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大國航母·第二部(增訂版)》(6)(3 / 3)

其二,俄羅斯本土雖然也有造船廠,比如摩爾曼斯克的船廠,但那主要是造核潛艇的工廠。俄羅斯其他一些船廠也都沒造過航母、兩棲攻擊艦這類大型的水麵艦艇,它們都是造核潛艇出身的。

其三,蘇聯的體製裏,所有為製造航母、兩棲攻擊艦配套的工廠,全都散落在各個加盟共和國。後來,蘇聯解體,各個加盟共和國獨立,經曆過軍事工業衰敗的陣痛後,就算俄羅斯買得起各國的配套服務,各國也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服務了。

其四,大量造船人才的流失,大量製造裝備的流失,以及設備的老化。蘇聯解體後,軍工企業的衰敗造成了大量工程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的流失,同時也造成了製造裝備行業的衰落,以至於到了俄羅斯時代,許多設備都已經老化卻不能更新。現在俄羅斯的國防工業體係跟當年蘇聯的國防工業體係根本沒法比。差距到底有多大?蘇聯是造過兩棲攻擊艦的,那時它叫大型登陸艦,實際上就是典型的兩棲攻擊艦加船塢登陸艦。製造上是一點兒問題也沒有的,尤其是技術上。80 000噸級的航空母艦都造過,何況20 000噸級的兩棲攻擊艦。

其五,蘇聯的解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期跟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拖累了國內的經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蹶不振,財政相當困難,連基本的軍事開支都無法保障,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複過來。

綜合以上幾點原因,對於兩棲攻擊艦,現在的俄羅斯沒有能力造,同時也造不起。

所謂沒有能力造,是指俄羅斯本土現有造船廠的技術儲備,包括為製造兩棲攻擊艦提供各種零配件的產業鏈是不完善的,再加上“西北風”級是一種20世紀90年代以後比較先進的兩棲攻擊艦。因此,俄羅斯的技術水平是真的達不到要求。從另一個方麵看,俄羅斯跟法國簽的合同強調第一艘在法國造,後麵幾艘法國要把技術轉讓到俄羅斯。俄羅斯通過這個過程買法國兩棲攻擊艦的圖紙、設計和整個工藝,以此來培養自己建造大型水麵艦艇的基礎工業能力。如果造得了,俄羅斯何必費這麼大勁,花這麼多真金白銀去買法國的兩棲攻擊艦?

所謂造不起,是指在花同樣代價的情況下,俄羅斯造不出兩棲攻擊艦這樣的大型水麵艦艇。雖然和法國簽的合同是幾億歐元的,俄羅斯拿得出這些錢。但那是指在法國有著完整國防工業體係、完整生產線、成熟的技術工人情況下的造價。而俄羅斯得一切從頭做起,包括造一個零件都得重新買一部設備,這樣的前期成本是很高的,更別說造這麼一艘船所需要重建一條生產線的成本了。

所以,對於兩棲攻擊艦,俄羅斯從技術上來說造不了,從經濟上來說造不起。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俄羅斯決策層很清楚自己水麵艦艇的製造實力,也想通過這件事提高自己的能力,重新起步!

按照上述說法,俄羅斯已經喪失了建造大型水麵艦艇的能力了,那為什麼還要幫助印度海軍無償改造贈送給印度的“戈爾什科夫”號?既然答應改裝,又為什麼工期一再拖延,而費用卻不斷攀升呢?

不否認其中有牟利思想的存在,畢竟改造時間越長,俄羅斯的造船廠就越能獲得好處。但如果完全這樣想,就有失妥當了。畢竟,人有人品問題,軍火工業也同樣講口碑。俄羅斯現在的軍火工業在國際市場的口碑本來就不太好,俄羅斯再這樣做,被媒體報道出去,以後更不好賣武器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考量,俄羅斯不至於把事情做得這麼絕。而仍然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跟購買法國“西北風”級是一樣的:俄羅斯沒有能力按照自己的預期去完成航母的改裝工作,或者說,俄羅斯簽合同時定的工期,其實它自己心裏也沒底,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因為它不知道自己的軍火工業、造船工業,特別是與航空母艦有關的工業群已經衰落到了什麼程度。

俄羅斯應該也是改裝之後才發現,改造一艘航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各種技術、工程設計、大量技術工人以及先進的裝備和先進的材料的。這些東西,俄羅斯顯然沒有,需要去找相關的配套廠家,所以俄羅斯方麵需要印度不斷追加費用,去購買相關的服務來完成“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改裝工作。而印度的處境也是騎虎難下,隻好硬著頭皮繼續投入資金。

還有一點需要進行解讀的是:俄羅斯為什麼無償地把“戈爾什科夫”號捐贈給印度,還以很低的價格引誘對方入甕,讓其走改裝這條道路?

