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和馮侖一起思考人生(3 / 3)

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兼具著記者、傳媒、通訊社等類似的身份,並且在人人都是觀眾的大背景下,有這樣透明的表達環境,更有利於創造一個未來社會更加理想的人際關係模式。因此,80後各有各的“唱法”,他們不會違法,清楚法律的底線在哪兒,有法律意識。

其實,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有些人的職責,就是為了娛樂大眾。

萬通就有很多80後員工,他們大多數職場經驗匱乏,當麵對領導和老板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會不知道自己該往哪一邊倒。

在員工出現這種情況時,馮侖會強行要求他們聽領導的,但要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他經常會和員工說:你們有什麼想法要告訴我,我又不是神仙,怎麼能知道你們在想什麼,總不能鑽到你腦袋裏去看看吧!

如他所言,員工的工作都是由領導交代的,所以一定要通過自身的能力與領導之間達成一種默契,也就是找到一個合理的溝通方式。要做好中間人的角色,隻要通過有效溝通讓某些人不在中間給你“添油加醋”,你的麻煩就會少很多,由此,出色的工作態度也會自然而然地傳達給領導。

馮侖說:“其實,這些事不隻是發生在80後身上,哪怕是1920年的人也會犯這樣的錯。保持溝通順暢其實是有幾大前提的。首先是價值觀的大方向要一致,這樣在產生分歧的時候就會很好地包容對方,在上帝的眼裏人類都是一家人。其次就是人的細微性格、文化差異、生活環境等客觀因素的製約,生活環境差不多的人,在溝通時出現的問題就會少,就和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是一個道理。”

在溝通技巧方麵,馮侖曾在《偉大是熬出來的——馮侖與年輕人閑話人生》一書中強調:在不同場合用不同方式溝通。在中國,講究人情麵子,給麵子的表達和不給麵子的溝通,效果大相徑庭。什麼叫麵子?麵子是一定要有第三個人存在才有的,兩個人之間不存在太大的麵子,人越多才要給他麵子。

研究得再深入些,麵子裏還有很多中國文化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西方的翻譯來佐證一下,西方人翻譯麵子的意義就是:你的行為使我備感榮幸,你做的一件事,讓我有被尊敬、被吹捧的感覺,這就是麵子。你給他麵子就是要讓他有這種感覺。比如說你在人前或背後表揚他,他就有這種感覺,反之,如果你當眾批評他,他就感覺麵子掉在地上了,顏麵無存,心裏當然不舒服,其他的話自然也聽不進去了。

馮侖還曾在萬通的年會上表示過,任何一個組織,都會有人去做承上啟下這個工作的,他們需要麵對執行,這是非常必要的。就像上層領導交代你一件事情,你在自行理解之後,把自己的一些東西強加進去,最後將事情變得扭曲,然後再把這些事情部署給你下麵的人,正所謂“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這樣的小問題在不斷地吸收錯誤,最後就會變成無法收場的大問題。

故此,不是80後的馮侖,也想在後天的環境中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性格。在人生方向上,他把工作作為第一選擇,其後就是自己生命的價值能夠回饋給社會多少貢獻。

出生在動蕩時代的馮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想法,他曾經告訴自己:當下在做什麼樣的工作,自己今天都去幹什麼。

對於廣大股東來說,萬通並不是馮侖一個人的,但是他的一個決策卻可以影響50萬人的利益。

幾年前,馮侖曾在媒體前描述自己一天的工作。那時他在北京成立了陝西商會,其商會成員包括張朝陽、馮軍等在北京打拚的陝西商人。就在當天,馮侖要先去商會討論一些事情,隨後回到公司便規劃起了關於在紐約和德勤會計公司的相關事宜,晚上還要飛到新加坡去學習,並與校長研究基金會的問題,空餘時間他還得想一想關於“立體城市”研究中心的事情……從一個工作轉向另一個工作,直到這一天結束,馮侖仍在腦中計劃著接下來公益活動的相關事項,這就是馮侖一天需要做的事情,並且每天如此。

馮侖覺得,自己正在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今天的匆忙隻是在幫助這個社會在未來變得更好。每天忙忙碌碌的像個被這個時代剝削一空的80後,可他覺得自己很幸福。

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出價值,不管別人怎麼評價,都要活出自己的特色。馮侖說,人就是要沒事找事;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拿自己的事不當事。那麼這個人價值就體現出來了,對這個社會所做的貢獻也就有意義了。

