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夢想照進現實(3 / 3)

1991年9月1日,在公司總部,柳井正把所有能夠召集到的員工全都彙聚起來,他給這些人做了一份極為簡短但有深遠意義的報告。他無限感慨地對大家說道:“我們公司,從最初的小郡商事能夠發展成為現如今的大型零售公司,並且還在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這已經是極大的成功了。但在未來的三年,我希望公司每年都能夠開設30家新店鋪。也就是說,三年後我們會有100家店鋪。

那時,就是我們上市的好時機。”

聽到這個瘋狂計劃的時候,所有人都嚇了一跳。是的,社長柳井正沒有糊塗,他明明白白地告訴了員工們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但此時的公司一共隻有19家店鋪,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根本就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萬一失敗的話,整個公司都將麵臨破產倒閉的結局。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孤注一擲的決定,柳井正也深知自己做的這個決定可能會帶來的風險,但是如果不這樣做,以後可能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經過簡單的推算,柳井正發現如果能夠在三年內開滿100家店鋪的話,那麼要實現300億日元的銷售額也就不隻是夢了。做夢,就要做大一點,柳井正深信這個鼓舞人心的理念。他內心堅定無比,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想要實現1000億日元的銷售額,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在他看到了以沃爾瑪為代表的零售業領頭軍所推行的經營理念和他自己倡導的經營方式不謀而合時,他更加堅信了公司發展戰略的正確性。於是柳井正像是一個老練的演說家一樣,不斷地鼓舞著員工的士氣。

此時,柳井正真切地體會到了自己在優衣庫中的地位,他是個商人,是需要做出決策以引導企業發展方向的舵手。他必須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不會讓從父輩就開始經營的心血到自己這裏毀於一旦。同時,為了配合公司上市,柳井正將公司原本的名字“小郡商事”改成了“迅銷”,意思就是要迅速捕捉顧客的需求,迅速把顧客的需求商品化,迅速擺上店鋪銷售。由此可見,柳井正對優衣庫未來發展的期望,全都濃縮進這兩個字裏了。

今天,柳井正再次回想起當時的這個痛苦階段時,才能真正釋然總結:那是一個蛻變的過程,如果沒有經曆過風雨,又怎能見到迷人的彩虹呢?因此,他要感謝安本隆晴的這些措施,正是因為安本的盡心盡責,才讓他懂得了在各個流程之外更多的事情。如果沒有安本,公司的上市計劃恐怕不知道會被拖到什麼時候。

認清銀行

柳井正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永遠都不能讓自己的目標變得迷茫。

就像是參加奧林匹克競賽一樣,不管是第一名還是最後一名,他們都有各自的目標。第一名的目標是,永遠不要被後麵的人趕超,因此他需要更加努力;最後一名的目標是,無論如何也要趕超前一名,所以他也需要更加努力。

正因為有了目標——雖不盡相同——彼此才有了更大的動力去追求。

開公司和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的道理是一樣的。失去了目標的公司,永遠都隻是在忙碌著,卻從整個經營過程中尋覓不到任何有意義的事情。

現在柳井正的目標就是三年內開滿100家店,然後讓公司成功上市。在這之前,公司還麵臨著兩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公司賬目的透明化,隻有這樣,銀行才能放心地貸款給優衣庫。

當時,和優衣庫有著業務往來的公司有數十家,其中包括銷售代理公司、裝飾公司、房地產公司、采供公司等。這些都是柳井正為了全麵推行SPA模式而聯係的業務公司。但聯係的公司越多,優衣庫的賬目也就越容易混亂不清。

隻有減少彼此業務上的往來,才能夠讓優衣庫以最輕鬆的姿態出現在公開招股的過程中。

尤其是在彼此文書往來的過程中,公司內部賬目被泄露出去的危險性很大。一旦讓準備投資的股東了解到公司內部存在著如此混亂的態勢,其投資的信心必定會大打折扣。

柳井正意識到現在要做的是減法,而不是加法。

為了解決當下混亂的狀態,柳井正托人聯係到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他們才把和優衣庫存在著業務合作關係的所有公司信息都整理清楚,這也為柳井正日後選擇保留哪幾家公司再合作提供了依據。

