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意識”領跑行業

具有超前意識,企業總是能夠趕在時代的前麵,帶動市場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超前意識可以說是那些商業巨子們共同的特征,要有“超前意識”,快半拍,就應“總揀別人走不到的地方”才去,要是看到別人去哪裏你也去哪裏,你就永遠不會超前於別人。而李嘉誠自己的發跡史就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

20世紀50年代中期,歐美國家興起一股“塑膠花勢”,借此,李嘉誠一發而不可收,開始大量生產塑膠花,賺下數千萬港元,長江塑膠廠一躍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塑膠花生產工廠,李嘉誠贏得“塑膠花大王”的美稱。

麵對成功,李嘉誠預感到世界市場的變化,獨具慧眼,當機立斷,放棄當時還盈利頗豐的塑膠花業,重操起玩具舊業,李嘉誠又獲成功,在玩具上又賺了上千萬港元。而那些步其後塵仍在經營塑膠花的廠家因行情暴跌,紛紛遭殃。

“好花不會常開”。李嘉誠在接連大獲成功的基礎上依然以獨有的“超前意識”,分析了香港人多地少發展快的狀況,在1958年香港地價下跌70%、房價下跌30%,處於低穀時,以百萬元資本開始了房地產生意,終於又抓住有利機會,成為一代香港地產大王。

在李嘉誠的經營投資過程中,曾經遭遇過無數的競爭對手,而在競爭的最後一刻,李嘉誠總能夠用對方達不到的超前意識采取對手難以預料的行動將其徹底擊垮,從而穩操勝券。

李嘉誠認為,做生意的過程既是錢與錢的交易過程,也是心理與心理的鬥爭過程,就像打牌的人,永遠要具有超前的眼光預測下一步牌的走勢,分析牌麵可能出現的狀況。做生意的人,同樣也需要具備超前的意識,從長遠的角度看問題。這種做法不但有利於經商,而且更有利於鍛煉商人,使他們懂得經商過程中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因此,李嘉誠總是對於任何投資計劃都處之泰然,在拍賣地產的現場,在最後的關頭,李嘉誠總是豎起他自己的“擎天一指”,以一個驚人的價格獲得投資的決勝權。在進行企業收購的過程中,他也總是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將對方企業的決定性股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這就是永遠不讓對方知道自己底牌這一成功商業奧秘的巨大威力。

如果我要到達對岸,我要確信我的能力不是僅可劃到對岸,而是肯定有能力劃回來。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事先做好最壞的打算

“中國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話‘未購先想賣’,這就是我的想法。當我購入一件東西,會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在99%的交易前的事情,隻有1%的時間,是想會賺多少錢。”

針對企業的商業競爭,李嘉誠曾說:“作為一個龐大企業集團的領導人,你一定要在企業內部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個政策的實施之前都必須做到這一點;當我著手進攻的時候,我要確信,有超過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換句話說,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對此,李嘉誠做了如下解釋:“這個道理就像遊泳一樣簡單。我的泳術很普通,劃船也很普通。如果我要到達對岸,我要確信我的能力不是僅可劃到對岸,而是肯定有能力劃回來。等於我遊泳去對麵沙灘,我不會想著遊到對麵沙灘休息,我要預備自己遊到對麵沙灘,立即再遊回來也有餘力,我才開始遊過去。在事先,我會常常訓練自己,例如記錄鍾點和裏數,充分了解自己才去做。”

為了保證絕對有把握成功,李嘉誠通常會做出十分細致的安排。李嘉誠這樣形容自己的管理哲學:“中國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話‘未購先想賣’,這就是我的想法。當我購入一件東西,會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在99%的交易前的事情,隻有1%的時間,是想會賺多少錢。”

“因為這時候來說,多大的實力也是假的。作個比喻,你的風帆高揚,而風帆幾倍於正常比例時,即使那艘船不算太小,當風向不定的時候,隨時可以覆舟。”

李嘉誠在回答記者請教其房地產的經營心得時說:“我不會因為今日樓市好景,立刻買下很多地皮,從一購一賣之間牟取利潤。我會看全局,例如供樓的情況,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經濟前景,因為香港經濟會受到世界各地的影響,也受國內政治氣候的影響。所以在決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審慎,會跟一切有關的人士商量,但到我決定一個方針之後,就不再變更。”

“我會貫徹一個決定,我在差不多99.9%的工程上做到這一點。譬如以過去數以百計的地盤而論,更改的情況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我不會今日想建寫字樓,明日想建酒店,後天又想改為住宅發展,因為我在考慮的期間,已經著手仔細研究過,一旦決定了,就按計劃發展,除非有很特別的情況發生。我知道香港有的人把幾萬平方米一個地盤可以計劃更改幾次,十幾年後才完成,有些人喜歡這樣做,但我負擔不起。”

李嘉誠的成功是建立在他對行市的獨特判斷力的基礎上的。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善於抓住機遇,把握機遇,捕捉機遇,便能開創一個輝煌燦爛的前景。

鬥智鬥勇闖股市

股市最大的特點就是鬥智鬥勇,失掉理智就失去了所做過的一切。

李嘉誠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於股市有著深刻的分析,正是靠著這種分析,他才能夠鬥智鬥勇,成為股市投資中的佼佼者。

對於20世紀70年代的股市,李嘉誠有如下看法:“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場活動早在1891年就已經開始。但股票市場成為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則是1969年前後的事。股票市場真正形成規模更是在70年代以後……”

“在1969年以前,香港股市規模停滯不前,其原因主要有下麵幾點:第一,由於與中國內地的特殊關係,內地政治的任何波動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香港前途;第二,與香港證券市場相比,海外市場能為香港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至少,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工具比香港市場要豐富些;第三,1961年以後,銀行業的激烈競爭,相對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

當然,李嘉誠的成功是建立在他對行市的獨特判斷力的基礎上的。舉個例子來說,他看好九龍倉股票,是因為該集團不善經營造成股價偏低。那時,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過一筆細賬: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龍倉股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計算,九龍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龍倉股也是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