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解開曆史世界戰爭懸案之謎(1 / 3)

《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4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4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4,\"start_container_index\":4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9},\"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4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4,\"start_container_index\":4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9},\"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4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7,\"start_container_index\":4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2},\"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2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3,\"start_container_index\":23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7},\"quote_content\":\"《荷馬史詩》reference_book_ids\":[6998078842367642631]}],\"3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9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39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伊利亞特》reference_book_ids\":[702550287178952192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亞述國王征戰秘中

在亞述國王提革拉·帕拉薩為自己的戰爭武功所修建的勝利紀念碑上,刻有下列文字:

“朕躬向若輩五王所率二萬眾戰……而大破之……虜血如泉,流山瀉穀。由是悉斬虜首,聚置虜諸城之前,如囤穀焉……爰焚諸城,毀之悉盡……”真是一場殘忍的屠殺,血流成河,被殺的人堆積起來像是囤積的穀米堆。不過,描寫這種殘酷的殺戮情景,似乎僅僅隻是為了記錄這位國王征服亞述北方安納托利亞王國戰爭的重大勝利而已。提革拉·帕拉薩的勝利紀念碑成了後世亞述國王效仿的對象,曆代國王在重大的戰爭勝利之後,都要樹立這樣一塊紀念碑,今天看來,這些碑銘上都充滿了亞述國王恐怖暴行的血腥記錄。

據說,從公元8世紀起,亞述國王每年發動一場新的戰役已經成為了國家的慣例。為什麼亞述國王們這麼喜愛戰爭呢?

隻要一翻開亞述王國的曆史,目及之處全是國王們不斷地對外擴張和征戰的記載,讓我們隨便舉幾個看看:

公元前722年,薩爾貢二世即位為王。薩爾貢二世原是一名因戰功顯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級軍官。在他統治時期,亞述軍隊打敗了以色列、埃及,鎮壓了埃及支持的敘利亞和腓尼基等地的起義。薩爾貢二世使亞述帝國進入了鼎盛時期。

辛那赫裏布是薩爾貢二世的長子,他在位時力圖擴大先父的戰果。據史載,他的輝煌戰果包括占領89座城鎮、820個鄉村,俘獲7200匹馬、111萬頭驢、8萬頭牛、80萬隻羊以及208萬名俘虜。

在亞述王伊薩爾哈東期間,亞述帝國達到其頂峰。公元前671年,伊薩爾哈東遠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使亞述成為地跨西亞、北非,版圖幾乎囊括整個西方文明世界。

這些記載不外乎於攻占了哪些地盤,如何擴大了帝國版圖,有多少煊赫的戰果之類。

有人說,亞述人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戰爭的藝術。考古發現,亞述時代留下的浮雕作品,幾乎全是與軍事有關。也許在亞述人的觀念中,國家和軍事幾乎是個同義詞,或者說,國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戰爭機器,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進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首要任務,另外,亞述人還把這種戰爭看作是“神”的旨意和“神聖”的事業。

公元前8世紀後,鐵器的普遍使用成了亞述國王對外實行軍事擴張的重要手段。鐵製武器的使用使亞述人的擴張幾乎具有戰無不勝的威力。在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王宮的一個武器庫裏,就發現了近兩百噸的鐵製武器,有鐵劍、弓箭、撞牆錘、戰車、盾牌、盔甲等。統治者把國家建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機器,常備軍的規模大大超過了近東任何其他民族。其軍隊包括戰車兵、騎兵、重裝和輕裝步兵、攻城部隊、輜重隊,甚至還包括工兵,是一個具有嚴密組織和高度協調能力的作戰機構。作戰時,根據戰鬥對象的不同,可以隨時將這些兵種合理編組,發揮各自的威力。亞述人還習慣用急行軍來爭取時間、搶速度,懂得使用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

曆史上公認的最早的騎兵也是出現在亞述王國,當時的騎兵大多是采用弓箭作為主要武器,戰術也以騷擾誘敵、攻擊側翼為主,給主力部隊提供有利的輔助。

經過幾代亞述軍隊的征戰,亞述逐漸摸索出來一套頗有講究的戰法。先是選擇攻城目標,一旦選中,就會立即切斷城市供給,把敵人圍困成“甕中之鱉”後,就開始正式的攻城了。攻城時先使用特製的撞牆錘,然後通過投擲器向城頭的敵人猛烈射擊。如果發生短兵相接,亞述士兵也早有準備。士兵們配備有皮製鎧甲、盾牌、長矛、彈弓、戰斧、重頭棍棒、劍和匕首等,每一個作戰單位由50名士兵組成,由一名首領指揮,射手隊有手持盾牌和長矛的士兵保護。

攻占城池之後,亞述士兵人城開始殘酷的屠城行動。大多戰俘和市民被殘忍地屠殺,城市內到處是屍體,血流成河。有人稱亞述人為恐怖主義的始作俑者,因為亞述將士功勞的大小,往往以所斬敵人首級的多少為標準,對敵方高級將領的處置更為殘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斷手斷腳的、有五馬分屍的、還有剝皮剮肉的,令人觸目驚心,而且,這些酷刑的記載並不是駭人聽聞的傳說,而是亞述國王戰功紀念碑上的記載。在亞述人看來,這些都並非是殘暴行徑,而是武力的炫耀和張揚,是忠實符合戰神的意願。戰爭結束,亞述軍隊返回首都時,還要舉行盛大的勝利遊行,向戰神阿舒爾報告勝利的消息。

亞述國為什麼會成為這樣一個崇尚武力的民族,國王們為什麼竟然殘酷地以戰爭為樂?

