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做夾縫中的小樹,立風霜而不倒

“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談論生意,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李嘉誠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父親。

與眾多溺愛孩子的家長不同的是,李嘉誠絕少把對孩子的疼愛形之於色。在孩子尚處於幼年階段,他就試著培養他們的自立精神。一次,剛學會走路的二兒子李澤楷,不小心碰上一塊石頭,立刻嚎啕大哭,邊哭邊望著大人,希望大人能來哄他、抱他。此時,李嘉誠不僅自己不去抱孩子,也阻止其他人去安慰孩子。李嘉誠想以此讓孩子懂得:凡事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當兩個兒子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就要求他倆在召開董事會時必須列席旁聽。李嘉誠這樣做,是想讓兄弟倆從小就明白做生意絕非易事。他說:“帶他們到公司開會,目的不是教他們做生意,而是教他們明白做生意不是簡單的事情,要花很多心血,開很多會議,才能成事。”

兩個貪玩的孩子,會上一坐幾小時,苦不堪言。夫人疼愛孩子,便勸李嘉誠:“孩子太小,等他們長大了再跟你們學習也不晚。”李嘉誠卻對夫人說:“是的,他們年齡小還不懂事,但是我想早一點對他們進行啟蒙教育,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父輩創業的艱難,學習父輩頑強拚搏的精神,長大了才能成為棟梁之才。如果現在放鬆了對他們的早期教育,他們成了隻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再教育就遲了。”兩個兒子沒有像其他許多富商子弟一樣成為遊手好閑、花天酒地、隻懂揮霍不知創造的紈絝子弟,李嘉誠對他倆的近乎嚴厲的早期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兒子在美國讀大學時,李嘉誠隻支付倆人的生活費,至於零花錢則靠自己打工去掙。李嘉誠這樣做當然不是出於吝嗇,而是想讓兒子通過打工接觸並了解社會,學會與人相處。小兒子李澤楷就曾在高爾夫球場當過球童。據李澤楷後來回憶說,這段做球童的經曆,鍛煉了他的體力,培養了他的吃苦精神,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與人打交道,特別是與上流社會打交道,李澤楷說,所有這一切使他終身受益。老大李澤钜、老二李澤楷雙雙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正當他倆躊躇滿誌、意氣風發想在父親的公司大顯身手時,李嘉誠卻對他倆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見兄弟二人有點發愣,李嘉誠又對他們解釋說:“別說我隻有兩個兒子,就是有20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來我公司任職。”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以身作則,教孩子做人,家長首先要講究做人,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

“身教重於言教”,離開自己良好的行為,再動人的語言也是蒼白無力的。要學會科學施愛、寬嚴結合,以鼓勵、讚賞為主。兄弟倆這才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便遠赴加拿大,各自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時期。兩年後,大兒子李澤钜開設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成了加拿大最大的地產公司,二兒子李澤楷的銀行也辦得有聲有色,這時,李嘉誠才將他倆招至麾下。在告知兄弟倆可以來公司任職時,李嘉誠又補充了一句:“你們同別人具有平等的機會。”一句話,提醒了兄弟倆,在父親的公司裏,他們倆除了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沒有任何特權可享。

溫室裏長不出大樹,院子裏跑不出駿馬。一個不經風雨、不見世麵的人,即使聰明絕頂、滿腹經綸,也很難適應重合作、重交際的當今社會。所以,李嘉誠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自立意識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談生意,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

在李嘉誠的言傳身教下,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兩個兒子脫穎而出,相繼成為香港聲名顯赫的商界精英,老大李澤钜穩重踏實、精明能幹,頗得乃父之風,已成為李嘉誠指定的接班人;二兒子李澤楷更是銳意進取、長袖善舞,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已被港人譽為“新超人”,躋身“全球50位數碼精英”,成為一代青年的新偶像。

低調與豁達

李嘉誠的經商準則,讓李嘉誠結交了無數商界朋友,贏得了廣大股東和職員的信賴和支持,樹立崇高的形象,為他贏來了無數的財富,同時也登上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

李澤钜說:“爸爸是一個很懂得用錢的人,他知道生命中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醫療方麵可以幫助不幸的人,那麼他感覺更加富有了。”

