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國航母·第一部(增訂版)》(3)(2 / 3)

特別是在先後兩次改裝“暴怒”號的過程中,海軍當局接受的教訓更為深刻,他們認識到:由於艦載機的起飛跑道和降落跑道分開鋪設,使得一艘本來長度就極其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兩個跑道都顯得過於短小。多次試驗表明,在這樣分段設置飛行跑道的航空母艦上,隻有為數極少的特別優秀的飛行員,駕駛著非常易於操縱的小型飛機,才能完成艦上的起降作業,而且具有很大的風險係數,特別是在著艦的時候更是如此。同時,分段設置的跑道也不利於裝載更多數量的艦載機。因此,英國海軍組成的一個調查委員會最終提出的建議是:航空母艦上的起降甲板至少應該有90米長。

於是,英國海軍從1917年開始,將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客輪“卡吉林”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改裝中,“百眼巨人”號原有的煙囪被全部拆除,改裝成從主甲板下麵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飛行甲板上妨礙艦載機起降的最大障礙物,飛行跑道前後連在一起,也就是具有了全通式的飛行甲板,極大地方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由於整個飛行甲板異常平坦空曠,甲板上幾乎看不到任何上層建築,因此這種全新模式的航空母艦,又被稱為“平原型”航母。

1918年5月,“百眼巨人”號的改裝工程完工。同年9月,“百眼巨人”號編入皇家海軍的作戰序列,然而此時“一戰”已接近尾聲,匆忙入列的“百眼巨人”號還沒有來得及接受戰火的洗禮,戰爭就結束了。

在此後的數年中,“百眼巨人”號可謂“後繼乏人”,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艘全新模式的航空母艦。由於沒有戰爭的需求,孤獨的“百眼巨人”隻好默默地待在皇家海軍的艦隊中。盡管它沒有像其前輩們那樣取得驕人的戰績,但作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海軍航空兵和航空母艦的發展史上,無疑占有“開拓性”的一席之地。

醜陋的“帶篷馬車”

1917年4月,美國正式宣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後,美國海軍航空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大戰結束時,已經發展為一支擁有3 049名飛行員、2 000餘架飛機的大規模的航空兵部隊。然而,這支海軍航空兵部隊的主體,卻不是艦載航空兵,而是岸基航空兵。到目前為止,美國海軍的艦載航空兵,似乎隻存在於成功的試驗之中。

美國海軍在世界上最早完成了飛機在軍艦上的起飛和著艦試驗,而且最先實現了艦載飛機的“彈射起飛”和“攔阻著艦”,堪稱是名副其實的艦載飛機的“發祥地”,無疑具有進一步發展艦載航空兵的良好基礎和很高的起點。然而奇怪的是,美國海軍對發展航空母艦並不熱心,在整個大戰期間,竟然沒有建造或改建一艘航空母艦。結果,在艦載航空兵的發展上,曾經一度處於領先地位的美國海軍,此時已經被“後起之秀”——英國海軍遠遠超過。究其原因,恐怕也隻能解釋為海軍中傳統勢力的阻撓,以及缺乏像英國海軍那樣迫切的來自於實戰需求的發展動力。

英國海軍的艦載航空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屢次參戰,並且先後開創了艦載機對岸攻擊、對港攻擊和對艦攻擊的成功先例,其戰績雖不敢說是輝煌,但也足夠引人注目了。相比之下,美國海軍航空兵在大戰中表現平平,英國同行在發展航空母艦中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在使用航空母艦參戰中所取得的戰績,都對美國海軍產生了巨大的刺激。從1918年起,美國海軍部就曾經幾次提出建造20?000噸級航空母艦的建議,但都遭到了國會的否決,直到1919年,海軍部才得到了一筆用於改裝航空母艦的撥款。

經過慎重的挑選,美國海軍選中了一艘排水量為5?500噸的運煤船“木星”號。該船於1913年建成,是美國海軍中第一艘采用渦輪-電力推進的大型艦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木星”號曾經擔負向歐洲運煤的任務。有趣的是,1917年美國參戰之初,美國海軍航空兵的129名人員就是搭乘“木星”號前往歐洲參戰的,這也許是“木星”號與海軍航空兵的緣分吧。“一戰”結束後,由於新建造的戰艦大都改燒燃油,運煤船對美國海軍來說已經多餘。於是,“木星”號於1919年6月開往諾福克的海軍船廠,次年3月開始了對其命運帶來“曆史性轉折”的改裝。