這跟通過購買法國兩棲攻擊艦“西北風”級來培育俄羅斯自己的造船技術是一個道理。俄羅斯想用印度的錢給自己交一筆學費,通過幫助印度改裝“戈爾什科夫”號,重新學習航空母艦的建造、保障、養護等技術。雖然俄羅斯有排水量60 000多噸的“庫茲涅佐夫”號,但是連40 000噸的水麵艦艇都沒造過,現有的船廠沒有相關的技術、經驗,否則就沒必要購買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了。

在幫助印度改裝航母的過程中,可以重新摸索、學習航空母艦的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羅斯就是拿著印度的錢給自己學習如何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交學費。

事實如此,在改裝“戈爾什科夫”號的過程中,能看到俄羅斯人學習的跡象。“戈爾什科夫”號原來叫“巴庫”號,是“基輔”級垂直起降航母的第四艘,它有一個“鳥中蝙蝠”的美稱。“戈爾什科夫”號航空母艦的前半部分安裝著各種自衛導彈,但是現在看到的經過改裝的“戈爾什科夫”號,它艦首的導彈已經被全部拆掉了,並且在艦首裝了一個華麗的甲板,這就十分接近於俄羅斯海軍裝備的“庫茲涅佐夫”號的艦形了。所以從這個改裝的過程可以看出俄羅斯重新學習建造航母的跡象。

既能為印度提供一艘40 000噸級的短距離起降航空母艦,同時也能為俄羅斯將來建造自己的新航空母艦積累最基本的技術,何樂而不為?這也是俄羅斯聰明的地方。

蘇聯解體之後,葉利欽領導下的俄羅斯在西方世界的指導下,實行了“休克療法”,經濟和國防工業曾一度陷入困境。但是隨著俄羅斯經濟的複蘇,尤其是在普京執政之後,俄羅斯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國力也有所恢複。一直夢想著恢複往日榮光的俄羅斯,近年來多次提出新的航母發展計劃。雖然至今一無所成,卻依然能看到俄羅斯發展航母的堅定執著的腳步。

俄羅斯未來的航母發展究竟會走向何方?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葉利欽領導下的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後,度過了“休克療法”那段艱難的日子。普京上台執政後,剛好趕上國際能源價格高漲,作為能源輸出大國的俄羅斯,經濟、國防、綜合國力等各方麵都有所恢複。普京多次提到俄羅斯未來全新的海軍發展規劃,除了要發展傳統的核潛艇之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要發展新一代大型航空母艦。這個計劃有很多版本,但是到目前為止,不僅一無所成,而且沒有一項規劃真正進入到執行階段。綜合各方麵的因素,阻止俄羅斯實施航母計劃的原因,無非是缺少資金和技術。

所謂資金問題,就是現在俄羅斯的國力雖然跟蘇聯剛剛解體時俄羅斯的國力相比已經有所恢複,但其綜合國力在國際上的位置,已是今時不同往日。

在航母這個問題上,資金是前提和基礎,但更重要的是技術。有了資金並不代表有了一切,並不等於有技術來建造航空母艦,這需要一個轉化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沒有資金又肯定是不行的。在技術方麵,目前俄羅斯海軍恐怕也是相當欠缺的。前文提及過,20 000噸級的兩棲攻擊艦俄羅斯都要向法國去買,然後通過轉讓技術來學習建造;即使給印度改造40 000噸級的“戈爾什科夫”號航空母艦,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因此,俄羅斯雖然提出了建造六七萬噸級甚至規模更大的常規動力、核動力航空母艦,但是,它仍有許多問題還無法解決,比如技術跨度、技術儲備、彈射器、核動力、新一代艦載機以及與之匹配的一係列工業等。這也是俄羅斯航空母艦計劃至今一無所成,沒有進展的原因。

盡管如此,俄羅斯還是有著自己的想法、做法。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後,俄羅斯幾乎不再提要建造新一代大型航空母艦這個計劃了,而是決定對它現存的唯一一根獨苗“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這個改裝計劃,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包括把艦首的甲板去掉,改裝彈射器,更換艦載機,還提出把蒸汽輪機動力裝置換成燃氣輪機,甚至是核動力等。相比當時提出一步要大造幾艘航空母艦等華而不實的計劃,隻先改裝一艘航母的做法顯得客觀且現實多了。

由此,俄羅斯航空母艦的發展趨勢和走向也逐漸變得明確、清晰起來。但是,未來具體會走向何方,還要看俄羅斯整個國力恢複的情況,包括它國防工業基礎能力的恢複程度,以及世界範圍內軍事技術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