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餘生
艱難起步的俄羅斯
航母之路
一個令全世界震驚的消息:曾經的造船工業大國俄羅斯要向法國購買“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傲慢的俄羅斯居然會向西方國家購買軍艦,這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情。這背後究竟包含著俄羅斯怎樣詭異的軍事戰略?
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產的俄羅斯,現今隻剩下了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那麼,蘇聯建造的其餘8艘航母的命運到底如何?俄羅斯僅存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它的近況怎樣?
蘇聯製造的9艘航母,各自有著怎樣的命運?
“瓦良格”號被賣的過程中又有著怎樣的曲折反複?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力一落千丈,那它的航空母艦建造工業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庫茲涅佐夫”號為何經常出毛病,以至於無法執行巡航任務?
俄羅斯為什麼要購買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這背後有著怎樣不可告人的秘密?
俄羅斯為什麼要把“戈爾什科夫”號免費贈送給印度?又為何要幫助印度改造“戈爾什科夫”號?為何這項改造工程一拖再拖,費用不斷上升?難道俄羅斯真要“宰”印度?
一直想恢複蘇聯榮光的俄羅斯,在新世紀裏又有著什麼樣的航母發展戰略?
悲壯的落日餘暉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的蘇聯海軍。而曾建造9艘航空母艦的蘇聯海軍到現在的俄羅斯海軍,就隻剩下了一匹孤獨的“北方狼”——“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其他幾艘航空母艦都去了哪裏?
蘇聯海軍在發展航空母艦的過程中前後一共發展了四代。包括在船台上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空母艦,蘇聯總共建造過9艘航空母艦。
第一代航空母艦是“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直升機航母;第二代是“基輔”級垂直起降航空母艦,有4艘,“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以及“巴庫”號(後來改為“戈爾什科夫”號);第三代航空母艦是“庫茲涅佐夫”級,首艦是“庫茲涅佐夫”號,它仍在服役,二號艦“瓦良格”號,這艘艦沒有造完蘇聯就解體了;第四代航空母艦,也是蘇聯開發的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烏裏揚諾夫斯克”號,一艘隻建造了30%就被肢解當廢鋼鐵賣掉的航母。
曾經建有9艘航空母艦的蘇聯海軍到了俄羅斯時代就隻剩下了一艘“庫茲涅佐夫”號,孤獨地守衛著北方遼闊的海域,而且這唯一一艘航母還常待在母港裏,很少外出巡航。
蘇聯的第一代“莫斯科”級航母,“莫斯科”號和“列寧格勒”號是正常退役的。“莫斯科”號於1962年開工,1964年下水,1967年服役,1995年退役,1996年售給印度,並於1997年拆除。“列寧格勒”號於1965年開工,1968年下水,1969年完工,1995年在希臘拆毀。
蘇聯航母造得最多的就是“基輔”級:“基輔”號,隸屬蘇聯北方艦隊;“明斯克”號隸屬蘇聯太平洋艦隊;“新羅西斯克”號,隸屬蘇聯太平洋艦隊,1997年在韓國拆毀;“戈爾什科夫”號,隸屬蘇聯北方艦隊,2004年免費提供給印度進行改裝,後來改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
基本上,這4艘航母拆的拆,賣的賣,沒有一艘航母是善終的,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首先是養不起。不光建造航空母艦要花錢,養護航空母艦也是件花錢的事情,它的使用、維修、保養、維護都是需要大量經費投入的。
而蘇聯解體後,重建的俄羅斯海軍跌到了穀底,軍費緊張,根本養不起這麼多航空母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第一代航母“莫斯科”級全部退役。第二代“基輔”級4艘艦被迫拆賣。這其中有兩艘最終被賣到了中國,一艘是首艦“基輔”號,它停在天津濱海航母主題公園;另外一艘是三號艦“明斯克”號,最初以廢鐵的價格賣到了韓國,後來又轉賣到了中國,現在停在深圳“明斯克”航母世界。
“明斯克”號還是一部日本小說中的主角。這是一個日本人寫的,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的“明斯克”航母編隊進攻日本列島,並占領日本。這部幻想小說的名字就叫《明斯克號出擊》。
總之,蘇聯的第一代航空母艦退役了,第二代拆的拆賣的賣,最後一代被西方國家給“做掉”了。俄羅斯的主力戰艦是第三代航母“庫茲涅佐夫”級,這一代航空母艦有兩艘,“庫茲涅佐夫”號和“瓦良格”號。俄羅斯現在隻剩下了“庫茲涅佐夫”號。而“庫茲涅佐夫”號能保留下來,也是虎口奪食,驚險異常。
當時,“庫茲涅佐夫”號剛剛下水服役,很多試航工作都沒有完成蘇聯就解體了。蘇聯一解體,它的歸屬就出現了問題,因為是蘇聯出資建造了這艘航母,而此時俄羅斯和烏克蘭已經是兩個國家了,到底該歸誰呢?