有人認為亞述作為一支出色的尚武民族,他們在種族上其實並不具有不同於其他的民族的特性,而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特殊的地理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大力發揚武力。他們的國土資源有限,又長期處於強釀環伺的生存掙紮環境之中,於是周圍敵對民族的虎視眈眈,造就了他們好戰的習性和侵略的野心。

也有人從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亞述國王崇尚武力,取殺戮為樂,是源自亞述對鄰邦巴比倫的文化自卑心理,因為亞述王國的文字、文學乃至宗教、經濟、法律各方麵的製度和理念,通通都是從巴比倫那裏搬過來的。

不過,這些僅僅是猜測。

波斯國王薛西斯

鼎鼎大名的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那部膾炙人口的《曆史》中這樣描寫波斯帝國的薛斯國王:“當國王看到他的水師遮沒了整個海列斯彭特,而海濱及阿比多斯的平原全都擠滿了人的時候,他起初表示他自己是幸福的,但隨後他哭泣起來。薛西斯的叔父看情緒變化如此迅速與極端,便問他:‘國王,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和你剛才的所作所為怎麼有這樣大的差別呀!你剛剛說你自己是幸福的,可是轉眼之間你哭起來了。’他回答:‘你看這裏的人們,盡管人數是這樣的多,卻沒有一個能夠活到100歲。想到一個人的全部生涯理如此短促,因此我心中起了憐憫之情。’”

如此感性的一個國王!不知是曆史學家的杜撰還是國王留給了我們一些真性情。

很奇怪,這是曆史上真實的薛西斯大帝嗎?

薛西斯是波斯帝國“大流士”王的兒子,在父親戰死於沙場之後,薛西斯於公元前486年即位,一直到公元前465年,在位時間近20年。他的希臘文名字是“薛西斯”一世。這名字的意思是“王族英雄”的意思。

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位薛西斯大帝就是現在舊約《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

亞哈隨魯是不是真的曆史人物,曾引起過不少爭辯,聖經說他是統管127省之王,但曆史文獻中好像沒有他的名字。直到近代,那些古物發掘者和研究古代那些奇怪的語言的專家們才把這個謎團揭開。

原來波斯碑文中的薛西斯,即是舊約中的亞哈隨魯王,薛西斯是亞哈隨魯的希臘文拚法。

波斯君主所使用的金匕首宗教故事中保留了許多關於亞哈隨魯王的事情。如關於他的“大擺盛宴”。據說亞哈隨魯王在位的第3年——也就是公元前483年,國王向全國各地各階層的那些重要人物發出了一份宴會邀請,可能是為了炫耀國勢,以強化他的統治權威、威懾那些圖謀反叛者。王宮盛宴時間據說長達“6個月”,很難想象這“6個月”是怎麼個吃法,看來隻能是個謎了。

與薛西斯大帝更多聯係在一起的就是波斯和希臘之間的那些著名戰役了。

薛西斯繼承了父親大流土的遺誌,在登基即位之後,重新發動了攻打希臘的戰爭。希臘人為抗擊波斯再次人侵,一向喜歡內部爭鬥的希臘各城邦組織了從未有過的聯合行動,於公元前481年結成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有30多個城邦參加的軍事同盟,共推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為盟主,組建了希臘聯軍,麵對波斯人的進攻毫不畏懼。

薛西斯率領約10萬大軍橫掃了希臘北部,來到了大軍南下的惟一信道溫泉關。溫泉關麵海靠山,山勢險峻,道路狹窄,易守難攻,但令薛西斯十分奇怪的是,把守關隘的隻有幾千名希臘士兵。薛西斯懷疑希臘人有埋伏,於是按兵不動,派人去打探消息,當聽到回來的探子的報告,薛西斯臉上露出了笑容。

原來,此時正是希臘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間。而在希臘,奧林匹克是高地一切的大事,運動會期間是禁止打仗的,因此此時的溫泉關守兵並沒有多少人,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親率本國精兵300人,加上來自伯羅奔尼撒半島的4000人據守此關。雙方在溫泉關一帶展開了鬥智鬥勇的對抗。

戰事之初,薛西斯一世好整以暇,等待希臘人在波斯軍隊的大軍壓境之下棄城投降,但是守城的是勇猛的斯巴達人,根本不理會波斯人這一套。薛西斯無奈之下,發動了強攻,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斯巴達人極為善戰,溫泉關紋絲不動。正當薛西斯愁眉不展之時,當地一希臘人指給他通往溫泉關背後的一條小路。這下,固若金湯的溫泉關被撕開了一個小口。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下令讓4000伯羅奔尼撒半島軍撤出了戰場,親自率領300名善戰的斯巴達士兵誓死保衛溫泉關。最後,薛西斯如願以償拿下了溫泉關,但波斯軍隊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王薛西斯的兩個兄弟都在戰爭中喪生。

大約在溫泉關之戰的同時,波斯和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灣發生了著名的薩拉米海戰,但在這次海戰中,希臘人用計擊敗了波斯人的士兵,薛西斯率領波斯軍隊敗歸希臘。自此就結束了波斯對希臘一直以來的征伐行動。公元前465年,薛西斯遇刺身亡,可能是宮廷嘩變,但現在還沒有更多的材料來證明,隻能給後人留下一個曆史之謎了。

