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思想,都有意誌,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意誌。你的思想孩子不一定歡喜,你的意誌孩子也不一定認同。所以要在孩子的天空裏思考,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麼,隻有這樣,才能縮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媽媽的味道
媽媽的心意無限深廣,但是年幼的兒女無法體會慈母的廣大心懷,有時候故意哭鬧,要求媽媽抱一抱自己,甚至故意無理取鬧,就是想要獲得母親的關懷。
一些在外求學、就業的異鄉遊子,經常會懷念起家中“媽媽的味道”,甚至在每個兒女一生當中,不時的也會回憶起成長期中所有的“媽媽的味道”,諸如媽媽懷抱中的溫暖,媽媽哺乳的甜蜜,媽媽輕聲慢語的指導,媽媽裝模作樣逗自己歡喜的愛心,等等,每個兒女都不會忘記這許多的童年往事。
所謂“媽媽的味道”,其實就是媽媽的“慈母之心”。母親的慈愛,每一個兒女都能感受得到,所以從小到大,乃至自己做了父母,都會懷念“媽媽的味道”。
媽媽有什麼味道呢?星雲大師有如下總結:(1)媽媽的語言。在兒女的成長過程中,即使還在繈褓之中,媽媽就會自言自語地對著嬰兒講話。直到兒女學語,便逐字逐句地教導兒女說話。剛開始先教一個字:“來”、“乖”、“好”,接著兩個字:“寶貝”、“抱抱”、“好吃”。之後是三個字、四個字的教育,直到兒女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時候有的兒女就開始嫌母親嘮叨,一句話總是說了又說,吩咐又吩咐,甚至不斷叮嚀“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但是就算是怪媽媽嘮叨,也會感謝媽媽的慈愛關懷。
(2)媽媽的動作。媽媽對兒女的關懷,經常表現在動作中。例如,媽媽伸手,就知道媽媽要抱我;媽媽把手背在後麵,必然藏有東西要給我。媽媽作勢要打人,其實她的內心是愛我的;媽媽把我抱在懷中,那是媽媽最快樂的時候;媽媽哼著沒有字句的音聲,其實那是在表達對我的愛意;媽媽怕吵醒熟睡中的我,總是輕聲慢步;媽媽把我放在搖籃裏,實際上是放在她自己的心裏。
(3)媽媽的容顏。嬰兒時期,媽媽就是小兒女的一切,媽媽的笑容,那是天堂;媽媽哭喪著臉,那是人間的慘事。盡管媽媽有多少心事,可是到了小兒女麵前,又一副若無其事,笑逐顏開的樣子。媽媽的兩個眼睛,是小兒女心中藍色的海洋;媽媽的嘴巴,講話比黃鶯出穀還要動聽。總之,天下的媽媽雖多,我的媽媽最美麗。
(4)媽媽的心意。媽媽的心意無限深廣,但是年幼的兒女無法體會慈母的廣大心懷,有時候故意哭鬧,要求媽媽抱一抱自己,甚至故意無理取鬧,就是想要獲得母親的關懷。在兒女小小的心靈裏,隻想征服母親完全屬於自己所有,哪裏能體會媽媽的內心充滿著人世間的辛酸,還有大人世界的是非煩惱呢?母親的恩情如山之高,如海之深,媽媽的心意實在不易了解。
(5)媽媽的飯菜。媽媽懷胎的辛苦,推幹就濕的忍耐,都是別人替代不了的;甚至媽媽的三餐,更能表達媽媽的味道。媽媽準備三餐,各種酸辣鹹淡的味道,總是迎合著兒女的喜好,從來不會想到自己要吃什麼。早晨,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為孩子準備上學的便當;中午兒女放學,媽媽總是等著兒女回家共同午餐;晚上尤其加倍用心,總想在飲食上獲得小兒小女的歡笑。
媽媽一生,從兒女出生,一直到長大自立,永遠都是念著孩子的愛好、需要,所以到底是媽媽的味道,還是孩子的愛好,實在難以分清。
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人人都希望自己日有進步,日有成長,但進步成長要靠自己努力用功。
世間事都要自己擔當,有些事別人能幫你一時,有些事是別人不能代替的。
