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和馮侖一起思考人生(1 / 3)

9和馮侖一起思考人生

李嘉誠、奶牛、草

詳細觀察人或事物的行為和動向,能夠更客觀地了解他們的用意。因此,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對成功也是很有幫助的。馮侖就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

馮侖愛說段子,愛講故事,一旦讓他說起來,可就沒完沒了了。但是,所有人都承認,這些話會讓你在發笑的同時陷入沉思。這些年,他曾和很多企業家去世界各地參觀,走過很多國家、很多城市,遇到了不同階層的大人物、小人物,還有“動物”。

這一過程中,有兩個方麵給馮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香港成功企業家李嘉誠,馮侖在李嘉誠身上學會了怎樣做人;一是蒙牛奶牛場裏的牛和沙漠中的草,在牛和草身上,馮侖學會了如何做事。馮侖對李嘉誠十分尊重,盡管把他和牛、草放在一塊兒說,卻絕沒有詆毀李嘉誠的意思。

一次,蒙牛的牛根生約馮侖一眾企業家到蒙牛參觀,第一站就是牛奶廠。當時裏麵的工作人員正在給奶牛擠奶,本來大家都不以為然的事情,馮侖卻看得興頭正起,還一邊看一邊琢磨。當其他參觀者已經離開時,發現馮侖還在那發呆地看著,同行的人一再催馮侖,甚至有人就開起了馮侖的玩笑,說:“快走了,就這麼點兒擠奶的事,你還看個沒夠了!”周圍的人都大笑起來,當時馮侖盡管也有點不好意思了,但他一直都沒想明白一件事:母牛都在這老老實實地被擠,那些公牛都跑到哪去了?

後來在吃飯的時候,又有人再次用“看奶牛”的事調侃馮侖,馮侖便借機請教了牛根生。牛根生則說:“別著急,下次單獨安排你去看公牛!”

不久,馮侖再次去蒙牛時提起了此事,牛根生便帶著馮侖去看公牛。公牛生活的地方叫“種牛站”,站內大公牛數量眾多,品種優良,每一頭都比汽車貴。

當地的養牛戶都會來蒙牛的種牛站給牛配種,要是生出來母牛,全家高興得不得了,敲鑼打鼓地慶祝,因為奶牛能賺到更多的錢;一旦生出來公牛,全家可就悶悶不樂了,因為公牛擠不出來奶,隻能做種牛,這就等於賠錢了。

說到這兒,大夥都開始好奇了,都想繼續聽下去,弄明白到底是為什麼。這時,馮侖接著發出疑問,這麼吃虧種牛站到底是誰來經營呢?誰來吃這個虧呢?牛根生給出的答案是:政府企業。

此前,馮侖在阿拉善做慈善機構負責人時,曾經參觀過一個特別迷人的企業。這家企業似乎有一些傳奇故事,企業創始人從上大學時就一直都在堅持著做一件事情:研究草。他專門研究內蒙古沙漠和極其缺水的地方所生長的植物,並在這些地方種上新的植物。

草、樹木及任何奇特植物是一樣的,都需要水分的供養,因此他的筆記中記錄哪些不愛喝水,或是從來都不喝水的花花草草。

其實,這件事情並不難,但他卻堅持了二十幾年,其後,他邀請馮侖去參觀,那裏已經是一萬畝示範草場和草原了。

草原上有很多馮侖不認識的植物,有的草長得像花,有的花長得像草,但它們都很有韌性,拔也拔不掉,吹也吹不跑,就像是混在水泥裏的鋼筋一樣,一直“屹立”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之中。

這些植物似乎不會凋謝,不會枯萎。創造這些奇跡的人,就是那個一輩子隻做了一件事便成為企業家的男人。他隻是把“草”做好了。此時,這些被人看不起的草反而成了他賺取利潤的最佳載體。在創造利潤和價值的同時,他也讓“禿頂”的西部煥發了青春,重新長起了頭發。

講完後,馮侖說:“這是什麼,這就是沒有競爭的競爭力,在競爭關係中到底在競爭什麼?”飯桌上的馮侖一旦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便開始滔滔不絕的演說。很多業內人士都表示,能聽到馮侖的一些獨到見解,也算是人生中的課外補習班了。

馮侖接著講了另一個故事。

他去香港時,李嘉誠組織去香港交流學習的企業家們吃飯,這頓飯吃出了馮侖這半輩子的感受。

沒見到李嘉誠之前,馮侖多少還有點緊張。李嘉誠作為全世界華人中最成功的企業家,並且是自己的偶像,不知道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會是什麼樣。馮侖不停地忖度著。

