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利兼顧要求所有企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主動改善職工待遇,減少環境汙染,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從事社會慈善事業,還要努力創新,體現自身對社會和文化的積極推動作用。

這種“義利兩全”的理論,強調企業追求利潤,開展競爭,應以“公利”、“國益”為前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2)誠實守信。

在儒家文化中,義利結合的體現之一就是誠實守信。“信”是誠實不欺,恪守信用。儒家文化曆來把誠信作為商業道德的重要規範。在中國,自古就有“童叟無欺”的商業信條。

誠實守信,就是要求企業必須做到誠實經營,不惡意拖欠銀行債務、供應商資金等,努力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誠實守信是道德約束的核心,它要求企業在經濟往來和交易中講信用,杜絕欺詐行為。市場競爭是公平的競爭,是在規範的經濟秩序中進行的,它拒絕欺詐,排斥投機取巧,鄙視一切不守信用的行為。

(3)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儒家文化中的“重義輕利”、“先義後利”思想,並不是不要利,而是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不單是指客觀的經濟規律,更包含有講求誠信,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意義。如果過分強調義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鄙視商業活動和商人,羞於談利,從而輕視人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追求,重義輕利,崇義貶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導致經濟發展緩慢。

實踐表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濟利益的追求是合理的、必要的。貴義興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利隻要符合義就應該提倡。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義,還更應講義,重義守信。重義會帶來更大的利,棄義則會導致信譽丟失,最終失去利。

對於現代企業來講,管理要講“理”,要管得在理、合理。這個理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製度,也包括道理、道德。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4)義以為上。

儒家義利觀自始至終都認為“義以為上”,將道義價值的實現看得高於一切,他們都認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但義高於利,義是人們更高層次的追求。

對於現代企業來講,管理要講“理”,要管得在理、合理。這個理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製度,也包括道理、道德。要使企業在經濟行為中有可能持久選擇道德的行為,社會應當提供一個宏觀的並且運作有效的製度體製,在這個製度體製下,選擇道德的行為,是企業獲利的基本手段;同樣,要實現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的合理化和最佳經濟效益的目標,單靠法律、規章製度的要求也不行,還必須關心、愛護和信任員工,讓員工實現自我管理,從而發揮其創造力和積極性。可見,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必須加大道德宣傳,弘揚奉獻精神,同時,要完善法規製度,嚴厲打擊破壞市場秩序、非法經營和不道德的企業行為,才能真正樹立高尚的企業倫理價值取向。

時代發展到今天,文化和經濟齊頭並進,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曆史背景下,儒家義利觀經過不斷提煉、重組和發展,對今天的現代企業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我們應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與現代企業的經營活動有機結合,構建義利兼顧的新型企業價值取向。這將成為構建現代企業製度理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完善現代企業製度所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

采取“無可奉告”策略,贏在保密低調。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禁忌說出或做出對你並不會十分有利的事情來,你的最終期限無論如何都不要讓對手知道。

“無可奉告”:不向對方透露自己的底牌

李嘉誠指出,企業經營過程中,內部的保密製度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商業談判中,更應禁忌向對方透露自己的底牌和目的。因此,作為在香港乃至亞洲已逐漸成為傳媒焦點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在重大投資方麵,一直采取了低調的策略。

李嘉誠指出,企業經營過程中,內部的保密製度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商業談判中,更應禁忌向對方透露自己的底牌和目的。因此,作為在香港乃至亞洲已逐漸成為傳媒焦點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在重大投資方麵,一直采取了低調的策略。一旦外界有所謂推測的風吹草動,李氏集團立即出來否認,特別是在涉及一些商業機密問題時,李嘉誠總是采取了一種“無可奉告”的策略。

李嘉誠認為,企業保密製度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和員工都應該遵守:

