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不是1+1
經商不是簡單的1+1那麼簡單,你想拿11%反而發不了,隻有拿9%,財源才會滾滾而來。
世人言:“創業容易守業難”,“前車之鑒,後人之師”。最典型的教訓,莫過於和記黃埔的前大班祈德尊。祈德尊是一個收購企業的高手猛將,卻不算管理龐大企業的行家裏手。在他的領導下,企業發展過速,結果消化不了,終於把集團拖垮。最終和記黃埔(以下簡稱:和黃)被李嘉誠收購。
當李嘉誠進入和黃出任執行董事時,在與董事局主席韋理與眾董事的交談中,眾董事的話中分明含有這層意思:“我們不行,你就行嗎?”
李嘉誠是個喜歡聽反話的人,他特別關注喝彩聲中的“噓聲”——香港的英商華商,都有人持這種觀點:“李嘉誠是靠彙豐的寵愛,才輕而易舉購得和黃的,但是,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龐大的老牌洋行。”
當時英文《南華早報》和《虎報》的外籍記者,盯住沈弼窮追不舍:為什麼要選擇李嘉誠接管和黃?沈弼答道:“長江實業近年來成績良佳,聲譽又好,而和黃的業務脫離1975年的困境踏上軌道後,現在已有一定的成就。彙豐在此時出售和黃股份是順理成章的。”他又說:“彙豐銀行出售其在和黃的股份,將有利於和黃股東長遠的利益。堅信長江實業將為和黃未來發展做出極其寶貴的貢獻。”李嘉誠深感肩上擔子沉重。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李嘉誠似乎一把火也沒燒起來。他是個毫無表現欲的人,他總是讓實績來證實自己。
初入和黃的李嘉誠隻是執行董事,按常規,大股東完全可以淩駕於支薪性質的董事局主席之上,而李嘉誠從未在韋理麵前流露出“實質性老板”的意思。李嘉誠作為控股權最大的股東,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權,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效力。他沒有這樣做,他的謙讓使眾董事與管理層對他更尊重。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股東大會上由眾股東推選產生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李嘉誠的退讓術,與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董事局為他開支優厚的董事袍金,李嘉誠表示不受。他為和黃出公差考察、待客應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不在和黃財務上報賬。
所以有人稱:李氏的精明,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小利全讓,大利不放。李氏的大利,是他持有的股份,公司盈利狀況好,李氏的紅利亦匪淺。李氏不放大利,還表現在他不斷增購和黃股份。令人歎絕的是,他“鯨吞”和黃的“企圖”,竟未遇到“老和黃洋行”的抵抗。
李嘉誠能較快地獲得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及信任,是毋庸置疑的。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議建議的口氣發言,但實際上,他的建議就是決策——眾人都會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傾向他。韋理大權旁落,李嘉誠未任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已開始主政。
李嘉誠入主和黃實績如何,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李嘉誠入主前的1978財政年度,和黃集團年綜合純利為2.31億港元;入主後的1979年升為3.32億港元;4年後的1983年,純利潤達11.67億港元,是入主時的5倍多;1989年,和黃經濟性盈利為30.3億港元,非經濟性盈利則達30.5億港元,光純利就是10年前的10多倍。盈利豐厚,股東與員工皆大歡喜。
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以和為貴共進步,互惠互利同發展。生意場上,雙方合力一定能辦更大的事情,能為彼此帶來更大的利潤。現在,不再會有人懷疑沈弼“走眼”、李嘉誠“無能”了。李嘉誠很快便獲得了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和信任。在後來的股東大會上,眾股東一致推選李嘉誠為董事局主席。
一次,李嘉誠在董事會上討論拿多少股份的問題時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我主張拿9%的股份。”同時還強調,經商不是簡單的1+1那麼簡單,你想拿11%反而發不了,隻有拿9%,財源才會滾滾而來。從這裏可以看出,李嘉誠充分考慮合作夥伴利益的經營之道,這也是促使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以和為貴共進步,互惠互利同發展。生意場上,雙方合力一定能辦更大的事情,能為彼此帶來更大的利潤。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合作與共贏是企業發展壯大所必需的,給他人機會既是給自己機會,讓他人得利,自己也會得利。以和為貴,互惠互利,是企業經營的更高境界。
