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時間來到2009年,陳歐馬上就要畢業了,他的心激動得怦怦直跳,因為他回中國創業的時刻就要到來了。他的心中洋溢著一種強烈的渴望——“因為我第一次創業沒有把公司帶上市,第二次回中國創業我想做上市公司,一定要做出來,我想得很清楚,一定要做上市公司”。
2009年7月,在參加完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後的第三天,陳歐就帶著他渴望再次創業的野心,急匆匆地回到了中國,他迫不及待地要折騰出一番事情來。
這一次創業,陳歐選擇的項目還是與遊戲有關——在社交遊戲中內置廣告。陳歐的這個創業項目既有廣告商,也有遊戲公司,還涉及遊戲玩家,是一個鏈條,是一個係統工程。之所以選擇這個項目,陳歐的想法很簡單:“當時有個東西在美國很火,就是網頁遊戲通過內置廣告獲利。比如你是遊戲用戶要買遊戲幣,以前是花錢去買,現在可以去注冊賬戶或者安裝軟件,我們會送你遊戲幣。”“中國遊戲消費者買方市場較北美而言更加成熟,玩家付費模式清晰……但是,中國目前還缺乏與之匹配的商業模式企業,相信目前市值20億美元的中國在線遊戲產業將大有可為。”
陳歐見的第一個投資人是徐小平,這也是他見的唯一一個投資人,因為徐小平雲裏霧裏地聽陳歐講了20分鍾後,就決定給他投資18萬元,占公司股份的10%。
於是,陳歐懷揣著徐小平投資的18萬美元,說服了誌同道合的斯坦福師弟戴雨森放棄學位回國,拉來了第一次創業的夥伴劉輝,在徐小平提供的那套租金低廉的房子裏,成立了Reemake遊戲廣告公司。“Reemake”,是重新再造、革命性突破的意思,陳歐用這個名字來代表公司銳意創新的決心。
可惜,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陳歐選擇的這種在國外十分成功(一年時間可做兩億美元)的遊戲內置廣告模式,在國內遭遇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公司一直沒有收入進賬,但是還在燒錢。幾個月的時間,公司賬麵上隻剩下30萬元人民幣了。當初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被現實潑了一桶冰水,剩下的是無助和焦慮。很快,公司的員工紛紛出走,原來的20多人最後隻剩下了4個人——陳歐、戴雨森、劉輝和一個負責行政的員工。那年冬天的一天夜裏,陳歐喝過酒,回想回國創業這幾個月來的遭遇,獨自躲起來,狠狠地哭了一場。
這時候,陳歐深刻地意識到:“外國的月亮不一定都是圓的,同樣的路在中國不一定走得通。”同時,陳歐更清楚地知道,他們必須做一件事情,讓公司能夠贏利,能活下去。
於是,陳歐和另外兩個聯合創始人整天窩在徐小平提供的那套房子裏思考出路,但當時的他們沒有勇氣完全放棄原有業務,怕完全停掉,風險太大,因此最終決定先投石問路,嚐試化妝品團購業務。剛好當時中國國內刮起了團購熱,陳歐他們的這次意外轉型大獲成功,因此陳歐關掉原來的網頁遊戲內置廣告業務,於2010年5月全力轉向化妝品電商業務。對於陳歐的這次轉型,徐小平十分欣喜,並追加了200萬元的投資,給予了陳歐更大的資金支持,也加快了陳歐邁向成功的腳步。
通過這次挫折,陳歐清醒地意識到:“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一個人,說實話你可以追逐你喜歡的東西,但你作為一個職業的、專業的創業者、CEO,當你需要養一個公司,你需要向你的團隊負責,你需要向你的投資人負責的時候,你一定要想清楚,你現在的興趣是否有可能做成10億美元的產業,是否有可能做大,這是很關鍵的。所以在必要的時候,人是需要向市場低頭的,我覺得這很關鍵。雖然很多大佬說你要堅持,一定要努力向夢想奮鬥,但我覺得以前楊明說的就很對,人堅持了是對成功的追求,而不是對某個項目的追求。”
“作為CEO,我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判斷興趣在哪裏,而是判斷機會在哪裏。一個合格的企業家,不但要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更得知道自己做的什麼事情是錯的。如果我當初堅持做遊戲廣告,一直打死不承認模式水土不服,最後那公司的結局就是再過幾個月燒錢燒死,那是一個失敗的故事。”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在《碎句與短章》一書中說:“我相信,從理論上說,每一個人的稟賦和能力的基本性質是早已確定的,因此,在這個世界上必定有一種最適合他的事業,一個最適合他的領域。”用老子的話說:“不失其所者久。”意思就是無論偉人還是凡人,隻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全力以赴,就能構造屬於自己的象牙塔。
在選錯職業的人當中,80%的人在事業上是失敗者。當今社會,人們自由選擇職業的空間越來越大,怎樣選擇適合發揮自己才幹的職業,對今後事業的成就至關重要。
如果我們能選準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工作或事業,我們將會樂在其中,成功便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很多人在工作時感覺到痛苦,事實上就是一直在幹自己不願幹而又不得不幹的事。當然,我們並非完全鼓吹興趣主義,光憑興趣是無法完成一項事業的,因為任何一項事業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當你意識到自己走錯了方向時,你應該果斷地掉頭!