就在柳井正準備好一切,打算向銀行提出貸款時,半路卻殺出了“程咬金”,這個“程咬金”就是當時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青山公司。青山公司有意進軍休閑服飾領域,而當時的優衣庫在柳井正的帶領下,陸續地開了許多郊外型休閑門店,而且吸引顧客的能力還不錯,所以如果青山公司能夠將優衣庫收至麾下,那無疑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可是對雄心勃勃想要上市的柳井正而言,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柳井正幾乎不加任何考慮就拒絕了青山公司。他雖然很缺錢,但是卻不會為了錢出賣自己一手經營起來的公司,況且在柳井正心裏,他還有一個強大的後盾——銀行。

企業資金不足向銀行借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或者也可以把銀行當作是中間商,通過銀行實現融資。但銀行會不會拿錢出來的前提是,他們必須確保自己貸出去的錢都是有保證的,是有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收益為前提的。

隻是讓柳井正沒有想到的是,他眼中的後盾,竟成了他的障礙。

當柳井正帶著一份詳細的規劃書來到廣島銀行提出貸款的申請時,廣島銀行並沒有表現出柳井正預想中的熱情來。

當時,公司發表的年度決算是銷售總額為143億日元,稅前利潤是9.2億日元,比上年增長了5.7億日元。按照道理來講,這樣的增長幅度,正是銀行所希望看到的結果。但令柳井正沒有預料到的是,當時日本的泡沫經濟開始崩潰,從這家銀行貸款的好幾家公司都倒閉了。

麵對利潤快速增長的優衣庫,銀行擔心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泡沫,一碰就會碎。所以廣島銀行拒絕為柳井正繼續提供資金支持,並且還好心提醒柳井正:“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還是不要再開新店為好。”這句話讓柳井正極為惱火,他們怎麼能夠知道自己的遠大誌向呢?銀行沒有逆市而上的勇氣,不代表自己經營的公司在這樣的環境下也不能實現盈利。

最終,在這家銀行的授意下,柳井正又製定了另一份貸款申請來到別的銀行進行商榷。多次麵談後,銀行終於通過了最終審查,並且批複了柳井正的申請。但此時柳井正和他父親的所有資產都抵押在廣島銀行中,想要在新的銀行貸款就需要從廣島銀行抽調一部分抵押資產出來給新的銀行。

柳井正信心滿滿地來到了廣島銀行,說明原委後,卻沒有想到之前拒絕了他的那個銀行經理非常生氣,他責怪柳井正放棄了他們而去找新的主顧。這讓原本充滿了信心的柳井正一頭霧水,當初不肯繼續貸款的是他們,現在自己想要取出存在廣島銀行的30億日元,卻又遭到了拒絕,並理直氣壯地說那是擔保金不能取出。導致柳井正有錢隻能存在廣島銀行,卻沒有辦法動用它來做別的事情。

其實,銀行這樣有意為難柳井正,不過是想要讓柳井正把他當成是中間商,進而把自己的銀行也介紹出去,以增加銀行的業務量。銀行的經理為了說服柳井正把他們也引薦過去,還多次派人來向董事會做說客,以給柳井正開新店增加壓力。

當初,柳井正天真地以為,隻要銀行貸款給優衣庫,自己每個月向銀行繳納足額的貸款利息就可以了,彼此之間應該是平等合作的關係。但是現在看來自己好像完全想錯了,事實上是自己要完全受製於銀行。柳井正終於意識到,想要保證優衣庫的正常發展,就必須聽從銀行的指令,盡管這些指令有很多都是錯誤的。因為和銀行的矛盾不斷升級,使得優衣庫的發展越來越艱難。

最後的準備

在人力、物力和財力都不到位的情況下,柳井正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

他害怕的是一旦資金出現問題,當初的一係列改革都將是徒勞,自己許諾下的三年夢想也將變成泡影。為了讓公司能夠健康持久地發展下去,柳井正必須保證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的。此時的柳井正如履薄冰。