關於薛西斯還有許多有趣的事,如他曾下令建橋橫跨哈勒斯波海,建成後因風浪而倒塌,他令人鞭海300下,並擲一腳鏈於海中,又把建橋之人斬頭。又如,呂底亞人曾經送給薛西斯550萬磅黃金,要他出兵相助,他一時豪興大發,不但不收,反而另送大禮回敬。為滿足其淫欲,薛西斯還曾下重賞,給那些能發明新玩意之人。薛西斯大帝還曾開鑿一條叫作依斯瑪斯的運河,讓他抵達“海上浮宮”時可以借道……

這些“零碎”的事情,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的很詳細了,看來,真實的薛西斯隻能消失在這些曆史的碎片之中了。

米提亞王國

要說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自然是米提亞了。

米提亞是西亞古國,就在今天的伊朗西部和阿塞拜疆東部地區一帶。

米提亞人原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後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米提亞之名最早見於公元前843年亞述帝國一個國王的文書,文書裏宣揚了這位國王的威嚴和武功,稱有27個部落首領向他屈服,其中就有米提亞人,可見公元前8世紀前的米提亞人已經有了自己的居住領地,形成了一個群居的部落。

後來,米提亞人在一個叫黑克瑪塔納的地方建都,據記載這是一個四方交彙的山穀,風景美麗怡人,又有雪山消融的水流可供灌溉。

米提亞王國大概於公元前8世紀建立,統一了今天伊朗地區的各個部落。王國的創立者名叫戴奧凱斯,本來是某個部落的首領,但他看到米提亞人互相爭鬥,內亂不斷,於是立誓統一米提亞,經過多年的準備和精心的謀劃,戴奧凱斯並沒有發動多少戰爭就贏得了各部落首領的一致認同,順利登上了國王寶座。

登基之後,戴奧凱斯命米提亞人為他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城池,據說光城牆就有7圈,根據不同的顏色依次裝飾,最裏麵一圈用黃金包裹。戴奧凱斯當國王之後,強化了王室的權威,規定任何人都不能直接麵見國王,必須通過層層的通報;在國王麵前,任何人都要保持嚴肅和尊敬,不得隨意嬉笑。通過這些規定的強化,國王的權威和無上的地位就慢慢確立起來了。米提亞人逐漸告別了過去那種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戴奧凱斯去世之後,他的子嗣們開始發動擴張米提亞土地的戰爭,先是把當時還十分弱小的波斯人收作自己的子民,然後開始對當時強大的亞述帝國的征伐。但是,很不幸,由於和米提亞人結盟的西徐亞人臨陣倒戈,對亞述的戰事失利了。吸取了這樣的教訓,米提亞人開始了軍事改革,苦練“內功”,強化軍事組織,將軍隊的兵種細分,出現了專門的弓箭兵、長矛兵等兵種,效仿西徐亞人靈活機動的作戰特點,加強了可快速出擊和轉移的騎兵部隊的實力。

不久,米提亞人等到了機會,乘著亞述帝國發生內戰之際,米提亞人與巴比倫人結盟,消滅了以殘暴和強大稱雄於西亞的亞述帝國,報了一箭之仇。

為了和巴比倫人結盟,米提亞國王將自己的公主送給巴比倫未來的國王尼布甲尼撒做王妃,著名的“空中花園”就是已經當上國王的尼布甲尼撒為了博自己的米提亞愛妻一笑而建造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古代西亞新巴比倫王國最著名的國王,一說到他,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巴比倫之囚”和“空中花園”的故事。

攻占亞述首都尼尼微之後,米提亞和巴比倫瓜分了亞述的領土,米提亞占有了今天伊朗的大部分。米提亞國王並不滿足,繼續向西攻打呂底亞王國,但受到呂底亞王國的頑強抵抗。兩國在哈裏斯河一帶展開激烈的戰鬥,接連5年也沒有決出勝負。這一時候,發生了著名的“日食”故事。

有一個叫泰勒斯的人說上天反對人世的戰爭,如果兩國不停止戰爭,上天就會“發怒”。雙方激戰正酣,哪裏顧得上聽這麼個人在那裏“胡說”。就在公元前585年的5月28日這一天,當兩國的將士們短兵相接時,天空突然變得漆黑一片,白晝頓時變成黑夜,什麼東西也看不見,交戰雙方都被這從沒見過的“上天的憤怒”嚇壞了,驚恐萬分之際,雙方國王立即宣布結束戰爭,停戰和好,後來兩國還互通婚姻,關係變得很密切。

但米提亞王國沒有存在太長的時間,到公元前550年時,米提亞人被居魯士率領的波斯人打敗。

波斯帝國的創立者居魯士大帝和米提亞王國有許多不得不說的故事。

居魯士大帝雖然是波斯帝國的創立者,但他於公元前6世紀初出生在伊朗西南的波西斯省、米提亞國王的一個直屬地方諸侯家庭。該地區在當時是米提亞帝國的一個省。

有個關於居魯士的有趣傳說,說居魯士是米提亞國王阿斯戴吉斯的孫子。在居魯士出生之前,阿斯戴吉斯國王做了一個可怕的夢,夢中國王被自己未來的孫子給殺死了。第二天一醒來,國王就下令說,自己的孫子一出生就把他殺掉,並把這事交代給一個手下。這名手下害怕殺死小孩之後,未來的王妃會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自身恐怕難保,於是在孩子出生後,就把孩子交給一對牧羊人夫婦,企圖借刀殺人。但是兩位善良的貧民不忍心殺死孩子,設法保護了這個孩子並將他撫養成人。當孩子長大後,真的推翻了國王阿斯戴吉斯的國家,這個孩子就是後來著名的居魯士大帝。

