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和馮侖一起思考人生(2 / 3)

其實,這些大型房企的老板心裏都很清楚,眼下房產項目的技術含量大多隻保持在合格邊緣,價格還高的離譜,在用戶需求方麵越來越難以達到標準水平,所以他們也隻不過是不敢承認今日房地產業正麵對著“滑鐵盧時代”到來的現實。如此緊要關頭,每個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如何自保,馮侖以一名資深房地產業內部人員的身份站出來承認了一個事實,即房地產業應該“看馬雲眼色”辦事。

這樣的出頭鳥行為,對馮侖來說也並不是什麼壞事,能以房地產商人的身份來點明社會大勢的行為,其實是自己在給自己創造機遇。

馮侖曾在網上看到了一項數據調查,是關於我國空置房問題的。當前很多城市都出現了“鬼城”,大部分社區入住率都在10%以下,我國的空置房數量已經達到了6800萬套以上。

類似於傳統房地產業能居高不下的神話,並不是馮侖、任誌強這些地產大佬隨隨便便的幾句承諾就能托底的。能夠決定房價的隻有市場規律這唯一條件。尤其是全麵網購趨勢的日益強盛,過去的小眾行為,眼下已成為國民現象,這樣一來,對傳統行業的衝擊將會是巨大的。

當前,很多產業的根基已經動搖了,多數以薄利多銷取勝的賣場,今時皆已漸入蕭條期。馮侖其實就是想早點對未來進行規劃,趁早轉型,緊跟市場的風向標,不被落下。

而今,傳統房地產行業已經做到了懸崖邊上,那就應該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這個民生大問題最薄弱的環節上,用在政府不擅長做、不方便做和不想做的行業當中。馮侖選擇將目標轉向醫療產業,將醫療和房地產結合,在國家醫療配備不完善、資源匱乏的時候發力,才能更有效地解決百姓看病難、住不起院的尷尬窘境,也就更利於自身發展了。

馮侖在思考,這時候“軟實力”還能不能派上用場呢?而且,不可能別人做網絡,你也跟著做網絡,這樣的話又違背了“藍色海洋”原則。他想,不如把這種“軟實力”用在客戶身上,以此來獲得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如今,傳統房地產行業都在拚命謀求各自的轉型方向,如此,市場對資源配製所發揮的作用就成為了要求。這種要求,也可以用在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之上,從而使地方相關政府部門的職能發生改變。

父女聊人生

白岩鬆曾將人生比喻成跳高,他認為,每當跳過一個高度,就要挑戰下一個高度。所有跳高選手都以最後一跳的失敗來宣告自己的成功。人生的確如此,不管年紀到達多少歲,都要被動地去選擇挑戰新的高度,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永不停滯地去挑戰自己。

馮侖的女兒13歲的時候,曾主動向父親索要禮物,馮侖卻吝嗇地送了女兒13分鍾的談話。多年以後,女兒長大了,此時她才明白,當時父親所講的13分鍾是自己未來道路上非常寶貴的財富。

生活中,馮侖和女兒很少見麵,相處的時間少得讓人心酸。女兒很小的時候,馮侖一直在外麵忙業務;此時自己的事業做好了,有些時間了,卻又到了女兒該出去讀書的年紀。

女兒一直在國外讀書,隻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回來和家人團聚。有時候,馮侖隻能借著工作的機會去看看女兒,而父女倆的每一次談話對馮侖而言,都一定要有質量、有意義,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女兒交換最多的意見,做最多的精神互動。他與女兒的交流從來都不會很僵硬,不是女兒笑得前仰後合,就是馮侖大笑不止,女兒繼承了父親的語言天賦,因此兩人的聊天更像是兩位誌趣相同的友人在交流各自的人生。不過,有一次談話意義非凡,顯得不那麼輕鬆。

這一天,是女兒的生日,馮侖準備了特別的禮物:他決定,將自己人生經驗的一部分教給女兒,讓其在青春期過後學會如何去麵對社會以及不斷變化的人生。

馮侖說,人的一生中要麵對各種各樣的生活,所以,現在要做的就是去充分地體會和了解這些未知的生活。人的一生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種生活是為了生計,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每天上班下班過日子、討生活,在不斷的改善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樂趣和幸福感,而世界上95%的人差不多都是按照這樣的生活方式生活著,有人想過改變,所以就會出現成功者和先驅者。

