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國航母·第一部(增訂版)》(3)(3 / 3)

1917年7月,英國海軍部訂購了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並將其命名為“競技神”號,以紀念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改建的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競技神”號(該艦後來在大戰中被德軍潛艇擊沉)。在皇家海軍的曆史上,這已經是第九艘以“競技神”命名的軍艦了,同時,它也是皇家海軍的第一艘以“競技神”命名的航空母艦。

當然,由於英國海軍在世界上第一個發出了“純種航母”的“訂單”,他們也完全有理由認為:屆時他們將建成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從而在世界航母的發展史上再次享有世界第一的殊榮。然而,皇家海軍忽視了一個正在日益崛起的對手,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後起之秀”——日本海軍!

對於與英國一樣同為島國的日本來說,海軍在其國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近代日本海軍的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其發展卻相當迅速,為了實現其稱霸東亞,進而爭霸世界的野心,日本海軍一直將趕超世界主要海軍強國作為其建軍的奮鬥目標。因此,世界各海軍強國在海軍建設方麵的任何新的動向和舉措,都會引起日本海軍的敏感和關注。

其實,自從海軍航空兵問世以來,日本海軍也一直對航空兵的發展較為關注。他們很早就成立了專門的航空技術研究委員會,並派出7名海軍軍官赴美、法等國學習飛機駕駛,還購買了3架“法爾曼”式水上飛機。早在1913年年底,日本海軍就曾經對一艘商船“若宮丸”號進行了改裝,1914年8月,該艦被改裝為日本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在艦體的前桅和後桅之間有用鐵架和帆布搭成的機庫,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

日本海軍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發展速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善於向先進的海軍強國學習,善於跟蹤海軍建設中的最新“潮流”,一旦看準,就會不惜血本地大力投入。這一次在海軍航空兵的發展上也不例外,他們一旦決定要成為“航空母艦俱樂部”的成員,就果斷出手,於1919年開始設計,1920年開工建造本國的第一艘“純種航母”——“鳳翔”號。

在此之前,英國海軍已經訂購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於1918年1月正式動工建造,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其工程進度明顯放慢,直到1923年7月才最終建成。然而此時,日本海軍於1920年開工建造的“鳳翔”號,由於工程進展迅速,卻搶在1922年底建成並開始服役。這樣,日本海軍雖然“後發”,但卻“先至”,搶在英國海軍之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皇家海軍此時也隻能是眼睜睜地看著日本海軍的“鳳翔”號奪走了“世界第一”的桂冠。

建成後的“鳳翔”號,標準排水量為7 470噸,最大航速25節,可搭載飛機26架。該艦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全長168米,在甲板的前部有大約5°的小角度的下傾斜坡,兩部飛機升降機沿飛行甲板的中線配置。“鳳翔”號改變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結構,采用了島式上層建築,一個小型的塔式艦橋被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其上麵帶有三角艦桅。在飛行甲板的右舷、島式建築的後麵,有三個矮小的煙囪,在每個煙囪上都裝有鉸鏈,當艦載機在甲板上起降時,三個小煙囪均可同時向外側放倒,這樣就避免了煙囪排放出的煙塵影響飛行甲板上起降作業的進行。

從1923年2月起,“鳳翔”號開始進行艦載機的運用試驗(日本海軍為了以最快的速度“趕潮流”,也隻能是先造艦,後試驗)。擔負試驗任務的是日本三菱公司聘用的試飛員、原英國海軍上尉喬德,參加試驗的飛機是三菱公司製造的,日本海軍的第一架國產艦載機——10式艦載戰鬥機。

10式(1921年為日本大正十年)艦載戰鬥機,是由三菱公司聘請的英國工程師史密斯參照“一戰”時期英國最佳的戰鬥機之一—— S. E. 5A式戰鬥機研製而成的。該機是一種采用木製骨架蒙布構造的單座雙翼戰鬥機,裝有2挺7.7毫米機槍,其動力裝置為一台300馬力的水冷發動機,最大時速為212公裏。10式艦載戰鬥機共生產了128架,它也是第一種在航空母艦上完成起降的日本海軍飛機。

經過試驗日本海軍發現,島式結構並不完全適合新建的“鳳翔”號。由於該艦的飛行甲板比較狹窄,島式上層建築在艦載機起降時顯得非常“礙事”,為了保證艦載機能夠安全地起飛和著艦,日本人最後決定拆除了“鳳翔”號上的島式上層建築。這樣一來,第一艘“純種航母”——“鳳翔”號又再次退回了第一代航母的模式,最終還是成為了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的“鳳翔”號航空母艦,雖然“搶”到了“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的桂冠,但由於其個頭太小,缺乏進一步發展的潛力,難以適應艦載飛機日益大型化、高速化的發展趨勢,所以到了20世紀30年代以後,“鳳翔”號就隻能作為日本海軍的訓練航空母艦來使用了。