做別的男人不好意思做的事反而是個機會
2010年3月,公司賬麵上隻剩下30萬元人民幣了,更可怕的是公司一直沒有收入進賬,而且還在不斷地燒錢。陳歐清楚地意識到,如果他們不換“跑道”,很快就會死在Reemake這條“跑道”上。而陳歐不想失敗,也沒法容忍失敗,因此他決定用最後剩下的這30萬“賭一把”。
那麼,把這30萬下注到哪條跑道上,更容易挽救岌岌可危的公司呢?
戴雨森最初提議是做社區,因為公司的3個創始人都是學計算機出身的,實施起來的技術難度不大。但陳歐並不看好這個提議,因為做社區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培育市場,就憑他們手中的30萬現金,可能根本撐不到社區成功的那一天。
陳歐提議做電商,在他看來,“做電子商務是有機會的,市場很好,機遇很好,而且最大的公司不一定能把我們滅掉。因為你也知道,在中國創業的時候,常規的問題是,如果騰訊做這個事兒,你怎麼辦?但在電子商務領域我們相信,騰訊應該不會全力地賣化妝品的。可能拍拍上有一些店,但是他應該不會說,全力做化妝品的垂直獨立B2C,所以最後我們就選擇做電子商務。”
陳歐的這個提議同樣不被戴雨森看好,因為戴雨森覺得電商環節太複雜,而且他們根本沒有采購、零售方麵的經驗,就這樣不知深淺地一腳踏進去,有可能落得屍骨無存。劉輝也反對陳歐的這個提議:“3個大老爺們去做化妝品?我還是覺得做社區好。”
但陳歐相信自己的市場嗅覺,早在他們做Reemake幫別人導流量的時候,陳歐就發現了化妝品這個生意市場需求量大,是標品,而且當時化妝品市場上沒有一個領導者。在對化妝品市場進行一番深入的調研後,陳歐更是驚訝地發現,當時做化妝品銷售的公司活得都還不錯,沒有大的虧損。發現這個情況後,陳歐就下定決心轉型做化妝品生意了,他的想法也很簡單:“在這個行業哪怕我做不大,但是有生存下來的空間。”
就在陳歐和戴雨森、劉輝為公司轉型爭論不休時,中國國內刮起了一股團購熱,王興的美團網已經上線並火了起來。陳歐由此更加堅定了轉型做化妝品生意的決心,他的理由是:“我們幾個人剛從國外回來,不像王興在國內有經驗和資源,隻好避開正麵戰場,專注細分領域。”在陳歐看來,化妝品跟服裝一樣,渠道鏈條長,毛利很高,平均可達25%~30%,高端化妝品更高,利用網絡渠道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盡管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化妝品市場,但國內化妝品B2C市場一直缺乏一個知名的垂直類網購品牌,隻要有足夠的顛覆空間,就可能做出另一個凡客。”
既然打定主意要轉型,陳歐覺得自己有義務向他的天使投資人徐小平交代一下。但徐小平勸他再等等看,可陳歐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我願意去否定自己,遊戲是我喜歡的東西,但喜歡的未必就能做成功。要堅持的未必是你喜歡的東西,而是對成功的追求。”