而另一種人生,則與第一種稍有不同,剩下這5%的人,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願來創造生活,在穩定工作的基礎上,還會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樂趣。他們喜歡創造生活、挑戰生活、改變自己和他人的未來,他們都擁有一種非常不同的價值觀。

如果把這兩種人生做比較的話,那麼第一種人生更像是一個待嫁的女人,二十幾歲的時候想著要嫁人了,找一個年齡適合的,家庭上能門當戶對的,另外再有一份安穩的工作,然後開啟自己全新的“繁衍”人生,每天帶著孩子到處學習,陪著孩子完成作業,為了家庭忙碌奔波。

而第二種生活相比第一種生活則是非常規性的、是不走尋常路的。

世界上最普遍的生活,就像是第一種人群在看一場電影,在電影的情節中他們看到了活在第二種生活中的人的人生。第二種人生所要對麵的問題就像是地心引力一樣強烈,現實與自身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摩擦,然而這種摩擦程度達到最大時則是最痛苦的,因為人無法脫離正常軌道,不過,要是真的脫離了,也倒是自由的。因此,馮侖很希望女兒能在沒進入社會之前,把自己的人生想好,到底是做電影中的人,還是做電影外的觀眾。

女兒在這次談話中給了馮侖明確的答案,她說,自己很想並且很可能選擇第一種人生。原因很簡單,因為她認為,父親馮侖不能經常出現在家裏會讓她很委屈。

聽到這裏,馮侖心中有些莫名的堵塞,他安慰女兒說,對此我很抱歉,這是你的不幸,爸爸沒有給你一明朗而又清晰的人生讓你輕鬆地做出選擇,不能讓你遠離這些負擔。但是你的起點已經高過很多很多人的終點了。

其實,馮侖想告訴女兒的是:現在的她已經擁有了太多別人一輩子都無法擁有的東西,比如就業、工作、買車、買房、調薪、升級、再換房……別人的目標簡單又清晰,但她已經擁有了這些,所以,別人就會羨慕她。

這些身外物看起來十分誘人,可馮侖語氣堅決地告訴女兒,其實你是不幸的,因為你沒有辦法規劃自己的人生和做出適當的選擇。你的未來可能隻有兩種選擇,第一種就是為自己而活,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你可以是某一領域的專業經營者,就像小鳥一樣,想出現的時候就出現,不出現的時候就到處翱翔;第二種則是為他人而活,你可以用你現在擁有的去幫助別人,去做些公益事業、社會運動,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加擁有使命感,你也可以走進媒體,用另一種方式傳達你的正能量來回報社會。

女兒的年齡畢竟太小了,聽到這些有些迷糊,她覺得人生好痛苦,此刻好糾結。馮侖不忍心告訴女兒,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的狀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在不同的人生中又會有不同的痛苦。

困境中的自由就是枷鎖,當感覺自己自由了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套上了新的枷鎖,然後再去尋找新的自由。馮侖告訴女兒:你的選擇就是放棄,你選了這個,就意味著你要放棄另一個,人要先懂得放棄,再說想要什麼。

談話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馮侖再次接到女兒的電話,這次是女兒主動打來的。是時,女兒正在台灣和很多宗教人士見麵,她說:“得趕緊回來,不行了,我都快被迷惑了。”

馮侖知道,這就是女兒對自己人生大方向的認知,當外界的信息和內部的認知發生矛盾甚至是偏差而無法兼容共存的時候,她就應立刻做出反應。這樣一來,好的信息就會自動接收並保存,不好的則封鎖在防線之外,也就不會混亂了。馮侖說,這些不光是針對孩子的未來,作為大人也應該清楚和明白這樣的道理。

馮侖經常和女兒開玩笑:如果爸爸要和你依法談話,萬一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可不能幫助你,最後還要說我沒有做好監護人的本職工作,那你這不就是在坑爹嗎?《未成年人保護法》上麵都說了,隻要你18歲了,我就不用管你了。事實上,馮侖一直都是很輕鬆地在處理孩子的事情。

馮侖愛觀察、愛研究,對於女兒的未來也自然十分關注。比如女兒幾歲談戀愛的問題。他覺得18歲戀愛也是很幸福的,25歲才開始戀愛的也一樣幸福,畢竟,也有很晚才去想著戀愛結果卻特別痛苦的。

