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恰好是阿根廷的國慶日,在英軍發起登陸作戰之後,阿根廷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英軍特混艦隊發起了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進攻。阿根廷海軍航空兵的“超級軍旗”攻擊機發射兩枚“飛魚”導彈,擊沉了在馬島附近海域執行運輸飛機支援登陸作戰任務的集裝箱船,也就是用集裝箱船改裝的準航母,或者說是改裝的航母。
由於英國本土到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補給線長達13 000多公裏,使英國感到鞭長莫及,無奈之下,英國臨時征用了大量的商船運送補給,“大西洋運送者”號便是其中之一。由於形勢嚴峻,“大西洋運送者”號還沒有來得及安裝防禦武器和電子幹擾係統,便被急匆匆地派往戰區執行運輸任務。這無異於在戰場上“裸奔”。在5月25日的海戰中它被1枚“飛魚”導彈擊中,數日後沉入了海底。
隨同這艘艦被擊沉的還包括1架“大山貓”直升機、6架“威賽克斯”直升機,還有3架雙發重型的CH-46遠輸直升機、3架雙發重型的CH-47“支奴幹”運輸直升機,以及英軍特混艦隊攜帶的,用於在馬島上建立野戰機場的鋼板跑道,為“海鷂”式戰鬥機提供的所有航材。
5天之後,也就是到了5月30日,阿根廷的“超級軍旗”攻擊機,在4架“天鷹”式攻擊機的掩護下,掛著最後兩枚“飛魚”導彈(戰前阿根廷隻從法國進口了9枚),終於在馬島以南海域發現了一個最有價值的目標,那就是“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的首艦“無敵”號,於是,向它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天鷹”飛機先上場,吸引英軍的防空火力和防空戰鬥機,掩護“超級軍旗”發射兩枚“飛魚”導彈。兩枚“飛魚”導彈中的一枚在飛行過程中被英軍的電子幹擾截獲,失去了目標。另外一枚,按照阿根廷方麵的說法是射向了這艘航空母艦。然而根據英軍方麵的說法,這最後一枚導彈也被他們成功攔截,沒有命中。
關於5月30日這次進攻,阿根廷方麵認為他們擊中了目標,而英國方麵卻堅決不承認,所以這就成了一樁曆史疑案。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從這一天開始,也就是從5月30日開始,一直到馬島戰爭正式結束,從“無敵”號輕型航空母艦最後一次返回英國本土到它再次出現在新聞記者的鏡頭麵前,其中有將近3個月的時間,沒有任何人、任何鏡頭發現這艘軍艦。當它返回英國軍港的時候,據說在它翼舷的左側有一塊艦體的顏色明顯跟其他地方不一樣。曆史的真相已無從考證,從種種跡象推測,隻能說“無敵”號在5月30日當天疑似被擊中。
戰後反思和航母複歸之路
1982年6月15日,英國付出沉重代價後奪回了馬島,至此曆時74天的馬島戰爭正式結束。英軍死亡255人,傷777人,被俘210人。損失飛機37架,其中“海鷂”式8架。被擊沉艦船6艘,擊傷18艘。
在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中有一名身份非常特殊的人物,他的真實身份隻有艦隊司令和軍事當局才知道,他就是現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兒子,未來英國王位的繼承人——查爾斯王子。當年他的參戰舉動令皇室大為震驚,並密令海軍司令阻止王子上戰場,然而查爾斯王子不顧別人的阻攔,親自駕駛一架“海王”直升機作戰,並且巧妙地利用一麵反光鏡幹擾了“飛魚”反艦導彈的攻擊,至今在英國皇家海軍中仍然流傳著“查爾斯王子智釣‘飛魚’”的英勇事跡。
戰爭結束後,撒切爾夫人留給世界一句話:偉大的英國又重新偉大了起來!