李澤楷說:“我覺得我很幸運,可能是令人想不到的。我們生活是那樣簡單,不是說簡單就非常好,而是簡單原來就是非常幸福。”

李嘉誠說:“1957年、1958年,我賺了很多錢,那兩年,我很快樂。”爾後,快樂換來迷惘,他想:有了金錢,人生是否就可以很快樂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通了。“當你賺到錢,等有機會時,就要用錢,賺錢才有意義。”

等到想通了金錢的意義,跳離了金錢的圈套,李嘉誠就把這一感悟傳授給自己的兒子李澤钜、李澤楷。李嘉誠14歲喪父,今日的成就是依靠自己千辛萬苦掙出來的。於是他明白,隻有磨煉,方知做人、做事的艱辛,溫室裏的幼苗是不能夠茁壯成長的,他帶他們去看外麵的困難,讓他們去領會人生的艱辛,帶他們坐電車坐巴士,又跑到路邊報紙攤檔,看那一邊賣報紙一邊還在溫習功課的小女孩,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求學態度。他帶著兩個兒子,從身邊的大眾身上去接受、領悟人世的坎坷,品味該如何去做人。

每當星期天,李澤钜、李澤楷兩兄弟必定會跟父親出海暢遊,這已是多年的習慣,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也許大家感到奇怪,不就是出海嗎?人人都會,人人都去。但是,他們出海暢遊的目的,在於他們要協力上演的一幕“壓軸好戲”。

據李嘉誠所言:“他們一定要聽我講話。我帶著書本,是文言文那種,解釋給他們聽,然後問他們問題。我想,到今天他們亦未必看得明白,但那卻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的宗旨。”

“有些生意,給多少錢讓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都不做。”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

李嘉誠給兒子們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調,不可大張旗鼓,大肆渲染。做生意跟做人一樣,李嘉誠有自己堅守的原則。“有些生意,給多少錢讓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都不做。”在滾滾紅塵當中,可以辟一處地方安頓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舒坦。

李嘉誠給兒子們的“最高指示”是:凡事要低調,不可大張旗鼓,大肆渲染。但是在一些適當的場合裏,他也會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讓兩個兒子曝光亮相,出現在眾人麵前。

李嘉誠以念舊見稱,周千和因年老而退下來,就變相擔當“師傅”角色,讓世侄李澤钜時時請教。

其實就在那時,周千和之子周年茂早已經是李氏的重臣了,在李氏集團裏,主要是專門處理有關地產發展的問題。除此之外,多年來也是李澤钜的“指導員”,特別是在集團的地產業務方麵。

盡管1993年2月李澤钜出任“旗艦”長江實業集團的副董事總經理,但上有“師傅”與“指導員”“看住”,而總司令李嘉誠又仍牢穩地坐在決策的位置上,並沒有絲毫輕言放權之意。就是對在和記大廈辦公的李澤楷,由於“鞭長莫及”,雖然放手讓他打理衛視,但仍自任了衛星廣播有限公司主席,實行“遙控”。

李嘉誠對兒子再次下達“最高指示”,就是“凡事低調”,但搞電視、搞大眾傳媒,本身就是“曝光”行業,由於激烈的競爭,又不得不以高姿態行事,那麼如何才能達到矛盾的統一呢?以李嘉誠的解數,相信亦非容易之事。

“靠自己”需要滲透到人的骨髓裏麵去,這樣的意識一旦生根發芽,就有了做事成事的根本保障。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四十不惑,教育子女李氏兄弟二人,自出道以來,由於“高姿態”而受到老父的責罵、教訓已經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有一次,李澤钜按照父親交待,在用來迎送貴賓的勞斯萊斯車內裝置一台激光機,由於未做足一百分,而被父親訓斥兩句。即使是這樣的小事,李嘉誠還是訓子從嚴,對其“接班”期望之殷切,由此可見。

1993年8月,李嘉誠讓其次子李澤楷任全係主力艦和黃集團的舵手。但是李澤楷卻沒接受父親安排,而是走上了一條獨立創業發展的道路。

兒子自立門戶,李嘉誠顯得很豁達:“年輕人到底有自己的理想,和黃管理層有人手,我不會強迫他做。”

