能,而差異使寬容成為必要。

中國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彼此的思想若真脆達到“類聚、群分”的境地,可不得了。文者要引為知己,武者要結為兄弟;君子結交講誌同道合,小人相處求臭味相投。不管是金蘭結義,還是狼狽為奸,都證明隻有知己才是最“鐵”的,惟獨那異己分子是誰也不能容忍的。

知己確實令人神往說話異白同聲,辦事不約而同:交流時推心置腹,相處時同甘共苦。我國古代就有許多這方麵的佳話,如伯牙摔琴謝知音,孔明出山酬聖主,至於“七為知己者死”,就更屢見不鮮了。

知己難遇,而異己難容。古往今來,幾多“異己”被絞殺:秦始皇焚書坑俗,為的是清除異己:蔽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的是清除異己;“天朝卜國”大興文字獄,為的是清除異己;“黃埔校長”借中山艦之名,擠排共產黨,為的是清除異己……一幕幕曆史活劇無不表明異己足眼中釘、肉中刺,恨不能眾刻除之而後快。

可是社會上真的不該有異己嗎?答日:非也!沒有異己,便沒有了對立,矛盾也就隨之消失;失去了矛盾,社會也就無法發展了。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處理和解決矛盾,同時又不斷產生新的矛盾的過程。沒有矛盾,便沒有一切。況且,異己在特定情況下,處理得當,也會成為知己。齊擬公雙用管仲,齊國得以稱貓。諸葛亮七縱孟獲,幹戈化為玉帛。即便不相為謀,一個群體中容留一兩個異己,也不見得是壞事。因為有異己的群體必然會為強化自己、同化異己而努力,整個群體也就出現了勃勃生機一一他們是在不自覺地從異己身。上獲得了生命力。所以,異己的存在也不能絕對說是有害無益。其實,那些視異己如骨魷在喉的人,實際上並不能因為除了異己就扶搖直上,他們在排斥異己的同時,也封閉了自己。

挪威人捕到沙丁魚後,通常在所捕的沙丁魚群中放一條鯰魚。據有經驗的漁民講,有了這條“異己分子”的存在,沙丁魚就會加速遊動,使沙丁魚能活著上岸。

然而,當我們吃著發臭的沙丁魚時,是否感到自己的思想也如這沙丁魚的結局一樣呢?

當然,這裏並非鼓吹“泛愛主義”,而隻是認為,異己也有享受陽光的權利。雖然你與異己分子不共戴天,但“天”隻有一個,要想獲得一個沒有異己的天地,就如同用自己的牙齒咬掉自己的眉毛一樣永遠辦不到。

“人,生而不平等。”

在曆史上,有很多人窮究一生的研究,然後,想為這個問題提出一個圓滿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論,才真正為眾生提出了究竟解決之道。

人的差異性有來自先天的業力,及後天的努力與學習。一般人基於此差別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給予批判,就益發的更不平衡了。其實,以佛法的觀點,這種種的不同、相異、對立,卻極為公平。因為眾生一切的身、心、環境,皆取決於自己的業力。我們要突破意識的觀念,就要放下錯誤的標準,因為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訂出一個範圍,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敵人,而加以排斥。這都是由意識造成我們內心的一種主觀,如果不能突破,就會一直生活在意識的阻礙裏而痛苦不堪。 而當了解了這個道理,你就再也不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或憤世嫉俗了。那麼,爭執中,如一方能夠將衝動忍耐一下,那麼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