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人散(1 / 3)

史迪威在華演出的悲劇落幕了,但書中參加角逐的大小角色的戲還在繼續著。令人感慨的是羅斯福、丘吉爾等人也伴隨著這出悲劇的落幕走向了人生的低穀,這又應了中國一句古話:“曲終人散。”作為全書的尾聲,很有必要向讀者作一簡介:

羅斯福總統下令召回史迪威不久,遂參加競選,到處遊說,並於十一月七日戰勝共和黨候選人杜威,第四次榮登總統寶座。翌年二月四日至十一日他帶病參加雅爾塔會議,與斯大林、丘吉爾共同簽署有名的《雅爾塔協定》,回國以後收到了攻占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喜報,接著,他又於三月九日親自命令美軍B—29型飛機大舉轟炸日本東京。正當美軍全力實施衝繩島登陸作戰之際,他於四月十二日在佐治亞溫泉因腦溢血去世,終年六十三歲。遺職由副總統杜魯門接任。

羅斯福實質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盟軍第一總指揮,但他既未等到希特勒滅亡的喜訊,也沒聽見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廣播,作為一代偉人,留下了人生的一大遺憾。

羅斯福總統逝世之後,作為他親密朋友的丘吉爾首相感到“身上仿佛受了一次打擊”。他的第一個衝動是前往華盛頓參加葬禮,除表示對死者的哀悼之外,還希望“同羅斯福的繼承者談上幾天”。但是,丘吉爾首相被勸說在戰爭緊要時刻必須留在倫敦。

蘇聯於四月十六日在東線開始對德國發動攻勢,九天後將柏林包圍,與此同時,西線盟軍迫使德軍司令在四月二十九日同意無條件投降。墨索裏尼和他的情婦被意大利遊擊隊逮捕槍斃,希特勒於四月三十日和情人愛娃.布勞恩結婚後一同自殺。五月七日,德國參謀總長約德爾大將簽字無條件投降。至此,歐洲戰場宣布結束戰爭。丘吉爾作為首相享受了慶祝歐洲勝利的喜悅。

對於英國來說,亞洲的新加坡、香港、緬甸是至關重要的。而對丘吉爾首相而言,這些地方更是在他手中丟給日本的。因此,打敗日本,從日本手中收複這些失地遂成了丘吉爾首相至高的使命。但是,在當時英國已經開始的大選中,丘吉爾竟然意外地大敗給工黨領袖艾德禮。七月二十六日,丘吉爾向英王遞交辭呈,同日,艾德禮入主唐寧街組閣。因此,不僅簽署《波茨坦公告》的榮譽落在艾德禮身上,從日本人的手中收複亞洲的失地也與丘吉爾無緣了。這對丘吉爾而言,隻能借用中國的兩句詩來形容了: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蔣介石在亞洲戰場上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他不僅成功地排擠了史迪威,還等到了日本最後的投降。更為重要的是,他借用史迪威在華期間為他訓練的美式裝備的軍隊,和毛澤東領導的“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爭天下——發動了第三次全麵內戰。古語說得好:“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曆經三年的較量,蔣介石終於全軍潰敗,退守台灣。而毛澤東在祖國大陸升起了五星紅旗,締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就在抗戰勝利結束不久,史迪威將軍的“後台老板”馬歇爾將軍奉命使華,調停國共兩黨的紛爭,企盼在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上實現和平。他不了解中國的現實和國情,更不了解蔣介石和毛澤東這兩個老對手的個性以及不同的治國之道,所謂“調停”終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可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立的殊勳,以及他在亞洲戰場——尤其是中國戰區所起的曆史作用,讀者已從拙作中有所了解。

再說拙作的主人翁——史迪威,他動身飛回美國的時候,恰是總統競選進入了最後一周。因此,羅斯福采取特別措施,既不公布史迪威被召回的消息,也不讓新聞界與他接觸。然而或許是上帝有意開羅斯福的玩笑,也或許是怨氣所致,史迪威的支持者——布魯斯.阿特金森預先寫好的新聞稿逃過檢查,刊登在十月三十一日的《紐約時報》上,這篇盡情詆毀蔣介石和挖苦羅斯福的文章猶如千裏長堤上的蟻穴,在美國上下引起軒然大波。接著,“每個仍在,或者曾在中緬印戰區工作過的記者都奮筆疾書,把他們多年來不被允許寫的東西全部訴諸筆墨。一時新的報道、社論、專題文章和電台評論鋪天蓋地”,被時人稱為“大幻想的爆炸”、“大掃中國垃圾之日”。為什麼政府沒有把這件事告訴美國公眾呢?這成了美國的輿論中心。

為此,羅斯福不得不舉行記者招待會。據說,他在會上顯得比任何時候都和藹。他說:“這完全是由於性格不合的緣故”,“這不涉及到政治,甚至未涉及到中國的政治。這與戰略,與政策,與租借物資……與‘所謂的共產黨’都沒有關係”,這完全是個“性格問題”。

史迪威就是在這種氛圍中降落在久別的故土——美國的。前來迎接他的隻有妻子威妮弗雷德.A.史迪威。他緊緊地擁抱妻子,許久許久沒有說出一句話來。接著,他們夫婦驅車前往軍官俱樂部,並被告知:“形勢是極具爆炸性的,對任何人什麼都不要說,也不要去見任何人。”但是,他卻執拗地認為:“馬歇爾將軍應該見我一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