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公司,或來港資曆淺,或會計製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難通過正常途徑上市,隻有打一些資產少,或經營差的上市公司的主意。有買殼者,就有造殼者——有的集團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變成空殼,待價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買家買的不是肉,而是殼,即上市地位。
李嘉誠、榮智健在股市中多次尋找、權衡,相中了泰富發展這隻殼。
泰富發展的前身是香港證券大亨馮景禧旗下的新景豐發展。幾經改組,控股權落入毛紡巨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擁有泰富發展50.7%控製性股權。泰富經營地產及投資,狀況良好。曹光彪的大項目是港龍航空,與太古洋行的國泰航空展開激烈的空中爭霸戰。曹氏不敵對手,財力枯竭,焦頭爛額。為擺脫困境,曹氏隻有“減磅”。
為了聯係此事,李嘉誠委派英籍高參杜輝廉任主席的百富勤為中信的財務顧問及收購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元\/股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麵收購。泰富市值7.25億港元,是當時股市的“蚊型股”。
中信並不付現金收購,而是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換股,及以物業作價的步驟而完成的。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因此,這次收購是經各方縝密協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從股權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獲取權益。
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借殼上市,對榮公子、李超人還隻是小試牛刀。收購恒昌行,方可稱大展拳腳。
恒昌行的正身是恒昌企業有限公司,創辦人之一是前恒生銀行董事長何善衡。何善衡年事已高,後代又無意克紹箕裘,故萌生出售之意。
若無此傳言,市場無人敢覬覦恒昌。恒昌整個集團資產淨值高達82.73億港元,經營狀況良好,三大股東擁有絕對的控股權(何善衡30%,梁球琚25%,何添15%,共計65%)——外強無任何可乘之機。恒昌行創立於1946年,曆史悠久,信譽卓著,業務範圍廣,是華資第一大貿易行。
1991年5月,鄭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銀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成立備貽公司,提出以每股2.54港元的價格向恒昌全麵收購,涉及資金56億港元。
李嘉誠、榮智健也在緊鑼密鼓策劃收購,暫且按兵不動,秘而不宣。
在你有了幫助他人達到成功的經曆之前,你將永遠不能了解到真正的快樂,要想把成功和快樂結合到一起,你隻有幫助更多的人像你一樣成功。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有錢一起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會有人願意合作,財源就會滾滾而來。備貽公司出師不利。據市場披露的消息,備貽的三大股東已事先做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計劃:鄭裕彤得恒昌物業,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車代理權(代理日本本田、日產、五十鈴及美國通用汽車經銷權),徐展堂則取恒昌的糧油代理等業務。
備貽想獲成功,非得恒昌大股東支持不可。而大股東首先就不滿買方的“拆骨”企圖,不等進入價格談判,就關閉幕後洽商的後門。
以中泰為核心的新財團立即加入收購角逐。新財團GreatStyle公司共由9名股東組成,前六大股東是:榮智健任主席的中泰占35%,李嘉誠占19%,周大福占18%(鄭裕彤倒戈加盟),百富勤占8%,郭鶴年的嘉裏公司占7%,榮智健個人占6%。
1991年8月初,GreatStyle向恒昌提出收購建議,作價3.36元\/股(高出備貽0.82元),涉及資金69.4億港元。經過一個月的洽商,雙方於當年9月3日達成收購協議。至9月22日,本港收購史上最大的一宗交易,為李嘉誠、榮智健等合組的財團完成。
中泰控得這位貿易巨人,遂成為香港股市的龐然大物,市值至1992年年初膨脹到87億港元。此前香港股市一直視中資股為無物,此番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資計劃,配售11.68億新股,集資25億港元,用以收購恒昌64%的股權。榮智健突然向其他股東全麵收購,市場議論紛紛,有人說榮過橋抽板,有人說事先與李嘉誠等通過氣。
李嘉誠很爽快地接受了榮智健的收購條件,所持恒昌股作價15億港元售與榮智健。恒昌一役,李嘉誠名利雙收,既贏得幫襯榮公子的好名聲,又獲得實惠——售股盈利2.3億港元。
榮智健完成全麵收購後,中泰不僅有紅籌股(中資股與國企股的統稱),還於1993年上半年進入藍籌股(恒生指數成份股,由33種上市公司股票編算恒指,均為各類上市公司的代表股票)。
從1990年年初,李嘉誠輔佐中信收購泰富起,香港中資與內地國企,紛紛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