(1)禁忌出賣我方秘密做交易。

禁忌說出或做出對你並不會十分有利的事情來,你的最終期限無論如何都不要讓對手知道。如果已知道你有一個最終期限,他們就完全不需要再知道或不必再麵對任何其他東西了。

(2)禁忌泄露有關生財和財務的相關細節。

一位商人在談判時,起初態度極為強硬,不做絲毫讓步。對方談判人員就步步為營,不急於退讓。談判進行了很長時間,在一次會談的間隙,那個商人無意中泄露了自己想在兩個月內做成這筆交易的計劃,於是對方公司便對他的業務情況做了一番調查,結果發現他的公司近來資金周轉不太靈,急需一大筆款項。輕易地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不論如何變換談判手法,始終不為所動,在價格上堅持己方的立場。那個商人在談判桌上大大失態。最後,他不得不降低價格,做出了很大的讓步。

(3)禁忌在商業活動中違背技術保密的原則。

在商業競爭中應注意本公司的保密技術等內容,以免走漏引起不良後果。例如在1991年,正當一家德國化工廠研究一種新的洗滌劑時,一個美國人在柏林一些報紙上登出廣告:“為了在歐洲開辦一家分公司,欲招聘8名高級化工專家”等,而他所許諾的報酬又是那樣的優厚,以至於在求職者中竟有8名是曾經參加過上述新洗滌劑研製工作的化學家。在麵試中,由於化學家們的疏忽,美國人從他們每個人那裏分別獲得了新產品的部分製造方法,從而輕而易舉地獲取了新洗滌劑的配方。至於廣告中所謂的公司,則從此銷聲匿跡。

屋村計劃:十年磨一劍

人們在稱道“超人”過人的膽識與氣魄之時,無不驚歎他鍥而不舍的忍耐力。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中,要學會適時地以靜製動,以退為攻,以守為進,以柔克剛,以平製怒。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誠在地產業的成績不俗,令人刮目。幾年之後,李嘉誠相繼推出大型屋村計劃,更是轟動一時,全香港矚目。

1981年元月,李嘉誠正式入主和記黃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收購和黃的動機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資源。先前,和黃洋行大班祈德尊,已開始在騰出的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皮上發展地產,興建黃埔新村。祈德尊不諳地產之道,竟未能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栽活“搖錢樹”。祈德尊下台,韋理主政,仍未能如願把財政黑洞填滿,售房不揀時機,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東。

幸得這塊大型地皮未做滿,給李嘉誠留有施展的舞台。李嘉誠醞釀大型屋村已有數年,他仍在耐心等待。1984年9月29日,中國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恒生指數回升,地產開始轉旺。

年底,和黃宣布投資40億港元,在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盤興建包括商業中心的大型住宅區黃埔花園屋村。據傳媒披露,李嘉誠1981年就計劃推出這一宏偉計劃,時值地產高潮,按當時地價計,和黃需補地價28億港元,故而李嘉誠有意把與香港當局的談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產低潮,結果李嘉誠以3.9億港元獲得商業住宅開發權(按香港當局條例,工業用地改為住宅和商業辦公樓用地,需補地價)。一筆極廉的補地價費用,大大降低發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

看清形勢,選擇等待,有時也不啻為做人經商的好計謀。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中,要學會適時地以靜製動,以退為攻,以守為進,以柔克剛,以平製怒。屋村計劃尚未出台,李嘉誠已狠“賺”了一筆,就此一點,已比祈德尊、韋理高出幾籌。

整個黃埔花園,占地19公頃,擬建94幢住宅樓宇,樓麵積約760萬平方英尺,共11224個住宅單位,附有2900個停車位及170萬平方英尺商廈。整個計劃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稱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屋村工程,超過當局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亦屬罕見。行家估計,整個計劃可獲利60億港元。如此高的回報,喜煞和黃股東,也羨煞地產同業。

麗港城、海怡半島兩大屋村的意願,萌動於1978年李嘉誠著手收購和黃之時。之後,李嘉誠經曆了長達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籌劃,方於1988年推出計劃。

