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夥伴是誰?合作夥伴對自己有什麼用?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這一句話了。在任何一個行業中,如果能有兩家公司保持比較好的合作夥伴關係,那麼這兩家公司都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麵。合作夥伴之間的活動對雙方都有利是雙方保持穩定合作的基礎,這就需要雙方的任何一方都要多為對方著想,多考慮對方的利益。如果隻是想著自己多得到一些利益,而讓對方少得到一些利益,這種合作夥伴關係必將走向破裂,受害的是合作的雙方。
合作夥伴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彌補的關係,在從事一項業務活動的過程中,如果雙方都拿50%的利潤,這個活動可以很好地進行下去,因為雙方都感覺到自己的50%是自己應該拿的。但如果一方隻拿40%,而願意把利潤的60%都讓給對方呢?這樣或許在短期內是吃虧,但從長遠看呢?你的贏利是什麼呢?結論不言自明,長期合作的收益遠遠比一次合作的收益要高得多,有著良好的信譽,在行業中有幾家關係穩定的合作夥伴,是事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更不要鄙夷別人的失敗,你首先應該做的是學會分析和總結現象背後的本質,找出別人失敗或者成功的全部原因,取其長補其短,做你自己該做的事情。
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的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節省你自己,對人卻要慷慨。
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願與你合作,並希望下一次合作。
戰役之後即握手言和
如何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李嘉誠說:“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願與你合作,並希望下一次合作。”
商場競爭充滿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能照顧到對方利益,不少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在這一點上,李嘉誠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香港《文彙報》曾刊登李嘉誠專訪,主持人問:“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經曆那麼多艱難風雨之後,您為什麼對朋友甚至商業上的夥伴抱有十分的坦誠和磊落?”
李嘉誠答道:“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如果生意跑來找你,就容易做。”“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的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節省你自己,對人卻要慷慨,這是我的想法。”“顧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老競爭對手怡和。李嘉誠鼎助包玉剛購得九龍倉,又擊敗置地購得中區新地王,並沒為此而與紐璧堅、凱瑟克結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戰役後,他們都握手言和,並聯手發展地產項目。
追隨李嘉誠20多年的洪小蓮,談到李嘉誠的合作風格時說,“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得盤滿缽滿!”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商場上,人緣和朋友顯得尤其重要。
實際上,善待他人、照顧到對方利益是生意場上交朋友的前提,誠實和信譽是交朋友的保證。正如在積累財富上創造了奇跡一樣,李嘉誠的人緣之佳在險惡的商場同樣創造了奇跡。有人說,李嘉誠生意場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幾乎每一個有過一麵之交的人,都會成為他的朋友。所以,李嘉誠在生意場上隻有對手而沒有敵人,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這也是其一直堅持與人為善的處事原則的結果。
