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1)(2 / 2)

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十二月,康王趙構接到宋欽宗的蠟書,在相州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元帥府下編前、後、中、左、右五軍,其中前軍統製為劉浩。嶽飛屬劉浩前軍。按蠟書的命令,康王元帥府的任務是火速趕往東京(今開封),解京師之圍。嶽飛奉命帶領三百鐵騎,前往李固渡偵察,與金兵相遇發生戰鬥,大敗金兵。跟隨劉浩解了東京之圍。

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滅北宋,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及皇家宗室北歸。五月,康王趙構(即宋高宗)於南京繼位,史稱南宋。初期,宋高宗主張收複失地,啟用了大批主戰將領,其中就有嶽飛。嶽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收複失地。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趙構即位,嶽飛上書,大意為:“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複,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係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複。”宋高宗並未采納嶽飛的建議,並以越職為由將嶽飛罷官。之後嶽飛北上,入河北招討使張所軍中,借補“正八品修武郎”,充中軍統領。張所很賞識嶽飛,很快升嶽飛為“從七品武經郎”、任統製。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九月,張所命嶽飛入王淵部,北上抗金。嶽飛作戰有勇有謀,數敗金兵,聲威大振。而王彥保守怯戰,使得嶽飛隻能孤軍奮戰,嶽飛缺軍糧時又不肯相助。嶽飛知道自己與劉豫有隙,所以複歸宗澤,為留守司統製。宗澤死後,杜充代之,嶽飛官複原職。三年,杜充將還建康,嶽飛進言:“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複取之,非數十萬眾不可。”杜充不聽,嶽飛也隻能隨軍而歸。杜充守建康,金軍與叛賊李成在烏江會合,杜充閉門不出。嶽飛泣諫請視師,杜充不出。金軍遂由馬家渡渡江,杜充遣嶽飛等迎戰,諸將皆潰,唯獨嶽飛力戰。後杜充降金,諸將多行剽掠,惟嶽家軍秋毫無所犯。兀術趨杭州,嶽飛要擊至廣德境中,六戰皆捷,擒敵將王權,俘叛軍首領四十餘。嶽飛勸服王權,是指為己所用。嶽家軍駐紮在鍾村,軍中缺糧,將士們寧願挨餓,也絕不擾民。金所籍兵相謂曰:“此嶽爺爺軍。”爭來降附。

1139年(南宋紹興九年),嶽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下令大赦,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嶽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後高宗對他好言相勸,嶽飛方受。此後嶽飛上表,“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複仇而報國。”高宗沒有采納。

1140年(南宋紹興十年)五月,金國撕毀和議,兀術等分四道來攻。由於沒有防備,宋軍節節敗退,城池相繼失陷。隨後高宗命韓世忠、張俊、嶽飛等出師迎擊。很快,在東、西兩線均取得對金大勝,失地相繼收回。嶽飛揮兵從長江中遊挺進,實施銳不可當的反擊,他一直準備著的施展收複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