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李嘉誠做事深思熟慮,以誠經商,不好大喜功,也不急功近利,所以他的事業沒有大起大落,這與他做事低調的作風有關,也與他深謀遠慮、穩中求進的管理理念有關,這是他成功的商道寶典。
“一夜暴富”的背後,往往是“一朝破產”。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地產業的盛衰直接影響銀行。正所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
磨礪大商家的戰略眼光
李嘉誠從自己所尊敬的前輩身上,更加清醒地看到地產與銀行的風險。他深刻認識到,投機地產與投機股市一樣,“一夜暴富”的背後,往往是“一朝破產”。作為地產界的新秀,李嘉誠始終堅持穩健的步伐。
李嘉誠投資地產業是在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背景下展開的。當時,為了加快地產業的效率,霍英東售樓花的創舉可說是加速了樓宇銷售,加快了資金回籠,彌補了地產商的資金不足。因此,急功近利的地產商紛紛效尤,蔚然成風。李嘉誠麵對地產界的主流新風潮,作為一個新進者,他冷靜地研究了樓花和按揭。最後他得出結論,地產商的利益與銀行休戚相關,地產業的盛衰直接影響銀行。正所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因此,過多地依賴銀行,未必就是好事。
為此,根據高利潤與高風險同在的簡單道理,李嘉誠製定了如下方略:資金再緊,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以加速建房進度;盡量不在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業隻租不售;總的原則是謹慎入市,穩健發展。1961年6月,香港廖創興銀行擠提風潮證實了李嘉誠穩健策略的正確。廖創興銀行由潮籍銀行家廖寶珊創建。廖寶珊同時是“西環地產之王”。為了高速發展地產,他幾乎將存戶存款掏空,投入地產開發,因此引發存戶擠提。這次擠提風潮,令廖寶珊腦溢血猝亡。
李嘉誠從自己所尊敬的前輩身上,更加清醒地看到地產與銀行的風險聯係。他深刻認識到,投機地產與投機股市一樣,“一夜暴富”的背後,往往是“一朝破產”。作為地產界的新秀,李嘉誠始終堅持穩健的步伐。
除此之外,李嘉誠還在地產業的投資上采取了一種十分靈活的競爭策略。李嘉誠及其長江實業從此樹立起一流地產商的形象,為取得銀行的信任和股市的聲譽、繼續在中區拓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隨著與置地產公司發生的地皮大戰,他又根據這場曆史性大戰中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了如下策略:沉著冷靜,低調處理,以麻痹對手的警覺;知己知彼,吃透置地產公司和地鐵公司兩方麵。然後,投地鐵公司之所好,一舉中標;李嘉誠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牽動全香港地產界甚至全香港市民關注的地王大戰,改變形象,樹立聲威。因此不能太多計較眼前利益,否則以長江實業的實力難以中標。
實際上,李嘉誠在其物業發展上獲利甚微,若以低於產業平均利潤計,李嘉誠還虧了,但是,李嘉誠從此改變了在地產界的形象,可以說贏得太大太大了。此一役,眼前虧了,但從長遠來看是大大地賺了。這就是所謂的戰略眼光。
見好即收,是李嘉誠在商場經常運用的一項黃金戰術。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對於一個漁人,恰時收網比撒網更重要。”
“漁人”要懂得“適時收網”
在投資市場上,有很多人剛開始賺了很多錢,到最後卻賠得傾家蕩產。這種情況很普遍,這種投資者有很多。為何他們不能夠成功,為何他們不能夠賺大錢?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見好即收”的道理。見好即收,是李嘉誠在商場經常運用的原則,也是我們應該視之為致富的原則。
在投資市場上,有很多人剛開始賺了很多錢,到最後卻賠得傾家蕩產。這種情況很普遍,這種投資者有很多。為何他們不能夠成功,為何他們不能夠賺大錢?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見好即收”的道理。見好即收,是李嘉誠在商場經常運用的原則,也是我們應該視之為致富的原則。
有些人在股票市場,買入了一隻股票,譬如買價是1美元。之後,這隻股票真的上升,投資者當然滿心高興。這股票假設由1美元升至1.3美元。這位投資者賺了30%,算是不錯。但很多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之下,都會認為,倒不如讓股票繼續升,豈不是賺得更多?於是這些投資者通常會繼續持有這些股票。假設這隻股票真的又再上升,由1.3美元升到2美元。投資者會更加高興,自己賺的又增加了。投資者總是以價位升得越多越好。於是,這位投資者又不願意將股票賣出。
假設這個時候股價開始回落,由2美元回落至1.5美元,這一位投資者認為,既然自己在2美元也未將這隻股票沽出,現時是1.5美元,當然不會沽出。況且,這隻股票之前曾經升到過2美元,說不定很快又會回升至2美元,甚至3美元、4美元,越升越高呢?抱著這種心態,這位投資者仍然不肯沽出。但股價可能會再回落到1美元,投資者等於沒有賺過錢,當然更加不願意沽出了。但股價卻可能會繼續回落,回落到隻得0.8美元、0.3美元,之後0.2美元。這位投資者,在這樣的低價下,更加不願意沽出。本來他是可以賺到一倍利潤的,但現時不僅沒有賺,反過來蝕了很多。
正如以上舉過的例子,李嘉誠曾經經營塑料用品,之後,在這個市場最興旺之時,就見好即收,轉到塑料花。之後,在塑料花市場最興旺之時,李嘉誠也見好即收,轉為香港的房地產業。在香港的房地產業最興旺之時,雖然李嘉誠仍然繼續發展房地產,卻將一部分資金轉到世界其他各國,發展不同的行業,包括電訊業、零售業等。尤其是在電訊業,1999年,李嘉誠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手中持有的英國Orange的股份,售予德國一家公司,當時的售價是最高的,之後電訊行業的股價隨著科技股熱潮爆破而大幅回落。但李嘉誠已經在Orange公司最高價之時,就將其股權沽售。這也是“見好即收”的最典型例子。
見好即收,使李嘉誠獲得無數次成功。“對於一個漁人,恰時收網比撒網更重要。”李嘉誠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