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大國航母·第二部(增訂版)》(9)(1 / 3)

二手之路

第三次印巴戰爭與

印度航母之路

為什麼獨立之後建軍不到10年,印度就開始咬著牙、勒緊褲腰帶,一艘又一艘地購買“二手航母”?從使用“二手航母”到下定決心自製航母,印度為什麼選擇如此華麗高調的轉身?

印度是“二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國防工業基礎相當薄弱的印度,為什麼堅持要走自建航母之路?悲歡交織的二手路上,在發展航母的路途上,印度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獨立建國之初,剛剛組建海軍的印度,為什麼馬上就從英國購進了“維克蘭特”號“二手航母”?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以“維克蘭特”號航母為核心的印度海軍,對擊敗、肢解巴基斯坦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馬島戰爭結束後從英國皇家海軍退役的“競技神”號航母,是一艘已經擁有30多年艦齡的老艦,為什麼卻成為了印度再次搶購的對象?

“維克蘭特”號退役後,隻剩下一艘現役航母的印度海軍,為什麼要接受俄羅斯“無償捐贈”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印度最終被人“宰”到了何種程度?

印度已經開工建造的“藍天衛士”號國產航母,什麼時候才能正式服役?

作為一個綜合國力並不算強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在獨立之後為什麼不惜血本地購買多艘“二手航母”?印度為什麼堅持發展遠洋海軍?

獨占鼇頭的印度航母

2009年2月28日,印度海軍迎來了最具曆史意義的時刻,在南部港口城市科欽為自製的第一艘航母“藍天衛士”號(後改名為“維克蘭特”號)舉行了龍骨安放儀式。“藍天衛士”號曾計劃於2014年裝備完畢,交付使用。但現實情況是,由於各種原因工期一拖再拖,服役時間現已推遲至2025年。其建造成本也較初期預算增加了好幾倍。未來,如果“藍天衛士”號國產航母建成,這將意味著:繼美、俄、法、英、中之後,印度也加入了世界航母建造國俱樂部。

印度是一個20世紀40年代末建國的國家。在戰後1947年從英屬殖民地獨立,印巴分治之後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為什麼獨立之後建軍不到10年,印度就開始咬著牙、勒緊褲腰帶,一艘又一艘地購買“二手航母”,一定要建立起一支以“二手航母”為核心的遠洋海軍?從使用“二手航母”到下定決心自製航母,印度為什麼要選擇如此華麗高調的轉身?印度迄今仍有4億多貧困人口,在航母上投入如此巨大頗為引人注目。人們難免要問,印度為什麼要大力發展航母?

歸根結底,這與印度國家的決策層,以及軍方對印度戰略環境的認識和印度洋的認識有關。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曆屆政府都把躋身世界大國行列作為長遠戰略目標。而發展航母與核武器是印度國家戰略和民族心理的兩大情結,且最能激發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因為長期以來,印度一直視印度洋為“命運之洋”“未來之洋”,並努力將其變為“印度之洋”,而要主導印度洋就離不開航空母艦。在“東進、西出、南下”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印度謀求海上軍事大國地位的欲望日益強烈。

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三麵環海,其海上力量的強弱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全。熟悉印度洋地形圖的朋友都知道,整個印度的國土就像一個三角形的楔子,深深地“楔”入浩瀚的印度洋。印度2\/3以上的國土都是深入印度洋的。而且它的海岸線漫長,凡是來自海上的威脅,它幾乎都沒有能力防禦。印度之所以會那麼早被英國征服淪為殖民地,原因也在於此。因此,獨立之後的印度對自己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深有體悟: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海軍,以這樣一個漫長海岸線深入印度洋的地理環境,隨時隨地都可能遭到來自海洋方麵的進攻。相反,如果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特別是遠洋海軍,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就不再是劣勢,而是優勢,就可以將深入整個印度洋的漫長海岸線,作為一種有力的依托經略整個印度洋,甚至征服整個印度洋。

麵對印度洋這個天然的屏障和通道,印度在建國初期就極力推行“大國政策”,印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就是“大國政策”的策劃者。他被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其《領導者》一書中評價為:“才華出眾,目空一切,貴族氣息重,脾氣暴躁,高傲自負。”這位咄咄逼人、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的印度領袖,在1957年就授意印度軍隊從英國購進了“維克蘭特”號航母,印度也因此一躍成為“二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

