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改革開放的藍圖(3 / 3)

1月的最後一天,鄧小平在朱鎔基陪同下,視察了上海航空工業公司。公司總經理向鄧小平彙報了該公司的發展情況:這是中美合作建成的一個現代化的民用航空工業公司,生產的十架MD—882型飛機五架返銷美國。總經理向鄧小平提出,希望國家製定保護民族航空工業的政策。鄧小平點了點頭,表示讚同。同時,鄧小平指出:堅持改革開放和加強國際合作,飛機製造業是很有前途的。如果我們的飛機價格能比美國便宜10%—20%,就可以出口,特別是向第三世界出口。

在該公司視察中,鄧小平再次談到了對外開放。他說:“如果不是對外開放,我們生產汽車還會像過去一樣用錘子敲敲打打,現在大不相同了,這是質的變化。質的變化反映在各個領域,不隻是汽車這個行業。”說到這兒,鄧小平的目光深沉,語氣也隨之激動起來:“開放不堅決不行,現在還有好多障礙阻礙著我們。說‘三資’企業不是民族經濟,害怕它的發展,這不好嘛!發展經濟,不開放是很難搞起來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要搞開放,西方國家在資金和技術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在離開上海前,鄧小平再三叮囑上海市負責人:“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試第一個就要準備失敗,失敗也不要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

1199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講話猶如催春的暖風,吹遍祖國大地。而上海,是鄧小平這次南下之行的最後一站。

2月3日晚,農曆除夕之夜。鄧小平與上海市黨政軍負責同誌、老同誌及各界人士歡聚一堂,共迎猴年新春佳節。

當鄧小平、楊尚昆出現在會見大廳時,全場掌聲如雷。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市長黃菊迎上前去,說:“我們代表上海一千三百多萬人民向你們拜年,祝你們新年快樂,健康長壽!”鄧小平、楊尚昆含笑說:“向你們拜年!向上海人民問好!”

春節過後,鄧小平通過聽彙報,與人交談,了解情況。他充分肯定1199991年上海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績,並開誠布公地坦言道:“回過頭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麵,都會不一樣。”

鄧小平分析了上海加大改革力度的有利條件,說:“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麵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麵寬。”“上海民心比較順,這是一股無窮的力量,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他特地談到浦東:浦東開發比深圳晚,但起點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後來居上。

鄧小平對上海的發展寄予很大的希望。他說:“上海一年就有很大的變化。三年會有更大的變化。”他囑咐有關負責同誌:“上海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看準了的就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根據鄧小平的諄諄囑托,以浦東開發為契機,上海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加快了步伐,創造了奇跡。1199992年至1199993年,上海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比880年代增長水平翻番。

1199993年1月,上海的建設者們在辛勤的工作中迎來了雞年新春。

22日晚,舉國共慶除夕。在上海各界人士齊聚的會見廳,鄧小平對上海的建設者們給予了高度褒獎。

鄧小平說:“我向大家拜年,祝你們春節愉快,並通過你們向全體上海人民,首先是上海工人階級拜年。上海工人階級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帶頭羊。”“上海人民在1199992年做出了別人不能做到的事情。”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鄧小平還談到:“當然,走一步,回頭看一下是必要的。要注意穩妥,避免損失,特別要避免大的損失。有一點小的損失不要緊。回頭總結經驗。改正缺點就是了。”

鄧小平說得最多的,還是對上海改革和建設的勉勵和要求。他說:“希望你們不要喪失機遇。對於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中國與世界各國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作出了很多貢獻。”“你們上海去年努力了一年,今年再努力一年,乘風破浪,腳步紮實,克服困難,更上一層樓。”

上海人民沒有辜負總設計師的期望。1199993年,上海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509.993億元,比上年增長144.99%,超過全國的增長速度;浦東開發成果顯著,國民生產總值增長30%,高於全市一倍。

1199993年12月13日,上海細雨霏霏,六級的冬風裹挾著刺人的凜冽寒氣撲麵而來,氣溫驟降至攝氏零度左右。

這天上午,鄧小平身著大衣、頭戴帽子,不顧年高天寒,視察了浦東。

登上楊浦大橋,鄧小平凝神眺望。麵前,車流滾滾,人聲鼎沸,寒風細雨中的浦東一派熱氣騰騰的建設景象。鄧小平笑了,笑得那樣慈祥、那樣動情。

腳下的楊浦大橋,創下了一項世界紀錄——它是世界第一跨度的斜拉橋。那高高舉起的斜拉橋梁,猶如一雙巨人之手,扯起了上海騰飛的風帆。鄧小平握著大橋建設總指揮朱誌豪的手,讚揚道:“這是上海工人階級的勝利。我向上海工人階級致敬!”他高興地與市負責同誌及朱誌豪等在大橋上留影。

車緩緩行駛。鄧小平參觀了內環線浦東段及羅山路、龍陽路兩座立交橋。

幾年前,上海曾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幾位日本客商到上海洽談合作項目,從虹橋機場驅車前往市區,在路上整整走了三個小時,比從日本乘飛機到上海的時間還多。而今,一條條寬闊雄偉的高架路、一座座盤旋起伏的立交橋聳然而立,向人們展示著上海的新姿。

看著眼前的變化,鄧小平笑吟道:“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他對身旁的市負責同誌說:“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話。”

元旦之夜,鄧小平由吳邦國、黃菊等市領導陪同,登上新錦江大酒店頂層。俯瞰上海的節日之夜,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燈火輝煌,歡聲笑語。鄧小平感慨萬個地說:“上海變嘍!”