居魯士大帝(約公元前559—530年在位)是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

他所創建的國家疆域遼闊,從愛琴海到印度河,從尼羅河到高加索。在銘文中,他驕傲地說:“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

希臘作家色諾芬還描述了居魯士與自己的祖父、米提亞國王阿斯戴吉斯首次會麵:“他隨後注意到他祖父的眼睛下麵畫著眉筆道,臉上塗著胭脂,頭上戴著假發。這些都是常見的米提亞時尚。”居魯士的波斯帝國後來取代了自己祖父的米提亞王國,他的帝國也沿用了米提亞人的許多風俗習慣。

其實波斯和米提亞兩個民族在血緣和語言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之後,還保留了許多米提亞王國的法律和製度,居魯士對米提亞人的戰爭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殊死戰鬥,而更像是改朝換代。由於這樣的“親近”關係,米提亞王室中的一個幫派還對他采取了合作態度。

對於這個王國,人們現在了解得還是非常少,隻有巴比倫發現的“楔形文字”中有一些記載,幾年前才剛剛發現了的米提亞王國的王都黑克瑪塔納古城遺址。

這個大約3000年前的王都遺址,密集的房舍、小小的街道,都設計得十分周密。這座古城當初湮滅的原因還不可知,是兵禍?火災?地震?這些都不無可能,但僅僅是猜測。

考古學家認為,米提亞王都並非是以突然方式湮滅,而是一個慢慢的曆史過程。從波斯帝國時代到亞曆山大時代再到伊斯蘭時代都有大地的子民在這塊土地上生長和棲息過,世代積累,很難從那些複雜糾纏的地層麵貌中看出曆史的“真相”來。

沙普爾二世迫害基督徒

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的沙普爾二世(公元309—379年在位)於君士坦丁去世那一年登上王位,他是霍爾木茲的兒子,納爾塞斯的孫子。

沙普爾二世以兩件事聞名於世:

第一件,實為命運捉弄,他登位的日期早於他出生的日期。當初,霍爾木茲去世時,他的妻子正在妊娠期中,由於腹中孩兒的性別難以確定,以及能否順利生產,圍繞繼承人問題,不免在整個薩珊家族中引起騷動。當時的諸親王中就有以此為借口,兵戎相加,要求獲得繼承權的。

但發生內戰的威脅終於由於祭司的出麵,而消弭於無跡。

當時伊朗上下流行拜火教,薩珊王朝的一切決議都要事先聽命拜火教祭司的意見。

此事當然也不例外。祭司經過一陣奇怪的儀式後,肯定霍爾木茲的遺孀必將順當產下一男孩。屈從於這種迷信的預言,於是波斯人便毫不遲疑地準備為他舉行加冕典禮:

在皇宮正廳的中央放著一張皇帝的禦床,王後莊嚴地躺在上麵;一頂王冠放在可能掩蓋著未來的國王的繼承人頭部的地方。俯伏在地上的波斯總督們虔誠地對他們看不見的無知覺的君主表示崇敬。

這段文字出自於曾參加這次大典的一名拜火教教徒之手。

此後,沙普爾二世果真順利出生,並在波斯後宮中接受了與外界隔絕的“柔順教育”。

當時薩珊王朝實力雖強,但不斷會遭遇到阿拉伯人的偷襲。沙普爾二世8歲那一年,一個叫泰爾的阿拉伯人,又率領他的部族來騷擾,他們攻進了國都,並擄走了先皇的一個妹妹。

公主被擄,王室的尊嚴受到嚴重損害。自此,沙普爾二世意識到,國家必須強大。他發奮圖強,拚命鍛煉自己,僅僅幾年,他便像換了一個人,打垮了那個叫泰爾的阿拉伯人率領的部隊,為自己贏得了“民族捍衛者”的聲譽。

沙普爾二世第二件有名的事情就是鎮壓基督教徒。

英國學者阿諾德·湯因比在他的《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曾提到:“薩珊皇帝沙普爾二世於339~340年開始了對本國基督教徒的迫害。在他去世以前,這種迫害始終未停。”這恐怕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取締基督教事件。究其原因,必須從沙普爾二世當時的國情去探討。

沙普爾二世的祖先曾做過拜火教的一名祭司。後來取得政權後,將拜火教定為薩珊王朝的“國教”。自此,朝廷上下沒有不信拜火教的。

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日益壯大,以及不斷征伐,基督教開始進入伊朗高原。至沙普爾二世當政,僅僅80年間,基督徒就幾乎占了當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基督教的目標是要代替拜火教,成為薩珊王朝的“國教”,或者說,基督教要控製整個伊朗高原。