李嘉誠兩個兒子的成功,與李嘉誠搭建的高台是有直接關係的。而把兒子培養成能人並予以重用——親與賢並重,正是西方式的管理與中國傳統思想的結合。
優秀的管理者總善於給人提供一個起跳的高台,讓他們有更高的超越前任的起點。
搭建起跳高台
“我老是在說一句話,親人並不一定就是親信。一個人你要跟他相處,日子久了,你覺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樣是正麵的,那你就應該可以信任他;你交給他的每一項重要工作,他都會做,這個人就可以做你的親信。”
世界博覽會1986年在溫哥華舉辦。落幕之後,各國的臨時展廳或拆卸,或廢棄。其舊址為靠海的長形地帶,發展前景良好,地皮為省政府的公產,可以較優惠的價格購得。
生活在溫哥華的李澤钜,以他土木專業的眼光看好這塊地皮,將可發展綜合性商業住宅區。於是,他積極向父親建議,理由如下:
(1)世博會舊址附近都已開發,社區設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礎。
(2)溫哥華這一區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並無高架公路,市容美觀。
(3)舊址位於市區邊緣,有市郊的便利而無市區的弊端,無論往返市區和郊區,同樣便利。
(4)位置臨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當然矜貴。
(5)香港移民源源不斷開赴楓葉國(加拿大),對飽受市區嘈雜擁擠之苦而又嫌郊區偏遠冷寂的港人來說,這樣的海景住宅有相當的吸引力。
李嘉誠同意了兒子的“狂想”,認為最後一點尤顯商業眼光。
說這是“狂想”,一點不誇張。整塊地皮,大致相當於港島的整個灣仔區,外加銅鑼灣,迄今為止,香港有哪個地產商,在這麼開闊的地段發展浩大的綜合物業?這在加國建築史上,也將是開天辟地頭一遭。
投資巨大(後來確定的投資額達170億港元),非長江實業集團所能承擔。李嘉誠拉他同業好友李兆基、鄭裕彤加盟,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公司(李嘉誠占10%股權)共同開發。決策為各大股東(李嘉誠個人及集團占50%股權,另50%為各股東分占),具體操作為李澤钜。
《富豪第二代》一書介紹:“李澤钜為這宏圖構劃,一手一腳策劃、設計,費盡心血,悉付於此,曾經在兩年之間,出席大小公聽會200多個,與各界人士逾2萬人見過麵,解釋這個計劃。當然,他的背後,父親、師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無限量支持。”
1988年,新財團以32億港元巨款投得世博會舊址發展權。
一切開始進行。1989年3月,平整地盤的施工地段突然出現了一張“告同胞書”,措辭強烈,充滿排外的極端情緒。這與加國政府為吸引華人資金和人才大開方便之門的國策背道而馳。
“他們似乎完全看不見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們反應太過激烈。”李澤钜氣憤而又無奈。
據傳媒估計,當地人排外,還與李澤钜的另一宗生意有關。世博會舊址,以太平協和的名義簽約之後,李澤钜將另一家公司的200多套新公寓,直接在香港發售。消息傳回溫哥華,當地傳媒大肆渲染,引起本地人的不滿,質問省政府:將來世博會物業,是否又賣給香港人,讓這裏變為華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齊博士為平息民怨,要太平協和保證,在這塊極優惠的地皮上興建的物業,不會隻在海外發售,必須優先向當地人發售。這意味著,興建的物業將不可先期在香港賣好價錢。加國地價樓價低廉,這是公認的事實。
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做人處事,堅持原則與價值令人奇怪的是,這麼大的風波,李嘉誠未出麵,麥理思、馬世民也未露麵,而全盤托付給坐鎮加國的李澤钜。這表明,李嘉誠要考驗兒子隨機決斷、談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李澤钜即從滑雪勝地韋斯拉趕到溫哥華。他的身份,僅僅是太平協和的董事;他的外貌,看上去還是個未出校門的學子,給人不老成的感覺。李澤钜求見省督林思齊,問他:“如果世博會發展擱淺,你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林思齊是1967年從香港移民加國的,對香港的事再清楚不過。李嘉誠在香港的號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國的地產投資縮減2/3!更會使這個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省,落在其他省後麵!