在馮侖的“世界”裏,越是“大人物”越是要踩著點進場,遇到脾氣不好的,還得讓你幹等一時半刻,待大家都“手背後”坐好的時候,才會緩緩進場。這還不算什麼,進來以後話說不到三句,要是吃飯的話,他老人家一定要坐在主桌。在主桌的位置上一般都會有個名簽,上麵是“大人物”響亮的名字,然後席間幾十人都圍坐在他身旁,其他提不上名字的隻能坐在一邊的桌上,還沒等大夥吃完,大爺就得退場了,以示他不是來吃飯的,純粹是給大夥麵子才來的。

這些都是馮侖自己的想象,在他的生活中,這樣的人不計其數。如果李嘉誠也是這樣,他在心裏上也是能理解的,也不會怪他。

想這些的時候,馮侖還在電梯裏,正想到好笑的地方時,電梯門突然打開。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誠竟然已守候在門口了,而且是謙卑地微笑著,然後把已經準備好的名片逐一遞給從電梯走出來的每一個人。

年逾古稀的李嘉誠,能親自在電梯口等著來賓,這已很出人意料了,以他的身價和地位早已完全不需要名片這種東西了,卻還是如一個經營小買賣的老板一樣,仿若用發名片的方式悉心培養客戶群。隨後,李嘉誠拿出來一個盒子,馮侖納悶,這又是幹什麼的?

“抓鬮”,對,就是抓鬮,每人抽一支簽,簽上有號碼,這是一會兒拍照留念時每個企業家所站的位置。

馮侖有些蒙了,為什麼照相還要抽簽呢?難道抽不到簽的不讓照相?待拍照時馮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李嘉誠的用心良苦之舉,經曆這麼多年的社交活動,他很了解每一位賓客的每一種感受。

為了能讓來賓心裏都舒服,不因為排位或是尊卑的問題產生矛盾,就出現了這種能避免“三六九等”等尷尬問題的解決辦法。

馮侖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回去以後也打算利用起來。在馮侖讚歎的時候,李嘉誠要求各位來賓再抽一支簽,這是吃飯時所坐的位置,理由和照相一樣,這樣誰能坐在李嘉誠身邊,就要看運氣了。

李嘉誠上台講話的時候和大家說,其實他不想講什麼,也不知道講點什麼,隻是為了和大家見個麵。

後來,眾人一直拱李嘉誠講兩句,他就簡單地分享了自己的生活趣事。他還謙虛地表示,自己長話短說,不會占用大家太多時間。

講話結束後,李嘉誠走下台,之後又再次走了上來,用英語把剛才自己說過的話又說了一遍。馮侖沒搞明白,都明白普通話為什麼還非要說英語呢?馮侖四處看了一下,發現現場還有一個老外,這下他明白了,原來李嘉誠想照顧到每一個人。

在席間,馮侖發現李嘉誠每桌停留15分鍾,一共4桌,正好1個小時。此時,馮侖對李嘉誠的這種麵麵俱到已佩服得難以言表了。臨走時,李嘉誠與每一位來賓、工作人員、餐廳的人員逐一握手、道謝,一路把所有人送上電梯,待電梯門緩緩關閉後,還能從門縫中看到他微笑著擺手道別,未曾離開。

講完這個故事,馮侖對大家說: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點成功,他的自我就會讓別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讓你感到壓力,他的行為讓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論讓你感到渺小,他的財富讓你感到惡心,最後他的自我使別人無處藏身。

馮侖覺得,做人就應該去思考人生,李嘉誠一直都在追求無我,修煉自我,這是一種高級的生活態度,與三觀融洽相處的準則。

“思想者”的思維

把自己的位置擺得越高,摔下來的可能性就越大。馮侖每天都會關注來自各個方麵、各個領域的各種信息。慢慢地,他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都陷入到了各種各樣的困境之中,從當下來看,麻煩中的大熱門應該是“捐款門”“學曆門”事件。

馮侖說,在他身邊,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太多太多,很多人都漸漸衰退,最後選擇退出。究其原因很簡單,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總是過分追求自我,卻忘記了平凡人生的本質——“無我”。

人們往往執著於自我建設,當自己越來越厲害的時候,身邊就會有一些人隨聲附和,你不叫好他不高興,你不吹捧他不開心。而真正的成功者,在處理這類事情上的方式與常人不同,他們在自身還未達到成功時,就已經以一種讓周圍的人覺得很舒服的方式存在了,不會讓人感覺到任何負麵的情緒,這就是“無我”之態。

馮侖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早已是中國富豪榜的前幾名了。曾經,這位朋友向馮侖借了5000萬去買股票。隨後,他便問馮侖,你借我這麼多錢不怕我不還嗎?馮侖則回答:你開口了,我也沒多想,你要是賺了分我點,要是賠了我也不打算提了。後來這5000萬股票變成了幾十個億,要是這個時候來分錢的話,馮侖怎麼也能分到幾個億。

