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使更多的人受到關懷。所以我就這樣想,你的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
“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所以,如果你去看我們中國的很多哲學家,他是講‘貴為天子,未必是貴’,‘賤如匹夫,不為賤也’,一個普通大眾,從事低下工作,未必是賤,而天子也不一定是貴。主要是看你的一生所做的事,所講的話,怎麼樣對人對事,這個是我自己領悟出來的。”
有的人,他雖然非常長壽,但是,並沒有做出有益於他人的事情,所以他這一生是有一點浪費。如果有的人雖然年紀非常輕就去世了,但是他對我們這個社會有非常好的貢獻,所以,他雖死猶生。最要緊的是內心的富貴,一個人有了衣食住行這個條件之後,應該對社會多一點關懷,或者說義務,或者說責任。
從事商業的人,需要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惜時觀念。
效率,拉長時間的緯度
現代的商業是供應往來,應接不暇,所以商業談話中的每句話,都應該針對業務本身出發,要直接、爽快,時間才不致浪費。
李嘉誠認為,一個商人,在接洽商務時,在椅子上不慌不忙地撇開正話不講,而隻談他隨時想到的不相幹的話,是絕對不能成功的,因為他太遲緩。現代的商業是供應往來,應接不暇,所以商業談話中的每句話,都應該針對業務本身出發,要直接、爽快,時間才不致浪費。
善於經營的商人總是把時間看得比金錢更寶貴,所以能夠將時間做到最大限度的充分運用。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惜時如金的人。在他成功投資的若幹緊急關頭,正是靠著這種對時間的精確把握,從而一舉戰勝對手,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李嘉誠最厭惡的就是那些說話不著邊際、節外生枝,講冗長的套話、無謂的廢話的人。李嘉誠平時惜時如金,很少長篇大套,而必要的商業應酬也總是能短則短,能少則少。
李嘉誠認為,從事商業的人,需要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惜時觀念。他們往往具有男性氣概,不舍得在細節上浪費時間。如果連職員的小動作都要幹涉的話,這樣的人絕對無法做個理想的公司老板。因此,李嘉誠總是將公司經營的許多事情都交給底下的重要助手去辦理,對於確定好的投資或經營計劃,他總是充分信任下屬,從不幹預。他自己則總是將重大的經營決策進行反複斟酌,直到自己做出決定為止。正是靠這樣的高效率工作才節省了自己的寶貴時間,使得規模龐大的和記黃埔與長江實業公司得以高效地運轉。
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1993年,李嘉誠在青島投資興建建築麵積約8.7萬平方米的“太平洋中心”。這個項目的總投資達到3億多港元,是東部客商中有分量的項目,也是李嘉誠在國內北方地區的第一處投資。由於種種原因,這家公司臨近要舉行奠基儀式時工商營業執照卻沒有辦妥。東部地區開發指揮部的人員特事特辦,在40分鍾內把所有手續辦完,將工商營業執照交到了前來主持奠基的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的手上。李澤楷看著手裏的工商執照,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回到香港以後,李澤楷深有感觸地對父親李嘉誠說,青島人的工作效率,內地罕見!李嘉誠對此非常重視,並把青島人40分鍾內辦妥營業執照的佳話告訴了位居香港富豪頭三名之一的大財雄郭鶴年。郭鶴年是全球性的“香格裏拉”的老板,聽了李氏父子的所見所聞,遂起意在青島東部地區建一座“香格裏拉”飯店。
不久,郭鶴年之子郭孔丞帶著他的律師、高級會計師等隨從一起來青島了。投資事宜很快進入了實質性的談判階段。談判成功以後,大家都成了好朋友。不久,郭鶴年又與李嘉誠一起聯合引進了美國可口可樂項目,在青島高科技工業園受讓了70畝土地,進行巨額投資建設。
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從李氏“和黃集團”的投資到郭鶴年的投資,然後又引來了李郭聯合引進美國可口可樂項目,這些投資的金額之大,規模之大,影響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千萬不要忘了,這數億、數十億的巨額資金,竟是被一本在40分鍾內核發完成的小小的工商營業執照引來的啊!
