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消費者的調查,柳井正終於得到了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排隊來搶購的消費者說,自己看中的就是優衣庫低價高質的特性。
之前的網絡造勢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因為網絡受眾的年齡問題,大家可以發現開業當天進店購物的消費者多是年輕人。大家對優衣庫的好名聲早就有所耳聞,既然在中國的台灣就能夠買到這麼好的衣服,誰都想嚐嚐鮮!
不過,柳井正並不擔心人們抱著嚐鮮的心理來店購物,畢竟,優衣庫服裝的質量到底如何,恐怕沒有人比柳井正更清楚了。隻要有人來嚐鮮,柳井正就敢確保這個人一定會變成優衣庫的回頭客。
優衣庫在台灣地區的定位受眾是上班族、學生群體,由此更證明了之前網絡造勢的準確性。
柳井正發現台灣地區有許多會日語和英語的優秀人才,這對公司的全球戰略非常有用。因此,在公眾場合,他開始特意強調優衣庫的目標是在服裝零售方麵成為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一,中國的台灣地區則是非常重要的市場,以此盡可能地在台灣地區創造更多品牌推廣作用。
台灣地區的成功,讓柳井正突然意識到了在亞洲開店的可確定性。畢竟,亞洲人有著同宗同源的文化體係,不需要如同歐美等國家或地區還需要去考慮文化上的差異,隻這一點就讓整件事情變得好辦許多。
柳井還透露,雖然目前80%以上的生產都在中國大陸,但今後將把30%以上的工廠設於泰國、越南等其他周邊國家。隻有把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夠以更低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優衣庫服裝。
在柳井正看來,世界是一個大棋盤,他正在巧妙地布著自己的棋子,以圖贏得更大的勝利。
布局亞洲棋盤
想要占領亞洲市場,還有一塊重地柳井正沒有拿下,那便是韓國。
因為曆史的原因,韓國民眾有著很深的反日情緒。柳井正心裏很清楚,想要在這樣一個國家開展優衣庫的宣傳活動,優衣庫將會麵臨著更為嚴重的挑戰。因而,他想到了一個曲線救國的招數。
跳進柳井正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是,能不能和韓國本土的商家展開合作,從而避開民眾情緒的鋒芒。一番調研後,韓國樂天集團進入了柳井正的視野。
樂天集團是韓國零售業的龍頭老大,成立於1948年,樂天的曆史幾乎可以和柳井正的年歲畫上等號。現如今的樂天集團是韓國流通行業中最大的企業,其業務已經擴展到了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9個國家,旗下還擁有著30多個子公司。能夠和樂天集團合作,柳井正把這看做是優衣庫進軍韓國成敗與否的關鍵一筆。
於是,在2004年,優衣庫和樂天集團合作成立了迅銷高麗株式會社。2005年9月,在樂天百貨商店和樂天市場中,優衣庫開設了3家店鋪。這一切都隻是在嚐試,柳井正希望通過小規模的店鋪展開,可以讓調研人員搜集到有關韓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商業資訊。
2007年12月,優衣庫在韓國的第一家大型獨立店鋪——明洞店終於開張了。明洞店位於韓國首都首爾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上,商場的營業麵積超過了2000平方米。在亞洲地區,唯一可以與之相媲美的隻有上海的正大廣場店。
優衣庫在韓國的發展還算是比較順利。從最初的小規模店鋪開始,優衣庫就一直處於穩步發展的階段。長時間口碑的積累使得明洞店開張後,優衣庫在韓國消費者的心目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柳井正決定趁熱打鐵,陸續在韓國開了30多家新店鋪。優衣庫一掃韓國人慣常抵製日貨的態勢,每一家店鋪都發展得紅紅火火,絲毫沒有受到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
當評價優衣庫在韓國的成功時,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其借助了樂天集團的勢力。柳井正對此卻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一個人如果具有正確的判斷標準,即使身處陌生境地,也不會感到困惑,更不會就此停止探索的腳步。優衣庫能夠獲得成功,是因為優衣庫一直堅持的經營策略是真正符合消費者需求的,這是所有經營活動的基礎。
在新加坡開店,麵臨的困難幾乎都是寫在表麵上的。盡管這裏是個富庶的島國,可整個國家的人口加起來也沒有東京多。在新加坡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把精力更多地運用在調動資源上麵,從而使得日常的行政管理體製也具備了軍事化特色。從表麵上看,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但其內部更像是一家商業公司。在新加坡,無論是什麼種族、膚色、性別或受教育程度,所有人都能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並得到報酬。
這種同舟共濟的精神,深深地觸動了柳井正。
柳井正擔心的是:第一點,優衣庫會不會因為這裏市場過於狹小而沒有銷量;第二點,如果遭到當地人抵製的話,優衣庫將要麵臨的後果不堪設想。
但相比之下,新加坡本身的優越性也著實對柳井正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他說:“第一,新加坡是區域樞紐,對東南亞市場有極大的示範作用;第二,新加坡人均收入相當高,他們完全負擔得起休閑品牌消費,生活素質高,接受能力也就更強。”
因而,優衣庫必須要入駐新加坡市場。為了避免自己所擔心的問題出現,柳井正在一番思考後,決定照搬韓國的經營模式,繼而把成功複製到南洋。
Wing Tai有限公司最終成為了柳井正的選擇。這是一家主營牛仔褲的公司,本是一家中國香港企業,新加坡剛剛建國時,公司的老板對一位經營者的兒子說:“你們年輕人或許應該到新加坡去闖一闖。”就這樣,Wing Tai在新加坡就紮下了根。
