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大國航母·第二部(增訂版)》(10)(3 / 3)

隨著太平洋戰線的不斷拉長,日本海軍越來越力不從心。1944年初,美國在太平洋部署了120多艘潛艇,基本上掌握了戰場主動權。除了襲擊戰艦,美軍還不斷出動潛艇攻擊日軍的運輸貨船,逐漸切斷了日軍的“糧草”供應。美國海軍的潛艇充分利用了當時日本海軍還沒有像英國海軍那樣規範地對民用運輸船隊進行護航的弱點,在日本的海外戰略航線上主動出擊。

日本是一個“兩頭在外”的國家,它所有的能源包括原材料都要從海外進口,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要向海外出口。這種“兩頭在外”的局勢成為了它最大的軟肋。美國海軍的潛艇在太平洋航線上出擊,相當於在某種程度上死死地扼住了日本的脖子。

美國潛艇有效地封鎖了日本的物資補給,日本不得不大量動用“家底”。為了緩解軍工生產所需各種金屬的短缺狀況,日本國內發起了緊鑼密鼓的金屬征集活動。婦女們被要求獻出家中做飯的金屬炊具,一個家庭隻被允許留下一口鍋、一隻桶。公園和火車站裏的鐵製凳子被全部收走,甚至連東京靖國神社的青銅大門都被拆散運到一家兵工廠。由於燃料和零件短缺,公共汽車無法開動,人們絞盡腦汁尋找可以替代汽油的燃料,於是街道上出現了冒著黑煙的燒木炭的汽車。任何一項與生產和填飽肚子無關的消費都被認為是可恥的。

口紅、胭脂等化妝品全都遭到禁止。政府限定理發師給每位顧客燙的發卷不得超過3個。為防止誤會,一家理發店門前的告示牌上寫道:“請天生自來卷的女性不要從這裏經過。”盡管如此,不斷增長的軍用需求就像一張深不見底的大口,吞吸著日本國民賴以生存的有限資源。

日本從海外各個占領區進口的能源、原材料,逐漸陷入枯竭狀態,這直接導致了日本國內軍工生產能力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導致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巨大損失無法得到有效彌補,從而間接地促進了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到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有著慘痛的教訓。它知道隱蔽在水下的潛艇,對一個國家,特別是像自己這種“兩頭在外”、資源貧乏的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正是麵對著這種巨大的威脅,日本現在的海上自衛隊,才提出要具備護航1 000海裏海外航線的作戰使命和作戰要求。

作為未來“十九艦隊”的核心,“日向”級已經下水服役兩艘,首艦181艦是“日向”號,二號艦182艦是“伊勢”號。

美國的短距起降作戰飛機,也就是美國給海軍陸戰隊研製的F-35B型短距起降作戰飛機,完全可以在“日向”級,即所謂的直升機驅逐艦上起降,而且不用彈射器,用滑躍起飛的方式就可以在“日向”級上起降。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現在已經達到19 000噸級排水量的“日向”號,在戰前或者臨戰的時候,可以根據需要在一兩個月的短時間內,對艦首進行簡單的改裝,裝上一個滑躍甲板,搖身一變就可以成為一艘名副其實的可搭載F-35B短距起降飛機的航空母艦。

藏頭掩麵、打擦邊球,麵對重重阻力,戰後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為何總是不斷地冒出要造航母的念頭?日本這種急迫的心情與當年的戰敗有著極大關係。

日本海軍奇襲珍珠港取得了輝煌戰果,然而他們卻疏漏了一個重要的細節。本該停泊在珍珠港的3艘美軍航母恰好出海了,它們逃過了這一劫,成為日後美國海軍發起反擊的重要依靠。美國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臨危受命,利用美國航母的速度優勢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了一場場航母大戰。

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前身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跟美國海軍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人類戰爭史、海戰史上,以航空母艦編隊為核心的海空大戰。在太平洋戰爭中美日雙方使用的戰術幾乎都圍繞航母展開,航母部署地點、能投入的艦載機數量成了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

1942年5月,在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珊瑚海,美日航母展開了第一次大規模交鋒。美軍此役的目的是阻止日軍在新幾內亞南部取得軍事據點。

