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讓蘇聯從上到下認識到,蘇聯還隻是一個陸軍強國。陸軍在當時軍中的實力非常強,但是包括朱可夫元帥、格列奇科在內的陸軍高層在麵對上述情況時,也不得不承認,沒有一支遠洋海軍,蘇聯仍不是完全的軍事強國。
曆時13天的古巴導彈危機,最終以蘇聯作出較大的讓步而結束,其結果讓挑起事端的赫魯曉夫又羞又氣。此時,新任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乘機向赫魯曉夫傳遞了建造航母的重要性的信息。不過,為了不觸怒性格乖張的赫魯曉夫,他還是盡量小心翼翼。
於是,戈爾什科夫就沒有再采取庫茲涅佐夫那樣跟赫魯曉夫正麵對抗的策略,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策略。正如《孫子兵法》所講“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他不跟赫魯曉夫說發展航空母艦,他說發展反潛力量。
赫魯曉夫最願意發展的是核潛艇,最想發展的是戰略導彈核潛艇,他覺得這些東西對美國威脅最大。因此,戈爾什科夫告訴赫魯曉夫,核潛艇對美國威脅是大,但是美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對蘇聯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威脅也很大。那怎麼辦?要保護戰略導彈核潛艇,就必須發展最為強大的反潛作戰力量。而反潛作戰需要水麵反潛兵力,尤其是大型的水麵艦艇。用這個借口,戈爾什科夫把赫魯曉夫說服了。
經過多次反複地做工作,赫魯曉夫終於同意開工建造戈爾什科夫描述的“反潛艦船”。1967年,蘇聯的第一代航母“莫斯科”號終於誕生了。此時赫魯曉夫已經下台,但是戈爾什科夫仍然沒有喜形於色,而是繼續采取低調、迂回的方式,他沒有把“莫斯科”號艦船叫作航空母艦,而是叫作大型反潛巡洋艦。
“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蘇聯一共建造了兩艘,首艦“莫斯科”號,二號艦“列寧格勒”號,都是用蘇聯或者俄羅斯原來或現在的首都的名字命名的。
這兩艘艦在那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下,以那樣一種特定的名義被製造出來,這就決定了它們的形狀肯定是前所未見的,甚至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研究航母的很多業內人士看到“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的時候,通常用“非驢非馬”四個字來形容。因為“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在一艘艦上組合了兩種艦型,它是巡洋艦和直升機航母兩種艦型的綜合體。
為什麼說它“非驢非馬”?前一半是“驢”,後一半是“馬”。以它的艦橋和上層建築為分界點,艦艇的前半部是巡洋艦的艦體,因為上麵裝載著大量蘇聯傳統的各種型號的導彈,比如SS-N-12遠程反艦彈道導彈,射程達500多公裏,帶了很多組;比如SA-N-3中程艦隊防空導彈;其他還有大型的遠程反潛導彈,以及火炮反潛火箭等,在這裏就不一一敘述了。總之,凡是巡洋艦上,用於對艦攻擊、用於防空、用於反潛作戰的武器它全有,前半部就是巡洋艦的配置。而以上層建築為分界點的後半部全部是平板,後部是直升機的起降甲板,最多可以攜帶10多架卡-25、卡-27係列反潛直升機。
因為這種奇異的外形,所以很多人形容它“非驢非馬”。筆者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稱它為大型反潛巡洋艦也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它本身就是反潛巡洋艦與直升機航母的一個綜合體。當然,從它的排水量來衡量,它不是一般巡洋艦的噸位。以“莫斯科”級的首艦“莫斯科”號為例,它的標準排水量是11 900多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5 000多噸。此外,還能搭載各種型號的反潛直升機將近20架,這是一艘有相當強反潛作戰能力的艦艇。
此時,美蘇兩個世界大國的軍備競賽,在各自的航母建造計劃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1967年“莫斯科”號直升機航母服役,但是早在1964年的7月至10月,美國海軍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就進行了中途無補給的環球航行,開啟了航母發展的新時代。兩相對比,強弱明顯,麵對巨大的技術差距,不甘落後的蘇聯海軍,開始了奮起直追的航母革新之路。