在改裝中,“木星”號煤艙上甲板的上層建築和起重機被全部拆除,從艦首至艦尾架設了13個單位桁架,在上麵鋪設了長165.3米、寬19.8米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在飛行甲板中心設置了1台飛機升降機,用於從機庫將飛機運送到飛行甲板上。“木星”號的機艙設置在軍艦的尾部,原有的6個煤艙中的4個被改為飛機庫,其餘兩個則分別被改為航空汽油庫、彈藥庫和升降機械室。昔日無人理會的運煤船,經過曆時兩年的“改頭換麵”,於1922年建成服役,榮幸地成為美國海軍所擁有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它被重新命名為“蘭利”號,編號CV-1。

改裝後的“蘭利”號,標準排水量增加到11?050噸,滿載排水量為14?700噸,但由於原有的動力裝置未變,故其最大航速隻有1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裏。“蘭利”號共可搭載各型艦載機34架,其中包括戰鬥機12架、偵察機12架、魚雷機4架和水上飛機6架。艦上的機庫從結構上講屬於開放型機庫,但由於沒有機庫甲板,飛機在進庫之前必須被分解為“幾大件”。飛機在出庫時則更為麻煩,必須利用前後縱列配置的兩台3噸吊車,將飛機部件吊到中央的升降機上,裝配好後再升到飛行甲板上,在使用中,特別是作戰使用中顯得很不方便。

同世界上第一艘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一樣,“蘭利”號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艦體的最上方是寬闊平坦的全通式飛行甲板,艦橋位於飛行甲板的前下方,艦體的左舷裝有一個煙囪,後來又被兩個可放倒式的煙囪所代替。由於這種“怪模怪樣”的軍艦是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海軍的艦隊中,加之其原有的船體確實不很“中看”,因此“蘭利”號在美國海軍中一度被譏諷地稱為醜陋的“帶篷馬車”。

“蘭利”號建成服役後,於1922年10月進行了第一次戰鬥機著艦的試驗,同年11月,又使用壓縮空氣彈射器進行艦載機彈射起飛的試驗,兩次試驗都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在1923年,“蘭利”號以美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的“身份”到各地航行展示,並在航行中繼續進行各種作戰運用的試驗。1924年,經過各方麵“磨合”已經變得日趨“成熟”的“蘭利”號,終於被編入了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的作戰序列,美國海軍也終於具有了盼望已久的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能力。

1936年10月,為了不超過《華盛頓海軍條約》所規定的各國海軍所擁有的航空母艦的總噸位,已經服役10多年的老艦“蘭利”號,被迫“結束”自己的航母生涯,改名為“水上飛機母艦”,編號AV-3,其實是“換湯不換藥”。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蘭利”號作為“輔助航空母艦”終於等到了參戰的機會。1942年2月27日,這艘已經服役20年的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鼻祖,在執行運送P-40戰鬥機的任務時,在爪哇海被日本海軍的岸基攻擊機擊沉。誕生在和平時期,長期無用武之地的“蘭利”號,最終能夠為國“戰死疆場”,在海戰中結束自己的航母生涯,也算是一件幸事了。而美國海軍在“蘭利”號改建和使用過程中所獲得的大量寶貴的“第一手經驗”,無疑也對此後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大發展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從孤獨的“百眼巨人”到醜陋的“帶篷馬車”,英美兩國海軍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反複的試驗,終於相繼改裝出了第一代航空母艦,這在世界航空母艦的發展史上是值得紀念的裏程碑。因為這標誌著航空母艦作為一個新型的艦種,艦載航空兵作為一個新型的兵種,已經度過了誕生之後的童年時期,開始以日益成熟的步伐走向未來海戰的舞台。

日本海軍“後發先製”

在航空母艦的發展史上,早期的航空母艦及其前身——水上飛機母艦,幾乎都是用其他的軍用或民用艦船改裝而成的。這是因為當時的各國海軍對這種新型艦種應該具有一種什麼樣的模式,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認識,因此這種軍艦的改裝過程,乃至改裝後的新型艦種本身都是帶有“試驗性質”的。

經過多年的探索,特別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海戰的檢驗,各國海軍對航空母艦的建造、特點和使用要求等方麵,都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對未來航空母艦所應該具有的模式,也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改裝而成的第一代航空母艦,由於原有艦體的限製而無法克服的一些先天不足也日益暴露出來。於是,各國海軍紛紛放棄了改裝航空母艦的做法,按照本國對未來航母發展的思路,相繼開始著手設計、建造新一代的航空母艦。

第二代航母,由於從一開始就是為適應搭載作戰飛機的特殊需要而專門設計和建造的,因此在世界航母的發展史上,被稱為是第一批具有“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

英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發展,在當時的世界各國海軍中可謂獨領風騷,具有無可爭議的“世界一流水平”。也正因為如此,英國在“一戰”時期改建、使用大量水上飛機母艦和航空母艦的過程中,也“飽受”了改裝航母的“先天不足”之苦,因而也就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下決心設計建造純種航母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