人生有哪些事是不能代替的呢?星雲大師為我們列出下列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希望每一位家長謹記:(1)爬山走路不能代替。在山路上行走,負重爬山,即使所負的重物可由別人代勞,幫一些忙,但爬山走路是不能代替的。
(2)吃喝拉屎不能代替。人餓渴時,要吃飯喝水;吃了東西,總得排泄。所謂“大小便利”,我吃喝,你不能解除餓渴;你要拉尿拉屎,我也不能代替你解決。
(3)生老病死不能代替。人都有生老病死,每個人的生老病死都得自己承擔。即使是富如百萬富翁,即使親如妻子兒女,眼看著心愛的人生老病死,徒歎奈何,也是不能代替。
(4)因果業報不能代替。每個人的一生,幸與不幸,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招感;每個人身口意的行為都會遭感業報,業報是個人自作自受,誰也代替不了。
(5)讓人接受不能代替。每個人生存於世間,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人接受。是兒女,要被父母接受;是父母,也要讓兒女接受。作為他人的部下,要讓主管接受;作為主管的領導人,也要讓部下接受。還有,要讓朋友接受,要讓社會接受,要讓大眾接受,如果自身的言語行為性格有諸多不當,別人就是有心幫你,也不能代替你讓人接受。
(6)思想意誌不能代替。人都有思想,都有意誌,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意誌。你的思想我不一定歡喜,你的意誌我也不一定認同,所以世間就有各種思想、各種學說。我們自由表達,現如今都講究尊重與包容,所以不能強迫人家要接受,也不容人家強要代替自己表達行為意誌。
(7)憂悲苦惱不能代替。人都有憂悲苦惱,但自己所感受的憂悲苦惱別人不能代替,我的憂悲苦惱要我自己解決,他的憂悲苦惱也隻有他才能解決。有了憂悲苦惱,別人可以勸說,可以安慰,可以鼓勵,可以化解,但是真正的憂悲苦惱,別人是幫不上忙,更是代替不了的。
(8)進步成長不能代替。人人都希望自己日有進步,日有成長,但進步成長要靠自己努力用功,所謂“怎樣栽植,就會怎樣收成”。
我田裏的稻秧無助於你地裏的麥苗成長,每一個人各自耕耘,有各自的收獲,你不能代替我,我不能代替你,各自受報,這是非常公平的公理道義。
兒女的心聲
現在的家庭,父母每天為生活打拚,隻在物質上拚命賺錢,可是疏於家庭的溫暖,對兒女沒有正常的教養,就是給零用錢,滿足他的物質享受,但沒有關心少年兒女的內心需求。
現在的青少年,對家居生活毫不關心,也完全沒有興趣,成天喜歡往外發展,除了在學校讀書以外,好一點的就在外麵與朋友正常交際,不好的則是放蕩、流連於一些不良場所,原因就是家庭沒有溫暖。
其實,要營造家庭的溫暖並不困難,例如家中經常聽到爸爸的笑聲,時時有爸爸指導關於人生處世之道,兒女把爸爸當做朋友,則家居也很可愛。或者能吃到媽媽的烹飪風味,諸如湯圓、粽子、燒餅、麵條,或者與媽媽一同烹煮,不斷感受到媽媽的慈愛、智慧,把媽媽當成老師一樣,兒女又何必往外跑呢?
現在青少年,隻要能夠在家中感受家居的歡樂、父母的恩愛、家庭的幸福美滿,自然不會想到外麵遊蕩。由於時下一般父母都不能了解兒女的需要,總是疏於傾聽兒女的心聲,因此星雲大師代表天下的兒女,表達他們的心聲:
(1)父母要正派。父母有錢沒有錢,兒女可能不認為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正派的父母。貪贓枉法,吃喝玩樂,靠耍嘴皮子,甚至以詐騙為生,兒女也沒有麵子。不正派的父母,兒女口雖難開,父母可知他們的心中在滴血嗎?
(2)雙親要恩愛。有的父母經常鬥氣、吵架,平時冷戰、熱戰不斷,兒女無奈,隻有離家,終日往外跑,因為他覺得家裏如同地獄,一刻也難以忍受。
(3)爸爸要回家。爸爸不回家,媽媽也不肯煮飯菜,三餐都叫兒女到外麵胡亂吃,如此怎麼會有家庭的溫暖呢?所以常有人提倡“爸爸回家吃晚飯”。但現在社會的應酬之多,家庭團聚日薄,如此怎麼會有歡喜居家生活的兒女呢?