柳井正通過Wing Tai香港總部的經營者聯係到了新加坡的負責人,他半帶請求地說:“和我們聯手,在新加坡共同開展優衣庫業務如何?”其實,優衣庫和Wing Tai香港總部之間早就有了業務上的合作,雙方對彼此的信任程度已經達到親密無間的地步。當柳井正提出想要與Wing Tai新加坡分部合作時,香港方麵的經營者主動擔負起牽線搭橋的任務。
雖然在談判的過程中經曆了一些曲折,但最終還是敲定了這份合作項目。優衣庫的新加坡之旅也順利起航。
2008年8月,柳井正攜優衣庫與Wing Tai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優衣庫新加坡有限公司。半年後,優衣庫在新加坡的1號店淡賓尼店順利開張。
從開張當天算起,整整10天的時間,淡賓尼店每天都充塞著大量顧客。這一空前的盛況讓柳井正之前所有的擔心都放下了,而他所有的期望卻全都變成了現實。自此,優衣庫在新加坡終於走上了一路通途。
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柳井正說,他從來不認為請別人來幫忙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成功沒有固定的法則,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更不用多著筆墨,最難的一點是要懂得如何借力打力,才能真正實現四兩撥千斤的奇效。
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必定是高手中的高手。
柳井正不覺得自己是高手,他說自己隻是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那便是經營優衣庫,給消費者提供更低價格、更高品質的服裝。人人都有夢想,沒有任何夢想是遙不可及的,隻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夠撥開烏雲見太陽。
經商就像是一盤迷局,懂得布局棋盤的人,才能掌握大局,進而贏得整盤棋。
一場地震引發的思考
從決定做企業的那一刻開始,柳井正就強調,一家企業想要在社會上長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須擔負起屬於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追求的固然是經濟利益,卻不能因此就完全拋棄社會責任。隻有做到了讓社會認可,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利潤服務。
從2001年開始,優衣庫就展開了全球服裝回收活動。最初,隻限於羊毛類的衣服。到2006年,回收的範圍被擴大到全部優衣庫服裝。回收回來的舊衣物有些被當做燃料二次利用。而那些完好無損還能夠繼續穿的衣服,優衣庫和聯合國難民總署達成了協議,把舊衣服全都捐給了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等世界上12個國家的難民營。
柳井正說過,要通過服裝來改變世界。一種方式是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認識優衣庫的服裝品牌,徹底改變人們穿衣消費的固有模式;另一種便是通過這一係列的回收計劃讓優衣庫不再隻是賣衣人,而是轉變身份成為文明的使者,通過改變難民的生活來改變我們平時看不到的那個窮苦世界。
這項活動一直持續了十多年。從2009年3月1日開始,這一活動由原先每年開展2~3次變成了常規性全年開展的活動。
統計下來,優衣庫回收的舊衣物大約已經超過3000萬件。尤其是在全年開展活動後,僅2009年一年就回收了262萬件舊衣物。這個活動的基本目標是,讓每個難民人手一件優衣庫。
柳井正認為,即便是回收活動,也要有明確的計劃性。他公開發表聲明:優衣庫計劃要在未來5年內將每年回收到的衣物數量增加到3000萬件。這一聲明再次將所有媒體的目光聚集到優衣庫的身上。
柳井正鼓動所有曾經購買過優衣庫服裝的消費者,有自己不願再穿的舊衣服,拿出來捐給優衣庫,優衣庫就會讓每一個消費者的美好心願傳遞到每一個難民身上。一件衣服,連接的卻是距離隔不斷的溫暖人心。
柳井正還專門和聯合國難民總署以及各地的NGO(有誌願精神的非政府組織)主動聯係,希望能夠派優衣庫的工作人員根據各地的氣候不同而對回收的衣服進行分揀,從而達到最大的二次利用率。
這隻是優衣庫作出的一點點小貢獻,卻溫暖了全世界。
正當人們對未來美好的一切充滿憧憬時,2011年3月11日13點46分,一場9.0級的大地震改變了所有人的夢想。地震發生在日本島的邊緣,人們甚至還來不及避難,海嘯就迫不及待地襲來。生命在大自然麵前顯得如此脆弱,高達10米的海嘯帶著撕裂一切的殺氣橫衝而來。
整個日本陷入了恐慌和悲痛之中,東京街頭上到處都擠滿了避難者,人們不知道在如此狂虐的自然災害麵前自己還能做什麼。
這場地震對優衣庫造成的影響也是空前的。據 《日本經濟新聞》《產經新聞》 等媒體報道,優衣庫因為銷量不佳而使得其股價大跌。這一次災害的衝擊甚至比兩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還要嚴重得多。
2008年的金融海嘯,柳井正帶領著優衣庫迎頭而上,結果不但實現了優衣庫的銷量佳績,同時還給自己贏來了日本新首富的名號。今天的這場大海嘯又給他和優衣庫帶來了什麼?
據優衣庫的內部數據顯示,因為地震,有超過160家店鋪不得不關門停止營業;地震和海嘯造成的停電,使得優衣庫70多家店麵不得不縮短營業時間。受此影響,優衣庫3月份的銷售額下降超過了10%。這隻是看得見的損失,而股價的大跌等看不見的損失根本就沒有辦法用數字來形容。
柳井正在這個危難關頭,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首富不隻是資產上的富足,更應該是精神上的富足。地震之後,柳井正在第一時間於優衣庫官網上發表聲明說,迅銷集團將會為災區捐贈3億日元,所有迅銷集團的員工自發募捐了1億日元;而柳井正更以個人的名義捐款10億日元。這筆共計14億日元的捐款全部交由日本紅十字會用於組織救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