我們不做時間的主人,就要做時間的奴隸;我們若不利用時間,時間就會把我們耗盡;成功的人與不成功的人之間的差別不是他們擁有的時間多少,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而是如何利用。威廉·沃德說:“我們不做時間的主人,就要做時間的奴隸;我們若不利用時間,時間就會把我們耗盡;成功的人與不成功的人之間的差別不是他們擁有的時間多少,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而是如何利用。”可見,對於一個生意人來說,事業是否成功,公司管理的是否井井有條,如何管理和利用時間以達到效率至關重要。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
成功,源於永不滿足的自我挑戰
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於“不滿足”。我們向前邁步,路就會在腳底下延伸,我們揚起帆,便有八麵來風;我們向上攀登,便沒有不可到達的高峰。
李嘉誠在做推銷工作的時候,把推銷當事業對待,而不是僅僅為了錢。他很關注塑膠製品的國際市場變化,他的信息,來自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他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生產。他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
加盟塑膠公司,僅一年工夫,李嘉誠就實現了他的預定目標。他超越了另外6個推銷員,這些經驗豐富的老手隻能望其項背。老板拿出財務的統計結果,連李嘉誠都大吃一驚——他的銷售額是第二名的7倍!全公司的人都在談論這位推銷奇才,說他“後生可畏”。
18歲的李嘉誠就被提拔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他已熟稔推銷工作,可也深知生產及管理是他的薄弱處。因而雖身為總經理,他卻把自己當小學生。他總是蹲在工作現場,身著工裝,同工人一道幹,極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每道工序他都要親自嚐試,興趣盎然,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
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有一次,李嘉誠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膠褲帶,不慎把手指割破,鮮血直流,他沒有吭聲,迅速纏上膠布,又繼續操作。事後傷口發炎,他才到診所去看醫生。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這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李嘉誠微笑道:“大概不好這麼說,那都是我願做的事,隻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李嘉誠以勤奮和聰穎,很快掌握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勢頭良好,銷售網絡日臻完善,許多大額生意,他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具體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銷員跑腿。李嘉誠是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傑出者。他才20出頭,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羨慕的業績。
李嘉誠本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功成名就、地位顯赫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老板自然舍不得李嘉誠離去,再三挽留。曾有個相士,拉住李嘉誠看相,說他“天庭飽滿,日後非貴即富,必會耀祖光宗,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傳為佳話,老板不信相術,但篤信李嘉誠具備與眾不同的良好素質,他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是最出色的。因此,老板憑借與其相處幾年得出判斷:李嘉誠絕非池中之物,他謙虛沉穩的外表下,實則蘊涵著勃勃雄心,他未來的前程,非吾輩所能比擬。
有這樣一個故事:徒弟去見師傅,說:“師傅!我已經學足了,可以出師了吧?”“什麼是足了呢?”師傅問。徒弟答:“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師傅笑曰:“那麼裝一大碗石子來吧!”徒弟照做了。
成功者和一般人的差別在於,一般人隻看到麵前的一片天空,而不知道遠方還有更高更遠的天地值得我們去開拓。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魯迅說過:“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這車輪必能把你帶到更美好的世界,引領你到更開闊的天地。“滿了嗎?”師傅問。
“滿了。”
師傅抓來一把砂,摻入碗裏,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又問。
“滿了。”
師傅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碗裏,還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再問。
“滿了。”
師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
“滿了嗎?”
……
這就是人生的哲學,何為“滿”?何時“滿”?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成功者和一般人的差別在於,一般人隻看到麵前的一片天空,而不知道遠方還有更高更遠的天地值得我們去開拓。魯迅說過:“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這車輪必能把你帶到更美好的世界,引領你到更開闊的天地。
不滿足於現狀,不滿足於瑣碎,才會對這個世界有所希冀,才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追求,才會對身邊的一切有所要求,才有因不甘於重複而萌生的要改變的心,才能牽動我們的每一寸神經,每一塊肌肉,才能使我們熱血沸騰,熱火朝天地大幹起來。
不滿足於現有的,不滿足於已掌握的,才有科技的不斷進步,才有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才有理想的不斷實現,才致使許多幻想不至於陷入空談,才致使許多新事物的出現。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
讓別人對你信任,不隻是商人,一個國家亦是無信不立。
不管這個業務的前景多麼誘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全部賭注都押在同一個業務上。
“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關鍵是要理解別人為什麼放棄,自己為什麼要出手。
經商三訣竅
天下自有賺不完的錢和商業機會,所以何妨在金錢與利益麵前大度一些?
李嘉誠在接受美國《財富》雜誌采訪時透露了三條經商訣竅: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不要與業務“談戀愛”,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要讓合作夥伴擁有足夠的回報空間。
“聖人一句話,勝讀十年書”。李嘉誠不是聖人,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在商界的成功經曆。他的這三句話,不管放在任何行業,任何一個管理人員都應該從中理解出不同的意味來,都應該從中得到極大的收益。
(1)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
李嘉誠所說的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並不是說在別人放棄的時候為了便宜買下來,那樣是收垃圾的行為。而是說在考慮出手的時候,應該首先考慮別人為什麼放棄,如果自己做是不是可以做好。
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它自己的高潮與低穀。在低穀的時候,相當大的一部分企業都會選擇放棄,有的是由於目光的短淺而放棄,還有的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這個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地進行分析,是不是這個產業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是不是還會有高潮來臨的那一天。
如果這個產業仍處在向前發展階段,隻是由於其他的一些原因才暫時處於低潮,看到了這種狀況,並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了這種狀況的實質,就應該選擇在這個“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了。這個時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得到很多別的公司通過血的代價得出的經驗教訓,從而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得比較高的利益。
在李嘉誠看來,“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關鍵是要理解別人為什麼放棄,自己為什麼要出手。
(2)不要與業務“談戀愛”,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
“不要與業務‘談戀愛’,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這是一種有著豐富的商業經曆之後超然於商業活動之外的思維方式。對於一個真正的商業人士來說,在他的眼中,應該是隻有贏利的業務,而沒有永遠的業務。任何一項業務,在它走過自己的成熟階段之後,必將走向衰落,而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自我調整,還抱著不放,必將隨著該項業務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有些事情,說起來也許很容易,但做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這主要是與一些人自我欣賞的情節有關。在取得了某一項業務上的成功之後,很多人往往將其作為自己以後發展的基礎,將其作為自己向別人炫耀的一塊招牌,無論如何,這塊招牌是不能倒的。招牌雖然象征著過去的輝煌,豈不知如果總是沉醉於過去的輝煌往往會成為進一步前進的絆腳石。
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或許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真正到了要放下的時候,大部分人或許都不舍得了。沒有永遠的業務,隻有贏利的業務,在該放棄的時候,就應該學會放棄,利用進行前一個業務所積蓄的力量,可以很輕鬆地展開下一個業務,業務可以不斷轉移,但贏利的中心卻不能改變。
李嘉誠的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不要被一項業務所套牢,不管這個業務的前景多麼誘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全部賭注都押在同一個業務上。分散業務類型,同時從事多個不同類型的業務,當其中的某一個業務不行了的時候,還有別的業務可以支撐,從而有得以喘息的機會。
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3)要讓合作夥伴擁有足夠的回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