在你有了幫助他人達到成功的經曆之前,你將永遠不能了解到真正的快樂,要想把成功和快樂結合到一起,你隻有幫助更多的人像你一樣成功。引導那些不成功的人到他們沒有去過的地方,從實踐中提高他們的逆境商數。李嘉誠就是一塊磁鐵,因此會不可避免地吸引那些與他誌同道合的人,從而有助於他抓住實現目標的機會。
李嘉誠與人為善的行為總能將刀光劍影化為和風細雨,最後皆大歡喜,大家受益。有錢一起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會有人願意合作,財源就會滾滾而來。商場上,有些事情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能順利完成的,這就需要與他人一起合作,共辟蹊徑。
成功的經營者善於激發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隨意扼殺它們。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一個好的創意的產生與實施,企業家光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是不夠的,必須集思廣益,必須在自己周圍聚攏一批專家,讓他們各顯其能,各盡其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作用。
打造“磁場”,彙集資訊
決定大事時,我就算百分之一百清楚,我也一樣召集一些人,彙合各人的資訊一齊研究。
在生活中,大家也許會有這樣的體會:假如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兩人交換的結果每人仍然隻有一個蘋果。但是我有一個設想,你有一個設想,兩個交換的結果就可能是各得兩個設想了。同理,當獨自研究一個問題時,可能思考10次,而這10次思考幾乎都是沿著同一思維模式進行。如果拿到集體中去研究,從他人的發言中,也許一次就完成了自己一人需要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並且他人的想法還會使自己產生新的聯想。一加一大於二是個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集體的力量並不是單個人累加之和。
成功的經營者善於激發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隨意扼殺它們。這種集思廣益的思維方法在當代社會已被普遍應用,它能填補個人頭腦中的知識空隙,並通過互相激勵、互相誘發,產生連鎖反應,擴大和增加創造性設想。一些歐美財團采用群體思考法提出的方案數量,比同樣的單人提出的方案多70%。
可見,一個好的創意的產生與實施,企業家光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是不夠的,必須集思廣益,必須在自己周圍聚攏一批專家,讓他們各顯其能,各盡其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作用。當然,要實現這一點,一個企業家需要有高超的人員管理技巧和能力。
如果你是天才,憑借自己的想象力,也許可以獲得一定的財富。但如果你懂得讓自己的想象力與他人的想象力結合,就會產生更大的成就。我們每個人的“心智”都是一個獨立的“能量體”,而我們的潛意識則是一種磁體。當你去行動時,你的磁力就產生了,並將財富吸引過來。但如果你一個人的心智與更多“磁力”相同的人結合在了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力場”,而這個磁力場的創造力量將是無與倫比的。
人力資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讓人人都能參與工作和管理,大家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拚命工作,形成一種集思廣益、眾誌成城的新局麵。
李嘉誠說:“決定大事時,我就算百分之一百清楚,我也一樣召集一些人,彙合各人的資訊一齊研究。因為始終應該集思廣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這樣,當我得到他們的意見後,看錯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這樣,當各人意見都發表得差不多的時候,那就絕少有出錯的機會了。”
在李嘉誠看來,集思廣益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集思廣益不但可以創造奇跡,開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也能激發人類最大的潛能,即使麵對人生再大的挑戰都不足為懼。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兔子”到“橙”:決勝電訊市場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要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必須不斷地求知、求創新,加強能力,居安思危,力求在穩健的基礎上向前發展。要保持一顆開拓進取的心,勇於嚐試新的事物,在新事物中挖掘進步的機會,努力在新的領域開辟出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今天是一個知識與經濟分不開的時代,誰目光短淺,誰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李嘉誠是一個具有超前商業目光的人。他知道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在香港發展企業,如果單一發展,很難立穩腳跟,跟上香港的發展步伐。為此,李嘉誠製定了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戰略,大力向海外開疆擴土,開拓創新,進行多元化經營。
