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7337380900,7146515474048617486,7146515473973136398,6992146127860534286,7225931131302972453,7234783546299124788,6951709747095538718,69591227226642381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東方廣場方案一波三折,
大局意識終致“劫”後餘生
李嘉誠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就是一切,自己做的事情都正確,相反,他總是不斷地提醒自己,凡事應以大局為重,以利國利民為重。
把一件事情做成功是不容易的,以平和健康的心態去麵對成功則更不容易。很多人做生意一旦有了一定的資本,就會自我膨脹,覺得自己了不起,誰都不放在眼裏,這樣往往會吃大虧。李嘉誠向內地投資時,已經是成功人士,但他卻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就是一切,自己做的事情都正確,相反,他總是不斷地提醒自己,凡事應以大局為重,以利國利民為重。而這一點充分體現在他對內地的一次投資活動中。
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向外界表示,可以考慮與外商合作王府井舊城區改造工程。一時間,香港各大財團聞風而動,都想分得一杯羹。
眾所周知,王府井是首都北京最繁華、曆史最悠久的商業區,地位有如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銅鑼灣。一般來說,在這些黃金地段,想找一間鋪麵都是難上加難。現在居然有希望獲得以公頃計算的大幅土地租用權。眾多地產大亨們喜出望外,誰也不想放過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要知道,如果能擁有王府井的一塊土地,就等於擁有了一個聚寶盆。
1992年6月25日,李嘉誠、郭鶴年在上海閘北聯手搞定一塊土地後,共同乘機飛往北京,於26日與北京市政府在人民大會堂簽署意向書。簽約的雙方分別是香港嘉裏發展公司和北京東城區房地產公司。
郭鶴年身為香港嘉裏發展公司主席,在香港的名氣雖說不如李嘉誠,卻是馬來西亞首富。李、郭兩人能如此神速搞定這麼大的項目,是他們多年來在內地耕耘(捐贈與投資)的結果。
位於王府井大街南口的這塊地皮麵積共5.11公頃,可規劃建築總麵積14萬平方米,計劃建成亞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商業中心。
雙方簽署的意向書中並未涉及該項目的地價、投資金額、工期、物業規劃等內容,可見合作意向是在匆忙中敲定的,細節有待以後再談判。消息傳來,在香港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逐漸把李嘉誠看成神了,似乎世界上沒有他辦不成的事。
然而,形勢卻在時刻變化著。1993年,因經濟發展過熱,中央政府決定加強宏觀調控,壓縮基本建設規模。這意味著要與北京方麵談妥這一項目,將會異常艱難。麵臨此境,不大善於談判的郭鶴年知難而退,留下李嘉誠孤身應對。一時間,發展王府井地盤物業的控股權便順勢完全落入“長江實業”手中。
李嘉誠依然信心十足,再一次運用他非凡的智慧與談判技巧,使得有關立項、規劃等異常繁雜的手續在1993年間全部獲得市政府的批準。該建築被正式定名為東方廣場。
東方廣場建築高度計劃為70多米,地盤麵積10.1萬平方米,這比當初意向書中的14萬平方米要少許多,但畢竟這一年的形勢和去年大不相同,能達成這一協議,已經很不容易。
該大型物業投資預算超過12億港元,“長江實業”負責起樓價,合作夥伴東城區房地產公司負責地價。香港是地貴樓賤,內地則正好相反。
當地居民與商家的搬遷本來可能會成為最大的難題。李嘉誠將這道難題交給北京市政府去做,即由他負擔地價和搬遷費,請市政府做好原住戶和業主的搬遷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搬遷過程非常順利,很快就基本完成了。李嘉誠感歎道:“北京的老百姓真是太好了,這在香港簡直不可想象。”
把一件事情做成功是不容易的,以平和健康的心態去麵對成功則更不容易。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要努力做到時時以大局為重,忍一時之所失帶給你的將不光是一時的沉浮,而是將引領你走向更大成功的通天大道。但是,搬遷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全球最著名的快餐集團麥當勞成了此次搬遷的“釘子戶”。王府井麥當勞分店是該集團最大的一家分店,兩層樓麵共計2.8萬平方英尺,設有700餘個座位,每天平均有1萬多人光顧。在開業之初,顧客排隊竟有幾裏之長,盈利之豐厚,自不待言。
麥當勞當然不願意把這棵搖錢樹從聚寶盆裏連根拔出。但是,北京市政府依照其最新文件,責令麥當勞限期搬遷。於是,麥當勞拋出了它的殺手鐧,即麥當勞集團與北京市政府簽署的長達20年的經營合同。營業地區為王府井現址,租期要到2010年才滿,而現在才經營兩年多。此時,王府井這塊地盤已快夷為平地,隻剩下麥當勞孤零零地站在空曠的廢墟上。