1985年,李嘉誠通過和黃,收購了置地所控的港燈。計劃利用港燈位於港島南岸的鴨月利洲發電廠現址開發地產,與電廠相連的有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蜆殼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墉茶果嶺。李嘉誠開始了一連串複雜的遷址換地計劃。

1986年年底,和黃與太古各占一半股權的聯合船塢公司與蜆殼公司達成協議:將青衣島的一塊龐大油庫地皮,與蜆殼在茶果嶺和鴨月利洲的兩個油庫地皮交換。同時港燈的鴨月利洲電廠遷往南丫島。這樣,李嘉誠就騰出兩塊整片的可供發展大型屋村的地皮。

1988年1月,全係長江實業、和黃、港燈、嘉宏4公司,向聯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鴨月利洲油庫,即宣布興建兩座大型屋村,並以8億港元收購太古在該項計劃中所占的權益。這樣,兩大屋村地皮歸長江係全資擁有。

兩大屋村預算耗資110億港元,又一次轟動港九。“唯超人才有如此超人大手筆。”

長江實業估計,以1988年同類樓宇的時價每平方英尺1000港元計,兩大屋村可獲純利50億港元。

1990年5月麗港城首期發售,每平方英尺售價1700港元,用戶及炒家爭相搶購,異常激烈。到1993年,每平方英尺售價,麗港城已達4300港元,海怡半島為3300~3500港元之間,均大大超出預計售價。即使加上建築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漲等因素,兩大屋村全部竣工盈利,遠遠突破百億港元。

人們在稱道“超人”過人的膽識與氣魄之時,無不驚歎他鍥而不舍的忍耐力。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中,要學會適時地以靜製動,以退為攻,以守為進,以柔克剛,以平製怒。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智者借勢而行:登上洋行大班寶座

獨木難成林。善於借助外力獲得成功,這就是借勢。

獨木難成林。善於借助外力獲得成功,這就是借勢。

九龍倉不是嚴格意義的倉庫,而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擁有深水碼頭、露天貨場、貨運倉庫。1886年保羅·遮打牽頭在九龍設立碼頭倉庫,怡和洋行是其大股東之一。

九龍倉是怡和係的一家上市公司,它與香港置地公司並稱為怡和的“兩翼”。九龍貨倉有限公司的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及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以及酒店、大廈、有軌電車和天星小輪。曆史悠久,資產雄厚,可以說,誰擁有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

九龍倉的母公司怡和,與和記黃埔、太古集團、會德豐並稱為香港四大洋行。怡和在四大洋行中坐大,怡和大班同時又兼九龍倉主席,可見九龍倉在怡和舉足輕重。

李嘉誠讚歎九龍倉的創始人以極廉的價格獲得這塊風水寶地,如今水漲船高,身價百倍。九龍倉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建築,但在經營方式上不足稱道,他們固守用自有資產興建樓宇,隻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台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

李嘉誠曾多次設想,若他來主持九龍倉舊址地產開發,絕不至於陷於如此困境。自從長江集團上市,李嘉誠在興建樓宇“售”與“租”的問題上,奉行謹慎而靈活的原則。若手頭資金較寬裕,或樓市不景氣,樓價偏低,最好留做出租物業;若急需資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樓市景氣,樓價炒高,則以售樓為宜。

李嘉誠真正發跡,是靠地產和股市。他看好九龍倉股票,是因為該集團不善經營造成股價偏低。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過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龍倉股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計算,九龍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龍倉股也是合算的。

基於這種考慮,李嘉誠不動聲色,買下約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這為李嘉誠進而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鋪平了道路。購得九龍倉,無疑使長江實業的老對手置地公司斷臂折翼。

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是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九龍倉股成交額與日俱增,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注。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九龍倉股便被炒高。一時間,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仿佛溫度計被火一灼,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曆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龍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這時期,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股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等待股價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龍倉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龍倉董事局的路程,對李嘉誠來說仍十分艱巨。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製權,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龍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九龍倉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購,到市麵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