(4)家中有笑聲。現在的家庭,有電唱機、電視機的聲音,就是缺少父母的歡笑聲音。兒童居家,感受不到家庭的快樂幸福,有的孩子整天見不到父母,家中空蕩蕩得無聊,他也隻得做一個鑰匙兒童。一個不喜歡家的孩子,終日往外跑,沒有親情的孕育,如禾苗沒有雨露的滋潤,要他正常成長,此實難矣。
(5)父母多關心。現在的家庭,父母每天為生活打拚,隻在物質上拚命賺錢,可是疏於家庭的溫暖,對兒女沒有正常的教養,就是給零用錢,滿足他的物質享受,但沒有關心少年兒女的內心需求。比金錢更重要的是愛情,比物質東西更渴望的是精神成長的嗬護。
(6)管教要得當。父母對兒女沒有適當的管教,比方說不顧他的尊嚴,在他麵前誇讚別人家的兒女乖巧,自己的兒女沒有用,不聰明,貪玩不會念書。在小兒小女的耳中聽來,原來在父母的心中,我是這樣的壞孩子,那我就壞給你看,所以後麵的問題就難以收拾了。
上述兒女的心聲,父母固然聽不到,就是兒女有心想要訴說一些自己的想法,父母也總是不屑的以一句“小孩子懂什麼”,就把兒女的意見完全抹殺。俗語說,“天高皇帝遠”、“有冤無處申”,現在家庭也不大,父母就在身邊,但他的委屈無處申訴,如此怎麼能養出好的兒女呢?所以天下的父母們,你希望有可愛的兒女嗎?請傾聽他們的心聲吧!
孩子不是虐待品
虐待兒童的定義,不隻是身體上的打罵,還包括精神虐待,甚至性虐待、疏於照顧等。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在東西方都有很多虐待兒童的案例。不過,基本上西方還有兒童保護法,尤其有人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是青年的戰場,是老人的墳場,可見兒童在美國受到的重視與保護之周全。
反觀東方,虐待兒童不但司空見慣,而且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有些父母打罵兒女,還理直氣壯地說:“兒女是我養的,我為什麼不可以打罵他?”所以東方不少兒童就在這樣的思想下,成為受虐兒童,也讓東方成為兒童的墳場。
星雲大師將兒童受虐的內容,歸納如下:(1)罵他、打他,不鼓勵他。有的父母為了打孩子,特地製作“家法”,每次打小孩都是棍棒、藤條齊來,甚至一天要打上好幾次,每次打小孩的理由都是冠冕堂皇,例如小孩子難教,不打他、罵他,如何成器?甚至不隻父母打罵,學校的老師也以打罵為教育方法,學生不會背書就罰跪,寫字作文不好就罰打;因為無能的父母與老師,除了打罵以外,不懂得鼓勵他,給予愛的教育,因此可憐的兒童就這樣成為體罰下的受虐兒了。
(2)氣他、嫌他,不教育他。天下的父母,當然多數都把兒女當成自己心頭上的一塊肉,愛他、保護他;但是有的父母兒女一多,就會氣他為什麼要生到我家裏來?甚至嫌他成為家裏的負擔。由於父母經常生他的氣,不時嫌他這也不好,那也不對,兒女於是成為驚弓之鳥,視家庭為牢獄,對家毫不眷戀,日子久了就會蹺家,甚至逃學,所以家庭教育失敗,連帶的也影響學校教育,乃至導致社會問題叢生。
(3)怪他、恨他,不關愛他。在中國的家庭裏,常見一些媽媽打破了一個碗,就怪兒女沒有幫忙;父親在外麵受了別人的氣,回到家裏也拿兒女出氣,動不動就怪兒女不成材,恨兒女不成器。尤其有的父母不和,任何一方都可以把氣出在孩子身上,所以有很多兒童在家庭裏,整天隻看到父母的戰爭、相罵,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不成為問題兒童也難。
(4)任他、隨他,不撫養他。現代的父母,每天忙著上班賺錢,疏於照顧兒女,也少有時間與兒女互動,增進親子情誼。尤其現在很多雙薪家庭,父母同時在外上班工作,兒女每日放學回家,父母還未下班,於是成為鑰匙兒童,乃至成為飆車族,甚至加入打群架的幫派。這都是由於父母放任兒女,隨兒女自生自滅,沒有負起撫養的責任。一顆剛出土的幼苗,沒有澆水、施肥,花草樹木也不能正常成長,何況很多單親的幼小兒童,沒有正常的家庭撫養、教育,任他、隨他又怎麼能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