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在20世紀70年代香港樓宇需求大大增加時,他“賺到很多錢”。其實,在李嘉誠幾十年的經營生涯中,這樣的事例很多。從這裏我們不難發現其超人一籌的長遠眼光和把握商機的才能,而這不正是由於經常思考未來的結果嗎?

(2)思考未來才能著眼長遠,樹立品牌。

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企業經營者目光短淺,急功近利,那麼,他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撈一把,是一把”,而缺少應有的信用和品牌意識,企業也就不可能獲得長遠發展。

“盛極必衰,月盈必虧。”李嘉誠父親在世時,曾與李嘉誠談論過道家的樸素辯證法。執香港塑膠花牛耳的李嘉誠,常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塑膠花的大好年景還會持續多久?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塑膠廠遍地開花,塑膠花泛濫成災。據香港當局勞工處注冊登記的數據,塑膠及玩具業廠家,1960年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則猛增到3359家。該行業的就業人員,由1960年占全香港製造業勞工總數的8.4%,增加到1972年的13.2%。據估計,該行業的廠家,有半數以上是塑膠花專業廠和兼營塑膠花的。

長江公司擁有穩固的大客戶,銷路不成問題。可有不少塑膠花廠家銷路不暢。競爭變得日益殘酷,終將對長江公司產生不利影響。

塑膠花業的興旺,除它自身的優點外,迎合了人們趕時髦的心理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曾幾何時,富人窮人,皆以係塑膠褲帶為榮,到後來,漸漸鮮有人問津,人們還是覺得真皮褲帶好。

塑膠花何嚐不是如此,塑膠花就是塑膠花,不可能完全替代有生命的植物花。李嘉誠從海外雜誌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膠花掃地出門,種植真花。國際塑膠花市場,漸漸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轉移,而這些國家也在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力生產塑膠花。香港的勞務工資與年遞增,勞務密集型產業,非長遠之計。

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香港已出現過幾次塑膠花積壓,原因一是生產過濫;二是歐美市場萎縮。雖未造成大災難,更未直接影響長江公司,卻引起李嘉誠高度重視。

李嘉誠決定未雨綢繆。他的未雨綢繆,不是不斷投資,強化塑膠業的競爭能力,而是順其自然,讓其自興自衰。除了那次石油危機出麵解除塑膠原料暴漲危機外,李嘉誠已基本不插手塑膠花事務。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這是他蘊藏於心多年的抱負。與塑膠花相比,後者顯得更重要。他實現了他的抱負,輿論給他戴上了“超人”的桂冠。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嘉誠正是這樣一位商界俊傑。無論李嘉誠的事業發展到如何龐大,獲得的盛譽有幾多,他永遠不會忘記從事塑膠花生產的歲月。是塑膠花把他引入輝煌事業的大門,堅定了他實現遠大抱負的信心,為他贏得了創建偉業的第一桶金,更使他獲得磨煉,積累經驗。

現在不少企業為什麼活不好、長不大、命不長,“各領風騷沒幾天”?為什麼中國企業普遍難以“大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經營者缺少“經常思考未來”的長遠經營意識,常常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損害企業的信譽。

經常思考未來的企業家,其著眼點不是一時一地的得失,而在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因而往往把誠信作為經商之本,努力打造百年品牌。比如李嘉誠在做生意時,一直堅守誠信的原則。他說過“有些生意,給多少錢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也不做”,“如果單為賺錢而損害名譽,我不做”。有的人把李嘉誠先生的成功僅僅看作是超人智慧的結果,殊不知同時也是恪守誠信的成功。

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充滿商業細胞的商人,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企業家要堅持努力學習,終身學習,用時代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和戰略家的眼光來分析和思考問題,並把握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唯有如此,才能把準企業前進的大方向,成為市場競爭的大贏家。

股市之道即絕不可附和雷同,應徹底地孤獨。在萬人搶購的時候,要反其道而行之,“千山我獨行”。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才會抓住時機。著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尋常的事發生時立即想到賺錢,這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輸了,輸在時間;贏了,也贏在時間

商戰中,貪多必敗,時間差是利潤之源。

李嘉誠指出,商戰中的“延”,就是利用“時間差”賺錢,其依據是,當某種商品由於外界條件的嚴重影響跌入低穀時,如果看準了這類商品有市場前景便可買入,當市場出現轉機,此類商品利潤成倍往上翻的時候,便立即拋出。許多從事股票生意和房地產生意的商人往往是通過“時間差”來賺錢的。

為了進一步說明時間差與股市運用的基本關係,李嘉誠十分欣賞並推薦了“日本股市之神”川銀藏,其縱橫股市60餘年總結出炒股“烏龜三原則”:

