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話 夢想,注定是孤獨的旅行(2 / 3)

2008年2月,Forrest把GG平台更名為Garena,但作為第一大股東的陳歐並沒有得到任何消息。同年8月,Forrest又將公司的名稱從創立時的Ocean Technologies \\u0026 Media(歐新科技)改成了 Garena Interactive,從此,Forrest在所有的采訪中都說自己是Garena創始人。

當陳歐發現這一切時,他的名字已經從公司內外消失了,他內心的痛苦難以言說。但一番思考後,陳歐做出了決定:“一山不容二虎,雙方如果掐來掐去,最後的結果是公司不發展,你找的資源他能踢掉;你想發揮影響力,他希望你沒有影響。我想離開是最好的方式,至少對以前的兄弟們都有一個交代。” 2008年中旬,陳歐賣掉他在公司的股份,拿到千萬級別的現金。

賣掉了公司股份後,陳歐告訴父親:“老爸,你的決定是對的,我在商學院學了上千個案例,這對我以後創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幫助。”

而當父親看到兒子從第一次創業中收獲了千萬級別的真金白銀時,他也認識到兒子沒有浪費時間,甚至實現了更高的目標,從此就不再反對他創業,但有一條:注意身體。

第一次創業的這段經曆使陳歐意識到:並不是你認為對的,你就要去堅持,你更要去堅持那些被你證明是對的東西。

資本不過是錦上添花

資本永遠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2013年,陳歐和他的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參加了優酷財經的節目——《老友記》第二季的錄製,以草根的視角解讀高端話題,為年輕人細說波折,為創業者指點迷津。

節目一開始,徐小平就講述了一個他在蘇州的奇葩經曆:

有一天,晚上10點鍾的時候,在蘇州忙了一天的徐小平回到自己的房間裏,正準備休息,電話卻響了。徐小平接起電話,滿身的疲憊讓他的語氣有些不耐煩:“你是誰啊?”話筒裏傳來一個年輕男人的聲音:“哦哦哦,你在啊?”徐小平再次問道:“你是誰啊?”對方沒有回答,直接就把電話掛了。那一刻,徐小平感到莫名的恐怖,他以為自己是被壞人給盯上了。

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嚇得徐小平打了一個激靈,但他想生平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堅定地打開了房門。

門外站著一個年輕人,一隻手上纏著白色的繃帶,他一看見徐小平,就急切地開口說道:“徐老師,我總算是找到你了。你不知道,我本來是去北京找你的,但我在北京找了無數的人打聽你的消息,在北京等了你十幾天,也沒找到你,後來聽說你來了蘇州,我就趕緊到蘇州來了,結果在路上出了點事故,還把手跌斷了。你知道嗎?我在這兒等你三天了。”

聽了年輕人的這番話,徐小平很為他的執著感動,於是給他機會,讓他談談他的想法。可惜,徐小平在和這個年輕人聊了兩個小時後,隻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年輕人的悲劇從他想創業的第一天起就已經注定了,因為他連APP(Application,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指將線上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是什麼意思,卻想做一個Facebook,立誌要成為中國的紮克伯格。一個連創業的根基都沒打好的人,憑什麼創業成功呢?

聽完這個故事,看著徐小平臉上無奈的苦笑,陳歐也深有同感:“有無數個想找你融資的人給我發過私信,甚至很多衝到聚美辦公室來,甚至上次有個人衝過前台,衝進來,在我辦公室裏直接跪下,把我嚇得也跪了下來,就是說他直接爬起來說:如果不介紹您給他,他就去跳樓。當時我勸了他半天,說生命是很寶貴的。”

徐小平這時突然對陳歐進行了犀利的提問:“對於這種沒有任何創業合理性的人,你怎麼辦?”

陳歐很快做出了回答:“其實我們在斯坦福看到一個類似的情況,其實斯坦福有各種各樣的學生組織常常在一起討論創業,但是討論完,第二天找工作去了。什麼意思呢?其實每個人都喜歡創業之後的榮譽和財富,都喜歡上市敲鍾的那一刻,但是很多人並沒想過怎麼讓自己一步步實現這一步,很多時候就是連創業最基礎的東西也沒準備好,北京有很多機會,但機會未必屬於你。”