古往今來,知識日益成為財富的代名詞。中國廣為流傳的《勸學》詩歌,無不折射出令世人奉若珍寶的財富之道。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領悟到:“書籍是打造創富平台的奠基石,知識是瞭望財富世界的探照燈。”
“書蟲”李嘉誠:天生的讀書種子
“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
李嘉誠從小就喜歡讀書,經常在父親的書房點煤油燈看書,很晚才睡覺。如果不是時局動亂,他可能會繼續沿著求學治學的路走下去。可是,老天並沒有給他過多的學習機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不到兩年的時間,李嘉誠的家鄉潮州淪陷,小學未畢業的李嘉誠失學了,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了學業,因為他知道,隻有學習才能讓自己明白事理,隻有讀書才能救中國。於是,他躲進自己家中的藏書閣讀書、學習。在此期間,他博覽中國古典文學和曆代英雄事跡,尤其喜歡屈原、陸遊、杜甫的詩詞,深受文天祥、嶽飛等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跡鼓舞。他決定一定要發奮讀書,掌握最有用的知識,為爭取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盡一份力。
在全家逃難到香港後,他進了香港一所中學讀書。雖然那時香港還未被日軍占領,學習條件比在老家好多了,但是,李嘉誠並未因此忘記了學習的重要性。為了能讓李嘉誠上學,他的父親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全家人省吃儉用給他籌學費。在他的父親生命垂危之際,為了能支付李嘉誠的生活費,父親寧願不治療、不住院。家人的支持和父親的行為,讓李嘉誠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更加刻苦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不僅學會了說廣州話,還能聽懂英文課,用英文進行答題解題了。每當李嘉誠向父親彙報學習情況時,父親總是流露出寬慰的笑容。
後來由於父親病逝,輟學的李嘉誠來到茶樓打工,每天要工作15個小時以上,回到家後,他還要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由於學習太用心,他經常會忘記時間,以至於想到要睡覺的時候,已到了上班的時間。他的同事們閑暇之餘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在啃,時間長了,厚厚的一本《辭海》被翻得發了黑。後來他到舅父的中南公司做學徒,白天做工,晚上的時間全由自己掌握。這時,李嘉誠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盡管李嘉誠有十分強烈的求知欲望,但卻為沒有教材而發愁。因為他的工資微薄,既要維持家用,還要供養弟妹上學,根本沒有多餘的錢用來買教材,李嘉誠隻能買舊教材。
當李嘉誠回首這段往事時這樣說:“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麵對嚴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裏是那樣的窮,我隻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新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每當談起這件事,李嘉誠都非常興奮,好像比賺了幾億港幣還要高興。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財富人生百事樂,總憑知識鑄輝煌。”古往今來,知識日益成為財富的代名詞。中國廣為流傳的《勸學》詩歌,無不折射出令世人奉若珍寶的財富之道。比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等等。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領悟到:“書籍是打造創富平台的奠基石,知識是瞭望財富世界的探照燈。”
新世紀企業家的成功取決於科技和知識,而不是錢。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知識不僅包括課本內容,更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
最新資訊搶占市場先機
在知識經濟到來的當今世界,人們也常聽說這句話:“知識決定命運。”可是聽起來總覺得那是抽象的、遙遠的事,而李嘉誠說的“知識決定命運”是具體的,是近在咫尺的。
“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對於李嘉誠的成功,人們總是在問:他靠的是什麼?他擁有巨大的企業,如何掌控和管理這個企業?如何推動這個企業持久前進?對於這個管理學上的尖銳問題,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告訴年輕人:知識決定命運,“知識”在他心目中所占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在知識經濟到來的當今世界,人們也常聽說這句話:“知識決定命運。”可是聽起來總覺得那是抽象的、遙遠的事,而李嘉誠說的“知識決定命運”是具體的,是近在咫尺的,而且像李嘉誠那樣將這一真理運用在身體力行之中,那麼,就離成功就不遠了!
