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做財富的主人(2 / 3)

佛教還說到“七聖財”,即信仰、精進、持戒、聞法、喜舍、智能、慚愧,這就是聖人的財富。

賺到歡喜

一生之中,能賺到幾千萬的人並不多,但是我們能從工作中賺到歡喜,賺到尊重。

三十年前,星雲大師在高雄縣大樹草創佛光山時期,有一位初中畢業的木工師傅蕭頂順先生幫他建設佛光山。木工師傅不會畫圖,星雲大師也不懂建築,不過他們兩個很有默契,常常在一路巡視勘查時,星雲大師講出需要,木工師傅用心記下來,遵照星雲大師的構想,幫星雲大師完成心中勾繪的模型。

他們沒有辦公桌,也沒有一張藍圖,幾年來,木工師傅一直在佛光山建房子。星雲大師也曾關心他說:“你這麼多年來,在佛光山不停地建房子,依你現在建築的經驗,如果到社會上發展,要買幾幢房子,並不困難;而你幫我在佛光山蓋房子,你的房子在哪裏呢?你怎麼沒想到去賺錢,為自己買土地蓋房子呢?”

蕭頂順回答我說:“我才不稀罕去賺錢買土地建房子,這幾年我在佛光山賺了滿滿的歡喜,這份歡喜,不是土地或房子可以相比的。”

蕭頂順先生三十年來,賺了不少的“歡喜”,至今他仍然為佛光山海內外道場的建築,煞費苦心。從年輕到鬢發添白,不論烈日當空還是冷風徹骨,他的心依舊如三十年前,一腔熱情,廣設天下僧林,令三寶長住五大洲洋。

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凡事不要向錢看,比金錢寶貴的東西很多,慈悲、道德、智慧、和諧、歡喜、關懷、__________情義,等等,才是取用不盡的財富。

一生之中,能賺到幾千萬的人並不多,但是我們能從工作中賺到歡喜,賺到尊重;從人我相處中,賺到禮貌,賺到關懷;從信仰中賺到心安,賺到慈悲,這些心內的法財,勝過銀行的利息和紅利。

一生,要為自己賺到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不怕海枯石爛,不怕滄海桑田,可以結伴我們終老,遠離啼哭悲惱?

貧富貴賤

人的心田不是用來生長欲望的,而是用來生長菩提慧命以圓滿人生的。

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必須有一些資糧。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碼的條件。可惜人們錯把追求物質當做了人生的目的,發展出計較與比較之後的貧富差別,比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富家一席酒,窮漢半年糧”、“寧吃少年苦,不受老來貧”、“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難倒英雄漢”,這些都是來自民間深刻的感歎。貧與富自有其因果來由,星雲大師有以下四點認知:

(1)富足來自知足。知足第一富,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正是安貧樂道的典範。一個人擁有再多,如果內心不知滿足,那種精神上的貧窮更加可憐!所以,人的富足並不是看在金錢數字上的多少,而是看一個人知足與否。

(2)尊貴來自謙卑。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由於水性謙下,總是往低處流,所以世間萬物都受到流水默默的哺育。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冰川所孕育的恒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怒江、長江、黃河、湄公河等七大河流,供給了印、中、尼、泰等數十億人民的水源。山頂上冰雪的高貴,恰是來自謙下的流水。有德的君子,他的尊貴,正是他的謙下利民而不自以為崇高。

(3)貧窮來自吝嗇。什麼是真正的窮人?欲望無窮是一種心的貧窮。人的心田不是用來生長欲望的,而是用來生長菩提慧命以圓滿人生。其實,任何人出生,這宇宙間的財富都有他的一份,所謂“一枝草,一點露”。而要取得財富,必須先把手掌放開。如果你始終緊握著手裏的舊物,又如何能取得新的資源呢?想要圓滿人生,首先要有“同體共生”的認識,能“喜合”才是真正的富有。

(4)卑賤來自傲慢。傲慢就是自大,就是以己之長辱他之短。佛經雲:“若驕慢生,則長養一切雜染之法。心不謙下,由此則生死輪轉,受無窮苦。”凡夫不知宿命,故常驕慢,因為驕慢,所以不畏造惡受果報、不願悔過,也不精進於修行萬善。