李嘉誠善於接受新知識和新觀念,而且極為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由於早就認識到了科技的力量,他開始著手在歐洲、美洲、亞洲以及非洲擴建自己的“通訊產業王國”。
1992年和黃在英國推出的GT2的移動電話服務,名為RABBIT(兔子)。由於它隻能打出卻不能打入,跟這一時期的電訊服務技術比起來,要遜色得多,所以它沒能引起更多客戶的興趣。
一年之後,“兔子”敗下陣來,宣布死亡。和黃也身受重傷,為此留下了巨額負債。
李嘉誠不甘失敗,又於1994年將電訊業務重新包裝,改名為“橙”,推出GSM移動電話服務業務。起初還是不被商業界看好,唯恐是GT2的翻版,但後來還是漸漸被接受了。
今天是一個知識與經濟分不開的時代,誰目光短淺,誰就有被淘汰的可能。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不管經曆多大的困難,李嘉誠都憑著他對未來趨勢的正確分析與把握,絕不輕言放棄。此舉不僅使和黃獲得1100億港元的巨額收益,而且成為市值7000億港元的德國最大移動電話公司曼內斯曼的單一股東,同時還可獲440億港元現金。
和黃擁有的客戶由原來的350萬增至逾2500萬,並取得德國和意大利的電訊市場。待兩公司合並後,和黃便可直接控製市值7000多億港元的曼內斯曼,而曼內斯曼亦將成為歐洲最大的跨國電訊巨人,遠遠領先於第二名的意大利電訊。
和黃財務顧問指出,此交易為全球有史以來的第22大合並收購,香港輿論則稱其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國際並購交易。為了完成這樁交易,李嘉誠親自指揮和黃與曼內斯曼公司進行了一周時間的緊張談判。
一周時間雖不長,但也令素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大大緊張了一番。為了隨時獲得最新消息,李嘉誠臨睡前特意把手提電話鈴聲調高,把電話放在自己枕邊,以免延誤戰機。
與曼內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後,李嘉誠終於可以睡個舒心覺了。
世界評論認為,在出售“橙”的交易中,李嘉誠是屬於零成本,但他的回報是1100多億元的現金和大量的股權!這筆交易轟動全球,也改變了李嘉誠“地產大王”的形象。
此役之後,李嘉誠控製的資產市值暴漲一倍。根據美國《財富》雜誌1999年底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誠的排名由第12位躍升至第10位,成為世界前10位富豪排名榜上唯一的一位華人。
市場形勢變幻無窮,距李嘉誠的“世紀交易”還不到一個月,在風起雲湧的歐洲電訊市場上,一場更大的收購交易令李嘉誠再度成為關鍵人物。
1999年11月13日,英國沃達豐電訊公司(vodaone)聲明,將動用超過1萬億港元(1290億美元),收購德國曼內斯曼公司52.8%的股權,而曼內斯曼高層馬上做出回應,堅決抵抗沃達豐的惡意收購行動。由於作為曼內斯曼最大單一股東的李嘉誠持有10.2%的曼內斯曼股權,於是他便成為這宗全球最大收購案中的一個焦點人物。
在大戰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即11月23日晚,英國一個組織給李嘉誠頒發了“傑出人士獎章”。
業內人士紛紛猜測,這一行動是否在為沃達豐拉票?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以沃達豐的出價來算,那麼李嘉誠手上的曼內斯曼股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已額外增值318億港元。所以說,無論是沃達豐還是曼內斯曼,都不是收購的最大的贏家,最大的贏家當屬李嘉誠。
然而,李嘉誠卻不為名利所動。就在出席“傑出人士獎章”頒獎儀式的當晚,和黃董事局發表聲明,支持曼內斯曼抗拒敵意收購。而李嘉誠對這一聲明的解釋是:“和黃與曼內斯曼一起發展對和黃股東有利,而且沃達豐提出的收購價不具備吸引力。”
就這樣數百億白花花的銀子被李嘉誠拒之門外,業界對李嘉誠的態度眾說紛紜。
有人說,和黃董事局的表態是李嘉誠絕不會輕易從歐洲市場撤出的一個信號;也有人說,李嘉誠與曼內斯曼早有協議,用“橙”換回的10.2%的曼內斯曼股權在18個月內不能出售,而李嘉誠隻不過是以放棄虛擬的318億港元換取了日後在曼內斯曼的更大的影響力和決策力。
不管外界對李嘉誠的行動有多少解釋,有一點卻毋庸置疑,那就是李嘉誠通過加盟曼內斯曼而在歐洲電訊市場大展宏圖的謀略,決不僅僅是賺上幾百億港元那麼簡單。
賣“橙”成功了,它的成功成就了和黃曆史上最重要的一筆交易。這引起了海內外市場的特大轟動,也引來無數人的極度羨慕,他們都想知道李嘉誠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永不滿足的創新精神與開拓進取的膽識是他決勝千裏的關鍵所在。正如李嘉誠自己所說:“雖曆經坎坷,但沒有徘徊不前。”對於李嘉誠來說,電訊業務是未來集團業務發展的重點,他已知道和黃未來五年要做什麼。做生意的期限是五年、十年,或者更長時間,而不是一年、兩年。可見,著眼於未來,善於把握形勢是和黃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嘉誠的長遠目光和正確策略為長和(長江實業、和黃)指明了方向。和黃集團從事電訊事業已有十多年的曆史,但它也是經曆了無數的曲折和艱難才達到今天的成就的。
不管經曆多大的困難,李嘉誠都憑著他對未來趨勢的正確分析與把握,絕不輕言放棄。就是在市場普遍對該業務不看好的時候,他也表示將繼續支持和黃在英國的電訊事業。
果然不出李嘉誠所料,僅僅隻用了幾年的時間,和黃集團便從“橙”身上贏得了驚人的回報。在不斷擴大企業經營規模的過程中,李嘉誠的財富像滾雪球一般急速增長,名望也不斷上升,如日中天。
李嘉誠為什麼能使企業得到如此迅猛的發展?