2010年3月,陳歐最終說服了戴雨森和劉輝,於是公司開始嚐試向化妝品團購轉型。因為手頭隻有30萬的流動資金,陳歐他們不敢完全停掉原來的遊戲廣告業務,隻能花兩天的時機突擊做了一個網站,對應風頭正勁的美團網,取名“團美網”,甚至連支付的接口都沒有,就推出去了。產品方麵,陳歐則找來了做過多年化妝品采購的朋友“江湖救急”。
在運營模式上,陳歐他們選擇模仿G roupon——每天做一件產品的團購。陳歐他們選擇的第一種商品是化妝棉。之所以選擇化妝棉這種美妝周邊產品來打頭陣,是因為陳歐覺得化妝棉單價較低又不涉及真假問題,既不會占用太多成本又不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陳歐他們沒有錢為網站做廣告,隻能讓戴雨森注冊100多個小號去一些論壇進行宣傳推廣,然後大家就守在電腦前觀察有沒有人去點擊。如果有人購買,再把單子加上去。沒想到還真有人被吸引過來,在網站上線的第二天就有人下了訂單。看到訂單,陳歐高興得跳了起來,“我們把東西賣出去了,有種很牛的感覺”。大家都很興奮,但開心了沒多久就發現,後麵的事兒超級麻煩:“要打包,要發快遞,都得自己來,快遞單都是大家手寫的。”
盡管網站上線第二天就有了訂單,但跟團購市場上躊躇滿誌的創業者不同,經曆過一次失敗的陳歐心裏也沒底,不確定團購這個模式在美妝領域能否做得通,比如那些單價很高的大品牌化妝品是不是真的能賣出去。因此,在最初的那一段時間裏,陳歐和團隊主要是在驗證商業模式,比如他們每天都會統計100個流量過來多少會轉化為購買。
在利用化妝棉等美妝周邊產品為網站積聚一定的人氣之後,陳歐開始嚐試大品牌化妝品團購,在一番深入的調研比較後,最終選擇了口碑極佳的倩碧黃油來做嚐試,價錢是專櫃價的五折,很快就有人下了訂單。其實這單生意是賠錢的,因為陳歐是直接從專櫃買貨,五折出售,也就是說每賣出一瓶倩碧黃油,陳歐他們就得倒貼專櫃價錢的一半,但陳歐很高興,因為通過這個訂單,他知道單價很高的商品也是可以團購出去的。他意識到,“消費者有這個需求,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阻擋他們購買的顧慮因素都消除”。其實消費者在網上購物的最大顧慮因素就是質量問題。
為了從源頭上保證商品的質量,陳歐選擇買斷代理商的貨物存進倉庫,再以限時售賣的模式賣出,價格是專賣店的5~6折,即便這樣化妝品的毛利率依舊能保持在20%~30%。這種“價格戰”讓團美網很快聚集起一批粉絲。而隨著用戶數量的激增,陳歐不得不調整產品線,由以前的每日一件改為每日多件,幾乎涵蓋高中低檔產品。
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驗,嚐到甜頭的陳歐果斷地關掉了原來的網頁遊戲內置廣告業務,全力轉向化妝品電商業務。這時,陳歐才敢打電話給徐小平,告訴他公司要轉型做電商的事情。出乎他意料的是,徐小平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地對他說:“轉得好,轉得好,就做電子商務!”
陳歐對徐小平的反應更驚訝,他小心翼翼地說:“徐老師您是不是在諷刺我們呀?”
