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 3)

《麈史》:“鉉謫居連州,嚐寫所著《文粹》一百卷,好事者於縣建樓貯之。官屬多遣吏寫錄,吏以為苦,以鹽水噀之,冀速壞,後以火焚其樓。”

《宋史》:“鉉藏書至多,雖被竄斥,猶傭夫擔荷以自隨。”

十五、晏元獻殊

熨鬥親舒紙凸凹,官文書可給傳鈔。

臨川世說留佳本,不似王原叔本殽。

《宋史晏殊傳》:“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帝召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賜進士出身。”

《避暑錄話》:“晏元獻平居書簡及公家文牒,未嚐棄一紙,皆積以傳書。雖封皮亦十百為遝,暇時手自持熨鬥,貯火於旁,炙香匙親熨之,以鐵界尺鎮案上。每讀得一故事,則書以一封皮,後批門類,蓋今《類要》也。王莘樂道尚有數十紙,餘及見之。”

《文昌雜錄》:“晏元獻家有《相笏經》,占吉凶可八九。”

董棻《世說新語跋》:“《世說》三十六篇,世所傳厘為十卷;或作四十五篇,而末卷但重出前九卷中所載。餘家舊藏,蓋得之王原叔家。後得晏元獻公手自校本,盡去重複,其注亦小加翦截,最為善本。”

十六、宋宣獻綬 子敏求次道

誰說長安不易居,春明宅子卜鄰餘。

踏穿戶限門如市,亦似鴻都碑下車。

《宋史宋綬傳》:“綬字公垂,趙州平棘人。幼聰警,外祖楊徽之無子,家藏書悉與綬。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時所尚。以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卒,年五十。贈司徒兼侍中,諡宣獻。子敏求,字次道,龍圖閣直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家藏書三萬卷,皆略誦習。熟於朝廷掌故,士大夫疑議,必就正焉。”

《孫公談圃》:“宋宣獻家藏書過秘府。章獻明肅太後稱製,未有故實,於其家討論,盡得之。”

葉氏《過庭錄》:“公卿名藏書家如宋宣獻、李邯鄲。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饒州吳氏、荊州田氏,吾皆見其目,多止四萬卷。惟宣獻擇之甚精,止二萬卷,而校讎精審勝諸家。”

《郡齋讀書誌》:“宋宣獻得畢文簡、楊文莊家書,故所藏之富與秘閣等。而常山公以贍博聞於時。”

《夢溪筆談》:“宋宣獻常謂校書如掃塵,一麵掃,一麵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脫繆。”

《曲洧舊聞》:“宋次道藏書皆校三五遍,世之蓄書,以宋為善本。居春明坊時,士大夫喜讀書者多居其側,以便於借置故也。當時春明坊宅子比他處僦值常高一倍。陳叔易嚐為予言此事,歎曰:此風豈可複見耶!”

陸遊跋京本《家語》:“本朝藏書之家,獨稱李邯鄲公、宋常山公。所蓄皆不減三萬,而宋校讎尤精。不幸兩遭回祿之禍,而方策掃地矣。”

魏了翁《遂初堂書目跋》:“宋宣獻兼有畢文簡、楊文莊二家之書,不減中秘。而元符中蕩為煙埃。”

十七、王洙原叔 子欽臣仲至

海內傳書大有人,蒲圻紙北洛陽新。

傳觀子弟皆常本,第一難求鎮庫珍。

《宋史王洙傳》:“洙字原叔,宋城人,翰林學士。兄子堯臣,參知政事,改洙侍讀學士兼侍講學士,前此未嚐有也。洙泛覽傳記,至圖緯、方技、陰陽五行、算術、音律、詁訓、篆隸之學,無所不通。著《易傳》十卷。子欽臣,字仲至,清亮有誌操,曆集賢殿修撰,知和州,徙饒州。徽宗立,複待製,知成德軍。卒年六十七。性嗜古,藏書數萬卷,手自讎正,世稱善本。”

《卻掃編》:“予所見藏書之富,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家。其目至四萬三千卷,而類書之卷帙浩博如《太平廣記》之類,皆不在其間。聞之其子彥朝雲:‘先人每得一書,必以廢紙草傳之,又求別本參校。至無差誤,乃繕寫之。必以鄂州蒲圻縣紙為冊,以其緊慢厚薄得中也。每冊不過三四十頁,恐其厚而易壞也。此本傳以借以及子弟觀之。又別寫一本,尤精好,以絹素背之,號鎮庫書,非己不得見也。鎮庫書不能盡有,才五千餘卷。蓋嚐與宋次道相約傳書,互置目錄一本,遇所闕,則寫寄,故能致多如此。’宣和中,彥朝已卒,其子問以鎮庫書獻,詔特補承務郎。然其副本具在。建炎初,問渡江,書盡留睢陽第中,存亡不可知,可惜也。”

《老學庵筆記》:“前輩傳書多用鄂州蒲圻縣紙,雲厚薄緊慢皆得中,又性與麵粘相宜,能久不脫。”

十八、黃唏景微

空聞羔雁聘黃晞,著論欷歔述瑣微。

不惜黃金擲虛牝,買書歸去骭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