永不滿足的創新精神與開拓進取的膽識是他決勝千裏的關鍵所在。正如李嘉誠自己所說:“雖曆經坎坷,但沒有徘徊不前。”
同時,緊跟時代的腳步,實行多元化發展戰略,著力發展高科技產業也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要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必須不斷地求知、求創新,加強能力,居安思危,力求在穩健的基礎上向前發展。要保持一顆開拓進取的心,勇於嚐試新的事物,在新事物中挖掘進步的機會,努力在新的領域開辟出屬於自己的新天地。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讓利和信譽,促成與彙豐的合作
舍得就是先舍後得,舍不得就是不舍不得。要舍得投入,舍得讓利,舍得吃虧,同時敢於讓利,善於讓利。
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公司中標獲取中區地鐵車站的發展權,使得“高高在上”的彙豐大班沈弼關注起地產“新人”李嘉誠來。他仔細研究了李嘉誠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確定長江實業為合作夥伴——此時,與李嘉誠中標地鐵車站發展權不滿一個月。1978年,李嘉誠的事業再攀高峰,與彙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大廈。
說起彙豐,港人無人不曉,所用的港幣幾乎全是彙豐銀行發行的。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家英資銀行。現為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當時的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Michael Samdberg),李嘉誠尋求與彙豐合作發展華人行大廈,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還由此建立起友誼。香港經濟界的人士常說:“誰結識了彙豐大班,就高攀了財神爺。”
彙豐是香港第一大銀行,又是以香港為基地的龐大的國際性金融集團。1992年,收購了英國米特蘭銀行的彙豐集團,其資產總值達21000億港元,躋身於全球10大銀行之列。1992年年底在港發行股票總市值為1399億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5%。該年度,集團總盈利為129億港元。彙豐的聲譽,還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在數次銀行擠提危機中,彙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
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發展舊華人行地盤,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知道,言行較為拘謹的李嘉誠,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亦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他像一位從書齋裏走出來的中年學者,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發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就是他與彙豐合作的基礎。
1974年,彙豐銀行購得華人行產權。因年代久遠,建築已十分陳舊;更因為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大樓已日益變成“小矮人”。1976年,彙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清出地盤,用於發展新的出租物業。
舊華人行的拆卸工作始於1976年2月10日,誰都想與業主彙豐銀行合作興建新華人行。在地產高潮,位於黃金地段的物業,必寸樓寸金。加之華人行在華人中的巨大聲譽,華資地產商莫不想參與合作,分一杯羹。李嘉誠便是其中之一,他穩操勝券,果然如願以償。
長江實業與彙豐合組華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大廈麵積24萬平方英尺,樓高22層。外牆用不鏽鋼和隨天氣變換深淺顏色的玻璃構成。室內氣溫、濕度、燈光以及防火設施等,全由電腦控製。內裝修豪華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於一體。整個工程耗資2.5億港元,寫字樓與商業鋪位全部租出去。
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運籌帷幄,製勝於無形
“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出承諾,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1978年4月25日,華豪公司舉行隆重的華人行正式啟用典禮,彙豐銀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禮,剪彩並發表講話:“舊華人行拆卸後僅兩年多一點時間便興建新的華人行大廈。這樣的建築速度及效率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稱典範。本人參與彙豐銀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從事工商業而著稱於世,不管與海外公司還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誠實的商業信用而受人稱讚。我可以這樣說,新華人行大廈不愧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範!”
長江實業與彙豐,都是本工程的開發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噓”。他對港民和新華人行的讚譽,也就是對李嘉誠的讚譽。
先於正式啟用的3月23日,長江集團總部遷入皇後大道中29號新華人行大廈。長江集團正式立足於大銀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環,地位更上一層樓了。新華人行被人們視為長江集團的招牌大廈。
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的良好開端發展為未來的“蜜月”——彙豐力助長江實業收購英資洋行,並於1985年邀請李嘉誠擔任彙豐的非執行董事。
曾有記者詢問他與地鐵公司、彙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道:
“奧秘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
“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出承諾,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講信譽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的立足之本,不講信譽的人或企業或許可以為自己贏得暫時的利益,但長遠來看必然是失敗者。
人不能隻是考慮自己的事情,還要考慮別人,考慮整體。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李嘉誠的積極主動態度,充分顯示了他做事果斷,處處以大局為重,知錯就改的行事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