陳歐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獲得徐小平的投資,就是因為自己有很好的創業基礎——成功創辦了遊戲在線平台GG game。他與徐小平的第一次見麵,就是在2007年他為GG game尋找投資的時候,他在斯坦福的校友、蘭亭集勢創始人郭去疾促成了兩人的第一次見麵。兩人的第一次見麵是在北京翠宮飯店,喝了一會兒茶,徐小平就決定投他,50萬美元占股10%,條件是陳歐留在公司繼續創業而不是去斯坦福讀書。

可惜,當時陳歐的父母希望他繼續讀書,他的父親甚至表示,如果他不去斯坦福就和他斷絕父子關係。徐小平甚至打算邀請與陳歐同為四川人的郭去疾前往德陽說服陳歐的父親放棄執念。但陳歐的父親嚴詞拒絕了徐小平,徐小平也就沒有前往德陽,陳歐也最終去了斯坦福念書,自然,陳歐也就沒有拿徐小平的投資。在陳歐看來,“如果拿了徐老師的錢又繼續讀書,就很不好意思了。”

不過,徐小平一直沒忘記陳歐這個自信帥氣的大男孩,2009年,徐小平聽說陳歐回國創業了,就立即轉告郭去疾:“陳歐要是找投資可以來找我。”

徐小平和陳歐的這一次見麵,選在中國大飯店,在聽陳歐講完複雜的遊戲內置廣告模式後,徐小平就決定投資。他的投資理由很簡單:“兩年前我就要投他,現在他從斯坦福回來了我當然要投他,他是有經驗的創業者。而且從斯坦福回來還便宜了,他當時要50萬美元占10%,現在隻要20萬美元就占10%,還被我無恥地砍掉了2萬。”

在給了陳歐18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後,徐小平又主動打電話給陳歐,說:“我還有一套房子能不能借給你用?那房子租金1萬塊,我租給你5000塊。”陳歐看完房子,徐小平還擔心陳歐不喜歡,忍不住又打了個電話詢問看房結果,在得知陳歐對房子很滿意後,徐小平才放下心來。可見,徐小平對陳歐這個人有多麼重視。

事實上,陳歐也沒有辜負徐小平的信任,在Reemake遭遇水土不服,公司麵臨破產倒閉的危急時刻,陳歐憑借第一次創業鍛煉出的敏銳市場直覺,迅速帶領公司轉型做化妝品團購的業務,又在團購潛藏巨大風險的時刻果斷轉型做化妝品垂直電商,並憑借“我為自己代言”的營銷模式和平台化經營,讓聚美優品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走到了美國紐交所上市這一步。陳歐領導的聚美優品也成為徐小平最得意的一個投資項目,因為他斷斷續續投給聚美優品的38萬美元在4年時間獲得了800多倍的回報。

創業成功後,有感於自己作為80後的成功創業者被創業青年們奉為偶像,無數人膜拜、效仿,並使出渾身解數,破門而入,跪地求助,甚至以死相逼,他感覺自己有必要向廣大的創業者提供幾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所有創業者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資本永遠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隻有你確實有成功創業的實力,你才能被投資人認可。

第二個建議,早期的創業者不要動不動想要融很多很多錢,因為好的商業模式其實是不需要太多錢的。

在陳歐看來,早期與其說想要融多少錢,還不如想清楚怎麼以最低的成本支持創業團隊活下去,比如說去郊區租很便宜的房子,然後大家省吃儉用,共渡難關,尤其在移動互聯網上,你不需要花太多錢就可以證明自己,如果能做到幾百在線用戶,可能就能融到天使投資了,但是如果什麼都沒有,就想靠個團隊,表決心說,甚至給天使投資人跪下,最多隻能增加天使投資人的負擔,並不能拿到錢。

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

在聚美優品2012年《我為自己代言》的勵誌廣告中,有這樣一幕:在一間會議室裏,有一張白色的長會議桌,會議桌一端坐著陳歐,他眼神中充滿期望,望著坐在桌子另一端的3個投資人,但迎接他的是投資人一臉不屑地將他的商業計劃書朝他扔了過來,資料散開來,在空中淩亂飛舞。這一幕的旁白是“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

接下來一幕是陳歐站在講台上,背景是碩大的4個字“聚美優品”,台下的觀眾微笑地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他,當陳歐的演講進入高潮時,台下的觀眾紛紛站起來為他鼓掌。這一幕的旁白是“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

這則勵誌廣告的台詞是陳歐一手操刀完成的,之所以會寫出“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這句話,源於他在創業過程中的親身經曆。當年GG平台因為“一戰”成名,用戶數量暴增,維護平台的成本也在迅速增加,陳歐多次尋找投資被拒,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太年輕了。這個理由深深地刺痛了陳歐,在他看來,年輕不等於沒有創業的能力,他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證明:這是我們年輕人的時代。

