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由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近海防禦”、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海上防禦”,發展到“遠洋防禦”。海上自衛隊重點建造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大型水麵艦艇和大型運輸艦船,使其艦艇總噸位、平均噸位、艦齡、整體作戰能力目前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日本在水麵艦艇上,一步一步地向大型化、綜合化、信息化方麵發展。典型事例就是日本通過從美國引進先進的技術,成了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宙斯盾”導彈驅逐艦的國家。
“宙斯盾”作戰係統是美國海軍為自己構築的一麵堅固的盾牌。它的反應速度非常快,主雷達從搜索模式轉為跟蹤模式僅需0.05秒,能有效對付掠海飛行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它的抗幹擾性能也很強,可在嚴重電子幹擾環境下正常工作;在反擊能力方麵,該係統作戰火力猛烈,可綜合指揮艦上的各種武器,同時攔截來自空中、水麵和水下的多個目標,還可對目標威脅進行自動評估,從而優先擊毀對自身威脅最大的目標。
這套係統自1981年研製成功後,先後裝備了美國27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以及“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日本海軍新一代“金剛”級驅逐艦上也配置了從美國采購的“宙斯盾”作戰係統。由於“宙斯盾”作戰係統代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海軍科技水平,所以造價非常高,不含導彈每套作戰係統的造價就高達2億美元。盡管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加入製造“宙斯盾”戰艦的行列。
日本的4支“八八艦隊”,每支艦隊現在都有一艘“金剛”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作為旗艦和核心。擁有了“宙斯盾”導彈驅逐艦之後,整個“八八艦隊”,或者說未來的“十九艦隊”的反潛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並且擁有了相當強的遠洋艦隊防空能力。“宙斯盾”防空導彈驅逐艦的主要使命是應對對方導彈的飽和式攻擊,為航空母艦編隊提供空中掩護。那麼以“金剛”級,以及“愛宕”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服役為標誌,日本未來的“十九艦隊”,即“八八艦隊”的發展版、升級版,不僅擁有了相當強的反潛作戰能力,而且具有了相當強的防空作戰能力,甚至具有了抗空中飽和式攻擊的能力。這意味著它在反潛作戰和防空作戰方麵,完全達到了美軍一個航母戰鬥群中的護航艦艇的水平。
如果以某種名義給現有的“八八艦隊”,或者說未來的“十九艦隊”加上一艘或兩艘具有空中作戰能力的核心作戰艦艇,那麼日本的“八八艦隊”或者說是“十九艦隊”,搖身一變就能成為像美國海軍一樣的遠洋航母戰鬥群。
長期以來,日本都有一種濃厚的航母情結。早在航空母艦剛剛問世時,日本就萌發了成為航母大國的強烈願望。經曆了“二戰”的慘敗後,日本人的航母夢並未破滅,盡管戰後受到種種製約,但日本軍方一直在謀求重現昔日聯合艦隊的榮光。
1996年11月18日,日本海軍戰後最大的坦克登陸艦“大隅”號緩緩下水,1998年正式建成服役。“大隅”號采用全通甲板右舷島式結構,標準排水量達8 900噸,艦長178米,艦寬近26米,由兩台柴油機推動,最大航速為22節。“大隅”號的建成,創下了戰後日本海軍艦艇史上的幾個第一:艦體長度第一;作戰艦艇標準排水量第一;在兩棲艦船中,第一次采用隱形設計,無前開門,可搭載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並裝備兩座“密集陣”近防炮。
“大隅”級一共下水了3艘艦,首艦“大隅”號4001、二號艦“下北”號4002,還有三號艦“國東”號4003。這樣大規模的艦艇,超過10 000噸的滿載排水量,全通甲板。將這幾個詞集合在一起,能聯想到什麼?
當全世界都在驚呼這無疑就是“航母”時,日本人卻“平靜”地說他們造的是“新型運輸艦”。從“大隅”級目前所擁有的主要戰術技術性能參數來講,它到底是不是航母?