依靠銀行借貸來完成三年目標,聽起來總是有點不靠譜。柳井正心中也背著沉重的包袱,他常常在想,優衣庫的商品真的會暢銷嗎?真的會有如同預想的那麼多數量的顧客來店購物嗎?麵對著這些懸而未解的難題,柳井正恨不得每天都能親自跑到各個店鋪中去了解實際的經營狀況,這讓他覺得一切都還在自己的掌控中。

雖然銀行貸款的問題暫時沒能得到解決,但另外一個問題卻不得不立刻解決,那就是人才和管理。

優衣庫的連鎖店越來越多,公司總部的員工也越來越多。雖然沒有人會質疑總部在管理方麵的權威性,但如何才能夠把總部的管理和各分店的實際經營狀況結合起來,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因為是第一次公開招股,誰也沒有經驗,所以柳井正缺的是一個能夠在管理部門壓得住陣腳的人。一旦公開招股中出現什麼問題,這名主帥必定要有披荊斬棘般的魄力。這樣的人才不好找。公司內部的人都沒有這方麵的經驗;從公司外部招的話,還得讓他先花上大量的時間來了解優衣庫的內部材料和經營理念。最後,實在沒有其他好的辦法可行,柳井正決定在公司內部調整好員工的崗位權責。他認為隻要大家把各自的事情做好了,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柳井正首當其衝地要做出表率作用。當時公司還沒有明確的例會製度,差不多是柳井正走到了哪裏,就在哪裏開會。隻要有了新的想法或念頭,不論是在開車、吃飯、走路還是正在做其他什麼事情,他都會馬上把員工召集起來討論。會議的形式簡單到極致,大家甚至都不用會議室,彼此拿著各自的筆記本記錄下柳井正的講話,誰要有其他見解當場提出來當場解決掉,一旦得出結論,就要馬上去執行。

速度就是生命,這是柳井正經商的信念,但對他的意義遠不止一句話這麼簡單。

也正是這種風風火火的精神,讓柳井正實現了在一年內開設30家新店鋪的奇跡。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公司員工發現,柳井正簡直是個工作狂,尤其是在籌備新店鋪開張時,柳井正常常連周末都不休息,也要保證在開張過程中不能出現一點紕漏。

作為優衣庫的最高指揮官,他的表率行為自然也起到了十足的帶動作用。

此時,柳井正也開始意識到信息時代到來的必然性。最初,所有店鋪裏的銷售數據都是委托專門的信息管理係統製造商來維護,一直到1988年7月公司引進了POS終端後,才結束了委托他人處理自己財務信息的時代。POS係統能夠將各個門店的銷售信息馬上傳到總部,但是這種POS係統最終隻能處理幾十家門店的信息。而現如今麵對上百家的門店,POS係統顯然已經管不過來了。

對於大規模發展連鎖產業而言,能否第一時間裏準確分析出銷售狀況,並反映出投入商品、門店調配貨物、調整售價的一係列數據,是事關公司經營盈虧的大事,所以柳井正決定引進新的係統——計算機係統。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全球都在快步走入信息化時代。店鋪在引進了信息機製後,各個店鋪的銷售信息可以及時反饋到公司總部,且可以根據總部的指導意見在第一時間對店鋪經營狀況做出調整。上下級之間的互動再也不用派專人到現場去指導,員工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

連鎖店的規模越大,就越需要有清晰的賬目,這是成敗的關鍵點。借助於飛速發展的電腦科技,柳井正在公司內建立起了數字管理係統,使得優衣庫店鋪在硬件上遠遠超出了同行競爭者。並且,基於網絡平台,各個店鋪的經營者可以實現實時溝通,柳井正下達的命令可以在言談之間即時收到反饋。

讓柳井正始料不及的事情是,因為推行店長最大的管理製度,自己下達的命令或許是因為和該店鋪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在他剛剛說出命令的間隙,網絡終端的另一頭就傳來了幹脆利落的反對聲音。甚至有時候,因為總部的一個疏忽,還會引來門店店長的大發雷霆。但柳井正不會因此發火,更不會因為對方這麼直接的反對而生氣。他反倒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不論是對總部還是分店來說,抑或是針對網絡這個虛擬的平台來說,能產生如此效果,讓柳井正著實覺得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