陳歐不知道,徐小平是真的為陳歐這次的轉型感到高興。要知道,在當時,凡客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估值就飆升到4億美元,這一切都讓徐小平特別的羨慕嫉妒恨。陳歐的轉型讓他看到了又一個“凡客”的希望,因此他由衷地感到高興。
當然,陳歐對徐小平的反應感到驚訝也是正常的,因為在陳歐打這通電話前的整整半年時間裏,徐小平都沒給陳歐打電話,不是他不關心陳歐他們的進展,他其實很關心,但他強迫自己忍住了,他好幾次把電話拿起來又放下了。原來,徐小平曾經給一個一年半了毫無音訊的投資項目人打電話,結果,對方告知項目很艱難。通完電話後,徐小平沒有責怪對方,隻是自己覺得很愧疚,覺得不應該給年輕的創業者太多壓力。
為了表示對陳歐轉型的支持,徐小平又給陳歐投資了200萬元。有了徐小平的大力支持,陳歐感到自己更能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接下來,陳歐借鑒Zulily(美國一家母嬰用品團購網站)、唯品會的閃購模式,以限時特賣刺激用戶消費,而且降低庫存壓縮成本。與一線品牌合作艱難,他就從二線、三線品牌的獨家代理做起,再殺回馬槍搞定大牌。5個月後,依靠口口相傳,團美已經擁有10多萬的注冊用戶,每天有超過十萬人訪問。2010年9月,團美網正式更名為“聚美優品”,取“聚集美麗,成人之美”之意。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公司的總銷售額突破1.5億元,並在2011年3月16日獲得紅杉資本千萬美元級別的投資。從此,陳歐帶領聚美優品開始了狂飆突進的旅程。
“作為男性,為什麼選擇做化妝品網站?”每當接受媒體采訪時,陳歐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陳歐的回答都是:“因為我是水瓶座,做事情不按常理出牌。”其實,陳歐自己總結過他當初做化妝品的三大原因:首先,電子商務在中國正高速發展;其次,市場上還沒有一個可信的化妝品網站;最後,做這個別的男人不好意思做的行業反倒是自己的機會。用陳歐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如果我們不好意思,別人也不好意思,所以更有機會。後來發現,做化妝品團購的全是男人。”
上市不是終點,而是剛剛開始的旅程
2014年5月16日,聚美優品在美國紐交所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JMEI”,開盤報價為27.25美元,較發行價22美元上漲23.86%,市值約38.695億美元。
截止到上市前,在聚美管理會和高管團隊當中,擔任公司董事長兼CEO的陳歐持股40.7%,聯合創始人戴雨森持股6.3%,董事陳科屹持股10.3%,整個高管和董事會團隊持股比例為57.5%。根據開盤價計算,31歲的陳歐身價達到15.75億美元,成為紐交所222年曆史上最年輕的上市公司CEO。截至2014年7月4日,聚美優品的市值為248.03億元,陳歐的身家達到88.3億元,一躍登上《理財周報》3000家族財富榜的95名。
但年輕的陳歐並沒有被上市的喜悅衝昏頭腦,相反,他一直都很清醒:“對我個人來說這個稱號隻是一個瞬間而已,它未來肯定會被打破的。”在談到如今眾多頭銜和稱號的光環已經“壓”在他身上時,陳歐並不認為這些會成為他的壓力,因為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超越他的人遲早會出現。
確實,聚美優品隻用4年時間就走到了紐交所上市這一步,實在是一個奇跡。要知道,聚美優品上市前的那段時間資本市場非常波動,聚美優品路演的時間比很多上市公司都要短,更雪上加霜的是,因為芝加哥機場起火,陳歐他們都沒有在芝加哥成功降落,白白少了一天路演時間。然而,盡管路演看起來頗費周折,但聚美優品的上市成績相當不錯——憑借聚美優品過去的靚麗財報和未來的廣闊前景,聚美優品仍然受到資本市場的強烈追捧,聚美優品的股票認購率極高,在提高發行價和增加融資額度後,仍然逆市開盤就大漲20%以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這一刻,對聚美優品每一個人都是曆史性的一刻,所有參與了這傳奇曆程的人,都應該感到無比自豪。正如陳歐在內部郵件中對所有員工說的那樣:“在這裏,我想感謝每一個聚美人,正是因為你們努力拚搏做出的紮實業績才造就了這個漂亮的上市過程。4年時間創造35億美元市值的聚美,感謝有你!”“創造了這不尋常業績的你們,一定要給自己點讚!”