因此,境內不時發生兩教之間的衝突事件。

但引起沙普爾二世特別注意的,還是公元312年後。公元312年,當時羅馬帝國忽然宣布將基督教當作“國教”,這使得伊朗境內信奉基督教的波斯帝國的臣民,被看作是一支羅馬人的“第五縱隊”。在薩珊王朝的起家之地,基督教徒隻是一些散居居民,可是,他們的人數卻越來越多,在約維安於363年割讓給沙普爾二世的尼西比斯和5個亞美尼亞邊界省份時,當地居民則幾乎全部都是基督教徒。

基於這些原因,沙普爾二世於公元339年開始了對本國基督教徒的迫害:大批的基督教徒被殺,許多基督教堂被毀,數以千計的基督教聖物被焚燒……全國上下陷入一片恐惶之中。

截至沙普爾二世去世,這種迫害始終未能停止。

巴耶塞特一世

公元1389年6月15日,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平原。一位塞爾維亞貴族青年設計行刺了奧斯曼的穆拉德一世,穆拉德一世被擊中要害部位,傷勢過重,不幸死去。

穆拉德一世的兒子巴耶塞特在這非常時機接替了父親的位置。

戰鬥在繼續,巴耶塞特親自披掛戰袍,和敵人英勇拚殺,無論戰士還是將軍都目睹了這位年輕君主的勇敢和果決,幾場拚殺下來,威風凜凜的巴耶塞特被部下送了一個“雷霆”君主的外號。由於“雷霆”君主巴耶塞特的精心指揮,戰士們大受鼓舞,奧斯曼軍隊像換了新鮮血液那樣,令對手感到膽寒無比,最終,戰鬥以奧斯曼的大勝而告終,塞爾維亞人被迫承認了他們的失敗,不但賠償巨額的戰爭損失費用,而且還要為奧斯曼人提供一支5000人的部隊,以供那位“雷霆”君主巴耶塞特一世的驅使。

巴耶塞特(大約1354年–1403年),穆拉德一世之子,奧斯曼帝國的國王,執政時期(1389~1402年)

在巴耶塞特一世即位當年的10月,為了鞏固剛剛獲得的權力,巴耶塞特一世下令殺死了自己惟一的親兄弟亞庫布,穩定了自己的王位,並使那些可能威脅到他權力的敵人和競爭者感到了一種恐懼,從此再也沒敢去窺伺那個最有權力的位子。

國內的執政環境一旦獲得了相對的穩定之後,巴耶塞特一世立即率軍開始了對外擴張的戰爭。他的軍隊所到之處,所向披靡,無不以勝利而告終。公元1394年,巴耶塞特一世完成了對塞爾維亞的征服,並將保加利亞納入奧斯曼的版圖之下。公元1390年,在小亞細亞一帶,巴耶塞特一世接連吞並了艾登和薩魯漢的突厥異密王國、卡拉曼的土庫曼大異密國、門泰斯和克米安的突厥異密國,兩年之後,又把卡斯塔莫努異密國、卡帕多細亞的托卡特、錫瓦斯和開塞利的原布漢丁異密國相繼囊人手中。公元1396年,在尼科堡戰役中打敗了來自歐洲的十字軍。

巴耶塞特一世的這一係列戰爭真可謂是節節勝利,非常的順手,再往前一步,就可以拿下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了,而且,巴耶塞特一世也就要發動這場對奄奄一息的東羅馬的殲滅戰了,但是,巴耶塞特一世碰到了點麻煩——帖木兒帝國的“跛子”帖木兒。

同奧斯曼一樣,帖木兒也是正處於生長期的帝國,雙方都是鋒芒畢露,躍躍一試。公元1402年的7月,雙方在丘布克一帶擺好了陣勢,決戰似乎一觸即發。戰爭前夕,帖木兒給巴耶塞特一世下了一封挑釁意味很濃的戰書,言辭之間對巴耶塞特一世十分的不敬,是這樣說的:“如今,你麵臨著滅頂之災,最好避開我霹靂一樣的打擊,否則,在被激怒的大象麵前,你不過像一隻撲火的飛蛾!”外號“雷霆”的巴耶塞特一世哪能示弱,很快就反唇相譏:“你的軍團確實龐大,但要想對付我英勇無敵的戰斧,你們韃靼人不過像根草棍,不堪一擊!”

帖木兒帝國的“跛子”國王帖木兒及他的大臣在商討戰術

這樣的情勢,戰爭不可避免,7月20日,決戰開始了。

戰鬥從早打到晚,近100萬人昏天黑地廝殺不已。情況對巴耶塞特一世很不利,雖然他本人作戰十分勇猛,手下的士兵也是不要命的揮刀舞槍,但由於巴耶塞特一世的軍隊是從他所征服的各族中征集的,所以除了塞爾維亞人對他還比較忠實之外,其他像艾登、門泰斯、薩魯漢和克米安等地征集來的突厥人打了一天之後,見戰鬥難分勝負,已經不想給巴耶塞特一世賣命了,加上這些突厥人早就聽說帖木兒的威名,有的害怕,有的欽佩,戰爭的結果隻能是巴耶塞特一世失敗。

不過,不全是這樣,帖木兒在戰術上似乎比巴耶塞特一世略勝一籌,他充分利用了從印度帶來的戰象,奧斯曼人從沒見過這樣的陣勢,所以在戰爭的關鍵時候就有點頂不住了。

巴耶塞特一世最後眼看著自己的軍隊被帖木兒的人馬打得落花流水,隻能率軍撤退,但不幸的是,由於戰馬見了敵人這樣的陣勢,嚇得腿軟跑不動了,追趕而至的帖木兒士兵揀了個大便宜,俘虜了敵人的最高統帥。