當時,蘇聯國防部長接任了俄羅斯的國防部長,同時他還兼任獨聯體的國防部長。他頭腦比較清醒,就以獨聯體國防部長的名義下命令,把“庫茲涅佐夫”號調到俄羅斯北方艦隊。“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緊急從黑海衝出來,之後駛入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地中海,又出了大西洋,繞了一圈,終於到了北方艦隊。這才算是給俄羅斯海軍的千頃之地保下了一根苗,留下了最後一點兒血脈。
而“庫茲涅佐夫”級的二號艦“瓦良格”號的經曆就坎坷多了。
蘇聯解體的時候,“瓦良格”號歸屬今天的烏克蘭(在最初的幾年名義上歸屬俄黑海艦隊),才完工了不到70%,還在船台上。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遂停止於1992年。據說,克拉夫丘克在1991年競選烏克蘭總統時,曾滿懷信心地說:“烏克蘭需要‘瓦良格’號,我們一定能建成它!”然而,即使克拉夫丘克連任了兩屆總統,“瓦良格”號航母仍沒有建造出來。
此後,俄羅斯想把“瓦良格”號要過來,烏克蘭卻想賣給俄羅斯,雙方爭執不下。
1998年,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通過競標,以2 000萬美元(實際總共花了1億美元)買下了“瓦良格”號(籌款過程可謂艱難,曾先後兩次以罰息為代價向烏克蘭申請延期付款,這又是一筆額外的支出,之後因為欠債還和國內公司打了多年官司),聲稱要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包括迪斯科舞廳、旅館和博彩設備等,日後將其停泊於澳門附近海域。當時有人質疑,說澳門附近海水淺,停不下這種大船,除非以後還要深挖航道雲雲。而澳門當局則明確表示,拒絕“瓦良格”號未來在澳門停泊。
1999年7月,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雇用ITC公司(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的“薩布爾角”號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起航前,買方要求在艦尾的明顯位置標明即將落戶的新港名稱。因此,在“瓦良格”號的名字旁邊,出現了英文“KINGSTOWN”字樣。據說,在航母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船廠廠長馬卡洛夫淚流滿麵,在位於海邊的造船廠療養院目送了“瓦良格”號“最後一程”。
不料,當該船駛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準備通過土耳其控製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在第三國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以“船體過大、影響博斯普魯斯海峽其他船隻正常航行”等為理由,拒絕“瓦良格”號通過,並強行命令“瓦良格”號退回黑海。隨後在8月,“瓦良格”號又試圖通過海峽,再次遭到了土耳其政府的攔阻。“瓦良格”號被阻擋在黑海中,漂蕩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又返回原海港,從此雙方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談判。
“瓦良格”號受困於黑海期間,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每天要向ITC公司支付8 500美元,每個月還必須向烏克蘭港口當局繳付17 000美元的停泊費。ITC的拖船船員因為長期無法脫身而深感不滿,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更是因此損失慘重。公司總裁後來回憶說,當時可謂內外交困,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恰好當時處於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困難重重,內地的東西還得維持住,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以降低成本和費用”。
當時,土耳其總理府和外交部都傾向放行,但主管海洋事務的國務部長米爾紮歐魯堅決反對。1999年12月19日,美國由幕後轉到台前,駐土耳其大使皮爾森會見了米爾紮歐魯,表達了美國政府對“瓦良格”號的關注。2000年3月3日,米爾紮歐魯應美國政府的邀請訪美兩周。臨行前,他向總理艾西費特呈交報告,詳述“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可能發生的技術問題,建議拒絕中國的要求,禁止“瓦良格”號通過海峽。
ITC公司的喬普?提姆曼斯據理力爭,他說將“瓦良格”號拖過海峽其實比駕駛一艘15萬噸的油輪穿越海峽更容易也更安全。但米爾紮歐魯堅持說,要麼讓這艘船自身擁有動力,要麼把它拆成碎塊運走,否則別想通過海峽。2001年3月發生了一件怪事:一架不明國籍的直升機降落在“瓦良格”號的飛行甲板上,3個人跳出來進行了一番測繪後駕機飛走了,臨走前還用粉筆在甲板上寫下“法國人到此一遊”(The French wa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