其實搬遷隻是北京市政府與拆遷戶之間的事,李嘉誠並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但李嘉誠一直奉行以和為貴的原則,不想把事情鬧得太僵。於是他出麵與北京市政府協商,表示隻要麥當勞答應遷出王府井,日後東方廣場將留一個比現在麵積更大的鋪位給麥當勞。
北京市政府隻好與美國麥當勞公司重新進行談判。除了李嘉誠提出的條件外,又列出了一係列更優厚的條件,包括批準麥當勞在北京多開若幹家分店等。麵對如此優厚的條件,麥當勞當然同意搬遷了。
李嘉誠一出手,立刻化幹戈為玉帛。一場全球性的風波就這樣平息,興建東方廣場的障礙終於掃清了。
終於,已經空曠無物的王府井地盤開始動工了。按照計劃,建成後的東方廣場將高達70米,不僅可以俯視昔日皇宮裏的一磚一瓦,就連稍遠的中南海全景亦可盡收眼底。
對於見慣百米以上摩天大樓的香港人來說,70米的高度實在不算什麼;但在首都北京興建如此高的建築,非同小可。很多人都擔心如此高大的建築會破壞北京的人文景觀。李嘉誠覺得,建築現代化與保護古都風貌並不矛盾,是完全可以統一的。但後來的事實表明李嘉誠顯然沒有考慮周全。正式方案公布後,北京各界人士一片嘩然。
人們的擔憂的確是有原因的。根據國家規劃委員會規定,北京市的規劃以故宮為中心,其他建築必須配合故宮的外觀。按規定,從故宮中心向外望360度的視野範圍內,不應見到任何其他的建築物。故宮的城牆高有3丈,也就是說,站在故宮內朝外望,隻能望到城牆和天空。離故宮的距離越遠,建築物方可逐漸升高。而國務院批複的1991~2010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規定:“長安街、前門大街西側和二環路內側及部分街道的沿街地段,允許建部分高層建築,建築高度一般控製在30米以下,個別地區控製在45米以下。”然而,東方廣場大廈在“30米以下”的建築高度區內,卻擬建70餘米高,顯然不符合要求。
除此之外,東方廣場的土地麵積比率也超出城市規劃要求的7倍,所以這幢大廈不僅是過高的,而且過大了。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矗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必然會奪去附近的故宮、天安門、人民大會堂、革命曆史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著名建築的風頭,從而影響到天安門廣場的中心地位。
因此,專家們聯名上書中央要求依法調整東方廣場工程方案。
1994年,中央召開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再次決定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抑製通貨膨脹。對基本建設規模也做出了要求,即縮小以盈利為目的的高檔建築項目。凡不符合國家規定,無正式手續的項目一律要停建。
人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不顧整個大局的整體局勢和要求,僅從自己出發,最終給自己和整個局麵帶來不良的影響。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不久,“長江實業”集團便發布聲明,表示完全服從中央路線,聲明指出:“由於東方廣場地段所在地為北京舊城危房改造區,根據北京城市規劃法例規定,有關地段必須按規劃發展,該地段之內土地使用者,必須服從有關城市規劃。‘長江實業’認為北京市有關城市規劃法例極為合理,同時,類似城市規劃法例亦在西方國家及香港地區被普遍采用。任何到中國投資的外商均須遵守中國的法律,任何希望通過國際輿論壓力,而使其身處中國法律之外的做法均是不當的。”
李嘉誠的積極主動態度,充分顯示了他做事果斷,處處以大局為重,知錯就改的行事作風。
李嘉誠明白,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上,中國政府是不會做出半點讓步的。但又知道,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也不是不可變通的。於是,“長江實業”主動與北京有關部門協商修改方案,使項目不致胎死腹中。盡管這樣會使東方廣場計劃遭受一點損失,但絕對不會虧本,隻不過是少賺一點罷了。
3月11日,李嘉誠向外界宣布,“長江實業”與北京市政府的合作非常愉快,隻是方案需要修改而已。他強調,在任何地方建任何工程都要經商討後才能最後確定,東方廣場目前遇到的問題並不奇怪。3月12日的《聯合報》做了如下報道:“有報道指出‘長江實業’公司因工程延期及麵積比率減少而有些損失,李嘉誠對此的回應是:‘鬼才有損失呢!’他說,麵積多少完全無關係,內地地價與香港地價是天與地比。香港地價貴,香港最高時地價與起樓價為十比一,內地則全倒過來。”
李嘉誠既然“開心”,“長江實業”的股東們也就放心了,“長江實業”股價並沒有多少波動。
東方廣場的項目不可能永遠停頓下去。其現址已經夷為平地,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不久,雙方決定重新合作。新方案這次自然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擬訂、申報與審批,一切都慎之又慎,以免再出差錯。
1996年6月,形勢終於有了轉機。東方廣場項目由國家計委報經國務院得到批準。東方廣場一波三折,幾經起伏,但總算大功告成了。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東方廣場宣告全部竣工。