美軍擊沉了日軍排水量12 000噸的輕型航母“祥鳳”號,但卻損失了排水量達33 000噸的大型航母“列克星敦”號。

一個月後,一場更大規模的航母大戰在中途島爆發。憑借準確的情報和先進的戰術,美軍在中途島一戰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這次交戰中,日本戰機和潛艇擊沉了美軍“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但美軍俯衝轟炸機擊沉了日軍4艘航空母艦。在隨後的東所羅門群島海戰中,美軍的新一代多功能作戰飛機投入了戰鬥,日本的海軍飛行員遭到了致命打擊。

最重要的是,“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出現徹底扭轉了整個太平洋戰區的局勢。“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比“約克城”級規模更大,可以搭載80多架作戰飛機。舷外支架的使用能夠節省甲板空間,增加航空兵力量。

美國各軍工廠開足馬力,截至戰爭結束,美國共有15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投入使用,另有近80艘利用巡洋艦或商船改裝的輕型航空母艦,在兩棲登陸作戰和護航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具備超強生產能力,能夠迅速補充各種艦船的美國最終打破了日本的海上優勢。

太平洋戰爭見證了航空母艦的巨大威力,從此,它取代戰列艦成為新一代海洋霸主。

日本之欲望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一方,現在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恐怕對當年那支擁有十幾艘,甚至幾十艘航空母艦的強大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始終具有揮之不去的留戀之情。

日本是一個危機感非常強的國家。如果說海上自衛隊的“日向”級,也就是16DDH,還隻是讓人隱隱感覺到日本走向遠洋的野心的話,那它的下一代直升機驅逐艦22DDH,就讓人感覺更加深刻了。

就在世界各國對日本所謂的直升機驅逐艦“日向”號和“伊勢”號議論紛紛並且表示懷疑之際,日本很快又有了新動作。2009年12月,日本政府從年度預算中撥出1 200億日元,準備用於建造又一艘所謂的新型直升機驅逐艦。

DDH是直升機驅逐艦的縮寫,編號為16DDH的“日向”號,定型於2004年,也就是日本平成十六年;新一代驅逐艦定型於2010年,也就是於平成二十二年正式開工建造,編號為22DDH。新的22DDH艦長248米,寬38米,排水量超過24 000噸,這使它幾乎比16DDH的尺寸大了50%,如此龐大的身軀可與“二戰”期間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相比,以至於很難再用“驅逐艦”來稱呼這艘艦艇了。

從16DDH到22DDH,日本海上自衛隊這條遠洋之路,究竟將走向何方?通過下麵一張兩視圖來一探究竟。

圖中展示的就是代號為16DDH的“日向”級,以及在2010年也就是平成二十二年立項開工建造的22DDH。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兩個細節:

一個細節是“日向”級的首艦,在其艦首部署著一個“密集陣”艦炮,艦炮實際上會影響飛機,尤其是固定翼作戰飛機在這個地方的起降。換言之,不去掉這個東西,不進行改裝,F-35B就無法進行起降。但從圖中可以看到,22DDH的艦首已經是完全空出來的全通甲板了。這意味著什麼?

另外一個細節是16DDH,也就是“日向”級,它的兩部升降機分別部署在飛行甲板的前中部和後中部,這是兩個巨型的升降機;而這兩個升降機到了22DDH,就是它的下一級替代艦的時候,已經被挪到了艦體右舷艦島的後部。換言之,把整個甲板的主甲板部分全部讓出來了。這一舉措的目的何在?顯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起降直升機的需求。

從15?000噸的“大隅”級,到19?000噸的“日向”級,再到25?000噸級的22DDH,我們看到了日本海上自衛隊一步一個腳印,堅定走向遠洋的決心。22DDH已成為20?000噸級的搭載F-35B垂直起降、短距起降固定翼作戰飛機的重型載機作戰艦艇。如果說,以前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是除掉了航空母艦,除掉了攻擊型核潛艇的縮小版美國海軍艦隊,那麼現在看到的,或者說未來即將呈現在麵前的,以22DDH為核心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十九艦隊”,就不僅可以傲視東亞地區,甚至在全球也是一支強大的常規反潛作戰部隊。這一切會合在一起,未來將看到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1 000海裏,也就是將近2 000公裏的遠洋作戰能力。

盡管日本在戰後初期重建航母的努力接連遭遇了失敗,但日本國內企圖重圓航母舊夢的勢力卻並沒有死心。以日本海上自衛隊部分軍官為核心的一部分右翼分子,多年來一直在推動航母計劃。1998年,日本終於擁有了“準航母”——“大隅”級兩棲運輸艦,邁出了重圓航母舊夢的關鍵一步。幾十年來日本航母計劃的起伏,反映出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乃至軍事大國地位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