被俘的巴耶塞特一世空有一身本事,奈何被關在一個鐵欄杆的籠子裏,盡管“跛子”帖木兒下令要對巴耶塞特一世優厚款待,但巴耶塞特一世總免不了被敵人的士兵們來回取笑,很丟麵子,所以曾經試圖逃跑,但沒有成功,巴耶塞特遭此挫折和屈辱,難以承受,8個月後,最終含恨自殺。

雖然最後死於敵人的手中,但巴耶塞特一世生前在治理國家方麵很有一套,他既號稱“雷霆”,那麼在許多方麵做事頗為果斷堅決。比如,巴耶塞特一世以對待穆斯林的同樣原則,把“蒂瑪”授予了許多非穆斯林的王公貴族們。“蒂瑪”是奧斯曼帝國給予軍人的一種報酬,在奧斯曼帝國的初期,大多數“蒂瑪”的擁有者,不是穆斯林出身的軍人,就是高級軍事首領,而除此之外的他人根本沒有機會去得到這種報酬。但巴耶塞特一世通過改革“蒂瑪”製度,將許多人的命運與帝國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解決了不能用現金支付軍餉等許多實際的問題,“蒂瑪”製度還在地方一級的行政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由於領土的不斷擴展和王權的快速膨脹,巴耶塞特一世的個人生活越來越不像以前那樣樸素節儉,開國的奧斯曼君主的優良傳統漸漸被巴耶塞特一世丟在一邊。像拜占庭帝國的那些君主們一樣,巴耶塞特一世的生活也越來越奢侈講究,並且變得嗜酒和好色,這對尊崇伊斯蘭教的奧斯曼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從巴耶塞特一世為數眾多的兒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君主的後宮生活十分的隨便。

也許在丘布克大戰之前,巴耶塞特一世已經不像當年那個臨危受命,果敢決絕的“雷霆”君主了,多年的帝王生涯耗盡了他的青春和銳氣,不知道,自殺身亡時的巴耶塞特一世做何感想。隻能是個謎了。

偉大的勇士

大衛是《聖經·舊約》裏最引入注目的人物。他才華橫溢,是一位偉大的國王和勇士,成功地完成了以色列各支派統一的大業,創建了第一個猶太國家。但長期以來,他一直被當作傳說人物,直至1993年,隨著地下出土文獻的發現,才證實了他的確實存在。

古以色列國第二代國王。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統一的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多年來猶太人恢複故國故都的期望都以大衛(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愛者’。為中心。大衛生於伯利恒,是耶西最小的兒子。

一般說來,大衛之前猶太人並不是群龍無首,但一直到掃羅王統治之前,所謂的猶太朝廷都還隻是一個三流的小政權,風雨飄搖,前途渺茫。猶太人真正的曆史要從大衛王算起。

依據《聖經》和1993年的出土文獻,我們完全可以窺視得到大衛稱王後的曆史真相。

大衛稱王,是在掃羅死後不久。當初,大衛為了表達自己的哀悼之情,也為了讓國人知道自己的悲切之情,為此還禁食了一段時間,然後才著手接受王位。

繼位之初,大衛問耶和華,應該先做什麼?耶和華指示他到希伯倫山去。在那裏,猶太部落的全體成員接納了他們的新君主,大衛正式行了塗油禮,繼承了掃羅王之位。

大衛在位約40年,他發揮了很強的行政能力,把國家治理得日益強大,越來越繁榮。

在他以前,猶太國疆界不確定,國內又有各種民族雜居,各自擁戴君王。自從大衛當上國王以來,猶太王國就成為擁有確定疆土的國家,統治著從地中海到阿拉伯沙漠之間的狹長土地(現在的巴勒斯坦)。

接著,大衛又把放在示羅的“約櫃”搬到這片國土的中心耶路撒冷。大衛帶領大軍東行去迎接“約櫃”,由祭司把它裝上車,亞比拿達的一個兒子名叫烏撒的駕車。車子陷入一道車轍中,車身一斜,“約櫃”也隨之傾斜,烏撒下意識地伸手去扶“約櫃”,免得它倒下來、叢立刻被擊殺。因為根據古猶太律例,世俗人無權觸摸“約櫃”隻有祭司才可以。大衛率領的迎聖隊伍停止下來,埋葬了烏撒。隊伍繼續前進,安全抵達耶路撒冷,把“約櫃”立在一個新的聖墓裏。從此,耶路撒冷被定為猶太人的首都。不久以後,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在此地修築了漂亮的聖殿與王宮。成為所有自稱是亞伯拉罕後裔的宗教中心。

大衛是優秀的詩人,在戰場上又是傑出的勇士,非利丁人與猶太人打了幾百年的仗,大衛經過數次戰爭,使戰爭停戰,得到和平。大衛更是上帝虔誠的信徒,應當算得上是一位無懈可擊的國王了。

