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航母
“平原型航母”與
“世界第一”桂冠爭奪戰
水上飛機最終淡出了海上空戰的曆史舞台,而舊有的戰艦顯然無法滿足常規戰鬥機的起降需要。從有去無回到艱難降落,曆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暴怒”號幾經改造。盡管在建造第二代“血統純正”的航母時日本捷足先登,但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卻成為了現代航空母艦的“標準樣板”。
在海麵上起降的水上飛機與水上飛機航母已經無法滿足空戰的需要,英國海軍最早部署上艦的“幼犬”式艦載戰鬥機,為什麼每次出擊都是“有去無回”的“自殺性出擊”?
英國海軍的“暴怒”號航母為什麼要經曆前後兩次大的改裝?在王牌飛行員付出了血的代價之後,“暴怒”號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被改出了現代航母的“雛形”?
在積累了改裝的經驗並且經曆了實戰的檢驗之後,英國海軍為什麼下決心要改建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為什麼被稱為世界上第一艘“平原型”航母?
作為百年航母發祥地,最早完成“飛機上艦”試驗的美國,為什麼在發展航母方麵落在了英國後麵?美國海軍改建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為什麼被稱為醜陋的“帶篷馬車”?
英國海軍開工建造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日本海軍卻後發先至,“鳳翔”號在開工時間晚於英國的情況下,為什麼能夠奪走“世界上第一艘新建航母”的桂冠?
與“世界第一”失之交臂的“競技神”號,為什麼因為其獨有的“島式結構”而成為現代航母的“標準樣板”?英國海軍為什麼又建造了“競技神”號的放大版“鷹”號航空母艦?
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水上飛機和水上飛機母艦,雖然在海軍航空兵初期的發展史上一度“獨領風騷”,但是水上飛機母艦畢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因為它不具備使艦載機直接在母艦上起降的能力。在海戰的實戰檢驗中,水上飛機母艦的一些致命弱點也日益明顯地暴露了出來。
由於飛機不能直接在母艦上起降,起飛時,必須先用吊杆將飛機吊放到海麵上,然後飛機在水麵上滑行起飛;降落時,飛機也必須先降落到海麵上,然後再用吊杆將飛機吊回到母艦的甲板上。因為飛機必須在水麵上起飛和降落,所以其作戰使用受海浪的影響極大,加之飛機在甲板上下反複吊放,操作極其複雜、煩瑣。後期的一些水上飛機母艦,雖然可以實現飛機直接在母艦的飛行甲板上彈射或滑跑起飛,但飛機的降落仍然必須在水麵進行。這樣,海戰戰場條件的實際需求,使得各國對發展水上飛機搭載艦失去了興趣,轉而繼續研究和建造可供飛機直接起降的“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是最早在海戰中大批使用水上飛機參戰的國家,並且組建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上飛機母艦部隊。在實戰中,英國海軍感覺到,水上飛機由於其特殊的結構和重量的原因,航速和爬升都太慢,在空中的機動能力和格鬥能力極為有限,不適於在海上攔截敵方的航空器——主要是德國的飛艇。於是,英國海軍開始嚐試把常規飛機裝備到軍艦上。
1917年年初,皇家海軍裝備了外形輕巧的索普威斯“幼犬”式單座雙翼戰鬥機,並開始把這種新型戰鬥機配備到“坎帕尼亞”號和“曼島”號水上飛機母艦上。負責此項工作的拉特蘭海軍中校經過艦上的反複試驗,終於證明了這種采用輪式起落架的小型戰鬥機,能夠從水上飛機母艦的飛行甲板上直接滑跑起飛,而且其滑跑的距離竟然隻需4.6米。
這一結果,無疑使在海上作戰中急需使用常規戰鬥機的皇家海軍看到了一線希望。於是,英國海軍不僅在其水上飛機母艦上配備這種新型戰鬥機,而且對22艘巡洋艦進行了改裝,在每艘巡洋艦的主炮塔頂部建造了6.1米長的起飛平台,並在艦上配備了“幼犬”式戰鬥機,主要用於在海上作戰中攔截德軍的“齊柏林”式飛艇。
然而,由於英國人當時仍然未能解決飛機在軍艦甲板上降落的難題,所以這些配備在水上飛機母艦和巡洋艦上的常規戰鬥機,每次(實際上也隻有一次)從艦上滑跑起飛後也就與載艦“永別”了。因為它們在完成作戰任務返回時,已經不可能再次回到軍艦上了,隻能在海麵上迫降,飛行員由軍艦撈救,而飛機則隻好遺棄。因此,作為最早的艦載戰鬥機的“幼犬”,其每次出擊不論成功與否,都注定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悲壯之舉。盡管如此,由於當時德軍1艘“齊柏林”式飛艇的價值相當於200架英軍戰鬥機,英國海軍在海戰中使用“幼犬”式戰鬥機所實施的這種近似於自殺的攻擊戰術,雖然悲壯了一些,但還是比較“合算”的。
1917年8月27日,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的海麵上,由斯馬特海軍中尉駕駛的“幼犬”式戰鬥機,從“亞茅斯”號巡洋艦的炮塔平台上起飛,對德軍的“L-23”號“齊柏林”式飛艇實施攔截,並將其擊毀。當然,這架榮立了戰功的“幼犬”同樣未能返回其載艦。