(1)選擇未來看好但目前尚未被眾人了解的股票,低價買進,長期持有。股市之道即絕不可附和雷同,應徹底地孤獨。在萬人搶購的時候,要反其道而行之,“千山我獨行”。

(2)了解經濟與股市行情,在“次最優”時買進賣出,如果將股價波動曲線從“穀地”到“巔峰”劃分為10個起點,那麼買股票在第二、第三個起點,距離穀地不遠處買才合算。當報刊登出牛市的消息時,股價就往往已漲到八九個起點了,即距離峰頂已經不遠了。所以,買賣在“次最優”時做,就可以了。

(3)不做過大的投機,以自有資金操作。“不可用借來的錢或融資買進,要用閑錢玩股買進”。這是避免不安情緒,以防追底殺出的辦法。“受到不安的侵襲,因忍不住而低價殺出,結果會大賠。”事實上,川銀藏本人有過很多這種慘痛的教訓。

另外,川銀藏還一再警告:“貪多必敗”。將股票脫手,非得趁市場活躍、行情上揚,而且大家認為還有得漲的時候不可。如果心裏想的隻是“還會漲、還會漲”,必將大輸無疑。所以,在人氣最旺,大家都沒有察覺時,暗中脫手,這是出貨的秘訣。

當股價漲到你當初設定的目標時,就要滿足於所獲的利益。川銀藏有句名言:“已經,就是還會;還會就是已經。”而李嘉誠的名言則是:“低買高賣。”

我講求的是在穩健與進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麵對風浪一定要捱得住。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乘虛而入,是戰場上常見並有效的戰術。

和黃一役,以小搏大

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製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製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難以令人置信。李嘉誠靠“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讓為盈”的策略,贏得這場香港開埠以來特大戰役的勝利。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香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家,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家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1973年中期股市大跌,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彙豐控得和記洋行,和記成了一家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彙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家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乘虛而入,是戰場上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盯準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他放棄了九龍倉,必然要把矛頭對準和黃。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係,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大班打了個平手。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惡戰。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本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曆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隻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的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蛇吞大象,難以下咽。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香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隻因為和黃在香港首席財主彙豐的控製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李嘉誠很清楚,彙豐控製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必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之時,他獲悉彙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彙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長江實業財力不足,若借助彙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彙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龍倉股的行動,以獲彙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彙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彙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萬股九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彙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5900多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彙豐的關係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彙豐的支持。包氏與彙豐的交往史長達20餘年,他身任彙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彙豐銀行副主席),與彙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彙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麵,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江實業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持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所持的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有記者發問:“為什麼長江實業隻購入彙豐銀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購入其優先股?”

李嘉誠答道:“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家極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非常好,由於優先股隻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的仍是韋理。記者招待會後的一天,和黃股票一時成為大熱門。小市帶動大市,當日恒指飆升25.69點,成交額4億多港元,可見股民對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繼續在市場吸納,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個人共擁有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十分牢固。其間,未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並不以為自己有什麼超人的智慧,他避而不談他的謀略,而對彙豐的厚情念念不忘:“沒有彙豐銀行的支持,不可能成功收購和記黃埔。”

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衝進去的時候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衝進去。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製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製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難以令人置信。李嘉誠靠“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讓為盈”的策略,贏得這場香港開埠以來特大戰役的勝利。和黃一役,與九龍倉一役有很大不同,沒有劍拔弩張,沒有重錘出擊,沒有硝煙彌漫,而是和風細雨,兵不血刃。故有人說:“李氏收購術,堪稱商戰一絕。”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盲目從眾不可取,股市要做獨行俠

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確定自己開拓發展的原則方略,堅持獨行,而不應隻顧眼前利益,為暴利所動,炒一把再說。偏離航道,三心二意,也許會賺一兩次,但長此以往,沒有自己的原則,終不是成大器之所為。

1972年,香港股市處於空前的癲狂之中。彙豐銀行大班桑達士指出:“目前股價已升到極不合理的地步,務請投資者持謹慎態度。”

桑達士的警告,淹沒在“要股票,不要鈔票”的喧囂之中。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數上升到1774.96的曆史高峰,一年間,升幅5.3倍。

李嘉誠是個從傳統文化氛圍中走出來的新型企業家,他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剔其糟粕,取其精華,與現代商業文化有機地結合為一體。西方經濟學家探討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奧秘,驚奇地發現東方傳統文化的神奇作用。我們不得不折服李嘉誠在“炒風刮得港人醉”的瘋狂時期,絲毫不為炒股的暴利所心動,穩健地走他認準了的正途——房地產業。

而不少房地產商,放下正業不顧,將用戶繳納的樓花首期(款),將物業抵押獲得的銀行貸款,全額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產更優厚的利潤。

炒風愈刮愈熾熱,各業紛紛介入股市,趁熱上市,借風炒股。連眾多的升鬥小民,也不惜變賣首飾、出賣祖業,攜資入市炒股。職業炒手更是興風作浪,哄抬股價,造市拋股。

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峰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李嘉誠絲毫不為炒股的暴利所動,他深知證券市場變幻急速且無常,他堅持穩健發展的原則。果然物極必反,在紛亂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偽造股票,混入股市。東窗事發,觸發股民拋售,股市一瀉千裏,大熊出籠。

