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禁欲與縱欲——《欲經》之謎(1)(2 / 2)

《欲經》雖然專門談論性愛,但性愛在作者的筆下不僅表現為一門藝術,而且表現為一門科學,當然,這種科學多染上了宗教色彩。首先,作者犢子氏並不沉醉於性愛,相反,他是在進行了嚴格的禁欲之後才創作了《欲經》;其次,從科學的角度看,性愛並不是情和欲的泛濫,而是要克製自我的激情,要在對自我****的嚴格控製之下才能進行。最後,犢子氏認為,性愛的最高境界是淡然無情。這最後一點和印度密宗的教義密切相關。在印度密宗看來,性愛是超越現實世界的有效手段,是最為神聖的。密宗對女性的崇拜是一種無私的行為,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愛:無愛。因此,密宗儀式中的****並不表現為激情,而是一種非個性化的行為,一種無狀態的心靈狀態和渾然一體的自我,沉浸於其中的是徹底的自我和自我的解脫。正是在這種解脫的意義上,禁欲與縱欲、苦行與性力奇特地化為一體,成為同歸的殊途。

由於《欲經》對人們了解印度古代文化和習俗很有幫助,它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豔欲主義對印度中世紀的生活產生了極為深刻和廣泛的影響,但到了近現代,印度古典藝術中富於豔欲主義色彩的雕刻與繪畫傳統基本上已經消亡了。不過也有一些藝術形式,比如主要是由宮廷歌妓和神廟舞女演繹發展而來的傳統舞蹈,卻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並通過電影這種形式進一步得以普及。印度電影若沒有傳統的歌舞性表演場麵,它也就沒了印度特色,也不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千年以來,《欲經》仍然是印度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靈感。印度文壇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產生了大量的女性作家,之前印度文學主要是從男性的眼光來看女性,而後,當女性作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來審視自己,女性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們進一步將女性回歸於印度文化的傳統之中,把女性設想為某種能夠抗拒當代文明汙染的原始力量,女性形象在她們的筆下變成了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體。傳統的豔欲主義在安妮塔.德賽、肖帕黛、阿魯德蒂.羅依、吉德.默赫德等印度當代女作家的創作中留下了痕跡。吉德.默赫德是定居美國的印度女作家,她的小說《河經》從書名到內容都表現出其受到《欲經》的影響。

印度文化源遠流長,性文化亦同樣悠久,印度中性書學問之博大精深,跟中國性書不相伯仲。在印度《欲經》(又名《愛經》)一書中,其中一節對古代的房中術,作出詳盡的分類,大家不妨細閱研習。印度《欲經》相傳是由婆蹉衍那所著,成書年分大約在第四至第五世紀,雖然書中內容詳述房中術,但其實內容以反映當時古印度社會狀況為主,不管房中術是主體還是次要,它的重要性始終存在,對後人來說極具研究價值。《欲經》的多個章篇內,便有一節提及八種擁抱方式及四種撫摸方式,令當時的印度男士爭相仿效《欲經》中所提及的方式,從而享受性愛的樂趣。

二、禁欲:釣魚的藝術我們還是回到古人那裏去,看看古人對待欲望的態度。有許多古人把欲望視為洪水猛獸,如儒家的荀子、宋明時代的理學家、道教的全真派、幾乎所有的佛門弟子等等。我們不能一概地否定他們禁欲思想的合理性,但由於他們往往把“欲”看作一種罪惡,把“欲”禁過了頭,結果不僅引起人們的反感,而且也不易做到,甚至連他們自己也做不到。

關於禁欲的內容,一般人都很清楚,我們不在這裏浪費口舌。我們重點要講的是,那些提倡禁欲的人真的是在禁“欲”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禁欲的人不是在禁“欲”,他們是在“釣魚”,他們在付出“小欲”的同時,心裏想的是要換回“大欲”。當然,由於個人愛好的不同,時代的不同,他們所想釣的“魚”也不太相同。

先秦時期的儒家雖然也有禁欲的傾向,如孔子就主張“克己複禮”,但從總的來說,他們對人的欲望還是持一種比較寬容的態度。到了宋明的理學家那裏,禁欲的態度就比較嚴厲了,他們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的口號。朱熹解釋說:人欲是指飲食男女,天理是指仁義禮智,隻有堵塞“飲食男女”之欲,才能彰明“仁義禮智”之理。所好的是,朱熹還不是一個完全糊塗的人,他知道“人欲”是不可完全堵塞的,因此他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語類十三.力行》)人不吃飯就活不下去,大家都餓死了,誰去施行天理!聰明的朱熹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他把“飲食”劃歸了天理。但如果一個人還要奢望吃好的,那就是該死的人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