20世紀80年代後期,印度政府又確立了“大國海洋戰略”,航母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近年來,印度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加緊實施“印度洋控製”戰略和“藍水工程”計劃,加強海軍遠洋進攻能力建設。印度認為,要想真正控製印度洋,變印度洋為“印度之洋”,必須擁有三艘航母:一艘控製印度東麵的孟加拉灣,一艘控製印度西麵的阿拉伯海,另一艘航母作為機動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他“利益攸關”的海域。

航母成為印度實現“印度洋控製”戰略這一宏偉計劃的核心力量,被印度列為重中之重的發展目標。為實現擁有三艘航母的夢想,印度采取國外購買、改造和自主研製“三管齊下”的辦法,加快航母發展步伐。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印度加緊實施“印度洋控製”戰略和“藍水工程”計劃,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藍水海軍”。在這個宏大的戰略計劃中,航母的發展一直都處於中心地位。

擁有航母的國家大多數是發達國家。印度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因有政治和軍事上的需求,所以選擇了一條從引進到自主建造的漫長的航母發展道路,這是符合印度國情的航母發展道路。發展航母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和成熟的建造技術,通過建造航母可以為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積累很多經驗。

不過,受技術水平、地緣環境等因素的限製,印度航母還未出世就麵臨著諸多先天不足,如主力艦載機嚴重依賴進口、缺乏配套的護衛艦艇以及與其軍事戰略需求不相吻合等。印度自製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還有待檢驗。人們更關心的問題是,印度航母將充當什麼角色?印度扼守著印度洋要衝,加強海軍力量無疑將提升其整體軍事實力。人們期望,各種軍事手段的目的都是維護和平、遠離戰爭。

印度航母的二手之路

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印度剛剛獨立不久,在經濟還十分落後的情況下,購進了英國“尊嚴”級輕型航母的第五艘“大力神”號,並將其更名為“維克蘭特”號,意為“徹底擊敗膽敢同我作戰之人”,成為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該艦於1943年10月開工,1945年9月22日下水。由於此時“二戰”已經結束,所以英國在1946年5月停止建造該航母,已完工75%的航母被擱置在船台上。在印度購買後,英國重新開工,並對其進行了大幅改裝,加裝了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修改了艦島結構等。1961年3月4日,印度海軍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舉行了“維克蘭特”號的入役儀式,同年11月3日“維克蘭特”號駛回孟買加入印度海軍服役。

“維克蘭特”號標準排水量16 000噸,滿載排水量19 500噸,艦全長213.3米,寬24.4米,飛行甲板長210米,寬39米,吃水7.3米。動力裝置為兩台蒸汽輪機,總功率40 000馬力,雙軸,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約10 000海裏\/14節,艦員編製1 340人。艦上最初搭載英國“海鷹”戰鬥轟炸機和法國“貿易風”反潛機,配16門(後減為8門)40毫米博福斯艦炮。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維克蘭特”號航母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艦上的“海鷹”戰鬥轟炸機和“貿易風”反潛機成功地襲擊了東巴海港及軍事基地,並對巴海空進行了成功的封鎖,為印度贏得戰爭勝利立了大功。

作為印度的第一艘航母,“維克蘭特”號為印度海軍培養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軍官及士兵,使其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航母作戰、使用和維護經驗。但由於該艦艦齡過大、艦況太差,印度海軍於1997年1月將之除役,改造成了一個海上博物館。

作為被英國統治了近百年的英屬殖民地,自1947年英國撤走後,英屬印度就被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塊,這就是所謂的“印巴分治”,但是英國人在撤走時仍然沒忘記留下克什米爾這個令印度和巴基斯坦寢食難安的禍端難題。

1947年和194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爆發了兩次戰爭,雙方均沒有達到想要達到的軍事意圖和政治目的。1957年後,擁有了“維克蘭特”號的印度海軍信心大增。1971年11月21日,印度軍隊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這一戰讓“維克蘭特”號找到了一個可以揚名世界的機會,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