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茲涅佐夫”號的滿載排水量達到67 000噸,基本上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戰後發展的幾代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超過“中途島”級,接近“福萊斯特”級和“小鷹”級的排水量。
此外,“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麵搭載的不再是“基輔”級航母上搭載的雅克係列垂直起降作戰飛機了,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常規起降作戰飛機。這種常規起降作戰飛機就是蘇-27的改進型——蘇-27K,後來這種型號的飛機經過改進,發展成為了著名的艦載機蘇-33。也就是說,現在人們所熟悉的蘇-33艦載戰鬥機是在一代名機蘇-27的基礎上作了適當改進的海軍型艦載機,當時叫蘇-27K,現在叫蘇-33。
“庫茲涅佐夫”號可以搭載這種常規起降的作戰飛機,難道說蘇聯在這個時候已經解決了彈射器問題嗎?並沒有。那麼蘇聯又是如何使這種需要彈射器才能夠部署上艦的飛機搭上它的航空母艦的呢?這就要感謝英國發明的另外一種重要的航空母艦技術了,那就是滑躍甲板。
現在“庫茲涅佐夫”號的艦首不再是平的,而是一個帶有十幾度傾斜角的翹起來的甲板,專業名稱叫滑躍式甲板。通過這樣一種甲板,就可以使飛機獲得在水平甲板上所不可能獲得的起飛速度。那麼,再加上蘇聯飛機優良的氣動外形以及推力強勁的飛機發動機,很輕鬆就解決了飛機在航母甲板上不能起飛的問題。
尤其是作為一代名機的蘇-27,在作了相應改進的情況下,再配上兩台性能強勁的AL-31發動機,以及滑躍式甲板,就實現了滑躍式起飛,這也是世界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第一次實現的突破——在沒有裝備彈射器的航空母艦上起降常規的作戰飛機,而且是蘇-27K、蘇-33這種雙發的重型戰鬥機。在這個問題上,蘇聯海軍實現了一個技術上的突破——常規起降飛機必須上航母,大型航母必須出海。
即便如此,“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問世後,美國軍界仍然對蘇聯的航母技術表現出了不屑一顧的態度。
就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橫空出世,蘇聯海軍聲名鵲起,並準備實施更宏偉的巨艦建造計劃的時候,命運再次給了蘇聯航母重重一擊——1991年,蘇聯解體了。這一年,“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剛剛下水服役。
眾所周知,蘇聯建造大型水麵艦艇的造船工業都集中在烏克蘭,如著名的尼古拉耶夫船廠。所以,蘇聯幾代航空母艦都是在尼古拉耶夫船廠製造的,“庫茲涅佐夫”號也不例外。剛剛下水服役時還在烏克蘭,轉眼間,烏克蘭已經是另外一個國家了。好在蘇聯解體之後,當時新成立的俄羅斯國防部部長頭腦很清醒,以他兼任的獨聯體國防部部長的名義,下令讓剛剛下水服役的,甚至還在試航,很不完善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馬上駛離黑海,闖過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地中海,進入北大西洋,加入到俄羅斯北方艦隊的序列。後來有人開玩笑說,這艘航母是從烏克蘭嘴裏搶出來的。這條命令再晚下幾天,對這艘航母的命運可能就要作另外一番解讀了。
艦運,國之興衰
但是工程已經完成將近70%的“庫茲涅佐夫”級二號艦“瓦良格”號,它的命運就沒有“庫茲涅佐夫”號那麼幸運了。
這已經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問題,而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問題了。烏克蘭顯然不需要這樣一艘航空母艦,而財政極度空虛的俄羅斯沒有能力支付這筆巨額費用把“瓦良格”號造完。除了這一點,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國家解體導致的蘇聯整個軍工體係的徹底崩潰。
據說關於“庫茲涅佐夫”級二號艦“瓦良格”號的命運,俄羅斯和烏克蘭曾經談了很長時間。烏克蘭肯定不需要這樣一艘航母,但是把“瓦良格”號拆毀也確實很可惜,所以,烏克蘭希望俄羅斯能把這艘航母買回去,它起碼還能掙一筆錢,養活船廠的工人,但雙方圍繞船的造價問題爭執了很久。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時任俄羅斯總理的切爾諾梅爾金和時任烏克蘭總理,即後來任烏克蘭總統的庫奇馬共同來到尼古拉耶夫船廠,在見證了蘇聯幾代航母下水的老廠長馬卡洛夫的帶領下,察看“瓦良格”號航母。在視察的過程中,切爾諾梅爾金和庫奇馬問馬卡洛夫,這艘航母全部造完需要多少錢?還需要些什麼條件?老廠長這個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瓦良格”號不可能完工了。
於是,大家就問他為什麼不能完工,還需要花多少錢才能把它造好?老廠長說了這樣一番非常耐人尋味的話:“缺什麼?我缺蘇聯部長會議、缺蘇聯黨中央、缺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缺國防工業委員會、缺9個國防工業相關的部委、缺700多個相關的工業、缺8 000多家相關的配套廠家。一句話,我需要我們偉大的蘇聯、強大的蘇聯還存在,你們誰拿得出來?”