省督說服省議會,對李澤钜的要求做出讓步,許可世博會物業同時在香港和溫市發售——實際上是以向港人發售為主。省議員透過傳媒,向市民說明利弊關係,稱華裔移民是溫市建設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們。
同時,李澤钜也在積極配合,以爭取民心,他在溫哥華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6年來我的最大收獲,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風波平息,工程繼續上馬,這就是後來定名“萬博豪園”(注:世博會又叫萬國博覽會)的龐大商業住宅群。
李澤钜的處事能力得到父親的賞識,李嘉誠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澤钜任長江實業集團董事。
香港《信報》於1990年11月28日刊出《李澤钜設計萬博豪園一鳴驚人》一文,對李公子推崇備至:
“對李澤钜來說,加拿大溫哥華的房屋計劃——萬博豪園,就是他事業上的試金石。因為這個被譽為加拿大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建設計劃,是由他一手策劃的,由看中地盤,以至買地、發展、宣傳,他都參與其事,全身投入……但初挑大梁,無論如何,都會有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的。”
“幸而萬博豪園在香港刊登廣告之後,初步的反應甚佳。第一期嘉彙苑,平均每平方英尺230加元(1540港元),這個價格,較香港很多地區都便宜。加拿大增收香港移民,港人今後到加拿大居住者必較現時為多,因此,李澤钜對萬博豪園的銷售前景非常樂觀……”
“由投地到施工,這一段期間,李澤钜遇到的爭議、麵對的意外和困難不計其數,如果換了一個性格懦弱、信心不足的人,早已知難而退了。但他並未如此,仍然一絲不苟地去做,笑罵由人,愈戰愈勇,終於走向成功……”
在李嘉誠的眼中,脫穎而出、獨挑大梁才是成功的標誌。一個人隻要有能力,就可以讓他脫穎而出。
優秀的管理者總善於給人提供一個起跳的高台,讓他們有更高的超越前任的起點。李嘉誠兩個兒子的成功,與李嘉誠搭建的高台是有直接關係的。而把兒子培養成能人並予以重用——親與賢並重,正是西方式的管理與中國傳統思想的結合,事實證明,在李氏這裏,這種結合是成功的。
為人處事,講究一個“度”,恰如其分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李嘉誠的為人處事之道,可以概括為“德、誠、剛、柔、變、和”六字訣,但他真正高明之處正在於巧妙地把握住幾者之間的“度”。
方圓有度,內外兼修
一個人即使有能力,在某方麵做出了一點成績,但也不要太驕狂自滿,要注意謙虛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都有權利維護人格的尊嚴,不受侮辱,不被歧視。
走過人生七十幾個年頭,李嘉誠扼要地說出成功之道:“因為我勤奮,我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時你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凡事都留個餘地,因為人是人,不是神,不免有錯處,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原諒人”;“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雖隻三言兩語,卻道出了人生的感悟。
李嘉誠的為人處事之道,可以概括為“德、誠、剛、柔、變、和”六字訣,但他真正高明之處正在於巧妙地把握住幾者之間的“度”。
剛直本是好事,但過於剛直、棱角分明、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卻往往為世所不容;隨和本是好事,但過於隨和、喪失原則、缺乏主見、委曲求全又往往被視為軟弱。隻有外圓內方,剛柔相濟,進能攻、退能守,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有術、遊刃有餘,成為一個舉足輕重、魅力與實力並存的人物。正如李嘉誠自己所說,他是將儒家的重情義與西方的進取精神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他的為人處事之道是如何得來的呢?李嘉誠認為,為人處事的能力需要在逆境中鍛煉。
1940年抗日戰爭期間,李嘉誠隨著父親從老家廣東潮安逃到香港,當時李嘉誠年僅12歲,讀了兩年書之後他的父親重病去世,身為長子的李嘉誠隻好輟學挑起家擔。5年後,創立一家小型的塑膠廠,叫“長江實業公司”,就是今天香港第一大集團長江實業的前身。
連小學學曆都沒有,光靠著生產塑膠花的李嘉誠是如何跨出他成為首富的第一步?1960年年初,塑膠花業不景氣,1967年香港房價暴跌,李嘉誠即趁機低價大量收購土地。就這樣,李嘉誠在房地產的投資縱橫39年,長時間的投資累積了他的超級財富。
李嘉誠的人生經曆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但正如李嘉誠所說:“世情才是大學問!”要真正掌握為人處事之道,隻有在社會實踐中、在運用中來領會其精髓。
一個人即使有能力,在某方麵做出了一點成績,但也不要太驕狂自滿,要注意謙虛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都有權利維護人格的尊嚴,不受侮辱,不被歧視。因此,在和別人交往時,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平等待人,禮貌待人,不能以勢利的態度,諂上而謾下。另外,還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所以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不要以自身的優點而驕傲自大。要有謙虛寬容的胸襟,自然能以謙和平等的態度待人,不致給人留下驕狂傲慢的不良印象。
一個人有地位、有才學而能謙虛待人,就能使別人信服。懂得謙虛就是懂得人生無止境,知識無止境。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隻有謙虛謹慎、永不自滿的人,才能追求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人生。
李嘉誠是個喜歡聽反話的人,他特別關注喝彩聲中的“噓聲”。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退一步海闊天空”。李嘉誠的退讓術,與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