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經過一些外交接觸以及安全許諾,2001年7月,原本站在米爾紮歐魯一邊的土耳其軍方態度開始轉變,並在8月初建議總理府“放行”。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國家安全委員會作出決議,同意“瓦良格”號通過其海峽。
土耳其海洋署提出了“瓦良格”號通過海峽時必須具備的20項安全條件:
(1)10億美元的“風險保證金”;(2)官方提供的書麵保證;(3)必須委由國際認可的保險公司擔保;(4)護航“瓦良格”號通行海峽的拖船數量必須增加一倍,即由最先提出的8艘增加為16艘,並且必須用高馬力拖船;(5)通行海峽時,全艦四周必須燈火通明;(6)艦上必須配置錨鏈及拖纜收放機械組及人力組以備需要;(7)艦上因此必須配置發電機以啟動機械及照明設備;(8)艦上必須建立無線電通信網以保持安全聯係;(9)在通行海峽之前,土耳其得派技術監督小組至艦上檢查安全條件是否齊備;(10)安排之拖船須由土耳其海洋署及海岸防衛隊專家指揮;(11)為防患未然,艦上及陸上均須配備消防隊;(12)通行海峽時,如海麵起霧必須停航;(13)通行海峽時,如遇大風必須停航;(14)通行海峽時,如遇水流洶湧必須停航;(15)海峽視線不及5公裏時,必須停航;(16)艦上必須有領港員;(17)通行時,海峽兩端禁止其他船舶通行;(18)艦上不得裝載油料或爆炸物;(19)通行時,有關航行安全、裝備、技術及人員調度問題均須聽從土耳其方麵的指揮;(20)通行曲折狹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必須在白晝進行,通行寬廣的馬爾馬拉海得在夜間進行。
“瓦良格”號原定於2001年10月25日起航通過土耳其海峽,不料風浪突起,拖帶“瓦良格”號的拖船纜繩也因風浪太大而斷裂。24日起陣雨不斷,視野狹窄的坎德裏彎角,彎度80°,暗流洶湧,不適合龐大且無動力的“瓦良格”號通行。土耳其海洋署下令停航,等天氣好時再說。
11月1日,土耳其天氣晴朗,博斯普魯斯海峽風平浪靜。土耳其當局從淩晨起暫時關閉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以便讓中國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購買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船體通過。上午8時,晨霧散盡,這艘沒有動力的龐然大物在11艘拖船拖行和12艘救難船、消防船的“前呼後擁”、護航拖帶下,進入了曲折狹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瓦良格”號以4節航速緩緩前進,到下午2時30分,終於安全駛過海峽最後一個危險的彎角,順利通過了這一狹窄的水道,進入寬廣的馬爾馬拉海。船隊在夜晚繼續通行,在2日早晨進入狹長但曲折較少的達達尼爾海峽,當天下午進入愛琴海。
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曳的“瓦良格”號航母在愛琴海斯基羅斯島附近的國際海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風暴,它與拖船連接的拖纜被刮斷。這個龐然大物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海上失去了控製,橫衝直撞。“瓦良格”號脫離拖船之後漂向埃維亞島,距該島岸邊隻有80公裏。
不過,希臘商業海運部表示,這艘航母並無沉沒或擱淺的危險。救援人員竭盡全力拯救,花費很長時間基本控製了船隻。1架希臘救援直升機在航母甲板上著陸,把艦上的7名船員,包括3名俄羅斯船員、3名烏克蘭船員和1名菲律賓船員送到了雅典以西的一個軍用機場。11月6日,1艘拖船上的1名水手在試圖固定拖纜時殉職。11月7日,3艘拖船和1艘希臘船隻用拖纜固定住“瓦良格”號,最終將其控製住。
這艘航空母艦船體從風暴中脫險後,經地中海,穿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不允許其通過),出大西洋,經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於2001年12月11日繞過非洲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經莫桑比克的馬普托,在2002年2月5日通過馬六甲海峽。2002年2月11日晚抵達新加坡外海,2月20日進入中國領海。
2002年3月3日,曆盡艱險的“瓦良格”號航母終於抵達大連。早晨5時許,它在6艘拖輪拖行及1艘引水船的帶領下,離開了大連港外錨區,徐徐向內港進發。這6艘拖船前3後3排列,使得“瓦良格”號保持平衡。
上午9時許,“瓦良格”號抵達內港。中午12時整,“瓦良格”號安全靠泊在大連內港西區4號散貨碼頭,結束了航程15 200海裏、耗時4個月(123天)的艱難遠航。
劫後餘生的北方孤狼
蘇聯海軍鼎盛時代建造過9艘航空母艦,現在隻有隸屬於俄羅斯北方艦隊的一艘——孤獨的“庫茲涅佐夫”號。就是這艘碩果僅存的航母,很多西方媒體還對它不屑一顧,百般詆毀。如此巨大的反差說明了什麼?蘇聯的國力、國際地位和現在俄羅斯的國力、國際地位,從這兩個時代的海軍實力、航母命運中可見一斑。航空母艦的命運是見證時代變化的最好縮影。