人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不顧整個大局的整體局勢和要求,僅從自己出發,最終給自己和整個局麵帶來不良的影響。要努力做到時時以大局為重,忍一時之所失帶給你的將不光是一時的沉浮,而是將引領你走向更大成功的通天大道。
他有眼光判別機會,然後持之以恒,而他看到的機會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幸運”。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機會隻青睞有準備的人。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掉的。
幸運不是無本之木
人們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曆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李嘉誠說:“人們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曆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有這樣一則軼聞:某先生看了李嘉誠收購和黃的文章,拍案叫絕,寫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對聯: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超人”之稱,先在民間不脛而走。不久,各大小報章競相采用。超人盛名,譽滿香江。
“某先生”是否確有其人其事,難於考證,但這至少代表一種輿論傾向。不少人在承認李嘉誠“高人之術,超人之智”的同時,莫不羨慕他的幸運。
李嘉誠的幸運,似乎不止收購和黃這一次。他與彙豐合夥重建華人行,1980年,他被委任為彙豐銀行董事,成為繼包氏之後的第二位華人董事;他得到地鐵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獲得車站上蓋的發展權;他將長江上市,適逢股市牛市大好時機;他經營塑膠花時,無人擔保,就可獲得大客戶的全額訂金。
他有眼光判別機會,然後持之以恒,而他看到的機會,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幸運”。鴻碩先生曾專門探討過李嘉誠的“幸運”,頗令人折服。他在《巨富與世家》一書中提到:“1979年10月29日的《時代周刊》說李氏是‘天之驕子’,這含有說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運之神眷顧的意思。英國人也有句話:‘一安士(盎司)的幸運勝過一磅的智慧。’從李氏的體驗,究竟幸運(或機會)與智慧(及眼光)對一個人的成就孰輕孰重呢?”
1981年,李嘉誠對這個問題發表看法:“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力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30%~40%成了。”
1986年,李嘉誠繼續闡述他的觀點:“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奮工作,不斷奮鬥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鴻碩先生分析道:“李先生認為早期的勤奮,正是他儲蓄資本的階段,也就是西方人士稱為‘第一桶金’的觀念。不過,在香港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萬人,為什麼他們勤奮地工作了數十年還沒有出人頭地呢?由此可見,李先生認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仍是自謙之詞,幸運也隻是一般人的錯覺。從李先生成功的過程看,他有眼光判別機會,然後持之以恒,而他看到的機會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幸運’”。
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李先生認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仍是自謙之詞,幸運也隻是一般人的錯覺。清末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的這段話,正是李嘉誠由勤力至成功的寫照。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船要行得快,但麵對風浪一定要捱得住
李嘉誠以其銳利的眼光和非凡的分析、判斷能力,沒有被股市動蕩所影響,采取人棄我取的策略大力拓展,總能在接下來的高潮期獲得巨大收益。這與其淵博的知識和從遠處著眼的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做任何事,首先心裏要有一幅宏偉藍圖,直到每走一步我們能達到的目的,做到事事心中有數,如此下去,必能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幸運成就不了常勝將軍,真正的勝者是會做長線投資的。隻看重眼前利益,熱衷於短期投資的人永遠隻能做個朝不保夕的投機者。
