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國航母·第一部(增訂版)》(2)(3 / 3)

7時,9架水上飛機被吊放到海麵上,此時天已經放亮,也許是聖誕老人的恩賜,這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海麵風平浪靜,天空碧藍如洗,能見度良好,旗艦“恩加丹”號發出了“飛機發動”的命令。在清晨凜冽刺骨的海風中,機械師們艱難地站在光滑而又狹窄的飛機浮筒上,吃力地轉動著沉重的木製螺旋槳,開始發動飛機的引擎。由於氣溫太低,發動機啟動非常困難,直到7時15分,才有7架飛機發動起來,其餘2架則因發動機無法啟動隻好被吊回母艦上,失去了參戰的機會。發動起來的7架飛機開始滑跑,在平靜的海麵上犁出了道道雪白的浪花。終於,7架飛機離開了水麵,騰空而起,母艦上的地勤人員報之以熱烈的歡呼。7時30分,7架水上飛機在空中編成戰鬥隊形,直撲64公裏外的庫克斯港……

7時35分,水上飛機的轟鳴聲剛剛消失,忽然從赫爾戈蘭島方向飛來了一艘德軍的“齊柏林”式飛艇——“L-6”號,它在飛臨英軍艦隊上空時,向“女皇”號水上飛機母艦投下了幾枚炸彈,但均未命中。英軍驅逐艦“大膽”號立即用152毫米艦炮還擊,有幾發炮彈在“L-6”號飛艇附近爆炸,終於把它趕走了。

此時,英軍參加空襲的飛行員們,正坐在敞開式的飛機座艙中,強忍著刺骨的寒風,艱難地操縱著飛機飛行。由於氣溫低,飛機使用的低辛烷值燃料沒有完全汽化,也可能是因為汽化器結冰,飛機的發動機工作很不正常,就像是在喘著粗氣,所有飛機發動機的功率都下降了,飛機的速度也隨之慢了下來,最快的飛機時速也隻有126公裏,飛行員要保持高度非常困難。

當飛機編隊飛越東弗裏西亞群島時,低空濃霧密布,幾乎完全把地麵遮住了。盡管飛行員們按照編隊指揮官的命令一再下降高度,但還是無法發現德軍的飛艇基地,編隊指揮官隻好下令放棄對飛艇基地的攻擊,飛機編隊轉而對庫克斯港內停泊的德軍艦船實施攻擊。可以說,正是這位指揮官的“臨機處置”,首創了海戰史上艦載航空兵“空對港”攻擊的先河。

7架水上飛機組成的編隊掉頭向庫克斯港撲去,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停泊在港內的德軍艦船。幾乎同時,德軍也發現了來襲的飛機,盡管他們立即開炮還擊,但對於這種前所未見的來自海空的襲擊,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英軍飛機冒著猛烈的炮火,對德軍的一艘巡洋艦和一個水上飛機基地實施了攻擊。由於英軍的飛行員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攻擊敵艦船的經驗,平時也很少進行這方麵的訓練,加之飛機攜帶的炸彈威力本來就很小,數量有限的炸彈又大多數投到了海裏,因此並沒有給德軍造成多大的損失。英軍的7架飛機中,有4架被德軍的炮火擊傷,所幸的是沒有一架飛機被德軍擊落。在返航途中,有3架飛機在諾德尼島附近迫降,乘員被英軍的“B-11”潛艇救起,飛機則在破壞浮筒後自沉。1架飛機在迫降後,乘員被荷蘭漁船救出,隻有3架飛機安全地返回了母艦。

海戰史上第一次由艦載航空兵從海上發起的進攻,雖然未能取得預定的戰果,但卻迫使受到空中威脅的德軍艦隊轉移到了波羅的海,初步顯示了飛機對海戰的影響。不僅如此,此次空襲作戰更為重大的意義在於,在實戰中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以艦載航空兵對敵方海軍基地實施空中突擊的設想,並證明了這種設想是切實可行的。正因為如此,“二戰”中較為經典的塔蘭托之戰和珍珠港之戰,在作戰模式上與此次不甚成功的“空對港”攻擊幾乎如出一轍。

當時負責製定此次作戰計劃的塞西爾?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對此次作戰的真正價值做出了精辟的論述:“12月25日發生的事件,是海軍作戰原則可能發生變化的明顯證據,可以想象,如果我們的飛機當時攜帶的是魚雷而不是小型炸彈,那麼德國的軍艦就完全有可能被擊沉!”