對兒子單飛,李嘉誠送他兩句話:

一是“樹大招風,保持低調”。

二是“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李嘉誠的箴言,不僅是他對兩個兒子的要求,這也實在是他一輩子經商心血所凝成的經驗,同時也是他自己一生行商的準則。

李嘉誠的經商準則,讓李嘉誠結交了無數商界朋友,贏得了廣大股東和職員的信賴和支持,樹立崇高的形象,為他贏來了無數的財富,同時也登上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

“靠自己”需要滲透到人的骨髓裏麵去,這樣的意識一旦生根發芽,就有了做事成事的根本保障。

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這個是內心的財富,也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回來。否則,也不過是“富”而不“貴”。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衡量的。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乃真財富。

財富的真諦:兼濟天下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座右銘讓李嘉誠幾十年來始終保持對公益事業的激情。

李嘉誠說:“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這個是內心的財富,也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回來。否則,也不過是‘富’而不‘貴’。”

“丹青不知老將盡,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兩句詩是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的名句,表達的是作者對灑脫放達和怡然自得的人生的向往。“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真正來源是孔子的《論語》:“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是樂在其中的。那些不義之財,在我看來就好像浮雲一樣。

李嘉誠在公開場合多次聲明,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懷。

李嘉誠聯合信托公司的注冊地在香港。如遷址,香港將有1000多億資產權益流到海外。香港的家族基金設立地點多在海外,如瑞士、加拿大、巴拿馬、盧森堡等,這些地方不收遺產稅,並為儲戶保密,被稱為世界“洗錢黑窩”和“逃稅天堂”。

正是因為這些,香港證券界對李嘉誠信托基金最終注冊地的擔憂,既有道理,又毫無道理可論——包氏基金在港注冊,愛國愛港的李嘉誠也必將香港作為他永久的注冊地。

1995年夏,《財富》雜誌刊出一篇嘩眾取寵的攻擊性文章,稱“1997年後香港一回歸都會改變,因而走向死亡”。

麵對這種謬論,李嘉誠等香港各界的愛國人士立即給予激烈的駁斥,這種謬論毫不希奇,事實證明那是毫無根據的“預測”。《中英聯合聲明》已發表10多年了,香港至今經濟不是仍然保持著快速向前發展的良好勢頭嗎?就1994年來說,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達2.1萬美元,這一切難道不是真實的嗎?

事情發生之後,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邵逸夫、曾憲梓等幾位富豪紛紛捐款籌建‘香港明天會更好基金’。各人均捐出了一筆很可觀的錢款。

同年9月29日,李嘉誠等22位基金會理事的合影照片,整版刊登在全港各報章。宣言標題是:“我們立場一致,全體一心為香港!”

正文是:

“香港未來的發展和繁榮是香港人的切身問題。今天我們堅持立場,攜手創立‘香港明天會更好基金’——一個非牟利和非政治性的組織,目的在凝聚力量,建立信心,使香港在1997年後繼續維持國際商貿及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

我們需要萬眾一心,商界、政府、勞工和各行各業以至每一個香港人都應各盡所能,為香港現在及未來的輝煌出一分力。

讓我們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為更好的明天努力。”

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在李嘉誠心中,公益事業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財富,他說:“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段時間,你能夠快快樂樂地回想起,這一生雖然人家也為我服務很多,但我也為人家服務不少,那麼,你就會真真正正快樂。”

“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衡量的。能夠在這個世上對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有貢獻,乃真財富。因為金錢的財富,你今天可能漲了,身價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財富可以一夜之間變為一半。隻有你做出使世人受益的事,這個是真財富,任何人拿不回來。”

“最要緊的就是內心世界,你會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麼,你能夠做得到的,你這一生應該好好盡心盡力去做。你明明有多餘10倍、100倍都不止的錢時,為什麼不做這件事情?這使得一生有意義得多。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話,我還是走這條路。社會要進步,離不開支持關懷,這方麵,你可以帶給很多的百姓幸福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