1987年華爾街大股災,事發前並無明顯兆頭。災後的一年,美國經濟仍取得較滿意的成績。盡管學者們從美國政治經濟深層挖原因,但股災卻不是這些原因直接引發的。
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續興旺,恒指連年攀升。到1987年,股市步入狂熱。2月18日恒指破2800水平報2801點;8月3日恒指已升越3500水平;10月1日飆升到曆史高峰的3950點。牛氣衝天,正是售股集資的大好時機,李嘉誠預計股市將會崩潰,但不太可能發生在年前。
1987年9月14日,李嘉誠宣布長江實業係四家公司——長江實業、和黃、嘉宏、港燈合計集資103億港元,是香港證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資行動。對於這筆巨資的用途,李嘉誠表示將在3個月內公布。
長江實業係發行的新股,將由5家證券經紀公司包銷,向公眾發售。
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狂瀉508點,帶動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點。如果在9時之前,包銷商尚可引用“不可抗拒”條款退出包銷供股計劃。結果這個計劃在10時開市前得以順利通過。開市後造成包括香港在內的世界股市的連鎖反應。
李嘉誠靠他的機靈,更靠他的運氣,僥幸躲過這場股災浩劫。長江實業係市值下跌,但實際資產依舊。而包銷商欲哭無淚——他們將承擔包銷的風險。
10月20日早上,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10月26日周一重新開市,香港股市崩潰,當日恒指暴挫1121點。五家包銷商所擬定的供股價都較市價高出30%以上。在這種形勢下,長江實業係的大股東或控股公司承擔其責任的一半(51.5億港元),其餘價值50多億新股由原有五家包銷商、上百家分包銷商承擔。結果,長江實業係四公司的集資計劃大功告成。
這就是被有關傳媒評價的“百億救市”行動。李嘉誠在這次股災中,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
大盤崩潰,約占香港總市值15%的長江實業係上市股票均下跌30%。依常規,這正是向公眾股東廉價收購本係股票的好時機。
10月23日,李嘉誠向香港證監會提出一個“穩定股市”的方案,擬動用15億~20億港元,吸納長江實業係四公司的市麵散股,以便“協助本港股市的穩定”。他強調“此舉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的經濟不要太多波動,希望能穩定下來”,“絕非為個人利益,完全是為本港大局著想”。
盡管李嘉誠申明了自己的立場,仍有人認為“有為私之嫌”。輿論紛紜,人言人殊。
幸運成就不了常勝將軍,真正的勝者是會做長線投資的。隻看重眼前利益,熱衷於短期投資的人永遠隻能做個朝不保夕的投機者。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李嘉誠之所以能成為股市強人,靠的還是他的良好素質。因此,他在每一次股災之中都能夠安然度過,而不至於翻船落水。當時,李氏家族控有長江實業35%以上股權,和黃的股權也近35%。按照收購及合並條例,已超過35%股權的人士要再增購股權,就必須提出全麵收購。李嘉誠無法全麵收購,要求當局放寬限製。
證監會礙於條例不予批準,李嘉誠多次去香港當局力爭,希望從“救市大局”出發。結果,收購及合並委員會決定接納李嘉誠的“救市建議”,暫時取消有關人士購入屬下公司股份超過35%誘發點而必須履行的全麵收購條例,但規定所購入最高限額之股份,必須在一年內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時購入股份時必須每日公布詳情。
李嘉誠對放寬限製表示歡迎。但認為既放寬收購點又限期售出,這是“措施矛盾”,“難消危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故表示對附帶條件的失望。這意味著,如一年限期內,股價繼續下跌,他收購的股票必蝕本。
某報章說:“李嘉誠原想釀的美酒變成苦酒,現在不得不喝下去——李氏購買了數億股票。”這當然是一家之言。不過,確實有許多人都認為,李嘉誠必蝕老本不可——依以往香港與海外股市的經驗,股災之後,必有兩至三年的低迷。豈料這次特大股災竟恢複如此之快,年底股市就開始回揚上衝(歐美股市亦然)。到1988年4月14日,恒指收市報2684點,已接近1987年年初的水平。李嘉誠在一年的限期內,以配股方式將增購的股票出售,未蝕本,仍有小賺。對李嘉誠來說,小賺意指幾千萬港元。
幸運之神,又一次眷顧李嘉誠。幸運成全不了股市常勝將軍,李嘉誠之所以能成為股市強人,靠的還是他的良好素質。因此,他在每一次股災之中都能夠安然度過,而不至於翻船落水。
馬世民在會見《財富》記者時說:“李嘉誠是一位最純粹的投資家,是一位買進東西最終是要把它賣出去的投資家。”馬世民的話,揭示了李嘉誠在股市角色的優勢——這種優勢,或許很多人都明了,但由於急功近利心理的驅使,股市的許多人都不願做這種角色,而寧可做投機者。李嘉誠以其銳利的眼光和非凡的分析、判斷能力,沒有被股市動蕩所影響,采取人棄我取的策略大力拓展,總能在接下來的高潮期獲得巨大收益。這與其淵博的知識和從遠處著眼的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做任何事,首先心裏要有一幅宏偉藍圖,直到每走一步我們能達到的目的,做到事事心中有數,如此下去,必能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正確的經營理念是經商成功的一半,經商必須有正確的經營觀念和使命感。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通過參股控股來獲得其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而在這種控股過程中,總是在權衡了對方與自我實力的基礎上,以盡量少的投資來獲得盡量大的收入。