有了第一次創業成功的經曆,再加上在斯坦福商學院學習的幾年接觸了大量創業成功案例,陳歐的創業實力已不可小覷,即便他回國準備第二次創業時選擇的項目並不十分靠譜,還是有投資人願意對他這個人進行投資。

第一個對陳歐進行投資的是徐小平和他的真格基金,原因就是他看好陳歐這個人。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也曾說過:“眾多創業者中能夠勝出的人,通常對於自己的終極目的有明確的理解。在他們看來,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一張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用卡。”

在王強眼裏,陳歐這樣有著紮實創業經曆的人是十分值得投資的,他說:“所有創始人一開始想到的是我第一桶金從哪裏來,這第一桶金,陳歐已經有了。但是在拿一個投資人的錢做事的時候,陳歐建立了一個信用體係,告訴你我前麵的失敗是我營銷的不成功,是我沒有敏感地把握市場,但是請你相信我這個人。所以說他已經獲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人生信用卡。”

第二個對陳歐進行投資的是F\\u0026H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天使投資人吳炯,他也是因為看好陳歐這個人才決定投資的。在一次媒體的采訪中,吳炯談到了他決定投資陳歐的原因:

“我也是聚美優品的天使投資人之一。當時也是朋友介紹認識陳歐的。我不是說一開始就馬上投他的公司,是先交朋友,中間還有頻繁的接觸。他每次都很主動約我出來,很努力,並且又是這麼有想法的年輕人,這種創業者讓人感動。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覺得很認同這個人才投的。從認識到後麵投資大概不到一年的時間。

“陳歐特別努力,也很虛心。他特別把我請到他公司提一些意見。一開始他還不是賣化妝品,而是和一些遊戲網站合作做營銷、廣告。我也跟他說以前的那個商業模式可能比較難做,做起來會比較累。然後過了一段時間他跟我說,我們改商業模式了,在網上直接做化妝品銷售。我說很好,你改商業模式的話我就投資你。其實創業團隊很重要,團隊搭建得好,改商業模式很容易;但是即使商業模式對了,團隊不好,成功的可能性也不高。”

第三個看好陳歐的投資人是險峰華興創投創始合夥人陳科屹。他初次接觸陳歐時,陳歐轉型後的團美網正處於千團大戰的膠著之中。一方麵,化妝品網站的市場前景非常大,團美剛起步幾個月就有了不錯的市場表現,2010年5月已經接近贏利,每月的營業額接近50萬;另一方麵,眾多團購網站的混戰使得競爭成本增高,加之化妝品是消費品實物的團購,對倉儲物流和售後服務的要求更高,而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投入。

陳科屹非常看好團美網的市場方向,果斷地為陳歐注入了一筆天使投資,以幫助陳歐進行倉儲物流和售後服務等後台的建設。正是憑借這筆資金,陳歐實現了創業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轉型:從一家服務類的團購網站轉型為B2C的團購網站。

和徐小平、吳炯這些獨立天使投資人不同,險峰華興是專業做投資的公司,因此陳科屹在投資後給予了團美網體係化的幫助,包括戰略方向的指導、介紹和整合化妝品領域的資源、幫助引進A輪融資等。對此,陳歐十分感激地說:“陳科屹非常熱心,投資進來後,他就像一個戰略夥伴,盡全力幫助團美網發展。這對創業早期的企業來說非常重要。”

2011年3月,為了聚美優品的發展,陳歐開始與紅杉資本接觸,洽談A輪融資。在霄雲路國航大廈24層的一間辦公室裏,紅杉資本合夥人計越端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仔細翻閱著陳歐提交的企業策劃書。計越花了很長時間才看完這份策劃書,因為他越看越疑惑,看完後,他抬起頭問坐在對麵的陳歐:“你們做的到底是傳統B2C還是團購?”

