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打響,當時印度海軍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被部署在安達曼群島的南端。印度海軍馬上以它為核心組成了特混艦隊,北上直接進入孟加拉灣,對巴基斯坦東部,也就是東巴的主要海岸口,實施了全麵的海岸封鎖。
在這期間,“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30多架艦載機先後出動了4 000多次,對巴基斯坦的海軍發起攻擊,先後擊沉巴基斯坦海軍的主要作戰艦隻8艘,擊傷數艘。在封鎖的整個過程中,還先後擊沉、擊傷、俘獲巴基斯坦用於海上運輸的商船40餘艘,完全切斷了東巴守軍與西巴本土主力軍的海上聯係。
東巴守軍兵力不足,遭到印度陸軍優勢兵力的全線圍攻,唯一可能來援的途徑就是海上,從阿拉伯海遠道繞行到孟加拉灣。由於東巴被印度海軍“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徹底封死,最終導致據守東巴地區的巴基斯坦守軍陷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困境,在印度軍隊的重兵圍攻下慘遭失敗。最後的戰爭結果是,印度成功地實現了肢解巴基斯坦的目的,東巴獨立成為新的孟加拉國。
可以說,印度在這次戰爭中之所以能夠實現這樣一個非常有效的肢解對方的戰略目標,以“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特混艦隊,對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之間的海上封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之後,印度海軍在這條“二手航母”的道路上,就越來越堅定地走了下去。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還發生了一個插曲。就在勝利在握的印度試圖擴大戰果的時候,在印度洋遊弋的美國“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戰鬥群,以“撤僑”為名目,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孟加拉灣國際水域,直逼印度海軍的後方。
迫於壓力,印度不得不與巴基斯坦停火。麵對此舉,印度、美國和蘇聯各執一詞。印度海軍聲稱,他們已經看準了美國海軍擺出的隻是嚇唬人的陣勢,所以一得到美軍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孟加拉灣的消息,“維克蘭特”號馬上掉頭準備迎戰美國航母編隊。美國則稱“企業”號航母進入孟加拉灣,完全出於“撤僑”需要,美國並沒有要打壓、恫嚇印度的意思。更耐人尋味的是,印巴戰爭結束後,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到印度訪問時透露說,那次美國航母之所以不敢動手,是因為蘇聯派出了核潛艇,一直在美國航母編隊後麵進行跟蹤。
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之後,印度感覺到以“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母編隊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了。印度意欲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各部署一支印度海軍航母編隊,於是打算購買第二艘航母,並把目光投向了“老東家”英國,恰巧時機也在20世紀80年代來臨了。
1982年,南美國家阿根廷深陷經濟危機泥淖,集政治軍事大權於一身的總統加爾鐵裏,非常想借助一場戰爭的勝利來轉移阿根廷公眾的焦點,於是在其忠實擁護者海軍司令霍黑?阿那亞的支持下,於4月2日發動了登陸英屬南大西洋馬島的“羅沙裏歐”作戰計劃,主動出兵收複馬島,收複被占的領土。
阿根廷的行動,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反應。撒切爾夫人一聲令下,馬島戰爭爆發,戰爭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
馬島戰爭結束後不久,有驚無險、戰功赫赫的“半人馬”級“競技神”號航母就到了退役的年齡。這艘曾經參加過馬島戰爭的英國皇家海軍老艦即將退役的消息剛一傳出,印度馬上就鎖定了目標。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進一步加強印度海軍力量,印度在購買“維克蘭特”號29年後的1986年又耗巨資5 000萬英鎊購買了英國海軍退役的“競技神”號航母,並更名為“維拉特”,意為“隻有強者才能稱霸海洋”。1987年5月,“維拉特”號正式加入印度海軍服役。