擁有“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的蘇聯,此時遇到了航母建造技術的瓶頸,那就是他們仍然沒有掌握蒸汽彈射技術。沒有彈射技術,常規起降作戰飛機就無法起飛,這就等於造出了航母也沒用。
但是,就在山窮水盡的時候,一種新型飛機的出現,給蘇聯的航母發展帶來了轉機。這就是蘇聯自己發展的雅克係列垂直起降作戰飛機——雅克-36,後來發展到雅克-38“鐵匠”,最後發展到雅克-141。這種垂直起降作戰飛機,或者叫短距起降作戰飛機,大致相當於英國的“海鷂”,美國之後發展的AV-8B跟它的性能差不多,既可以垂直起降,也可以滑行一段短距離後起降。
正是這種飛機的出現,使蘇聯海軍,尤其是擔任總司令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看到了開工建造第二代常規動力,並且能夠垂直起降飛機的航空母艦的空間和餘地。戈爾什科夫抓住這個契機,他立刻把準備開工的“莫斯科”級航母的三號艦工程停掉。而隨後立項開工的就是蘇聯的第二代航空母艦,即現在所說的“基輔”級垂直起降航母。
蘇聯海軍的“基輔”級航空母艦仍然不叫航母,“莫斯科”級叫大型反潛巡洋艦,“基輔”級則叫重型載機巡洋艦。它非常重,排水量已經達到了40 000噸,這在之前的巡洋艦史上是沒有出現過的。從這艘軍艦的外形來看,如果說“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是“非驢非馬”,那麼“基輔”級垂直起降航母的外形,則可以用“鳥中蝙蝠”這四個字來形容。
“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前麵一半是巡洋艦,後麵一半是直升機航母。而“基輔”級垂直起降航母,從遠處看,它首先像一艘航母,因為它的飛行甲板麵積很大,而且在左舷居然有一個斜角起飛甲板。為什麼說它是“鳥中蝙蝠”?因為它的外形不但像鳥,而且還有點蝙蝠的特性。這艘軍艦的前半部,仍然裝載著傳統的巡洋艦才裝備的各種型號的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和反潛導彈。隻是它裝備的導彈型號與前麵的“莫斯科”級相比,都有所發展和更新。
比如它裝備的反艦導彈的型號已經升級到了SS-N-19型遠程反艦導彈,能攻擊550多公裏內的目標。另外,它裝備的防空導彈已經形成了兩種型號的匹配,即SA-N-3,這是中程艦對空導彈,可以攻擊30多公裏將近40公裏內的目標;以及SA-N-4,這是近程低空防空導彈,能攻擊10多公裏內的目標。由此,兩者合並使用,形成了一種中遠程和中近程,中高空和中低空相結合的導彈防空組合。另外它還裝備了遠程的反潛導彈和反潛火箭。總之,雖然保留了巡洋艦上的遠程攻擊武器,但這個時候的“基輔”級更像一艘航空母艦了,畢竟它上麵帶著十幾架作戰飛機。
“基輔”級航母是蘇聯海軍曆史上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航空母艦。4艘“基輔”級航母被分別放置於蘇聯海軍的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服役,每個艦隊放置2艘。4艘航母總共隻用了17年的時間就全部建成服役,這個建造速度在當時並不低於西方國家。
不過,從“基輔”級航母的身上,行家們似乎依然能看到美國對蘇聯建造航母所施加的“魔咒”。此前,蘇聯海軍希望“基輔”級新航母能搭載常規起降戰鬥機,但美國在那個時候卻大力稱頌垂直起降飛機的優越性,而美國曾生產過這類戰鬥機,它不會不知道這種飛機的缺陷。
“莫斯科”級航空母艦隻能搭載直升機,不具備製空作戰能力,而“基輔”級垂直起降航母隻能帶十幾架飛機,而且還是垂直起降作戰飛機。垂直起降作戰飛機和常規起降作戰飛機相比,無論是航程,還是載彈量、機動作戰能力,都不具備任何優勢,更何況這麼少的數量。
正因為對天上的安全沒有把握,正因為沒有能力通過空中打擊力量去製服對手,所以才需要在所謂的航空母艦上,搭載如此多的對艦攻擊武器,有的遠程武器甚至能攻擊500多公裏遠的目標。而500多公裏的射程已經不能靠軍艦本身的雷達來製導了,必須要靠艦載直升機中繼製導。
唯一的孤狼“庫茲涅佐夫”號
最終,蘇聯走上了美國期望的道路,那就是建造“基輔”級航母,搭載的也隻能是雅克-38型垂直起降戰鬥機。不過,將這完全歸咎於美國的處心積慮也不正確。蘇聯的航母製造曆程,本身就是一個決策者左右搖擺、猶豫不決,並充滿了個人喜好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這種命運多舛的境況直到“冷戰”後期才有所改觀,但是蘇聯海軍研究專家庫津仍然在一本名為《海軍文集》的書中感慨地寫道:“標準排水量從80 000噸到55 000噸,從核動力裝置到蒸汽渦輪機,從4部彈射器到一個也沒有,海軍的命運就這樣被這些對海軍一知半解卻又自以為是的權勢人物任意支配,一誤再誤。”這艘被“一誤再誤”的航母就是蘇聯時代唯一留存的,也是今天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