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乾隆:母慈子孝的幸福(2)(2 / 3)

三陽開泰喜朝五位膳檔隻是“四執事庫”檔冊中的一種,還有穿戴檔是記錄皇帝日常及年節大典穿衣戴帽的。乾隆朝檔也相當完整。綜合這些穿戴和進膳檔等,可詳細看出乾隆帝年節衣食情形。

乾隆帝在元旦是夠忙碌的,子正一刻十分就已起床,接著就戴黑狐皮朝冠,穿黃刻絲萬字錦地黑狐膁龍袍,外套黃緞繡五彩貂皮邊袷朝服,黑狐皮朝端罩(即今之披風),鬆石圓朝帶,東珠數珠,白布綿襪,厚棉套褲,藍緞羊皮裏皂靴。太監即呈進“三陽開泰”果茶一盅。旋即至各處拜佛,拜皇太後,至太和殿受朝賀。回宮後將袷朝服卸下,更換大毛熏貂緞龍正(王半)珠頂冠、貂皮端罩、鬆石大靼帶、青緞羊皮裏皂靴。接受後妃們叩賀後,即共進餑餑,這和民間吃餃子或元寶意義相同。

乾隆帝身係鬆石大程帶,用以拴大小荷包。依照習慣自小除夕起至二月初二日,皇帝的鞓帶上左邊就拴上四個小荷包,其中黃刻絲珊瑚豆荷包內裝“年年如意”一件,紅緞拓金線鬆石豆荷包內裝“雙喜”一件。押祟小荷包一個內裝金八寶八個、銀八寶八個、寶石八寶八個、金錁二個、銀錁二個、金錢二個、銀錢二個。鞓帶右邊拴小荷包六個,其中青緞拓金絲珊瑚豆三個,內中一裝“事事如意”、一裝“筆定如意”、一裝“歲歲平安”。其餘三個黃緞五彩線珊瑚豆荷包不裝物品。這樣豐富的壓祟錢,民間何能比擬。

元旦,乾隆帝照例用朱筆黃箋書寫“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這是新春發筆大吉一盛典。故宮收藏乾隆元年至六十四年“元旦發筆”黃箋完全無缺,彌可珍貴。我曾親自整理。回憶我兒時至高中,每年元旦在漢聲府君指示下,也曾舉行“發筆大吉”盛典:用紅紙包新筆墨硯,書寫於紅箋上。

乾隆帝於元旦曰例於乾清宮賜王公大臣“大宴”。膳檔記載:大宴用“三陽開泰”桌椅碗皿,一桌需用豬肉六十五斤、野豬肉二十五斤、鹿肉十五斤、羊肉二十斤、魚二十斤、肥鴨一隻、菜鴨三隻、菜雞七隻、肘子三個、關東鵝五隻、野雞六隻、鹿尾四條……材料是夠多了,但乾隆帝卻很少嚐食,隻不過略飲酒和奶茶。欣賞承應戲三刻完場,大:宴儀式完畢,皇帝回宮,陪宴的王公大臣(另有陪宴席)散去,這大宴的菜品,就賞給南府的眾演員。

“南府”就是後來的“升平署”,乾隆時承應戲詞曲道白典雅遠勝於成豐同治光緒時,可說是乾隆帝的欣賞能力與趣味是與慈禧不同的。元旦承應戲照例上演《歲發四時》、《喜朝五位》等。比較民間戲院新年或除夕上演的《八百八年》、《六國封相》等吉祥戲用意相同,但內容高雅多多。

元旦申正三刻,乾隆帝與妃嬪們共進“酒膳”,例用紫檀木折疊矮桌擺設,用青玉盤盛菜七品。這隻用豬肉三斤、肥鴨子一隻、肥雞半隻、野雞二隻、肘子一個、腸子四根、蝦米海蜇皮各二兩,比較大宴簡單多多。乾隆帝有時興趣濃厚,即於晚膳特命加蘇州菜,如乾隆四十八年元旦晚膳照常膳品外又加:燕窩燴五香鴨子熱鍋一品、燕窩肥雞雛野雞熱鍋。其後乾隆五十年元旦起,又加“蘇宴”,全用蘇州菜,其中豬肉縮砂餡煎餛飩、豬肉餡煎粘團、糖醋鍋渣,尤為帝所嗜愛。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中六次巡遊江南,蘇杭景物動人以外,“食”髓知味可能是一主因。

五毒荷包鵲橋仙渡農曆端午節,民間多以菖蒲艾葉交叉懸掛門首。據檔冊知清官各處門戶也和民間一樣。穿戴檔更記載:乾隆帝是日所戴得勒蘇草胚纓冠上且特別插一艾尖,腰係鞓帶自五月初一日起即懸掛五毒荷包,項際掛雕伽楠香數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