一碗麵的思索

馮侖多年來出入台灣幾十次,每次去田村都要做一件事:吃牛肉麵。他很愛吃牛肉麵,在台灣的時間差不多吃遍了所有種類的牛肉麵,但是最讓他難忘的,便是那家“牛爸爸牛肉麵”。

這家店過去在忠孝東路上,後來搬去了權東路。店麵並不大,卻已有24年曆史,店裏隻有兩張大桌子,其餘都是4人小台。馮侖說,一進麵館就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地麵總是很幹淨,四壁、牆角看不到任何塵土。牆麵上掛著各種各樣的海報,還有老板自己做的關於麵館報道的簡報,小麵館最輝煌的時候,就是在某年榮獲了台北牛肉麵大賽的第一名。

光顧麵館的客人中,除了馮侖這種愛牛肉麵的人,還有很多VIP食客,其中包括台灣的名人,還有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大廚,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政治領袖。麵對這些社會名流,老板會經常問一個問題:你們都經常來小麵館吃麵,那你們願意出多少錢吃最好的麵呢?好多人的回到都是:“一萬塊新台幣。”

馮侖經常在這家麵館吃牛肉麵,時間久了就和老板成了朋友。後來老板知道馮侖的真實身份後,也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馮侖沒有給出答案,隻是表示對於新台幣還沒有概念,所以這個價不好出。他隨即反問了老板,其他人都願意出多少錢。當他得知一萬塊新台幣之後,在心中暗自敲起了計算器。

馮侖心想,一萬塊新台幣就是兩千多人民幣。麵館一共也不過40幾個座位,卻供應著全世界最貴的牛肉麵,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牛爸爸有膽量把一碗麵的價格搞的比一桌子正餐還要貴呢?

在店裏,還有一種很便宜的牛肉麵,就是平時大家隨時去都可以吃到的那種。但菜單倒是蠻囂張的,這種麵的名字就叫做“普通牛肉麵”,價格和名字一樣也很普通,可也要200元新台幣的價格,大概是40元人民幣。

這樣的價格,也還是能讓客人絡繹不絕,而且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打電話來向老板預定最貴牛肉麵。

為了弄清楚最貴牛肉麵的玄機在哪兒,馮侖一連吃了一周牛肉麵。據老板介紹,牛爸爸花了15年的時間在不斷地改進,將牛肉麵的配方慢慢升華到了眼下的狀態,麵裏的牛肉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日本、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眾所周知,這幾個國家的牛肉是最出色的。漸漸地,馮侖發現,其實牛爸爸的小麵館在經營過程中,蘊含著非常專業的市場營銷學。首先,推出的產品是優質的,在客戶體驗和口碑上能得到中上等的肯定;其次,市場定位。牛爸爸對於顧客的定位研究了很多,經過了不同的周期,牛爸爸得到了一些結論。

牛爸爸告訴馮侖,最早的時候,小店裏隻有幾張桌子,員工隻有夫婦二人,但憑著兩人的努力和對牛肉麵的琢磨,做出來的味道不輸給任何人,而且價格都是較其他店便宜的。故此,在市場競爭力方麵與其他店處於相同的起步高度,後降低售價進行優質產品銷售。這樣一來,自然賓客盈門,桌子越來越多,就成了此時的模樣。

不過,到了第五六年時,老板也進入了比較迷茫的時期。

生意越來越好,每天都從早忙到晚,店裏客源不斷,已經沒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了,難道就要這樣做一輩子嗎?但為了賺錢,這也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深思熟慮之後牛爸爸最後決定:絕不辜負支持麵館的顧客。

在最迷茫的時候,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牛肉的選擇到烹飪手法上,店裏的裝飾、餐具等也隨之不停地改進。

除了這些,牛爸爸也開始嚐試做CRM,即客戶關係管理。按照牛爸爸的做法,在空閑時間,對客人的喜好、口味、脾氣性格做記錄,當客人再次光臨麵館時,可以提供更優良的服務,避免客人因為選擇口味時產生煩惱,這種經營方式給馮侖的觸動很大,他覺得這實在與眾不同。

其實,在“房寶寶”這個項目上,是可以看到諸多類似與“牛爸爸”家推行的客戶體驗影子的。

牛爸爸在維護客戶的過程中發現,如果做最好、最貴的牛肉麵,成本雖然提高了,服務範圍也降低了,不過這樣一來,大眾牛肉麵就變成了小眾的最貴牛肉麵,最終的結果或許會大不相同。