不過,他也有缺點。隨著國王權力的增加,任性的、驕傲自大的性情不知不覺開始抬頭。

有一天的傍晚,大衛在宮殿的屋頂乘涼,看見了一個有傾國之貌的美女,他的心為之完全傾倒,他想娶她為妻子。

經過查問,發現這位名叫拔示巴的美女是部下軍官烏利亞的妻子。大衛為了將美女占為已有,故意把烏利亞派往前線最危險的戰場,並且吩咐他的上司設法讓烏利亞陣亡。可憐的烏利亞終於死在敵人手上。拔示巴也就成了寡婦,不久,大衛娶她為王妃。

大衛以為此事都在秘密中順利進行,心裏暗自慶幸。然而,秘密最後還是泄露了。

有一天,作為先知的拿單冷不防來到王宮,請求會見大衛。大衛把先知請進王宮後,拿單向大衛講起下麵的故事:

“從前,有個地方,有富翁和窮漢相鄰而居。富翁有很多隻羊,窮漢卻隻有一隻小羊。窮漢非常疼愛這隻小羊,簡直拿它當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僅有的一點麵包、牛奶分給它吃;天氣太冷時,還用自己的外套裹住它。後來有一天,富翁家裏來了客人,要設宴款待。本來這件小事隻要從自己羊群中找一隻來殺就可以了;可是,富翁卻不肯這麼做,反倒偷殺隔壁窮漢惟一的小羊來擺在餐桌上。大王啊,你認為如何呢?”

大衛聽了這個故事,怒氣衝衝地說:“那種不要臉的男人,要立刻處死。被偷走小羊的窮漢,要給他四倍的補償。”

先知拿單馬上站起來,尖叫道:“大王啊,你就是那個不要臉的男人。你為了要娶烏利亞的妻子為王妃,就去殺他。耶和華一定會懲罰你和你的家人,他是不會罷休的!”

在猶太人的曆史上,先知的出現有其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些人在猶太人緘默時,代表民族的良知說話。

大衛聽了先知的故事,怕得發抖,衷心慚悔自己的罪過;可是,已經太晚。不久,大衛的幼子害病,盡管大衛連夜不睡地守護,想拚命挽救,兒子仍舊在短短一星期後死掉了。大衛認定自己是殺死愛子的凶手,誠心祈求耶和華的寬恕,發誓要做一世苦行,折磨自己,以求贖罪。

耶和華也許是被大衛的真誠所感動吧。從那時起有一段時間,大衛享受了平安的生活。而且,不久之後,王妃拔示巴為他生下了一個王子,大衛高興極了,為這個王子取名為所羅門,大衛答應王妃拔示巴要讓所羅門做自己的繼承人。

可是這樣一來,前妃的兒子押沙龍和亞多尼雅就憤憤不平了。尤其是押沙龍,從前很得父王的寵愛,一心以為王位一定是自己繼承;因此對這回父親的作法,非常不滿。那些擔心大衛王的勢力過於強大的長老們,也出來支持押沙龍。

押沙龍終於脫離王宮,到希伯侖向父親挑戰。大衛麵對兒子的反叛,內心根本不想跟兒子交戰,於是他拋棄王宮,渡過約旦河去了。

猶太王國分裂為兩部,無法收拾。盡管大衛一心想避免戰爭,他還是不能聽任國家如此下去而不管。願意追隨大衛的人民不停地移居過來,這些人逼迫大衛向押沙龍決戰。何況,在當時大衛這一邊的勢力又遠比押沙龍那一邊占優勢。

戰爭在約旦河東麵的以法蓮森林爆發。大衛在開戰前吩咐指揮官:“無論如何,萬請留意不要殺死王子押沙龍。”

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天,到了暮色蒼茫的時候,押沙龍的部隊終吞被迫撤退了。押沙龍騎著騾子,拚命逃跑。當他穿過大橡樹下麵66時候,頭發被一條粗大的樹枝勾住了。騾子一直往前跑去,把押沙龍留下來吊在樹枝上。結果,大衛的士兵跑過來,用長槍把押沙龍亂刺一氣,刺死後的屍體被丟到樹下的坑裏。士兵們以為一定會得到大衛的重賞,便得意洋洋地向大衛報告經過。可是大衛不但不高興,反倒仰天悲歎道:

“啊,押沙龍,押沙龍,如果死掉的是做爸爸的我,而不是你,那該有多好!”

大衛想到這種結果是自己所犯罪過的報應,是先知拿單的詛咒的兌現,他變得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他開始整天坐在王宮裏的一個黑暗角落,喃喃自語地懷念兒子押沙龍。

最後,大衛拿定主意,由年輕的所羅門接替王位。之後,仁慈的死神結束了大衛的痛苦……自從他違背了摩西傳下來的上帝戒律,他一直得不到安寧,一直到他死後才得到安息。

所羅門當時隻有20歲。

大衛之子叛亂秘事

《聖經》裏有一句很傷感的話:“大衛一天天老去。”其實老去的,不光是大衛的身體,更主要的是他的心。一般認為,大衛開始衰老,是從鎮壓押沙龍的叛亂開始的。

押沙龍是大衛的兒子,兒子為什麼要反叛他的父親呢?