遲來的“競技神”號

相比之下,皇家海軍的“寵兒”,曾經被寄予了厚望的“競技神”號,雖然還在船台上就已經與“世界第一”的桂冠失之交臂,但它畢竟是出身於皇家海軍這樣曆史悠久的“名門望族”。英國海軍在“一戰”前後建造和使用航空母艦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豐富經驗,在“競技神”號的設計和建造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盡管在出廠時間上被“鳳翔”號搶了個“先手”,但是憑借其獨特新穎的設計,前所未有的強大火力配備,以及較為完善的總體性能,“競技神”號在世界第二代航空母艦中,仍然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哥大”。

與英國海軍以往改裝的航母不同,“競技神”號從一開始就是按照標準的作戰艦艇來設計的,它采用封閉式的艦首,在巨大的全通式飛行甲板上,一個環繞著煙囪的大型艦島被配置在艦體的右舷,構成了一個比“鳳翔”號上的大得多的島式上層建築。由於“鳳翔”號的“半途而廢”,“競技神”號實際上成為了第一艘真正采用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從此以後,世界各國新建造的航空母艦,幾乎都采用了類似的島式結構,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競技神”號在設計上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首次在航空母艦上配備了前所未有的強大火力。在此之前的水上飛機母艦和航空母艦,在建造時考慮的主要是搭載飛機,很少顧及軍艦自身的防禦火力問題,“鳳翔”號也不例外,隻裝備有很少的火炮。然而,艦載航空兵本身的不斷發展,恰恰也就預示著在未來的海戰中,軍艦(當然包括航空母艦)所必然要麵臨的防空問題。

“競技神”號上的火力配備有:4門140毫米火炮,既可用於對海射擊,又可用於對空射擊;4門102毫米高射炮、4門47毫米高射炮,主要用於防空作戰。這樣的火力配備,在當時的條件下對於新建的航空母艦來說,應該是相當強大的了。要知道,艦載航空兵的對艦攻擊作戰,在當時還是不被大多數人所“相信”(更不要說接受了)的作戰樣式。

“競技神”號在建成時,標準排水量為10 950噸,其主要動力為40?000馬力的蒸汽輪機,最高航速可達25節。按照最初設計,可搭載飛機20架,後來由於艦載機的不斷發展,尺寸、重量增加,其載機數量到“二戰”前夕減少為15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競技神”號奉命開赴遠東,編入英國海軍遠東艦隊的作戰序列。1942年4月上旬,“競技神”號隨英國海軍遠東艦隊主力倉促出航,迎擊空襲科倫坡的日本海軍航母編隊,在返航時,被日軍航母編隊的艦載機發現,由南雲忠一海軍中將指揮的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出動大批艦載機向“競技神”號發起了攻擊。僅搭載有少量的“劍魚”式和“大青花魚”式魚雷攻擊機的“競技神”號,麵對蜂擁而至的日軍80餘架艦載俯衝轟炸機的攻擊,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很快被日軍艦載機擊沉,艦上官兵有280餘人喪生。皇家海軍的這艘已經服役近20年的老艦,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競技神”號的建成服役,並沒有使英國海軍就此罷手。1918年,英國海軍又從智利買下了一艘沒有建成的戰列艦“科克蘭”號的艦體。這是阿姆斯特朗?懷特瓦爾茲公司於1913年開工為智利建造的,後因“一戰”的爆發而中斷了建造工程。英國海軍利用“科克蘭”號的艦體,將其改建為“鷹”號航空母艦。

1920年4月,“鷹”號航空母艦尚未完全竣工,就受命加入現役,開始進行艦載機的作戰運用試驗,直到同年11月,才被解除了試驗任務,暫時退出現役,被再次送進樸次茅斯的造船廠,繼續其建造工程。1924年,“鷹”號航空母艦最終建成服役。“鷹”號的基本設計和布局,與“競技神”號極其相似,隻是該艦的艦島上有兩個煙囪,此外,該艦的標準排水量為22?600噸,比“競技神”號大了一倍多,因此“鷹”號通常被看作是“放大”了的“競技神”號。

這兩艘結構相似的航空母艦,由於具有相對較為完善的總體性能,所以一直被沿用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不僅如此,作為第二代航母中的傑出代表,它們所共同具有的獨特新穎的結構設計,對此後世界各國航空母艦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因而堪稱現代航母的“標準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