1917年3月,英國海軍決定將一艘正在建造的大型巡洋艦“暴怒”號,改建為一艘新的飛機母艦。“暴怒”號的前主炮被拆除,在艦體的前半部加裝了69.5米長的飛行甲板,鋪設了木製的飛行跑道。改裝後的“暴怒”號被稱為“飛機搭載艦”,標準排水量19 153噸,航速31節,一共可搭載飛機10架——4架“肖特”184式水上飛機和6架“幼犬”式戰鬥機。艦載的“肖特”184式水上飛機,利用艦上的台車滑跑起飛,返回時仍然是先降落在海麵上,再通過吊車吊回母艦。而“幼犬”式戰鬥機,則由於母艦上高聳的塔式桅杆和煙囪的阻礙,仍然無法重新返回母艦。
為了打破這個長期困擾海軍的“飛機著艦禁區”,勇敢的海軍少校鄧寧決定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暴怒”號上再進行一次著艦的試驗。1917年8月2日,鄧寧駕駛著“幼犬”式戰鬥機,用側滑的方法艱難地降落到了正在航行之中的“暴怒”號的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創了在航行中的軍艦上降落的奇跡。然而,幾天之後,鄧寧在駕機重複這種驚險的“特技動作”時,飛機翻出艦外,墜入水中,鄧寧不幸溺水身亡。
在付出了血的代價之後,英國人終於明白了,僅靠飛機駕駛員高超的技術和勇敢的精神,是無法彌補武器裝備方麵的根本性缺陷的,要實現常規飛機在軍艦上的安全起降,必須從母艦的結構入手。
於是,1917年年底至1918年年初,“暴怒”號進船廠進行又一次大改裝。這一次將軍艦的後主炮和後桅全部拆除,在艦體的後半部加裝了86.6米長的飛行甲板。以艦體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前部飛行甲板上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後部飛行甲板上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樣,在改裝後的“暴怒”號上,飛機就可以互不幹擾地同時進行起降作業了,搭載飛機的數量也增加到了16—20架。應該說,此時的“暴怒”號已經成為了一艘具有常規飛機起降功能的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盡管如此,由於“暴怒”號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飛行甲板,飛機雖然能夠勉強著艦,但由於艦體中部的艦橋、桅杆和煙囪引起的湍流的影響,飛機著艦仍然十分困難。所以,此時的“暴怒”號也還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艦。
大戰尚未結束,改裝後的“暴怒”號再次加入了皇家海軍的作戰序列,不久就進行了一次頗為著名的“對岸空襲”作戰。1918年7月19日,由“暴怒”號航空母艦和4艘護航驅逐艦組成的“特混編隊”駛往荷蘭沿海,7架新型的索普威斯“駱駝”2F.1雙翼艦載機從艦上起飛,攻擊了位於丹麥境內的德軍飛艇基地。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海軍對岸空襲作戰,7架艦載機以其掛載的28枚30磅炸彈,一舉摧毀了德軍的2艘“齊柏林”式飛艇——“L-54”號和“L-60”號,這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海軍艦載航空兵在對岸攻擊作戰中所取得的最大戰果。
在此次作戰中“戰功卓著”的“駱駝”式艦載機,由英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索普威斯設計,是“幼犬”式戰鬥機的後繼機型。由木製骨架蒙布構造的“駱駝”式飛機,由於機身短小,整機重量都集中在離飛機重心2米的範圍之內,因而具有極好的機動性,在空戰格鬥中具有很大的優勢。從1917年7月首次投入空戰到1918年11月戰爭結束時為止,“駱駝”式飛機共擊落敵機1 294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績最佳的“明星”戰鬥機。
在戰爭中,“駱駝”式飛機總共生產了5 490架,其中英國海軍裝備有“駱駝”F. 1陸上型386架、“駱駝”2F. 1艦載型129架。兩種機型的區別在於,“駱駝”F. 1陸上型機頭裝有2挺機槍,而“駱駝”2F.1艦載型機頭隻裝有1挺機槍,主翼上方還裝有1挺活動機槍。此外為適應艦上搭載的需要,艦載型的機翼較之陸上型短,隻有0.33米。“駱駝”2F. 1艦載戰鬥機,翼展8.2米,機長5.27米,裝有1台150馬力的發動機,最高時速達199.5公裏。“一戰”結束後,“駱駝”2F. 1繼續服役,裝備在航空母艦“暴怒”號、“百眼巨人”號和“鷹”號上,成為皇家海軍所使用的一型著名的艦載戰鬥機。
鑒於“暴怒”號仍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英國海軍終於下決心準備建造一艘“一切為了適應艦載機起降”的現代航空母艦。
此時的皇家海軍,在航空母艦的建造(準確地說是改建)和實戰使用中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其中有些還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對於艦載機上艦的一些必要條件及其對搭載母艦的作戰需求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因而也對即將新建的航空母艦所應具備的“模式”達成了一致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