在從無到有的4年裏,聚美優品作為一家融資極少、資源極度匱乏的屌絲公司,陳歐他們隻能靠自己200%的努力,才能和強大的對手抗衡。因為沒錢,陳歐他們學會了務實,學會了謹慎,學會了勤儉節約,學會了抓住重點,更學會了動腦筋,由此創造了上市前連續8個季度贏利的神話。上市,也讓聚美的財務數據變得透明,讓行業看到了聚美的效率,打破了電商必須燒錢的傳統,讓陳歐他們得到了更多的尊敬!陳歐在心裏一直堅信一點:“這樣的聚美在有了更多的資源後,一定能夠迎來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聚美優品員工還沉浸在公司成功上市的興奮中時,陳歐卻鄭重地提醒聚美優品的每一個員工:“狂歡之後,我們還得回歸現實,上市不是個終點,相反,我們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對於如何在上市的榮耀前保持清醒,陳歐在公司內部提出了3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忽略股價。
陳歐完全理解聚美員工希望股價大漲的想法,因為這樣可以帶來生活質量的大幅提高。陳歐也相信,自從聚美優品在紐交所上市後,擁有公司股票的人就開始做一件事,那就是每天看著股價計算自己的身家財富。但陳歐認為,如果聚美優品的員工把股價當成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企業關鍵績效指標,是通過對組織內部流程的輸入端、輸出端的關鍵參數進行設置、取樣、計算、分析,衡量流程績效的一種目標式量化管理指標,是把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工作目標的工具,是企業績效管理的基礎),必然會因為股價的波動影響自己的心情。但股價不是個人的心理期望能決定的,而是由很多因素決定,最不能改變的,就是市場的大勢,陳歐帶領聚美優品團隊唯一能夠決定的,就是公司的業績。隻有心無雜念,一心撲在如何提高公司業績上,做到100%專注,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說得簡單直白一點,就是很長時間內,聚美優品公司的股價高低,和公司的員工都沒有太大的關係。聚美優品的員工如果希望未來有更好的生活,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戰勝自己,讓公司的業績超出華爾街的預期,股價長期自然會非常理想。因此,陳歐誠懇地建議聚美優品的員工們能夠把JMEI從手機的股票軟件裏刪去,不讓股價成為影響心情的浮躁雜音。在陳歐看來,隻要大家共同努力,死盯業績,相信過幾個季度,大家能夠看到股價上的驚喜。
第二個方法是:專注消費者體驗。
從長期發展來看,一個公司的股價永遠是和公司的業績掛鉤,華爾街都說股東第一,公司一定要對股東負責。對於聚美優品這樣的化妝品電商來說,陳歐認為他們必須清楚地認知到:消費者才是衣食父母。也就是說,聚美優品必須永遠秉承“消費者第一”的原則,一切以用戶體驗為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作為一個針對消費者的電商公司,我們對消費者好,消費者就會對我們好,這也是我們長期生存的根本和股價穩定的基礎。對用戶體驗的投資和專注,最終都會反映在我們的業績裏,我們也會得到資本市場的長期認可。”
第三個方法是:追求長期價值。
作為化妝品電商行業的領導者,聚美優品追求的不隻是簡單的利潤,而是整個化妝品電商行業的變革。與其他行業不同,化妝品電商是一個天生被質疑的行業,而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聚美優品作為化妝品電商行業的領頭羊,過去沒少被噴過口水。可見,怎樣能夠讓消費者100%相信聚美和化妝品網購,是陳歐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陳歐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聚美優品上市,因為上市就意味著公司以及業務都會變得透明,如此一來便可以建立消費者的信任;當然上市更意味著公司擁有更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樣陳歐他們就具備了更強的實力來推動整個化妝品電商行業的變革,比如進一步整合供應鏈關係,簽下眾多品牌的中國代理權,同時推行防偽碼體係到全行業,實現真正讓消費者放心,不再質疑化妝品網購。總之,在陳歐看來,比起短期利潤和規模,讓行業更加良性發展,才是一個領袖企業的長期社會價值。而這個使命,對於化妝品電商行業的領頭者聚美優品來說,責無旁貸。
在當今社會,成功後驕傲自大是人們的通病。西方有句諺語:上帝要讓誰滅亡,必先讓其瘋狂。這瘋狂的舉動大多是讓其先成功,先讓其得意一陣,讓其在過度得意中喪失自己的原則和本性,然後在得意忘形之時漸漸走向滅亡。
傲慢就像腳下鬆動的石頭,有些踩在石頭上的人卻全然不覺,一不小心,轟然崩塌,便重重墜入深淵。人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卻忽略了“成功是失敗之由”。可見,年輕的創業者們需要明白,即便是一時擁有了榮譽、金錢,也隻能代表你過去的成績,並不能說明你永遠都是成功者和勝利者。越是覺得自己了不起的時候,越要有所警覺,有所收斂,時刻牢記“成功是失敗之由”。
對年輕人來說,如果你自己清楚這一點,就要努力去開闊自己的視野,這樣,你才會發現在你生活之外的地方,有太多強於自己的人,這時候心裏可能會突然失去那種高傲的感覺,希望自己更努力……這時候你原有的驕傲自大就會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那將是好的開始。當成功終於叩響你的門時,你仍應保持一份清醒與沉著,不驕不躁。你應該時刻牢記一點:幸運的光環不會永遠罩在你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