由於人微言輕,萊斯克蘭奇的精辟見解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皇家海軍中同樣有著一大批“巨艦大炮主義”的忠實信奉者,他們當時根本不可能,也不願意認識到此次“空對港”攻擊作戰的實際意義。然而真理畢竟是真理,戰爭的實踐很快就證明了萊斯克蘭奇見解的正確性。

“一戰”開始後不久,土耳其就加入了德奧同盟,對協約國方麵作戰。1915年2月,一支由22艘戰艦和輔助艦船組成的英法聯合艦隊駛向達達尼爾海峽,其中就包括“皇家方舟”號等幾艘水上飛機母艦,對土耳其發起了加裏波利戰役。由於“皇家方舟”號航速太慢,6月12日,“彭米克利”號水上飛機母艦首先趕到了戰區參戰。“彭米克利”號搭載有兩架“肖特”184雙座型雙翼水上飛機,奉命襲擊在馬爾馬拉海區活動的土軍艦船。

8月12日,埃德蒙斯海軍上尉奉命駕機出擊。在飛機的兩個浮筒之間掛有1枚重365公斤的“白頭”魚雷,這對於他所駕駛的“肖特”184水上飛機來說實在是太重了。為了減輕重量使飛機能夠正常起飛,埃德蒙斯決定隻裝一半的燃油——僅夠飛行45分鍾,而且不帶觀察員,由他獨自駕機去執行攻擊任務。

當飛機飛抵熱布努爾附近時,埃德蒙斯發現了1艘排水量為5?000噸的土耳其供給艦。他沉著地駕駛著飛機,從250米的高度下降到隻有5米左右的高度,然後迅速修正航向,對準目標,在距離土艦約300米處投下了魚雷,魚雷入水後直奔目標,在艦體中部偏後的位置命中了土艦。埃德蒙斯投雷後迅速將飛機拉起,在空中盤旋觀察戰果,隻見被命中的土艦上濃煙滾滾、火光衝天,不久,軍艦就在爆炸聲中沉入海底。

此次“空對艦”攻擊的成功,不僅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航空魚雷攻擊,而且首創了艦載航空兵擊沉敵艦的先例,使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的預言在實戰中得到了最好的驗證。埃德蒙斯的成功,給熱心於研究和發展航空母艦作戰理論的人們以巨大的鼓舞,以擊沉敵艦的有力事實,為艦載航空兵未來的“空對艦”攻擊作戰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發展天地。

然而可笑的是,當時的大多數所謂的“軍事家”們,仍然死抱著“巨艦大炮主義”不放,始終對海軍航空兵的發展“冷眼旁觀”,根本不願相信這個事實。在他們看來,飛機擊沉軍艦簡直是“天方夜譚”,他們寧願相信那艘土耳其軍艦是被英軍的潛艇所擊沉,而埃德蒙斯所駕駛的飛機,隻不過是那天“恰巧”飛過那裏而已……