恒生指數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點的水平。是年下半年,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機,直接影響到香港的加工貿易業。1973年底,恒指再跌至433.7點;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年以來的新低點-150.11點。其後,恒指緩慢回升,1975年底,回升到350點。

當時遠東會的證券分析員指出:假股事件隻是導火線,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資者盲目入市投機,公司盈利遠遠追不上股價的升幅,恒指攀升到脫離實際的高位。

除極少數脫身快者,大部分投資者均铩羽而歸,有的還傾家蕩產。香港股市一片愁雲慘霧,哀聲遍地。

長江實業自從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誠重要的活動領域,他日後的許多震驚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進行的。20世紀70年代初,股市無論對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都是個全新的課題。人們普遍表現出盲目幼稚。在這一點上,李嘉誠顯出高人一籌的心理素質。

毫無疑問,李嘉誠是這次大股災中的“幸運兒”。長江實業的損失,僅僅是市值隨大市暴跌,而實際資產並未受損。相反,李嘉誠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業績。

在事業上謀求成功,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賴某些原則的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

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確定自己開拓發展的原則方略,堅持獨行,而不應隻顧眼前利益,為暴利所動,炒一把再說。偏離航道,三心二意,也許會賺一兩次,但長此以往,沒有自己的原則,終不是成大器之所為。

大小股東間的利益平衡

照顧小股東的利益,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容易失敗。

私有化是指改變原有上市公司的公眾性質,使之成為私有公司。公司上市、收購公司以及供股集資,都是“進取”。將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掛牌的上市地位,即“淡出”。“淡出”也是收購,即大股東向小股東收購該公司股票,使其成為大股東的全資公司。從1984年起,李嘉誠進行過三次私有化。

1985年10月,李嘉誠宣布將國際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小股東大喜過望,紛紛接受收購。

1988年10月,長江實業宣布將青洲英泥私有化。長江實業控有其44.6%股權,以20港元一股的價格進行全麵收購,收購價比市價17.7港元溢價13%,共涉資金11.23億港元。

李嘉誠的第三次私有化,一波三折,遠不如收購國際城市、青洲英泥那麼風順。

1991年2月4日,控股母公司和黃宣布將嘉宏私有化的建議,以每股4.1港元價格將嘉宏收歸私有,共涉資金118億港元,被輿論稱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私有化計劃。收購價比市價溢價7.2%,和黃當時擁有嘉宏65.28%的股權,實際動用資金41億港元便可完成收購。

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輿論紛紛之下,李嘉誠解釋,主要原因是嘉宏盈利能力有限及業務與長江實業、和黃重疊。並聲稱不會提高收購價格,如有人肯出5港元的價格收購,他會考慮出售。

證券界認為,市場投入40多億資金,將會對1989年後香港股市的蕭條帶來刺激,有助於股市的複蘇。

嘉宏資產估值在每股5~6港元的水平,和黃開價4.1港元,即折讓一成多收購,顯然是肥了大股東,而損了小股東。

李嘉誠解釋嘉宏盈利前景有限,應該是事實。但在1991年4月10日嘉宏股東會議上,小股東質詢:嘉宏1990年財政年度業績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時,盈利狀況甚佳,13.16億港元的年盈利比上一年增幅達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燈市值連月上升,也會造成嘉宏資產值增高,這都有益於嘉宏的發展。

小股東紛紛質疑,並表示反對,嘉宏私有化建議在一片鼓噪聲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證券界認為:“流產的原因,是收購價偏低,收購方對嘉宏的評估與實際業績的差異。和黃出價太低,遠不及1987年上市供股價4.3元的水平。李嘉誠素來關注小股東的利益,而和黃的收購建議對小股東照顧不夠,有失長江實業係的一貫作風。”

“大限”滿後,1992年5月27日,和黃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購價每股5.5港元,較停牌前收盤價高出32%,涉及資金58.38億港元。李嘉誠當日表示,私有化目的在於簡化機構等。對和黃是否供股集資來籌措收購資金,李嘉誠不做表態。

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在7月10日的嘉宏股東會議上,私有化建議以96.7%讚成票獲得通過。這次私有化,和黃以每股5.5港元的價格收購小股東36.6%的股權,實際動用資金50.84億港元。這次的收購價,比上一次的出價4.1港元提高了36.62%,但比資產淨值每股6.4~6.5港元的水平仍有折讓。

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收購之所以成功,是既保全了大股東自身的利益,又顧及了小股東的利益。這次私有化,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

從善則生意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多為合作夥伴著想,共同受益的共事也能為再次的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拿出10%的股份,換100%的利益

有錢一起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會有人願意合作,財源就會滾滾而來。商場上,有些事情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能順利完成的,這就需要與他人一起合作,共辟蹊徑。

李嘉誠說:“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借殼上市是股市術語。一家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5年以上的經營實績,循得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費相當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須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