為什麼呢?還是從“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說起。這艘孤獨的航母加入俄羅斯北方艦隊的序列之後,即使西方媒體不故意詆毀,它也確實事故頻發,負麵新聞不斷。
有人曾經這麼總結“庫茲涅佐夫”號:它一年到頭都待在母港裏,一出港就出問題。一會鍋爐出毛病,一會發動機不對勁,要不就是艦載機摔了,電子通信設備出問題了。總之,隻要一出港就出事,而且都是大事。雖然這裏麵好多事故看起來都像是偶然因素引發的,但是,太多的偶然情況連在一起,就成了一種必然。
為什麼在蘇聯海軍時代就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是現在的俄羅斯海軍跟當年的蘇聯海軍相比,隻能用“今非昔比”四個字來形容,隻不過是正話反說的貶義詞罷了。也就是說,蘇聯海軍依托的整個蘇聯為艦艇提供保障的能力,是現在俄羅斯海軍所不具備的。而保障能力,不隻是軍方自己的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造船廠方麵的保障、養護能力。
其實,在一艘航母剛剛下水的初期,造船廠要派很多技術人員隨艦進行保障,直到海軍官兵會操作,一些問題也會自行處理,徹底磨合好了,船廠的人才會撤出。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時候的航母才真正能服役。
而“庫茲涅佐夫”號剛剛下水還在試航,還沒有調試好,就離開了烏克蘭,離開了尼古拉耶夫船廠。再加上蘇聯的解體,烏克蘭肯定不會再提供保障了,除非花錢買服務。換言之,過去蘇聯是依托15個加盟共和國來養護它的海軍艦艇的,不僅僅是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船廠,還有其他許多配套行業分布在加盟共和國中。據說當時全蘇聯有800多個行業,7 000多家工廠為航母提供配套服務,包括所有的零配件和技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顯然做不到這點,需要哪方配套,需要誰提供服務,一切都要靠經濟手段解決。另外,隨著蘇聯的解體,很多加盟共和國的軍工企業也隨之衰敗、沒落,沒有能力提供配套服務了。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人的問題。在蘇聯時代,包括海軍官兵在內的軍人在國家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待遇也很好。那時候,人們都是送最優秀的年輕人去入伍,軍人、軍官在當時是非常令人羨慕的職業,這也就保證了軍隊能吸引到最優秀的人才。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軍隊開始裁軍,官兵急劇減少。即使沒被裁,軍人的住房問題、薪金問題、家屬工作問題、小孩上學問題等都解決不了。軍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不但吸引不了新的人才,而且也留不住老的人才,致使軍隊的整體素質嚴重下滑。
航空母艦的建造是一個國家軍事技術精華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工業基礎力量的表現。而俄羅斯現在的狀況,很多基本問題都解決不了,自然也就不能保證讓“庫茲涅佐夫”號以完好的狀態出航,執行作戰任務了!
重整山河待後生
另外一件事情也反映出了俄羅斯軍事工業下滑的尷尬局麵,那就是作為曾經的造船工業大國的俄羅斯要向法國購買“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那麼,目前的俄羅斯是自己造不了呢,還是造不起呢?
這是一個令全世界都很震驚的事情,俄羅斯居然會向西方買軍艦,這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情。這不僅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在俄羅斯國內也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論。一方說,我國連航空母艦都能造,怎麼卻造不了這樣的艦隻,還要向西方購買?而另外一方的觀點則比較客觀、心平氣和:我國目前的工業技術跟蘇聯時代確實不能相提並論了,有必要重新考慮再起步的問題。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以下幾點原因可以參考。
其一,雖然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武器裝備,以及國防工業的生產能力,但是蘇聯的國防工業布局是全國一盤棋,每個加盟共和國都各有分工,哪個地方適宜做什麼就布局什麼。比如烏克蘭的黑海沿岸氣候條件比較好,常年不凍,適宜大型作戰艦艇的製造。於是,烏克蘭就有了蘇聯最大的造船廠——尼古拉耶夫船廠,然後蘇聯才會考慮在其他地方建造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