經過計算,牛爸爸在第15年時推出了從1000新台幣到10000新台幣一碗的頂級牛肉麵。實行這樣的銷售方式之後,顧客數量縮減到了過去的50人左右;但事實上,其實際收益並未減少,反而因這樣的噱頭名聲遠揚,很多人慕名而來;同時,工作量也減少了,牛爸爸的空餘時間多了起來。

一邊吃著牛肉麵,一邊看著牛爸爸忙碌的身影,馮侖開始思索:可能正是因為牛爸爸堅持自家的固有特色,並且長時間堅持,才使得麵館呈現出了今天的神奇效果,並且催生了全新的經濟效益。

這時候,進來了3個客人,聽口音像是浙江人,他們分別點了普通牛肉麵和最貴牛肉麵,馮侖很好奇,就去問他們為什麼會來這家店吃這麼貴的麵,幾個人回答:就是想吃吃看,這麵到底貴在哪裏。

馮侖明白了,正是這種獨特的經營方式,吸引了更多好奇的客人願意破費一下,來此求證。不管10000新台幣吃一碗麵值不值,店裏終究是能賣出去,而且買的人也越來越多。

當然,這碗牛肉麵的味道確實與眾不同。不過,讓馮侖頗為意外的是,牛爸爸竟然願意將自己的成功史分享給他這個“外省人”。

馮侖想起自己曾讀到的一個故事:美國有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生活,其中小女兒特別可愛。有一天,小女兒和母親講了一個故事,她說:“媽媽,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鑽石,但是好醜。”沒過多久小女兒就生病了,10歲的時候就不幸離開了世界。

母親很難從失去女兒的苦痛中走出來,會時常想起女兒和自己說過的那個故事,於是母親決定把自己的女兒變成鑽石。她態度強硬地阻止火化,但後來還是迫於無奈答應了。即便如此,她還是沒有放棄,仍堅持把女兒變成鑽石。

此後,她不分晝夜地在網絡中需求辦法。沒過多久,她找到了一家小公司,把自己的事說給了公司的女職員。女職員被這位受傷母親的執著和對女兒的愛打動了,便一口答應下來。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家小公司同這位母親一並發瘋時,公司職員打來電話,說他們研製成功了,用她女兒的骨灰做了兩顆鑽石,一個做成項鏈永遠掛在母親身上,另一顆擺在女兒畫像前永放光芒。而這個故事,就叫作《生命鑽石》。

這個故事是馮侖在退出萬通、將股權轉讓給嘉華實業之後讀到的。該故事的內涵,也許是他對萬通之路的總結和對未來之路的期望。

在馮侖看來,民營企業即使是死了,也要體現出其價值來。人也應該如此,即便你隻是普通人,也要讓生命的光芒永久閃亮。如果每個商人都能像這位母親一樣,把死了的民營企業的殘骸整理好,再把它做成鑽石,那麼其也一樣會永久閃爍,成為後人的寶貴財富。他曾說,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鑽石”研製成功,做企業不怕失敗,隻要有好的心態,失敗的經曆也會變成得到至寶的過程。

改革開放30年來,找到這些仍在堅持的和曾經輝煌的,抑或是失敗的民營企業家,讓他們把詳細的曆史重新呈現,然後再把這些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寫成案例,送去MBA課堂,讓大家學習和研究,這可給後來的學習者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借鑒。

馮侖在哈佛學習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過國外早就把中國企業家的經驗撰寫成企業案例,但是大多都是成功案例。馮侖覺得:在中國,找成功的事好找,找失敗的就太難了。

他覺得,描寫曆史還是要追求真實過程的,把這樣的工作繼續下去,不要停頓,寫好中國當代經濟史,把民營企業的成敗都記錄在冊。同時,應該把更多的失敗案例寫進“MBA”教材,在不斷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牢記民營企業發展史中一些應該學習之處和需要避免之處,以便在優良的大環境下健康生長。

馮侖想要為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建立一個專門的博物館,讓大家更容易了解到中國民營企業的所有事情,通過網絡博物館將這些資料清晰呈現。此舉是對民營企業的未來負責,而這些工作做完了,“鑽石”也就出來了。

馮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自願來做這些工作,積極參與進來。他本人願意既出錢又出力,像故事中的母親那樣,把中國這一代民營企業家的經曆做成鑽石;像牛爸爸那樣,奉獻自己的成功經驗,為後來的新人鋪路,讓他們成為中國民營企業曆史上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