計越的這個問題並不讓陳歐意外,因為這個問題也是一直以來陳歐所思考的問題,好在那時他已經有了決定:“模式是可以靈活應變的,但是我們要考慮一開始如何布局市場。我們最初就是向傳統B2C方麵發展,團購隻是一個殼,核心是傳統B2C。” 這個回答正是計越想要的。

陳歐一直堅信:“要拿風投,我們要證明自己有能力拿。紅杉的投資,從2010年8月談到次年3月才最終確認,但我們的月營收規模從500萬元上漲到2000萬元,由此可見聚美是一個效率很高能不燒錢活下來的公司。”最終聚美優品在2011年拿到了來自紅杉資本的千萬美元級別的A輪投資。

2012年,聚美優品又獲得銀泰資本B輪融資。在銀泰資本高級合夥人郭佳看來,“電商很多,但真正優秀的很少。優秀電商就是一隻脖子上頂著電腦群的螞蟻。這隻螞蟻不僅要能忙忙碌碌地經營麵包生命線,還要有卓越的數據挖掘能力”。很明顯,在銀泰資本眼裏,聚美優品就是一家值得投資的真正優秀的電商。

2014年5月16日,聚美優品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在之後的2014年8月19日,聚美優品發布的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顯示:聚美優品第二季度總營收為1.544億美元,同比增長41.9%,淨利潤為1540萬美元,同比增長53.6%,無疑表明陳歐兌現了當初對投資人的承諾:“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

人一旦錢多了,智商就會下降

在陳歐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座列奧尼達手持圓盾和長矛的銅雕。這位斯巴達城的國王曾率領300精兵,與20000多波斯大軍同歸於盡。陳歐很喜歡《斯巴達300勇士》這部電影,他在骨子裏就覺得,“以少勝多才能當英雄。(聚美)真的是以少勝多的公司……因為我們麵臨的對手一直比自己強。電商是燒資本的一個行業,不是靠創意,但我們現在硬生生把它變成了靠創意和執行去取勝的公司,簡直是奇葩中的奇葩”。

陳歐一直覺得,“人一旦錢多了,智商會下降,就會喪失決策能力”。在他看來,企業在融資資金到位後,創業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有暴發戶的心態,不能有錢了就廣告亂投一氣。無論手頭拿著多少資金,在營銷時都要多動腦筋,看公司的基因是什麼,特色是什麼,你想吸引哪些人群的注意,想收到什麼樣的效果。在砸錢投廣告之前一定要把這些問題想清楚。

在陳歐看來,“錢太多”是現在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特別容易遇到的一個陷阱,他看到過很多企業放棄融資,也看到過很多電商企業因為錢太多犯很多錯誤,因為錢在某個角度上未必會變成你的生產力,可能變成你的負擔,當你融到大量的錢,你很有可能把錢燒在不必要的市場行為上,導致公司快速虧損。因為企業把錢變成庫存之後,它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打折甩賣,最後讓自己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正是因為看到許多同行企業在融資太多後犯錯:瘋狂地燒錢,瘋狂地做營銷和廣告,陳歐從一開始就不敢融太多錢。有人曾這樣評價聚美優品:“聚美優品是資源最少的公司,他有著最年輕,最草根的沒有資源的團隊,我們隻會在媒體麵前嘚瑟一下給公司帶來銷量。”對於這個評價的前半段,陳歐表示認同:“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營銷策劃上費了很大勁,我們靠廣告每次投放都需要非常詳細的,因為這個原因,聚美在隻有很少錢的時候,小心翼翼謹慎地追求盈利。”

陳歐說:“我想證明,在電商領域,不用融多少錢也能把它做起來。我能不能隻融1000萬美元就把公司帶上市,而且還能賺錢?這是挑戰,否則就是價格戰、燒錢、融資。其實我在不停地證明自己的路是不一樣的,是獨辟蹊徑的。”

許多企業在融到大量的資金後,除了瘋狂地做營銷,還會開始瘋狂擴張,比如增加業務線,立幾個看起來順眼的人當事業部總經理,配幾個兵,瞬間辦公室就坐滿了。結果,山頭林立,辦公室政治也多了,有了任命就有了權力,人多了浪費也多了。本來很優秀的企業在融得大量資金後急速擴張,結果所有的融資全變成賣不掉的庫存。這樣的案例陳歐看得實在太多。

在聚美優品決定做自有品牌時,陳歐開始對外開出高薪招聘有經驗的主管。他曾經麵試過的一個做自有品牌的高管,讓他印象特別深刻。原因就是那位應聘者提出的工資不菲,比聚美優品副總裁的工資還高。可問題是,這位應聘者以前的經驗並不能證明她值得聚美優品給她期望的高薪。她做了什麼?一年製造了一個億的庫存賣不掉,直接把供應商拖死了。陳歐很直接地問她:“你能給聚美帶來什麼?”她微微一笑道:“我有燒一個億買來的經驗教訓。”陳歐接著問:“那你要多少工資?”她羞澀地說:“跳槽怎麼也得漲個50%吧,期權總得有吧,畢竟是高管。”對於這種對自身能力沒有清醒認知的應聘者,陳歐隻能給她一個微笑,禮貌地將其拒之聚美優品門外。

