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也是財富
智慧會讓你洞察人生,正見是非;智慧會讓你明白輕重,淨化煩惱。
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有錢可以買到醫藥,買不到健康;有錢可以買到床鋪,買不到睡眠;有錢可以買到讚譽,買不到知己。內在的財富如道德、人格、氣節等也要兼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那麼,財富到底包括哪些呢?星雲大師這樣理解:(1)善緣的財富。廣結善緣是增進財富最方便的方法。講好話、對人微笑招呼、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隨手功德,就能與人結下好緣。一個人經常廣結善緣,當有一天自己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許多善緣就會不請自來;反之,一個人平時不懂得結緣,卻一味想要發大財、要人家對你好,俗話說“煮熟的鴨子都會飛走”,因緣就是那麼不能湊巧,使你得不到助緣。
(2)信譽的財富。信譽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財富和一種無形資產。
現代社會愈來愈重視信譽,像企業注重品牌、品質保證;西方國家從幼稚園、小學生即給予誠信教育。每一個人都要樹立自己的形象,以勤勞、誠懇獲得信譽的財富,不僅能幫助有形財富的增長,更增加內心坦蕩的無形財富。
(3)健康的財富。夢窗國師說:“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貴。”即便很有錢,但是身體不好,無福享用,財富再多也不是我們的;不但事情做不成,有時親友還要為我們擔憂。反之,即便擁有的金錢、土地、股票不多,但隻要身體健康,憑著勤勞、努力也能實現理想。大家當要愛護身體健康,擁有健康就是擁有財富。
(4)智慧的財富。有人用勞力賺錢,有人靠技術賺錢,有人憑著智慧就能賺錢。你若有創意,加上種種努力因緣,就可能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而你有錢可以買到無價珍寶,但不一定買到智慧。
智慧會讓你洞察人生,正見是非;智慧會讓你明白輕重,淨化煩惱。這比有形的財富重要得多。富有不是用存折的數字來衡量,健康、智慧、善緣、__________信譽才是真正的財富。我們應該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在的財富,更重視未來的財富。
理財十事
錢財是一個大染缸,人在錢財裏,很容易被汙染。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現在的事業,大都合夥經營,因係共財,所以自己的潔身自愛,就非常重要。
談情、做人、理財、處事,似乎是人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尤其錢財對人生非常重要,所謂“無財百事哀”,一個人沒有錢財,事情難成,生活也很艱難,所以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要有錢。
然而,錢財並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從地底蹦出來,頂多由祖先留下一些遺產給我們,或是社會的一個機緣,讓我們發財。有時就算有了錢財,也要好自經營,否則錢財如流水,流來也會流去。星雲大師將“理財十事”歸納如下:
(1)開源節流。所謂“理財”,一是要“開源”,二是要“節流”,“開源節流”是經濟學上理財的不二法門。沒有開源,沒有來路,怎能有錢?沒有節流,錢財一直浪費、流失,怎能保有?開源節流沒有一定的程式,但看各個領導人、主管如何規劃、預算。
(2)規劃預算。所有的事業,都需要有規劃,人事製度、生產行銷的規劃,乃至“歲入歲出”的規劃。所謂“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發財談何容易;能替消費者節約預算,就是替自己增產。
(3)評估價值。經營事業的人,要做市場調查,舉凡產品的行銷,社會的需求,買賣的行情,成本的高低等都需要做一番確實的評估,才能穩操勝券。
(4)通達財訊。經商的人,財訊應該要互相通報,那裏有商機,那裏有新產品,那裏發現能源,那裏有善於管理的傑出人才,或是有專業技能的特殊人士,都是財訊,不能失之交臂,所以參與各地的商會、聯誼會,就顯得非常重要。
(5)廉潔自愛。錢財是一個大染缸,人在錢財裏,很容易被汙染。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現在的事業,大都合夥經營,因係共財,所以自己的潔身自愛,就非常重要。與人共事,先要讓別人了解自己不貪財,這是合作的第一要件。
(6)善財能舍。會賺錢,也要會用錢,員工的分紅,會激勵他更加賣力;善事的讚助,會讓產品更加知名。現在一些財團對地方的回饋,對政府的支持,對宗教慈善團體的樂助,可說都是“善財能舍”。
(7)縱合分管。經濟的原理,要懂得分散風險,因此有人說,所有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就是分攤風險。所以當事業發展到某一個階段,可以合營,可以分管,相互資助,千萬不能隻求麵的擴展,不知力量能否統轄。大而不當,也非經營之道。
(8)重視智財。看今日之財團事業,所以發財,都是先發掘人才,有人才,才能賺到錢財,所以人才的培養、人力資源的開發,要舍得投資。懂得重視智慧財,也是理財之要。
(9)管理有道。現在講究管理學,工商管理、技術管理,乃至人力資源的管理、產品品質的管理,尤其人心、人性的管理等,隻要管理有道,何患不能賺錢。
(10)經營有方。最近天下文化公司出版《藍海策略》一書,所謂“藍海策略”,就是不要彼此惡性競爭,殺得兩敗俱傷,而是透過柔性管理,找出新的發展之道,彼此共榮共有,共創雙贏,這才是最好的經營之道。
人都希望賺錢,能夠經營有道,而且理財有方,必然賺錢。以上“理財十事”,提供參考。
最理智的財富
一樣的穿衣、吃飯、事業、財富,一旦有了智慧,人生就不一樣了。
《金剛經》上說:“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寶施雖多,終是有限;法施雖少,功用無窮。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之多,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金錢再怎麼多,也有用完的一天。俗語說“萬貫家財,不及一技隨身”,學會了一樣技能比擁有任何財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錢和技能更高、更好。
智慧能使人冷靜下來處理事情,避免衝動,不會出紕漏。
佛教的般若智慧怎麼會是財富呢?智慧是無價之寶,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智慧這種“般若財富”在我們的心裏,可以給我們證信真理,可以給我們知情識理,可以讓我們認識真我,可以讓我們獲證永恒的生命。
星雲大師規勸紅塵中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上,有時候感到不如意,主要原因是喜歡和人比較。看到別人平步青雲、事業亨通,心中起了不如人的想法,因此自我煩惱。有時候為了爭奪名利,爭取待遇上的公平,甚至為了爭一口氣,而要計較到底;一有計較,雙方就起了衝突,不愉快的事於是產生。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我們自以為家財萬貫,是世間上的富豪,但尚有更富有的人在;自以為地位顯赫,是社會上的權貴,但還有更高位的人在。如果永遠和人比較、同人計較的話,就永遠無法感到滿足,又怎麼能夠得到幸福呢?所以,隻有擁有智慧,才能看透財富的真相。有一首古詩很通俗,說得很好:“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佛教總是教人吃虧忍辱,佛教告訴人們要奉獻犧牲,實際上吃虧就是占便宜,在忍讓之中有奧妙的道理。譬如我們常抱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很偉大,我很渺小;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有讓你,貧窮我受”的態度,尊重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而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論。因此,愛護別人,其實是愛護自己;尊重他人,其實是自我尊重。你種下恭敬、忍耐、服務他人的種子,自然能收到受人愛戴、敬重的果實。
星雲大師特別提醒癡迷塵世、沒有智慧的凡夫俗子:我是好人,別人是壞人,我懷才不遇,天下的人都辜負了我;我很偉大,別人微不足道;我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別人則一無是處;快樂我來享受,痛苦由你承擔,隻要我富足,別人貧窮無隔宿之糧、無立錐之地也無動於衷……詩雲:“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樣的穿衣、吃飯、事業、財富,一旦有了智慧,人生就不一樣了。智慧是我們的自性真如,是我們的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