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大國航母·第二部(增訂版)》(5)(1 / 3)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2670902410878679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國運艦運

曆盡波折的

蘇聯航母

“基輔”號、“明斯克”號、“瓦良格”號、“戈爾什科夫”號,這些大名鼎鼎的航母,曾經都是蘇聯海軍引以為榮的驕傲。但是在今天,它們或退役,或被賣往別國,有的甚至被半道拆毀,胎死腹中。

如今,在蘇聯曾經的廣闊海域,隻剩下“庫茲涅佐夫”號一艘航母,在俄羅斯冰冷的海麵上孤獨地遊弋著。一個曾經欲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航母大國,為何走上了一條讓今天的人看來倍感滄桑的道路?

納粹德國自沉的“齊柏林”號航母為什麼會被蘇軍打撈起來,運回國內?

斯大林時代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為什麼沒能實現?

赫魯曉夫上台之後為什麼堅決反對建造航空母艦?

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為什麼會被撤職、降銜?

蘇聯新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如何打著“反潛巡洋艦”的名義糊弄了赫魯曉夫,建成了蘇聯海軍第一代直升機航母“莫斯科”級?

“基輔”級作為蘇聯海軍的新一代垂直起降中型航母,排水量已經達到40 000噸,為什麼仍然被稱為“大型反潛巡洋艦”?

蘇聯終於建成了第一代大型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為什麼最終還是走上了與美國相似的發展道路?

蘇聯解體後,曾經擁有9艘航母的蘇聯海軍,為什麼最終隻剩下一艘?其他的幾艘航母最終都駛向了何方?

已經開工建造的蘇聯第一代大型核動力航母“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是如何被西方國家“做掉”的?蘇聯的航母工業如何被“連根拔起”?

胎死腹中的航母計劃

蘇聯航空母艦的發展,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是從“冷戰”時期才開始起步的。實際上蘇聯提出發展航母的計劃比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沙俄時代。在沙俄的造艦計劃中,就有要建造航空母艦的打算,隻是限於當時的國力,這個計劃沒有實行。

蘇聯時代有兩次契機可以發展航空母艦,但是很不幸,這兩次機會都被錯過了。一次是蘇聯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的1938年。由於經過前兩個“五年計劃”的準備,蘇聯的國防工業、重工業已經初具規模,具備了建造航母的經濟、工業基礎。

當時的蘇聯有著很好的重工業基礎,同時外部正麵臨著越來越大的戰爭威脅。於是,在斯大林的準許下,蘇聯海軍在1938年提出了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十年造艦計劃,準備從1939年開始實施,其中就包括航母的建造。

1939年,剛被任命為海軍人民委員,也是在“二戰”時期以及“二戰”之後擔任海軍總司令的庫茲涅佐夫,一上任就準備執行這個造艦計劃。可是,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全麵爆發。緊接著德國入侵蘇聯,導致了蘇聯整個海軍造艦計劃的全麵終止。

而蘇聯的直接對手德國,早在1935年就開始建造航母,1938年12月8日,納粹德國建造的“齊柏林”號航空母艦下水。但是,隨後爆發的“二戰”不但終止了蘇聯的航母建造計劃,也毀滅了德國的航母夢。

由於希特勒決定將海軍的大部分資金用於發展潛艇,工程已完成85%的“齊柏林”號航母於1940年5月被終止建造。後來,眼見納粹德國敗局已定,為了不讓“齊柏林”號航母落入蘇軍之手,1945年4月25日,“齊柏林”號被德國沉入海底。

蘇聯攻占德國之後,馬上在占領區打撈“齊柏林”號航空母艦,準備將其拖回本國。在拖曳的過程中,在風高浪大的北海、波羅的海海域,“齊柏林”號又沉了一次,沉了又被打撈出來。最終蘇聯還是把“齊柏林”號拖了回去,直到對這艘航母做了深刻的解剖和分析,才把它徹底地分解掉。

1948年,蘇聯新的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進入編列預算,在斯大林的同意下,再次提出了造艦計劃,其中包括4艘航空母艦、4艘重型巡洋艦——這又是一個大規模的艦隊發展計劃。

這個時候的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涅佐夫是個關鍵人物,他這個在1939年被任命的戰時蘇聯海軍總司令指揮蘇聯海軍打完了整個“二戰”。他在這場親曆的戰爭實踐中,非常清楚地認識到:隻擁有輕型海軍兵力的蘇聯海軍是很吃虧的。與此同時,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特別是更為浩瀚的太平洋上,那一幕一幕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波瀾壯闊的海空大決戰,使庫茲涅佐夫深有感觸,這也堅定了他製造航母的決心。