與勝利失之交臂

航空兵“加盟”海軍時的“初衷”,並不是作為攻擊性的武器,而是被當作海軍艦隊的“眼睛”,主要用於執行偵察、搜索、火炮校射等輔助性的作戰任務。

1915年9月29日,德國“柯尼斯堡”號巡洋艦以偷襲的手段,擊沉了正在東非清洗鍋爐的英國“伯加索斯”號輕巡洋艦。此後,在英護衛艦“查塔姆”號的追擊下,“柯尼斯堡”號被迫躲進了坦桑尼亞的魯吉菲河三角洲,而英艦則由於吃水較深,又不熟悉內河航線,無法進入內河追殲德艦。11月,英國海軍在南非的德班,征用了一架正在當地表演的“柯蒂斯”式水上飛機,進入三角洲搜索德艦。英機雖然很快就發現躲藏的德艦,但在第四次觀測飛行時由於發生故障而迫降,被德軍俘獲。此後,英軍一直對隱藏的德艦無可奈何,直到10個月後,英軍再次調遣了一架“法爾曼”式雙翼飛機前來助戰。在飛機的準確引導下,英軍的艦炮僅用了兩個小時就擊沉了“長期隱蔽”的“柯尼斯堡”號。

戰鬥結束後,英護衛艦“查塔姆”號的艦長在給海軍部的報告中寫道:“在殲滅‘柯尼斯堡’號的戰鬥中,飛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沒有飛機,這場戰鬥將無法進行,唯一的選擇就是在三角洲地區部署多艘艦艇,對德艦進行長期封鎖……”

然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對航空偵察的作用認識得如此透徹的皇家海軍,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唯一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日德蘭海戰中,沒有充分利用己方占有絕對優勢的艦載航空兵,自動放棄了航空偵察的手段,反而“心甘情願”地同德國海軍打了一場得不償失的遭遇戰。

日德蘭海戰,是英德兩國海軍醞釀已久的一次海上決戰,雙方都力求通過此次海戰奪取和掌握北大西洋的製海權。雙方的作戰計劃也頗為相似,都是以一支前衛艦隊作為誘餌,與敵艦隊主力相遇後即行後撤、誘敵深入,隨後投入己方艦隊的主力——英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和德國海軍的“大洋艦隊”,力求殲滅或重創敵方艦隊。所不同的是雙方的作戰目標:德國海軍希望在避免與敵主力艦隊遭遇的情況下,通過誘殲敵方某一支大型水麵艦艇編隊,打破英國海軍的戰略封鎖;英國海軍則力圖通過一次海上總決戰,殲滅或重創德國海軍的主力——“大洋艦隊”,以確保英國在北大西洋上的“絕對製海權”。

手握重兵的皇家海軍“主力艦隊”司令傑利科海軍上將,對此次海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因為他在兵力對比上占有絕對優勢。皇家海軍的參戰兵力共有作戰艦艇150餘艘,其中包括戰列艦28艘、戰列巡洋艦9艘、裝甲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26艘、驅逐艦79艘、布雷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1艘(“恩加丹”號)。而其對手——由舍爾海軍上將指揮的德國“大洋艦隊”,共有作戰艦艇99艘,其中包括戰列艦22艘(有些已陳舊)、戰列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61艘。英德雙方參戰的主要兵力——輕巡洋艦以上的大型水麵艦隻之比為45:27,特別是在當時被稱為“無畏艦”的新式戰列巡洋艦方麵,英德雙方之比為9:5。如此的兵力對比,看來皇家海軍是穩操勝券了,但實際的結果卻並非如此。

其實,在傑利科海軍上將所統率的這支強大的“主力艦隊”中,本來還有一艘當時皇家海軍中最大的水上飛機母艦——“坎帕尼亞”號。1915年5月1日,“坎帕尼亞”號首次服役,它是由一艘老式郵船改裝而成的水上飛機母艦,排水量達20 000噸,航速21節,艦上的飛行甲板長36.6米,可搭載水上飛機12架。由於飛行甲板太短,飛機不能直接從甲板上彈射起飛,仍然要用起重機將飛機吊放到海麵上滑行起飛。傑利科對此極為不滿,他要求水上飛機必須能夠從甲板上直接彈射起飛,以適應海戰的需要。於是,“坎帕尼亞”號又返回船廠,按照傑利科的要求再次進行改裝。改裝後的“坎帕尼亞”號,其飛行甲板長度達到了61米,保證了水上飛機能夠直接從甲板上彈射起飛。該艦改裝完畢後,就在斯卡帕灣加入了英國海軍的“主力艦隊”。此時,北大西洋上空已經是戰雲密布……