從那時起到現在,雖然控製馬島的是英國,但馬島的歸屬問題並未確定下來。馬島戰爭結束後,英國馬上取消了向澳大利亞出售“無敵”號航母的計劃,並對“無敵”號進行了改進。兩年後“競技神”號航空母艦退役,1986年被賣給印度,成為印度海軍的主力。
總結馬島戰爭經驗教訓的時候,嚴酷的現實讓英國認識到沒有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參加,很難取得現代海戰勝利這個事實,血的代價使英國轉變了對航母的認識。
他們認為如果海戰中英國還有50 000噸級的“皇家方舟”號搭載40多架F-4“鬼怪”常規起降作戰飛機的話,就根本不用懼怕阿根廷空軍的“幻影”“天鷹”“超級軍旗”;如果有“皇家方舟”號搭載著預警機,也就不用懼怕阿根廷軍隊的偷襲和對“謝菲爾德”號的攻擊,也就不會損失那麼多軍艦,馬島戰爭將會是另外一種情景。
所以,在航母使用這個問題上,他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即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之所以損失慘重,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的航母太小。它們在北大西洋海域執行反潛任務也許還可以,但到遙遠的南大西洋,13 800公裏之外的馬島去執行製空、製海任務,還要支援兩棲作戰,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是無法完成的任務。於是,他們重新審視並選定了自己的航空母艦發展道路,打算打造大型航母以適應形勢的需要。這使英國航母迎來了起死回生的機會。
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在國力有所恢複之後,英國皇家海軍的新一代航空母艦發展規劃又重新走回了老路。在建造了“無敵”號、“卓越”號、“皇家方舟”號這3艘20 000噸級的輕型航空母艦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在新一代航空母艦的發展計劃中提出要建造60 000噸級排水量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大型航空母艦,而且要搭載從美國進口的F-35常規起降作戰飛機。
然而由於經費的問題,打造未來大型航母的計劃一波三折,直到2008年,英國海軍終於獲得了巨額經費,計劃在10年內打造兩艘供40多架戰機起降的超級航空母艦。這兩艘擔負著重塑海軍強國形象使命的航空母艦被命名為“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威爾士親王”號,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開始服役,滿載排水量為65 000噸,與美國現役“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接近,看來英國政府已經痛下決心,提升皇家海軍的遠洋打擊能力。
“伊麗莎白女王”號是英國曆史上最龐大的戰艦,僅次於美國航母。在建造中,英國又發揮了老牌航母大國的優勢,對航母進行了全新的設計。它最大的特點是“雙艦島”設計:兩個位於右舷的獨立艦島各司其職,前者專司航行操控,後者以艦載機起降控製為主。英國認為,一個大的艦島目標太大,雷達反射麵積太大,不利於航母隱身。而把一個大的獨立的艦島拆成兩個相對小的艦島,就可以減小雷達的反射麵積,有利於航母隱身,從而提高航母的生存能力。這是其一。
其二,區分功能,它們各自需要的航空設備,由於存在一定的距離,就可以避免互相幹擾。一旦遭到攻擊,兩個艦島的風險係數也就降低了,有時候它們的功能還可以相互接替。這種“雙艦島”設計提升了航母的抗打擊能力,並減少了艦載機起降過程中的氣流幹擾,可謂一舉兩得。
在彈射器和飛機的選擇上,由於他們在航母上暫時不打算安裝彈射器,因此就不能選擇常規起降型的飛機,隻能選擇垂直起降型的飛機。更何況英國海軍已經對“海鷂”滑躍起飛攔阻著艦的方式非常熟悉了,所以他們引進的飛機是美國的F-35B,這樣就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
在建造的過程中,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方案,如果財力允許,他們就拆掉滑躍式甲板,從美國引進彈射器,將F-35B換成F-35C,那麼英國海軍就和美國海軍一樣擁有了彈射起飛這種常規起降作戰飛機的能力。這樣一來,軍隊的戰鬥力就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然而,2008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英國國力衰退,國防軍費也因此縮減,“伊麗莎白女王”號的建造進程受到了影響。同理,法國雖然艦載機比較多,但是卻造不出“戴高樂”級的二號艦,所以曾經一度傳出英法這兩個宿敵要在這個問題上進行艦機合作——英國出艦,法國出機,英國出“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法國出“陣風M”型艦載作戰飛機。兩者組合起來,成為一艘英法聯合的航空母艦。
然而這些所謂的傳聞,僅僅是傳聞而已。畢竟兩個國家,一個出航空母艦,一個出艦載機,這種可行性是非常小的。但是,從中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那就是航空母艦的發展,特別是中型以上重型航空母艦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以國家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支撐的。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果想發展以中型、重型航空母艦為核心的遠洋海軍,無異於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