李嘉誠至今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要看書,有一次記者采訪時問他前一夜看的是什麼書,他回答:“我昨天晚上看的是關於資訊科技前景研究的書,我相信這個行業發展得非常快,未來兩三年裏,電影、電視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電話中顯示出來,我比較喜歡科技、曆史和哲學類的書籍,最近對網絡資訊也比較感興趣。”但是好讀書的李嘉誠表示,自己從來不看小說,娛樂新聞也從來不領略。這是因為他從小就要爭分奪秒搶學問,他說:“我年輕時沒有錢和時間讀書,幾個月才理一次發,要搶學問,隻能買舊書,買教師教學生用過的舊書,長大了也沒有時間去看言情小說、武俠小說,不過我是喜歡曆史的,小時候讀書曆史都拿高分的。”
他回憶過去時說:“年輕時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因為當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在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我自己的學問日漸增長,可以說是自己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現在僅有的一點學問,都是在父親去世後,幾年相對清閑的時間內得來的。因為當時公司的事情比較少。其他同事都愛聚在一起打麻將,而我則是捧著一本《辭海》或一本老師用的課本自修起來。書看完了賣掉再買新書。”
在商場拚搏的時候,雖然課本知識給了李嘉誠極大的幫助,但他有時感覺到所掌握的課本知識太有限、太不夠用了。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去學習更多、更有用的,在書本上不能學到的知識。在舅父的鍾表廠做工期間,他為了學會裝配和修理鍾表,經常向師傅學習手藝,用空餘時間自己動手操作。由於他做事認真、踏實,又經常幫其他職員幹雜活,許多同事都喜歡他,並且願意教他各種鍾表的裝配和修理技巧。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就學會了各種型號的鍾表的裝配和修理技術,並且做得又快又好,工廠的人都誇他“伶俐勤快”。
李嘉誠不管學什麼,都是非常認真,從不馬虎,而且一學就會,這主要是因為他有極強的求知欲。在舅父的鍾表廠做了一段時間,他學會了那裏的所有鍾表技術,漸漸感覺到在那裏學不到東西了。他認為,自己現在還年輕,應該出去闖一闖,學習更多的謀生本領,拓展視野、增長見識,以便以後獲得更大的成功。於是,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富有挑戰精神的他決定離開鍾表廠,到更廣的空間去學習知識和追求更大的發展。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如果你有資金,但是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是成功的。在商場這樣一本錯綜複雜、爾虞我詐的“大書”裏,李嘉誠學到了別人在書本上根本不能夠學到的智慧,獲得了無窮無盡的力量。可以這樣說,知識就是成就他偉大事業的最有力的“資本”。
李嘉誠說:“從前經商,隻要有些計謀,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現在的企業家,還必須要有相當豐富的知識資產,對於國內外的地理、風俗、人情、市場調查、會計、統計等都非常熟悉不可。”“新世紀的企業家將和我完全不同,因為新世紀企業家的成功取決於科技和知識,而不是錢。”
李嘉誠認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如果你有資金,但是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了。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置地“大意失荊州”,長實競投得“地王”
李嘉誠曾說:“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足,超越置地!”
李嘉誠曾說:“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足,超越置地!”
1977年,李嘉誠參與了地鐵遮打站、金鍾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裏,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
資金來源,主要是由香港當局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分紅。
中環站和金鍾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中環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鍾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附近有香港當局合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總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築,與中環銀行區近在咫尺。
有人說,中環、金鍾兩站,就像雞的兩支大腿,其上蓋將可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地產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誠何嚐不為之心動。不過他更看重的還不是上蓋發展的利潤,而是長江實業的聲譽。在人們眼裏,長江實業隻是一家在偏僻的市區和荒涼的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長江實業無半磚片瓦、立錐之地。
李嘉誠涉足地產已20個春秋,蓋了不少建築,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的時候了——進軍港島中區。
有的時候我們總是說某人多好運,其實我們也一樣有好的機遇,隻是我們自己沒有把握住而已。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機遇隻給有準備的人,每個人都有好的機遇,隻是看我們能不能把握住。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於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卸後,興建車站上蓋物業。中環、金鍾兩站的招標,一定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築商競標。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
長江實業競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無望,不如不投。過去曾有多次當局拍賣中區官邸的機遇,中區的地價高,日漲夜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萬港元,是世界地價最貴的地方。一塊地,動輒要數億至十多億港元,非長江實業的財力所敢參與拍賣競價的。不敢參與,並非不敢期望,李嘉誠夢寐以求打入中區。李嘉誠一貫渴望挑戰,也樂意應戰。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話:“撼山易,撼置地難!”李嘉誠估計,參加競投的將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華資地產建築公司實力稍遜。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江實業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龐然大物對撼。
港島中區是置地的“老巢”。當年置地創始人保羅·遮打參與中區填海,獲得香港當局成片優惠地皮。置地在中區擁有10多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位於未來的中環地鐵車站兩翼,中環車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側,則是遮打花園廣場。就憑這些物業和街道的名稱及主人,就可知道置地在中區的地位。
獲取中環、金鍾車站的興建權,等於打入中區的心髒,到置地這隻“坐山虎”的食槽裏奪食。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置地並未公開聲稱參與競投,就有報章唱起置地“誌在必得”的高調,誰與置地競爭,無疑是“以卵擊石”。李嘉誠心想,“誌在必得”的置地,會不會“大意失荊州”呢?
