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明世宗:壬寅宮變(3 / 3)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寧嬪王氏首謀發動這次宮變的。

為什麼王氏要指使宮女們殺死嘉靖帝呢?據說世宗自嘉靖元年大婚後,身體很虛弱,經常氣喘、咳嗽,直至嘉靖九年還沒有孩子。嘉靖十年,世宗在宮中欽安殿建壇求嗣,以求得到一個兒子。起初,以禮部尚書為監禮使,文武大臣輪流值班進香,一直沒有效果。到嘉靖十五年,請道士邵元節等主持祈壇。事情也是巧合,當年,後宮妃嬪就生了男孩,以後又生了好幾個孩子。寧嬪王氏也在這一年為嘉靖帝生了一個兒子,按慣例,她應該由嬪晉為妃,可是不知為什麼,世宗沒有晉封她。

因此寧嬪王氏心存不滿。她便在嘉靖帝夜宿於寵妃曹氏宮中時,指使楊金英等宮女將皇帝勒死以作為報複,同時也可把責任推到曹氏身上。這一說法大抵是根據一般宮闈鬥爭的邏輯所進行的猜測,但於情理並不符。因為,一個生有皇子的妃嬪,為了爭寵而冒如此大的風險,沒有這樣的必要,十幾位宮女為給主人爭寵而不顧生死謀害皇帝,而且如此一致的態度,可能性也不大。

第三種觀點認為,世宗喜怒無常,任意殘害宮女而導致了這次宮變。

據曆史資料記載,嘉靖帝性格殘暴,喜怒無常,任意對待臣下,和後宮從皇後到宮女。孝潔皇後陳氏僅僅因為對朱厚熜好色有所不滿,朱厚熜便雷霆大發,陳氏和她腹中的孩子一起死去。陳氏死後,朱厚熜立順妃張氏為後,寵愛有加。然而,朱厚熜就因為一件小事,一怒之下廢了張氏,改立德妃方氏為後。方氏在壬寅宮變中對嘉靖帝有救命之恩,但她處死了皇帝寵妃曹氏。朱厚熜心有戒恨。幾年後,後宮失火,朱厚熜竟然眼看著大火燃燒而不救,使方氏在害怕和驚嚇中死亡。

對皇後都是如此,嘉靖帝對待出身低微的宮女宮婢,當然不看在眼裏。朝鮮史書所載,朱厚熜雖然貪色,但宮人隻要犯了一點小小的錯誤,從不寬恕,痛加責打,因此多達二百多位宮女被打死。這種非人的待遇,使宮女們擔驚害怕,蓄謀拚死鬥爭。而這起宮變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宮女才發出“咱們下手了罷,強如死在他手裏”的呼聲。

第四種觀點,依正史所載,此次宮變,與一妃一嬪有關。推測可能是一場政治鬥爭。

明武宗也是荒淫無度、縱欲過度而死時,沒有留下子嗣,也未留下遺囑,臨終時告訴身邊太監,由太後與朝臣商議酌定立嗣之事。經慈壽皇太後與朝臣商議,興獻王之子朱厚熜被迎立,即明世宗嘉靖帝。論輩分世宗與武宗為堂兄弟,如按繼承皇位的要求,他應尊重皇家傳統,稱自己生父興獻王為叔父,而尊武宗之父明孝宗為父。但朱厚熜卻希望尊自己的生父為皇考,甚至想追封興獻王為皇帝。由於皇統的問題事先沒有講明。導致朱厚熜即位後朝廷爭論不休,很快一場政治風波在嘉靖初年上演。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代表的一方,主張尊重明朝的皇統;而以璁等人為代表的一些大臣,則迎合嘉靖帝私意,要求按照嘉靖的意思行事。,明廷上下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一場史稱“大禮儀”的激烈爭論,延續近二十年。這場鬥爭表麵上是禮儀之爭,而實際上,時起時伏,它的實質是朝臣與皇帝、朝臣各派係之間的激烈權力鬥爭。

大禮儀剛剛以嘉靖帝的勝利宣告結束,發生壬寅宮變,而且與一妃一嬪,即端妃曹氏和寧嬪王氏有關,因此,推測涉及大禮儀,是政治鬥爭失敗者利用妃嬪除掉嘉靖帝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