一個人的本事再大,沒有足夠的外力是難以成功的。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人生一世,每個人都希望出人頭地,事業有成,然而要實現自己的追求,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更需要借助外力,比如借助別人的資金、別人的智慧與才幹、別人的渠道等。20世紀70年代初,怡和係的置地公司輕而易舉收購了周錫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風光百多年的怡和,在當時的香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置牛大戰”,被行家譽為香港股市收購戰的經典之作。

實力發生變化也正是在20世紀70年代,一大批華資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優勢,當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矮人,漸漸長成小巨人。現在,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之勢,向商界超級巨人怡和頻頻發起攻勢。

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數十年來,怡和奉行“賺錢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資戰線過長,投資回報率低,給怡和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將怡和逼入絕境。

現在後院起火,怡和傾資撲救——高價增購九龍倉股票,以保“江山無缺”。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慌亂之中,怡和向香港第一財團——英資彙豐銀行求救。

據說彙豐大班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李嘉誠審時度勢,認為不宜同時樹怡和、彙豐兩個強敵。日後長江的發展,還期望獲得彙豐的支持。即便不從長計議,就談眼下,如果拂了彙豐的麵子,彙豐必貸款支持怡和,收購九龍倉將是一枕黃粱。

李嘉誠遂答應沈弼,鳴金收兵,不再收購。此時,李嘉誠已收購到近2000萬股。是否是九龍倉的最大股東?李嘉誠也摸不透,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購後的持股數。這隻是當時股市風傳的小道新聞。事後曾有記者詢問彙豐斡旋是否屬實,李嘉誠與沈弼皆言稱不知其事。不過,依日後事態的發展,彙豐從側麵參與九龍倉大戰,並起到決定性作用,卻是千真萬確。

李嘉誠退出收購,引來八方強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剛。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寶座。可當時,李嘉誠論實力和聲譽,都還比不上包爵士。據1977年吉普遜船舶經紀公司的記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剛穩坐第一把交椅,船運載重總額1347萬噸;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雲排名第7位,總載重452萬噸;在世界傳媒界名氣最大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還有一位老船王趙從衍則榜上無名。

其時,香港報刊還沒有進行富豪榜編製工作,根據海外傳媒所知,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擁有50艘油輪,一艘油輪的價值就相當於一座大廈。包爵士集團總部辦公室裏掛滿了他與世界各國王室成員、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本港商界與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然而至此時,李嘉誠還未單獨會見過哪一國的元首和首腦。

包玉剛起念登陸,並非一時衝動。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英國開發北海油田,美國重新開發本土油田,同時,亞洲、拉丁美洲都有油田相繼投入開采。這樣,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減少,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閑置。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包氏從油輪閑置,聯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熱,預示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將會來臨。

“先知先覺”的包氏決定減船登陸,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是香港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李嘉誠雖不明白包玉剛吸納九龍倉股是作為一般性的長期投資,還是有意控得九龍倉,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剛會對九龍倉感興趣。九龍倉碼頭雖遷址,而新建的碼頭氣勢更宏偉、設備更現代化。執世界航運業牛耳的船王包玉剛,何嚐不願擁有與其航運相配套的港務業?在華人商界,論實力,論與銀行業的關係,能與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屬。

善於借勢者,一順百順,事事如意;不善於借勢者,處處掣肘,舉步維艱,淒風苦雨。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保守與理性,續寫不虧神話

借勢是一種高智慧的謀略。借助勢力進行鬥爭,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小搏大;借助勢力解決自身危機,是一種獲得優勢或轉危為安、轉弱為強的策略。李嘉誠權衡得失,已胸有成竹,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預料包玉剛得球後,會奮力射門——直搗九龍倉。於是,就演繹出在港九流傳甚廣的瀟灑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兩位華商俊傑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間幽靜的雅閣晤麵。一位是具有學者風範的未來地王李嘉誠,另一位是洋溢著海派作風的登陸船王包玉剛。

五星級文華酒店是怡和集團的一項重要產業,文華以其高貴豪華、優質服務而數次被評列為全球十佳旅店榜首。現在,兩位華商俊傑坐在怡和的酒店裏,決定怡和台柱——九龍倉的前途命運。