置地一貫坐大,也習慣於坐大。過於自負的置地未必就會冷靜地研究合作方,並“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麼,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是什麼?
香港地鐵公司是一家直屬香港當局的公辦公司。香港的公辦公司,並不像過去內地的國有企業,一切都由當局包攬包辦。地鐵公司除少許當局特許的專利和優惠外,它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按照商場的通常法則進行。
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悉,香港當局工務局對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估計約2.443億港元,原址用作中環、金鍾兩地鐵車站上蓋。另加上九龍灣車廠地皮估價,兩者合計約6億港元。香港當局將以估價的原價批予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展地產,彌補地鐵興建經費的不足。地鐵公司為購舊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曾與香港當局多次商談。地鐵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香港當局堅持要全部用現金支付。
李嘉誠首先明確這一點,競投車站上蓋發展權,必須以現金支付為條件。
地鐵公司與香港當局在購地支付問題上產生分歧,說明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李嘉誠在投標書上,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的發展計劃。這仍不足挫敗其他競投對手。任何競投者都會想到並有能力興建高級商廈物業。李嘉誠的“克敵”之法是:首先,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公司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其次,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這對長江來說,是一筆沉重的現金負擔。李嘉誠決定破釜沉舟,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險。
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那片藍天。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做好準備,把握機遇,把握自己的命運。別怨歎自己擁有的太少,命運的不公——其實我們得到的已經夠多,就看自己怎麼利用而已。1976年冬,長江實業通過發行新股,集資1.1億港元,大通銀行應允長江實業隨時取得2億港元的貸款,再加上年盈利儲備,李嘉誠可資調動的現金約4億港元。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各競投公司頻頻與地鐵公司接觸,刺探地鐵公司的意圖,準備投標書及附件,在限期內呈交上去。
公開招標為各公司提供一個平等機會,投標書內容則屬機密。投標中標法則,若過多考慮自己一方的利益,則中標希望小;若條件過於優惠對方,自己則毫無利益可圖。各家都對投標內容秘而不宣,任由記者發揮想象揣測。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報章均圍繞“長江實業擊敗置地”報道中標結果。《工商日報》稱:“時值約2.4億港元,為30個大財團爭相競投的中區地王——舊郵政總局地皮,卒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得。”“這幅平均地價為每平方英尺約1萬港元的‘地王’,早為大財團覬覦,卒為長江投得。”“據地下鐵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長江所提交的建議書內列舉之條件,異常優厚而吸引,終能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的發展權。”
輿論界稱長江實業中標,是“長江實業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有的時候我們總是說某人多好運,其實我們也一樣有好的機遇,隻是我們自己沒有把握住而已。做好準備,把握機遇,把握自己的命運。別怨歎自己擁有的太少,命運的不公——其實我們得到的已經夠多,就看自己怎麼利用而已。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那片藍天。
管理企業要有領袖素質,它需要在實踐中學習鍛煉而來。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大多數企業領導人都致力於創造一個偉大的結果,而更勝於結果本身。
誰不思考未來,誰就沒有未來!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企業家要堅持努力學習,終身學習,用時代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和戰略家的眼光來分析和思考問題,並把握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
勤於思考才能成為未來贏家
現在不少企業為什麼活不好、長不大、命不長,“各領風騷沒幾天”?為什麼中國企業普遍難以“大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經營者缺少“經常思考未來”的長遠經營意識,常常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損害企業的信譽。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級富豪,其財富秘訣自然有多條,但“思考未來”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這可謂字字是金,是很值得企業家們學習和借鑒的“財富”真經。
(1)思考未來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機。
企業家能否引領企業勝利遠航,關鍵在於其是否能夠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看清前進方向,超前對市場變化的走勢、進程和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趨利避害,搶抓商機,掌握競爭的主動權。而要做到這一點,企業家就要經常思考未來,練就戰略眼光,善於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市場之上”。
李嘉誠正是由於經常思考未來,才在經營中如有神助,屢創奇跡。比如1967年香港社會不穩定,此時投資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房價暴跌,但李嘉誠卻憑借過人眼光和開拓魄力,逆向思維,人棄我取,趁機低價大肆收購其他地產商剛開始打樁而又放棄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