該艦始建於1944年6月,1959年11月竣工服役,在英國服役期間經過多次改裝。1982年,在英阿馬島戰爭中,該艦擔任英國海軍特混艦隊旗艦,與“無敵”號航母一起,為英軍奪取戰區製空權,成功進行海上封鎖和兩棲登陸作戰發揮了關鍵作用。
“維拉特”號航母標準排水量為23 900噸,滿載排水量為28 700噸,艦體總長226.9米,飛行甲板最大寬度48.78米,吃水8.5米。全艦共設有兩台升降機,艦體前部左舷和艦體中部各一台,提升能力為20噸。動力裝置為兩台蒸汽輪機和4台鍋爐,雙軸推進,總功率76 000馬力,最大航速28節,最大續航力6 500海裏\/14節,航員編製1 350人。
印度決定購買該艦後,首先在英國的船廠對其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更新火控係統、飛行導航雷達、飛行助降設備;加裝了CAAIS數據鏈、兩座“烏鴉座”幹擾箔條發射器;加厚飛行甲板,躍升甲板增加到12°;彈藥庫和動力艙加裝50毫米厚裝甲;換裝了“海貓”防空導彈發射架和兩座20毫米單管炮,並增加了核化生三防設施。
此外,印度還進口了29架“海鷂”MK-51式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雙座教練型“鷂”MK-60型6架,分兩批輪流搭載在“維拉特”號航母上使用。直到“維拉特”號適合印度海軍的需求之後,改裝完畢了再開回來。當然這也從側麵說明印度國內的軍工產業,不僅不具備建造這些大型作戰艦艇的能力,甚至連改裝、維修、保養能力都不具備。換言之,印度是在“沙灘”上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大廈”,它背後並沒有強大的國防工業作為支撐。
“維拉特”號這艘二手航母的加盟讓印度海軍終於完成了雙航母戰鬥群的部署計劃。但是,這個格局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歲月無情,曾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立下戰功的“維克蘭特”號已經老態龍鍾,到了該退役的年齡了。
1997年,“維克蘭特”號航母退役後,“維拉特”號成為印度海軍唯一一支戰略威懾力量。為了延長其使用壽命,1999年5月,印度對“維拉特”號開始了為期兩年的現代化改造:更新了艦上的陳舊設備,換裝了印度自行研製的數字式聲呐係統等先進電子設備,加裝了從以色列引進的巴拉克垂直發射艦空導彈係統。2001年6月,“維拉特”號完成改裝後又重新服役。2004年,印度海軍再次對“維拉特”號航母進行了維修。
在“維克蘭特”號退役前後,印度再次把眼光投向國際軍火市場,尤其是二手航母市場,準備再去獵一艘航母來彌補缺憾,從而繼續保持雙航母編隊海軍遠洋力量的格局。這時,一個天大的“餡餅”突然砸到了印度海軍的頭上。
這個“大餡餅”就是俄羅斯的“基輔”級航母“戈爾什科夫”號。“戈爾什科夫”號是“基輔”級航母的第四艘,由於它在排水量和整個艦載電子設備、導彈火力方麵,都與前三艘有了很大的區別,所以它是該級別航母中設施最先進的一艘。
“戈爾什科夫”號在1978年12月開始建造,1982年下水,1987年1月服役。該艦全長274米,寬52米,吃水深10米,斜角甲板長189米,寬20.7米,滿載排水量44 490噸,航速32節,續航力7 000海裏\/18節,艦員編製1 950人。該艦島式上層建築的四周安裝了4塊5米見方的相控陣雷達,可實現360°全空域監視,能同時跟蹤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目標,同時攜帶有大量武器,具有獨立作戰能力。
這艘艦在俄羅斯海軍服役沒多長時間就發生了幾次重大事故,包括火災和爆炸等,很快就成了一艘廢船,不能再繼續服役了。俄羅斯海軍沒有力量重新恢複它,也沒有能力讓它服役,所以準備出售。印度購買後,俄羅斯對其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改造的重點是拆除原來的SS-N-12反艦導彈發射管、艦首反潛深彈發射係統、SA-N-9垂直發射係統等,加長加大甲板麵積,以便能起降米格-29K型戰鬥機,同時對其雷達和電子設備等進行了升級改造。
坦白說,就這麼一艘被炸得慘不忍睹的廢艦,一般國家是不會放在眼裏的,但是這次的買方是印度。印度靠買二手航母起家,在它眼裏幾乎沒有不能利用的航母,如同人們經常說的那句話:“世上沒有絕對的拉圾,隻有放錯位置的資源。”所以印度的目光又再次鎖定到“戈爾什科夫”號這艘廢舊的航母上。恰好此時,俄羅斯和印度兩個國家的關係非常緊密,於是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京在訪問印度的時候,就給印度帶來了一個天大的驚喜禮包。什麼樣的禮包?那就是無償把這艘廢棄的“戈爾什科夫”號航空母艦送給印度。真的是無償嗎?俄羅斯真這麼大方?印度人的腦袋上真的會掉下這麼大的“餡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