可惜,如今的人才市場上流通最大的就是這樣的人。很多企業融資後擴張,且不說方向對不對,對業務的理解和人才儲備根本跟不上擴張的需求。公司裏多了一堆副總裁和總經理,更不要說扔個手雷炸死一片的總監。最後除了多了一堆沒創造業績的人和燒了很多錢,什麼壁壘都沒有。這種擴張隻會把無數錢燒掉、交了很多學費,而這些交了學費的人最後可以輕鬆跳槽、找到好工作。而融資很多的企業往往會因為盲目擴張死掉,更不要說很多資源匱乏的創業者了。

電商行業一直以來是一個燒錢的行業,用燒錢置換時間和用戶的打法成為電商巨頭崛起的普遍規律。陳歐卻希望打破這一規則,他希望在極少資源的情況下高效利用資源,用一種最高效的執行力和創意打敗對手。

陳歐也確實打破了這一規則,他領導下的聚美優品在2014年5月16日提交了一份完美的上市成績單:成立4年,收入超50億元,占到整個B2C美妝22.1%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占有率是8.8%;聚美擁有超過千萬級別的活躍用戶,88.9%重複訂單率,0.13億美元累計融資,創業第3年就開始贏利,目前移動端收入占比達到驚人的49%。

而2014年8月19日,聚美優品又發布了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2014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報。財報顯示,聚美優品第二季度總淨營收達到1.54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88億美元增長41.9%;歸屬於聚美優品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154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00萬美元增長了53.6%。聚美優品第二季度每股收益為0.13美元,而華爾街5位分析師此前預計聚美優品第二季度每股美國存托憑證收益0.12美元。此外,華爾街6位分析師平均預計,聚美優品第二季度總營收1.4961億美元,聚美的實際表現也比分析師預計的要優秀。

對於聚美優品在上市後的輝煌成績單,陳歐除了高興還是高興,“很高興看到公司發布了強勁的季度財報,這一財報展現了我們持續增長的動力和持續增加的運營效率,這些結果可以通過我們的成交總額同比增長64.3%、淨營收同比增長41.9%以及淨利潤同比增長53.6%等業績得到證明。這是我們於2014年5月16日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成功IPO之後的首份季度財報,與此同時,這一IPO也是聚美優品公司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我們將致力於加強公司的供應鏈管理,並執行嚴格的質量管控措施,這樣才能繼續吸引國內外更多的頂級化妝品牌。作為這些努力措施的一部分,我們於今年(2014年)6月擴大了產品測試範圍,以此加強聚美優品公司在質量和可信度等方麵的聲譽。我們的目標就是提高中國化妝品行業的門檻,並為我們現行的打擊假貨行動製定新標準。”

別擔心,奮鬥才剛剛開始

外國的月亮不一定都是圓的

陳歐讀斯坦福大學MBA課程的目標很明確——為創業融資。盡管斯坦福大學的學生也不是畢業了都去創業,大部分人還是進公司,但陳歐去穀歌中國實習了一段時間後,認為這種“大公司生活”真是“非常沒有激情”,他一天也不願意在大公司裏待著。當時還在穀歌商務發展總部的汪華(後來參與創辦了創新工場)很欣賞陳歐的才識,因此和他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話,建議他不要一畢業就創業,而應該找準一個行業先熟悉、沉澱,然後再出去單幹。但陳歐沒有聽從汪華的建議,因為這段“大公司生活”讓他堅信自己的宿命不是大公司,而是創業。

為了再次創業,陳歐一直在努力做著準備工作——“MBA期間實踐比較多,確實也付出了代價。別人去旅行我就在想下一步做什麼,我未來5年做什麼。當別人娛樂的時候,我花時間去探索,找人找項目找錢。”他一方麵頻繁跟當地的VC(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打交道,用他的說話就是“先混個臉熟,到需要錢的時候弄不好會給你錢”;另一方麵,他結識了很多想回國創業的華人學生,其中就有他後來創業的合夥人——師弟戴雨森,他倆都對互聯網有濃厚興趣,都渴望幹一些不同的事情,而且都非常執著,尤其是他倆都想在畢業後回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