其實,在馮侖眼裏,孩子是不需要刻意去教育的。他覺得,如果這個社會遭遇了不幸,那麼上一代人就會把全部的希望丟給下一代。就像馮侖所經曆的時期,有些人有家仇,這些人就要求自己的子女去為家族報仇;如果社會能夠正常發展下去,那麼上一代就開始放縱下一代自由選擇,甚至是過上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

馮侖會經常和女兒說:你想什麼時候談戀愛就什麼時候談戀愛,爸爸不管。但是,他還會補充一句:我發現誰和誰談戀愛,其實和幸福沒什麼關係,但是有一點你要自己想清楚,那就是以後你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你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然後你再去選擇自己應該和什麼樣的人去戀愛。就像你之前和我說的,你想要做詩人,那你就去找一個不靠譜的文藝青年,過得爽就好。反正你老爸不會給你把這個關。

馮侖從來都不會刻意去教育孩子,隻是以聊天的方式滲透真正的人生道理罷了。對女兒沒有過任何特別的需求,但是他始終強調,應該讓孩子們都有一個“GPS”,要把他們的大方向定好,然後讓他們自行其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掌握如何判斷人生的技能。

和“獨唱團”共成長

“80後”是可憐的一代,也是最幸運的一代。

在馮侖眼裏,80後就應該叫作“獨唱團”。如今,成功的80後有很多,他們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獨立存在的,而這些特有的精神狀態又都集中反映出了80後的特點。

馮侖說,80年代出生的人具有獨立的個性,與新時代一起成長,這是十分重要的,相對於舊時期的批判性,體製已經從沒有“小我”進步到有“小我”的階段了。在這期間,整個社會都在不斷地淡化“大我”。

80後的獨立,在中國幾百年的曆史上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所以這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幸運之處。畢竟隻有獨立才能夠創新——想睡覺就睡覺,想不吃飯就不吃飯,想上班就上班——一切拘束似乎都從主動變成了被動,他們最大的集體特點就是善於表達,他們愛“唱”,會時不時地“唱”出豪言壯誌。他們不需要任何人來代替他們,隻需要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雖然80後各自獨立,但在價值觀相同的情況下,還是能很有紀律性地保持共同進退的,並且是彼此促進的良性發展。故此,在獨立表達的同時,也是再續找與自己相同的夥伴來組成屬於自我意識的獨立團隊的過程,因此,他們還是個“團”。

馮侖認為,80後所具備的這種獨立性是可以被環境所影響的。原則上來說,人在3歲以前的一切都是被遺傳基因所影響,但隨著家庭環境的逐漸變化,人的性格會進化成兩種新的形態,一種就是經曆極其特殊的事件,比如坐牢,一年之後被釋放出來,整個人的性格都變了;另一種則是家庭突然衰退了或是突然發達了,人的性格也會隨之改變。總體來說,在主觀意識還沒有獨立的時候,家庭環境已經在人幼年時把性格塑造成基本形態了,長大後隻是在環境的改變中不斷地進行打磨,隻要不出現上述意外,人的性格將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

他強調,所有的人生大悲大喜,並不都是刻意創造出來的,都是被動的行為。比如說一個人被冤枉坐牢,他肯定是不想的。總不能為了改變性格,故意去犯罪坐牢吧?所以,人還是得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對遠大誌向的認識。這樣,就算是碰到極其不好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用自己最好的狀態去麵對困難,這樣才能磨練自己的性格。

有人曾用明朝的王守仁舉例向馮侖提出問題,王守仁創造了心學,踏上了人生過山車,從巔峰走向低穀,這算是心境的磨練嗎?馮侖回答:一個男人,經曆了生死、愛恨、委屈、是非這四堂課會變得更成熟,經曆的痛苦越多,男人就越發變得寬容、堅強、睿智、勇敢、幽默。這些事情並不是一定都要去經曆過,但是一定要想明白。人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一旦被提前知道,人就不會再為這些事情而糾結和痛苦了。人總是會因為經曆了很多的痛苦才懂得如何去更加寬容別人,經曆這麼多的事情,人生自然就豐富了,這樣才能把女人判斷男人的標準——寬容、幽默、勇敢等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女人們更加喜歡。

是是非非,讓馮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前半輩子舒服了,那就說明後半生還有很多痛苦等著你去麵對。男人年輕時候受苦是福氣,老的時候受苦是沒出息。人在前半生的堅強很重要,不能在年輕的時候浪費才華,在老了的時候感歎曾經擁有才華。人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在苦難中挺過來,當身處迷茫和疑惑的時候,也能想出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