這一番話說完之後,在場的所有人,無論是俄羅斯方麵還是烏克蘭方麵,再也沒有人繼續質疑下去。因為他們心裏都非常清楚,這些條件永遠不可能再實現了。總之,一句話,艦運即國運,國運興,艦運興;國運衰,艦運衰。
遭遇國家解體厄運的遠不止“瓦良格”號,蘇聯海軍的第四代巨型核動力航母,已經建造完成近30%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命運更加悲慘。
如果“烏裏揚諾夫斯克”號這一代航空母艦造出來,蘇聯海軍的航母發展之路可能就真的要修成正果了。但是,曾經一度強大的蘇聯——解體了。蘇聯的突然解體,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爭執,使得“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躺在零號船台上,隻完工了30%的一代巨艦的命運成了一個最大的未知數。
關於這艘巨艦的命運,結果是這樣的:這艘巨艦最終在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船廠,在老廠長馬卡洛夫的親自組織下被徹底拆毀,並且以極低的價格當廢鋼鐵賣掉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時,俄羅斯付不出錢,烏克蘭拿不到錢,就在雙方爭論不休的時候,西方國家出麵打破了這個僵局。
首先來到尼古拉耶夫船廠的是一家挪威的造船公司,它向尼古拉耶夫船廠下了建造6艘大型商船的訂單,這些商船很大,隻能在尼古拉耶夫船廠的零號船台上建造。同時訂單很急,要求馬上開建,而且定金也很豐厚。為此,船廠就要空出船台來造商船。船台怎麼空出來?造了30%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還放在船台上,總不能直接把它推到海裏去吧?
就在船廠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另一家美國廢舊鋼鐵回收公司找上門來,由副總裁親自帶隊,說要收購廢舊鋼鐵,而且開價一噸450美元,這個價格大大高於當時國際廢鋼鐵的收購價格。還有比天上掉餡餅更好的事嗎?還有別的選擇嗎?一邊等著要用零號船台,一邊急著要廢鋼鐵;一邊傭金豐厚,一邊收購價格很高,甚至連定金都給了。尼古拉耶夫船廠上上下下,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畢竟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於是,他們作出了唯一可能的選擇,把這艘完工30%的蘇聯海軍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徹底解體。
就在解體工作基本結束,但還沒有最終完成的時候,西方的兩家公司都變卦了。挪威船廠通知尼古拉耶夫船廠,由於市場環境影響,原來的訂單取消,賠付違約金。美國收購舊鋼鐵的公司派來了一個新的代表,說不了解國際市場廢鋼鐵的行情,開的價格過高,繼續賣也可以,價格是150美元一噸,不是450美元。
最後,尼古拉耶夫船廠也沒有別的選擇,航母已經解體,150美元一噸也得賣。就這樣,兩個皮包公司,兩份虛假的合同,在付出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違約金的情況下,就把蘇聯海軍的一代傑作“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徹底“做掉”了。甚至可以說,這相當於把蘇聯海軍幾十年發展的積蓄,蘇聯航空母艦工業在尼古拉耶夫船廠幾十年的巨大投入,甚至整個航空母艦工業都給連根拔起了。
曾建造9艘航母的海上大國,如今僅剩下“庫茲涅佐夫”號孤獨地守望著遼闊的海上疆域。在內訌和外強的雙重阻撓下,不過50年的時間,蘇聯航母一步步從低穀走向巔峰,又從巔峰墜落。“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的隕落,標誌著蘇聯幾十年航母夢的徹底終結。
見證了蘇聯幾代航母下水的尼古拉耶夫船廠老廠長馬卡洛夫這樣哀歎:這不僅是一艘航母的終結,更是俄羅斯航母時代的終結,是工廠及全國為之奮鬥了近35年偉大事業的終結,是偉大強國驕傲與威嚴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