不斷革新經營理念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懂得利用經營理念進行創新和發展的道理,他們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對過去的老辦法加以革新,用嶄新的觀念領導公司繼續前進。
經營理念是一切企業經營的根本,正確的經營理念是經商成功的一半。這是因為公司的經營觀念和方針如果明確,經營者和管理監督者,就能基於這些觀念和方針,達到有效率的領導,員工也遵守這種觀念和方針判斷是非,人才自然容易培養。相反,沒有正確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針,就會使公司的方針缺乏一貫性、連續性和統一性,使經商過程被情勢或熱情所左右,當然既不容易培養出真正的人才,也容易導致公司的經營混亂。
李嘉誠特別指出,企業在生意順利的時候,如果連續擴張後要切忌加大投入。按照他的說法,“事不過三”,如果有三年的好景氣,一般人往往會拚命地擴大經營,以致造成投資戰線過長,攤子鋪得過大,往往在後來經營中埋下經營的危機。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懂得利用經營理念進行創新和發展的道理,他們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對過去的老辦法加以革新,用嶄新的觀念領導公司繼續前進。我們知道,老辦法經營事不過三,是企業經營的常規,好的商人在經營中總有成功的經驗和手段,而這些手段往往是獲得成功的本錢。但是我們常常發現好事情接連出現了三次以後,就會有失敗跟隨而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是因為人的本性往往是連續勝利三次以後,就會自大起來,做事也就不專心謹慎了,如此就變成自以為是,我行我素,該做的事情不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反倒做了。所以經商時不可因順利而冒進。在商業經營中越是成功越要注意。
正如李嘉誠說:大前年賺錢了,前年賺到了,去年也賺錢了,如果今年還能賺到,那就太好了。可是,這個世界沒有那麼順利的事,賺了三年以後,第四年是不是還會賺呢?所以經商時應該有賺了三年就退回一年份的想法才好。如果有了這個決心,現在就不用驚慌,就算退回一年份,還會剩下二年份。有了這種想法,就不會有苦惱,因此也就不會慌張,因為不慌張,所以能輕鬆地處理事情,這時候也會出現智慧,說不定在第四年還會有賺錢的事。應該說,李嘉誠的這個觀點是符合現代經濟中有關波動的規律的。
李嘉誠對於李氏企業的經營也是本著這樣一種態度進行的:他總是通過參股控股來獲得其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而在這種控股過程中,總是在權衡了對方與自我實力的基礎上,以盡量少的投資來獲得盡量大的收入。可以說,李嘉誠的一生,投資中從未出過重大的失敗,而這正是他穩妥經營戰略的體現。
荀子認為“法者,治之端也”,不僅公開談法,而且肯定了法治的重要作用。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我現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自己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
信與利,孰輕孰重
“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有了財路,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
中國人經商講究“和為貴”、“和氣生財”的道理,李嘉誠不僅深諳此理,而且篤行此道。從商60多年的李嘉誠,誠信事例可謂數不勝數。而守信也變成了巨大的生產力。用他的話說:“我現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自己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
(1)義利合一。
義利觀是中國古代儒家哲學的價值論。這種義利結合的觀念,表現在管理過程中,便是孔子所說的“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在這個層麵上,義與利是統一的。義利兼顧的企業文化,要求企業在獲取正當利益的同時,必須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注意保護環境,關注自身對社會和人類的貢獻。但企業如一味追求盈利而忽視社會責任和法律法規,則會失去企業發展的大環境支持,這種殺雞取卵式的做法隻會導致企業後勁不足,生存困難,最終走向衰亡。所以,企業不能因規模小、競爭力差、處於發展積累階段而不承擔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