1916年5月30日夜,傑利科海軍上將率領著龐大的“主力艦隊”離開了斯卡帕灣的錨地,駛向茫茫的北大西洋。他躊躇滿誌,決心給德國海軍的“大洋艦隊”以毀滅性的打擊。然而,不知是他疏忽了,還是他根本就不相信水上飛機母艦上的幾架飛機能夠對付得了德國海軍的“巨艦大炮”,他在出航時竟然沒有通知“坎帕尼亞”號,致使這艘皇家海軍最大的水上飛機母艦,大戰在即卻被孤零零地“遺忘”在了錨地。

盡管如此,傑利科海軍上將手中還有另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參加過空襲庫克斯港的“恩加丹”號。但由於這是一艘老艦,航速較慢,隻能跟在艦隊主力的後麵緩緩而行。實際上,如果此時傑利科海軍上將能夠“想起”派“恩加丹”號上的水上飛機出動,實施航空偵察的話,那麼他很快就會發現幾乎是近在咫尺的德軍艦隊,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隊”立即就可以向對此一無所知的“大洋艦隊”實施決定性的打擊。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在海上決戰即將開始之前最需要準確情報的關鍵時刻,傑利科海軍上將似乎又把“恩加丹”號“遺忘”了,隻是率領著“主力艦隊”在茫茫大洋之上“苦苦”地尋覓著德軍艦隊的蹤影,等待著前衛艦隊的報告……

5月31日14時30分,雙方的前衛艦隊開始了前衛作戰,艦隊主力則立即全速趕赴戰場。結果在雙方都缺乏有效偵察的情況下,兩支艦隊的主力在日德蘭半島附近的海麵上遭遇了。

由於傑利科海軍上將弄不清德軍艦隊的確切方位,加之通信聯絡不暢,等他率領的“主力艦隊”到達戰場時,其前衛艦隊已經被德軍艦隊的主力打得七零八落。到達戰場後,英軍艦隊的盲目射擊,非但未能給德軍艦隊以有力的打擊,反而過早地暴露了其強大的陣容。舍爾海軍上將發現遇到了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隊”,不敢戀戰,於當日夜間利用夜色的掩護,突破了皇家海軍優勢兵力的合圍,迅速地撤出了戰鬥,從而使英國海軍殲滅德軍艦隊主力的計劃幾乎完全落空。

日德蘭海戰的結果:英軍損失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共計14艘,總噸位約112 000噸,傷亡6 800餘人;德軍損失戰列巡洋艦1艘、老式戰列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5艘,共計11艘,總噸位約62 000噸,傷亡3?100餘人。

盡管英國海軍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仍然掌握著北大西洋上的製海權,但是一場本應穩操勝券的海戰卻最終打成了一場得不償失的遭遇戰,這個事實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之所以如此,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英軍在戰場上沒有使用有效的航空偵察手段,而這種手段和能力,又並非是英軍艦隊所不具備的,隻是由於艦隊司令的“一念之差”,才在大戰開始之前將“坎帕尼亞”號“遺忘”在了錨地。

戰後,英國著名的軍事家布萊恩?約翰遜對於日德蘭海戰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評述:“‘坎帕尼亞’號要是按計劃出發,它的飛機在海戰中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絕非離奇之談。在日德蘭海戰中,德方沒有飛機參戰,‘坎帕尼亞’號將會給艦隊司令發出至關重要的關於敵艦隊位置和航向的情報。但是,在戰鬥的緊要關頭,傑利科沒有得到這種情報,致使舍爾得以逃出英軍的重圍。哪怕隻有一架載有訓練有素的觀察員和可靠的無線電設備的水上飛機,就能使海戰從實際上雙方相持的局麵,變成對英國大為有利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