首先來看“大隅”級目前的情況:它的標準排水量不到9 000噸,而它的滿載排水量接近15 000噸。根據這個噸位,大家可以看出它具有充分的改裝餘地。但是,目前日本之所以把它叫作大型登陸艦或者運輸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上麵隻帶直升機,沒有帶固定翼飛機,而且帶的直升機都是用於登陸作戰的直升機。艦上連機庫都沒有,隻能在甲板上停幾架直升機。這都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用來否定“大隅”級是航母,或者說是兩棲攻擊艦的一些主要的說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這些設施都不難改變,具有了15 000噸級的排水量,就意味著艦船本身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15 000噸級的排水量,已經接近英國“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的排水量。即便“大隅”級不做更大的改進,比如不在上麵加裝滑躍起飛的甲板,像“海鷂”式那樣可以垂直起降的飛機也完全可以在“大隅”級上麵起降。當然,如果再對它的艦首做適當的改動,那麼它完全可以進行滑躍起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對“大隅”級進行一些比較大的改動,同樣可以改建成一艘輕型航空母艦。
如果說航速隻有22節的“大隅”級,目前還可以被定位為兩棲攻擊艦的話,那麼近些年映入眼簾的、以所謂載機驅逐艦名義發展的“日向”級,就更值得關注了。
2007年8月23日,一則消息成為了亞太地區關注的熱點,一艘編號為16DDH的大型驅逐艦在日本橫濱市舉行了下水典禮。這艘驅逐艦命名為“日向”號,艦長197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13 950噸,滿載排水量19 000噸。這是日本自“二戰”結束以來建造的噸位最大的軍用艦艇,它甚至比一些國家的小型航母還要大。“二戰”後,日本被明令禁止擁有航空母艦,此番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造如此巨艦,究竟有什麼目的?這一動作,引發了周邊國家的廣泛質疑:舊日本海軍的航母艦隊難道真要重歸?
2004年,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始建造“日向”級大型直升機驅逐艦。按照日本海軍艦艇命名傳統,“日向”這個名字來自日本古國名。作為擁有艦隊指揮功能的大型戰艦,“日向”號配備了完善的綜合指揮係統,可搭載11架直升機,不僅可執行反潛、掃雷等任務,還有條件承擔對陸攻擊和對岸垂直兵力投送的任務。這是日本自“二戰”結束以來建造的噸位最大的軍用艦艇。該艦成為護衛艦隊的指揮艦後,將極大地提升艦隊的指揮和通信能力。
雖然“日向”號、“伊勢”號的外形酷似航母,但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員一直堅稱,它們不具備搭載戰鬥機的能力,所以不能稱為航母。
作為未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十九艦隊”的核心,接近20 000噸級排水量的“日向”級究竟會起到什麼作用?在它的引領下,未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八八艦隊”或者說“十九艦隊”究竟將走向何方?
說到這個問題,必須先闡述一下日本海上自衛隊未來的一個發展理念。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冷戰”後期,提出一個理念:它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要維護日本1 000海裏的海外戰略航線。1 000海裏是什麼概念?1 800多公裏。要守衛將近2 000公裏的海上航線,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未來作戰的範圍。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理念?這要從日本在“二戰”時期,被美國潛艇打得損失慘重的經曆說起。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之後,一度將美國海軍置於非常被動的位置上。美國海軍在航空母艦編隊沒有與日軍展開中途島決戰奪回製海權之前,唯一能夠對日本構成威脅的,就是美國海軍的潛艇。也正是因為如此,剛剛接任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的尼米茲海軍上將到了滿目瘡痍的珍珠港之後,沒有把自己的接任儀式放在戰列艦上,更沒有放在航空母艦上,而是把一個堂堂太平洋艦隊司令的接任儀式放在了一艘潛艇上。當然客觀上說,一方麵是因為戰列艦基本上都被擊沉、擊傷了;從另一個方麵來看,也反映出這個時候美國海軍唯一能夠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發起反擊的有力武器就是隱蔽在水下的潛艇。
1941年5月,查爾斯?洛克伍德被任命為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這位潛艇艇長出身的將軍根據日本艦船的活動規律,果斷打破潛艇作戰慣例,下令各潛艇可以相對獨立作戰,允許先向敵艦攻擊後再向他報告,這一靈活戰術很快取得了成效。1943年,美軍潛艇共進行了1 000餘次襲擊,發射了4 000多枚魚雷,擊沉300多艘日軍艦船,共計180萬噸。而日本當年隻建造了80萬噸的新船,美國的襲擊致使日本的船舶總噸位一下子減少了10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