這天晚上,鄧小平還參觀了南京路、外灘等地,與上海人民共享節日的歡樂。

11999944年2月99日,農曆春節。這是鄧小平自11998888年以來與上海人民共度的第七個春節。

這天下午,鄧小平步入會見廳,與上海有關負責人、老同誌互致新春的祝賀和問候。鄧小平說:“我一年來你們上海一次,祝上海人民春節愉快。”

吳邦國說:“這是您老人家對上海人民的鼓勵,對上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鄧小平笑著說:“你們上海的工作做得實在好。”

老人家深深懂得,快馬仍須加鞭。他說:“上海有特殊的素質、特殊的品格。上海完全有條件上得快一點。”

上海的騰飛,時刻記掛在總設計師的心裏。

“開發區大有希望”

1986年8月19日,鄧小平從北戴河來到天津視察。一下火車,鄧小平即對前來迎接的天津市長李瑞環說:“我這次來天津,要看看你們的開發區,看看市容,還要到港口看一看。”

8月20日上午,雨後初晴,鄧小平乘車行駛三十四點五公裏,視察了7月1日剛落成的天津市交通大動脈中環線全線。在中山門蝶式立交橋上,鄧小平下車會見了這座構思新穎的大型立交橋的設計者胡習華。他握著胡習華的手,連聲稱讚他“幹得好”。李瑞環介紹說,胡習華今年三十歲,中專畢業,現在還不是工程師。按照規定,他還不能當工程師,我們準備破格提拔他為工程師。鄧小平說:“應該,這是誰也不應該反對的,這也叫改革。”

鄧小平對中環線的高速度、高質量建成很感興趣,他說:“改革、現代化科學技術,加上我們講政治,威力就大了”。

鄧小平邊看邊評論。在參觀了古文化街,遊覽了天津市市容後,他興奮地說:“天津這幾年變化確實很大,比以前漂亮多了。古文化街很有特點,對外國人一定有吸引力。”

引灤入津工程一直是鄧小平十分關注的一項工程,他曾對參加這項工程建設的人民解放軍給予高度的評價。20日,鄧小平特地為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題寫了碑名。

21日,鄧小平興致勃勃地視察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他這次天津視察的重點對象。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底根據鄧小平提出的“對外開放不是要收,而是要放”的指導思想開始興建的。從那時到現在,經過一年零八個月的緊張工作,已經和外商簽訂合同三十五項。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在這裏投資。本年年底將有二十個企業投產。當鄧小平聽到關於這一情況的彙報時,高興地對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煒說:“對外開放還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問題。”

在經濟技術開發區,鄧小平會見了合資企業的中外雙方經理,參觀了丹華公司的車間和試生產的自行車。

天津港負責人向鄧小平彙報說,天津港下放地方兩年來經濟效益提高40%,吞吐量增長22%,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壓船問題。鄧小平說:“人還是這些人,地還是這塊地,一改革,效益就上來了。這無非是給了你們權,其中重要的是人權。你們有了權,有了錢,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

鄧小平對我國的汽車工業大為關注,在參觀了從聯邦德國和日本引進設備和技術製造的摩托車和小汽車後,鄧小平說:“我們要自己解決小汽車的問題。你們要研究出幾種新的汽車型號,外形要經常換,像商品包裝一樣。”

應李瑞環的要求,鄧小平揮毫為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寫下了“開發區大有希望”七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鄧小平放下筆,幽默地說:“就這個容易,別的都不容易喲。”意思是說,什麼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勉勵大家少說多幹。

送給廈門的大政策

1984年2月7日,春節剛過,一列火車駛進鷺島,鄧小平來到了廈門。同來的還有王震,他們將對三年前開始建設的廈門經濟特區進行考察。

在從火車站到賓館的路上,鄧小平不顧旅途勞累,一邊看窗外的廈門建設情況,一邊聽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等的彙報,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在此之前,一月下旬,鄧小平視察了深圳、珠海,看到了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明確了一個指導思想,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不是收,而是放。

2月8日,風和日麗,鄧小平乘著“鷺江”號遊艇,視察了已建成投產的東渡港五萬噸位碼頭。那高大的桔黃色的龍門吊車,一排排色彩鮮明的集裝箱,一艘艘裝卸貨物的遠洋貨輪,都使他強烈感到廈門經濟特區的繁忙景象。

離開東渡港,鄧小平登上遊艇,向鼓浪嶼方向駛去。項南陪坐在鄧小平的身邊。

項南對鄧小平說:“小平同誌,廈門特區現在實際隻有二點五平方公裏,實在太小了,太束縛手腳了,即使很快全部建成,也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鄧小平注視著他和省市的負責同誌,“你們的意思是……”

“把特區擴大到全島!”項南明確堅定地回答,“使整個廈門島都開放,這對引進外資和技術,對改造全島的老企業,對加強海峽兩岸的交往,都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鄧小平一邊聽,一邊察看地圖,肯定地說:“我看可以,這沒得啥子問題嘛!”

當看到廈門離金門這樣近時,鄧小平問:怎樣才能使兩地直來直往。

項南回答:搞自由港。

項南說:“現在台灣人到大陸,都不是直來直去,要從香港和日本繞道來,這太麻煩了。如果把離台灣、金門最近的廈門變成自由港,實行進出自由,這對海峽兩岸中國人的交往,會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王震在一旁說:“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鄧小平又何嚐不願意考慮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們黨的一些領導人早在“文革”末期,就已開始考慮這個問題。1973年,周恩來在會見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戴維·洛克菲勒時就曾坦率地說,這方麵我們不如台灣的嚴家淦,嚴家淦在台灣搞自由港就比較成功。但那時,我們的思想還不夠解放,不可能搞自由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外開放政策的提出,使我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像搞自由港這樣的大問題,還必須經中央集體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