李嘉誠秘密約見,包玉剛猜想有重要事情——他們那時的私交並不密切。包玉剛欲減船登陸,苦於無門,當他將目標瞄準九龍倉,發現李嘉誠已捷足先登。九龍倉對包氏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它的碼頭貨倉,有利於他發展海上航運;它的地盤物業,可供他在陸地大展拳腳。

冷夏、曉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剛傳》中記敘道:經過簡短的寒暄,李嘉誠即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1000萬股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的意思。

轉讓?包玉剛想,天上沒有掉下來的好事。包玉剛低頭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誠的精明之處。李嘉誠很清楚包玉剛的情況,知道他需要什麼。於是,用包玉剛所需要的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這一“轉讓”,可真是一家便宜兩家的好事。

從包玉剛這方麵來說,他一下子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了九龍倉的1000萬股股票,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製資產雄厚的九龍倉。而從李嘉誠這一方麵來說,他以10~30元的市價買了九龍倉股票而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彙豐銀行那裏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董事會主席則非李嘉誠莫屬。

這真是隻有李嘉誠這樣的腦袋才想得出來的絕妙主意!包玉剛在心裏不禁暗暗佩服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過人的地產界新貴。

沒有太多的解釋,沒有冗長的說明,更沒有喋喋不休的討價還價,兩個同樣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訂下了一個同樣精明的協議:李嘉誠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億多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曆史性協議,在華商兩強低聲密語中順利達成。最終結果,他們都如願以償坐上英資洋行大班的寶座。

人生一世,每個人都希望出人頭地,事業有成,然而要實現自己的追求,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更需要借助外力,比如借助別人的資金、別人的智慧與才幹、別人的渠道等。善於借勢者,一順百順,事事如意;不善於借勢者,處處掣肘,舉步維艱,淒風苦雨。

假如今日,如果沒有那麼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在現代社會中,借勢是一種高智慧的謀略。借助勢力進行鬥爭,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小搏大;借助勢力解決自身危機,是一種獲得優勢或轉危為安、轉弱為強的策略。

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獻給年輕奮鬥者的人生勵智書

一個有使命感的企業家,應該努力堅持走一條正途,這樣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攜手合作,共贏未來

不同的組合可以互補增值,團結就是力量,達到1+1\\u003e2的效果,這就是強強聯合的核心思想。

2004年月5底,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與廣州白雲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達成初步意向,以白雲山中藥廠為基礎,成立合資公司——白雲山和記中藥有限公司,合資期限為50年。消息一公開,立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好奇的是,一向以港口、電訊業務等闖蕩天下的李嘉誠,為何突然對中藥如此垂青?

而熟悉和黃投資脈絡的人,卻毫不隱晦地指出,李嘉誠有很深的“中藥國際化情結”,他早就想為自己、也為全體中國人,圓一個“中藥國際夢”。

事實上,早在白雲山之前,李嘉誠在內地中藥業就有行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與老牌中藥企業同仁堂的合作。

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尚未在香港上市,和黃全資附屬的和記中藥便與之聯手,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記(香港)藥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總投資2億港元,和黃、同仁堂持股比例是5∶4。同仁堂科技一上市,李嘉誠便通過和記黃埔以3.28港元的發行價購入同仁堂科技600萬股,占同仁堂科技總股本的10%,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到2003年底,和黃更是把目光轉到內地,直接與同仁堂集團總部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這家公司總投資額約為2.39億美元,由同仁堂與和黃各占49%股權。

此前,新世界發展也在國內進行了多項與中藥有關的巨額投資。李嘉誠與同仁堂的合作,正是這種發展思路的典範之作,被看重“國際中醫藥中心”的人士寄予了很高期望。

新公司成立後,將全麵介入同仁堂的所有實體項目,從藥品製造、藥材生產,直到在國內外開設零售藥店,隻要項目有良好前景,投資公司都將給予積極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