但是對戰後滿目瘡痍、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蘇聯來說,發展航空母艦的計劃與現實依舊相距遙遠。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蘇聯的航母建造計劃再次被擱淺。隨後上台的赫魯曉夫不但對建造發展航母毫無興趣,還極盡諷刺地將航母稱為“海上活靶子”和“海上活棺材”。

赫魯曉夫是一個非常迷信導彈武器和核武器的人。他不但看不上海軍,就連陸軍、空軍的常規力量也看不上。他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在火箭、導彈時代的核武器時代,那不是幾百萬軍隊,那是幾百萬個穿著大衣的肉團。”而在海軍發展航空母艦這個問題上,他的經典名言是:“發展那個東西幹什麼?航空母艦是什麼?航空母艦就是活動著的靶子和浮動著的鋼鐵棺材、死亡棺材。”

所以赫魯曉夫不僅反對發展航空母艦,也反對發展所有大中型作戰艦艇,隻允許發展核武器,因此戰略火箭軍的地位很高。對於海軍,他隻準發展戰略導彈核潛艇和攻擊性核潛艇。這樣的軍事發展戰略,應該說是一條非常偏執的發展道路。

因此,在發展航母這個問題上,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跟赫魯曉夫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和衝突。

庫茲涅佐夫是一個很執著的人,他經曆過戰爭,因此,他始終覺得要捍衛蘇聯的海權,沒有航空母艦是不行的。

雙方的矛盾衝突一度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1955年底,庫茲涅佐夫被赫魯曉夫解除了蘇聯海軍總司令的職務。1956年2月,也就是在庫茲涅佐夫退役前,赫魯曉夫依舊不依不饒,將庫茲涅佐夫的軍銜從海軍元帥直接降級為海軍中將。一代名將的航母之夢自此完全破滅。

有意思的是,在“二戰”中因為建造航母而占盡先機的美國,此時不失時機地向蘇聯展開了“航母無用論”的宣傳,而自己卻在背後“大興土木”建造航母。赫魯曉夫正是聽信了美國的“航母無用論”,認為航母是“浮動的鋼鐵棺材”,在未來核戰爭中是中看不中用的,所以堅持讓蘇聯走上了“導彈製勝論”的道路。

迂回曲折的航母之路

庫茲涅佐夫遭免職、降銜,最終退役,繼任者是很有名的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他在“冷戰”時期的絕大部分時間裏都是蘇聯的海軍總司令,所以在“冷戰”時代,西方國家對蘇聯海軍有個說法,說這是“戈爾什科夫的海軍”。

在發展航空母艦這個問題上,戈爾什科夫有兩個十分顯著的特點:第一,他是一個跟庫茲涅佐夫一樣的航空母艦的堅決擁護者和支持者。第二,他跟庫茲涅佐夫不一樣,他很理智、很有策略,懂得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是個一心發展航空母艦的蘇聯海軍領導者。所以,戈爾什科夫不跟赫魯曉夫對抗,他也知道赫魯曉夫是決策者,跟決策者對著幹的結果就是自己被廢掉,那自己的航空母艦夢不就破碎了麼?

恰在此時,一場前所未有的國際危機卻似乎在幫助戈爾什科夫。1962年10月,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此舉立即引起了美國的警覺和恐慌。美國當局成立了以總統肯尼迪為首的國家安全執行委員會,並作出了對加勒比海實施封鎖的決定。

1962年10月24日,美國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組成的封鎖艦隊,駛入封鎖帶。另外美國還集結了“二戰”後最龐大的登陸部隊,海陸空三軍磨刀霍霍,進入了戰備狀態。

事情發展到後來,雙方都退了一步,但是,蘇聯作的讓步更大。畢竟是在人家的家門口,而且自己沒有一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遠洋海軍,在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的戰略導彈核潛艇是派不上用場的。

在美國以航空母艦編隊為核心建立的強大海上封鎖線麵前,駛向古巴海岸的蘇聯遠洋運輸船隊,由於沒有航空母艦編隊的掩護,手裏沒有殺手鐧,乖乖地在美國最後一道封鎖線麵前退了回去。最終,蘇聯隻好把已經運到古巴的所有導彈都撤了出來。而且在撤的過程中,運送導彈的蘇聯運輸船,在經過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封鎖線時,老老實實地打開了船艙讓美國人檢查。這讓作為兩強之一的蘇聯臉麵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