所以,人之富是知滿足,人之貴是能謙下,人之貧是不知舍,人之卑賤是因為驕慢自大。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用錢最好使大眾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才能使自己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

星雲大師從小就在貧苦中長大,因為沒有錢,養成不購買的習慣,乃至養成不積聚的習慣。這習慣對他一生幫助很大。財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汙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財富轉眼成空。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1951年,星雲大師在台灣佛教講習會擔任教務主任,台灣省佛教會發給他新台幣50元的月薪。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因為他從小在叢林中長大,50元對他來說也算是很多了。星雲大師每個月拿這筆錢為教室校舍添置教學設備,為貧苦學生購買文具用品,眼看莘莘學子在佛學上有所成長,能為教界所用,感到非常欣慰,這不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嗎?

過了兩年,星雲大師到了宜蘭念佛會,每月有新台幣300元的供養,他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富有了!當時,戴十字架十分盛行,他拿出150元購買銀製項鏈,與前來聽經聞法的青年佛子結緣,希望他們能掛在頸上,代表自己崇高的身份。另外的150元,他則用來訂購100份《人生雜誌》供信徒閱讀。後來,隨他學佛的青年有增無減,閱讀《人生雜誌》的信徒跟著他到處傳教,他更進一步地了解到:“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1956年,星雲大師放棄了日本大正大學博士班的入學機會,將這筆開銷節省下來,後來供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人赴日留學。

當年正是經濟最為拮據之時,很多人都笑他是個沒有財務頭腦的傻子。

結果,他們在學成後,均以所學奉獻佛門。幾十年來,他不斷資助年輕佛子念書求學,甚至到海外參學,現在他們陸續成為佛光山的中堅分子。

那些年,星雲大師經常往來於高雄和台北,中途在彰化午餐,小店裏一碗一元五角的素食陽春麵,他付五塊錢。人皆怪之,他卻感到理所當然。因為那時佛教事業並不普遍,身為佛子,他隻是想盡一份微薄的力量,期能拋磚引玉,鼓勵商人多從事有關佛教的事業。如此一來,不但商人可因佛教而受惠,也便利了佛教徒購買用品,方便大家吃素,豈不一舉兩得?

星雲大師常到香港,香港的計程車經常拒載出家人,他若乘坐一次都以雙倍的車資給他,希望能改變風氣。後來,他更將這種理念擴及一些販夫工商,例如:他到澎湖去布教,往往買了一大堆當地居民兜售的小石子,回來之後卻不知道如何處理是好;他到泰北去弘法訪問,在小攤子邊徘徊良久,左看右看都沒有自己歡喜的東西,隻得給每個攤販泰幣100元,100多個攤販都用奇異的眼光看他,他隻是實踐“小小布施”

的心願。

星雲大師沒有購買的習慣,但要買時從未想買便宜貨,總怕商人不賺錢。他以為,本著一種歡喜結緣的心去消費購買,將使商人因經濟改善而從事產品品質的改良創新。錢,與其購買自己的方便,不如用來購買大家的共有、大家的富貴。如此一來,“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也是社會大家所共有的”。

35年前,曾經有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因人介紹,前來找星雲大師,表示要跟隨他學習佛法。那時他自己托身何處都感困難,隻有婉言拒絕。但在她臨走時他又非常不忍,當下即掏出身上僅有的50元相贈,以為她另尋佛學院,作為學道之資。沒想到35年後的今天,她居然以10萬倍的捐款作為報答。布施金錢,不是用來買一份虛名,不在於數目的多少,而是以一份誠心來贏得自己的歡喜和自己的心安理得!

反觀濁世中,一些人坐擁財富珍寶,出入汽車洋房,一旦死後,生前的所有錢財不但帶不走,而且形成後世的禍源,寧不悲乎?正所謂:“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金錢如水,必須要流動才能產生大用。如何用錢是一種很深的智慧。用錢最好使大眾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才能使自己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所以,星雲大師深深覺得: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