不過,馮侖拒絕了這次分紅,他覺得當時隻是為了借錢給朋友,朋友能給利息就已足夠。最後,他真的隻拿走了屬於自己的利息以及本金5000萬。對此馮侖則表示,這並非有性格或是與眾不同,而是守規矩,這樣才能和朋友之間建立更多的信任,以後做起事情來,彼此心裏才會更加踏實。

馮侖在這方麵一直都奉王石為師,他心裏裝著許多王石的事,時不時地就會拿出來研究一下,從中提取一些精華來提升自己。

有一次,王石和一個朋友做了一筆交易,把自己的一塊地賣給了這位朋友。結果,幾天後兩人一起吃飯,王石看朋友說話欲言又止,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後來王石了解到,原來這個朋友覺得買地花錢多了,自己有點舍不得,故此心裏一直都覺得不怎麼舒服。王石便安慰這位朋友,不要想太多,現在回家睡一覺,要是早上還是想這些事情,就把買地的錢如數歸還,兩人就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說完,王石帶著這個朋友到處去玩,又是桑拿、又是唱歌的。結果第二天一早,王石就接到這個朋友的電話,王石問他是否想好,那個朋友則說自己還是不舒服。沒過多久,王石的這位朋友便再一次打來電話,說已經收到王石的退款了。

馮侖知道此事後,專門跑去王石的辦公室做“采訪”,想問問王石當時是怎麼想的。王石的回答是:這件事情對於萬科來說隻不過是一件習以為常的小事,但對那個朋友而言可能就是個大事,搞不好心裏還會憋出病來。

在行家眼裏,這塊地並不是什麼好地,在萬科手裏都快爛了,從正常的生意場上來說,這樣的商品能處理就盡早處理掉。可王石硬是自己撕毀了這張收益不錯的生意單。

馮侖最後總結出一個道理:在別人都去爭搶的時候,自己不要再加入其中,就像李嘉誠那樣,從來不爭“高度”,隻爭平淡。

王石爭的不是錢,而是信用,他想讓身邊的朋友都信任他,他也願意為身邊的朋友負責。他今天成為了了不起的人,更使得一些同樣了不起的人物把他當作更了不起的人物。因此說,成功靠的是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內心將自己擺在何種位置。

馮侖把這些能力稱為“軟實力”,相比較其他,軟實力更重要。在他眼裏,這成為了一切依據,凡事歸根結底都取決於“軟實力”。

一如李嘉誠那樣,很多人都願意去主動幫助他,並不是因為他有錢,而是因為他待人的態度。若是他始終都把自己的地位放在腦門上,還老是讓人來學習他是如何成功的,那麼他是不會有今日的成就的。

馮侖一直都記著李嘉誠曾說過的一句話:“隻是時代給我特殊的機會,讓我能夠做成這樣的事情,但是我自己讀書很少,所以我要努力研究、學習。”

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後,馮侖和朋友們一塊兒吃飯,期間有人問馮侖,房地產新政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麵?馮侖的回答是,現在工作方向並不是看政府怎麼做後我們再拿出相應的對策,我們現在應該看的是馬雲怎麼做。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這位“地產界的預言者”的話驚到了。

不久,馬雲便提出了“網購打房價”的預言,有人推測,馬雲的這句話將來很可能會成為締造新地產神話的“神預言”。其後的一段時間內,“大炮”任誌強不斷對馬雲的這些想法予以調侃,王健林也很有自信地認為,未來電子商務將會與傳統商務並存,形成全新的混合式經濟市場。故而,馮侖挺身而出,並對外公開承認:“未來的房地產要看馬雲怎麼做。”

馮侖在房地產市場中摸爬滾打了20多年,經曆了野蠻生長和歡笑聚義,他對房地產業的未來走向看得也是最清楚的。他和其他房地產大鱷不同,別人被冠以的稱呼多為商業領域的稱謂,而馮侖的頭銜更多的則是“思想者”一類的。因此,他要對社會負責,他要講真話,哪怕因為揭露事實而被同行指責。

馮侖把這幾年的房地產公司都做了詳細的調查,而且全國性的房地產公司的變化和轉型也早都被媒體公開,不再是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了。

就像萬科,在很早之前就已將業務方向轉到產業化住宅地產;王健林更是帶著萬達沿著文化產業鏈,在商業地產領域尋找更多的突破口;恒大也在逐年轉變,通過對足球產業充分合理的利用,打造了品牌足球,並以此為平台進行跨界轉型,同時媒體也早有介紹,綠城已經著手開發社區化的老年公寓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