大衛一生多子,在與掃羅王的7年爭鬥中,他的6個妻子給他生了6個兒子,在耶路撒冷時,他又得了11個兒子。在諸多王子中,有一個叫暗嫩的,愛上了同父異母的妹妹他瑪,他瑪是押沙龍的親胞妹。暗嫩以裝病讓他瑪烤餅吃為由,趁機將他瑪強奸了。

押沙龍知道以後,十分憤怒,在設宴招待諸王子的宴會上將暗嫩殺死並畏罪潛逃。大衛既對暗嫩不滿,也氣憤於押沙龍私自殺了暗嫩。

押沙龍遠走異國他鄉,幾年以後,大衛愛子心切,終於在約押將軍的調和下,父子重新和好。但大衛的寬宏大量卻未贏得押沙龍的絲毫感激之情。

王子押沙龍為基述國公主瑪迦所生,長得威武英俊,儀表堂堂,在以色列人中誰也沒有他長得漂亮,是個有名的美男子。他的頭發又密又長,以致不得不每年剪下一次,不然就太重了,每次剪下來的頭發有兩公斤。他有三子一女,全都生活在花團錦簇之中。

這位王子有車有馬有衛隊。他每天早晨起來站在城門口,遇有外地來京告狀的人,便主動打招呼,問其家庭住址。等對方講完以後,他往往這樣對來人說:“你看,明明是你這方麵有理嘛。可惜國王沒有設立州法官,有理無處說啊。”接著他還會加上一句:“若是我能當一名審判官就好了,那時不管誰來訴訟,我都會秉公斷案。”如果有人向他跪拜,他就會過去一把將人拉住並抱過來親吻。押沙龍對每個前來告狀的人都是如此,從而贏得許多人的愛戴。

由於大衛的統治日益專橫,賦稅也越來越多,忍冤受苦的人不少。4年之後,押沙龍認為追隨他的人已為數不少,就對父王大衛說:“陛下,我流亡國外時曾許下心願,說有朝一日我能回到耶路撒冷,一定到希伯侖燒香獻祭。請允許我到希伯侖去還願吧。”

“那你就安心去吧!”大衛王說。

於是押沙龍從耶路撒冷帶著200名隨從來到希伯侖,他早巳不願意生活在大衛王的控製之下了。一離開耶路撒冷,他就宣布自己為王。與此同時,他還特地派人到基羅請來大衛王的謀士亞希多弗。同時又派人到各處散布說:“當你們聽到吹號聲的時候,就呼喊‘押沙龍在希伯侖做王嘍!”

一時間,全國各地都知道押沙龍做王了。叛逆的聲勢越來越大,消息傳到耶路撒冷,大衛起初不相信這是真的,直到押沙龍的軍隊逼近首都時,他才在一片慌亂中對臣仆們說:“如果我們想逃脫押沙龍的話,就得趕快離開這裏!不然的話,他會把我們斬盡殺絕的!”

於是,在朝臣們的陪同下,大衛攜家帶口撤離了耶路撒冷,隻留下10名妃嬪看守王宮。

大衛率眾離開京城,渡過汲淪溪,哭喊著向曠野逃跑。大衛蒙著頭、光著腳,登上橄欖山。這時有人向他報告說,亞希多弗也隨押沙龍叛變了。

大衛孤戶篩回去,詐歸押沙龍,從中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

當朝臣們簇擁著大衛到達巴戶琳的時候,一個叫示每的人當麵咒罵大衛:“滾蛋吧,你這凶手,你這罪犯!你奪了掃羅的王國,殺了那麼多人。現在上帝要懲罰你啦。他把王位交給了你的兒子押沙龍。你這凶手完蛋啦!”

在大衛身旁的約押的兄弟亞比篩說:“國王陛下,怎麼能讓這隻野狗咒罵你呢?讓我過去砍下他的狗頭!”

“算了吧,”大衛對約押和他的兄弟亞比篩說,“我的親兒子尚且要索取我的性命,何況別人,由他罵去吧。”

大衛一行繼續往前走,示每緊迫上了山坡,邊走邊罵,還邊扔石頭,向他們身上吐唾沫。大衛和隨從們一直沒有理他。他們來到約旦河邊,實在走不動了,就坐下來休息。

且說戶篩奉大衛之命回到耶路撒冷,剛好押沙龍也到了。戶篩迎著押沙龍歡呼道:“陛下萬歲!陛下萬歲!”

“戶篩,你對大衛王的忠誠何在?”押沙龍問他,“你為什麼不跟他去呢?”

“我哪能去呢?”戶篩說,“我隻追隨上帝和人民選定的人,所以我要留在你身邊。我過去侍侯你父親,現在我要侍侯你啦!”

押沙龍轉身向亞希多弗問道:“我們已經來到這裏,你看下一步怎麼辦呢?”

亞希多弗說:“去跟你父親的王妃們睡覺吧,她們留在這裏看守宮殿,這種事舉國臣民馬上就會知道,當臣民們知道你和你父親已成了勢不兩立的仇敵,手下人就會更加堅定得跟著你。”

於是他們特意在王宮的平頂搭起一座帳篷,押沙龍當眾與父王的王妃們同床共枕。

亞希多弗不僅是個謀士,而且還會打仗。他給押沙龍出謀劃策,提出由他率領12000名精兵趁夜追殺大衛,說隻要殺掉大衛一人,其餘的就會像新娘歸順新郎一樣聚攏到押沙龍的身邊。這個主意得到不少人的讚同。押沙龍又把戶篩找來,問他亞希多弗的計劃是否可行。戶篩說那是個餿主意,因為大衛久經沙場,他一定不會和部下一起過夜,準是藏在山洞裏或在別人無法找到的地方,如果晚上去抓他,不僅會撲空,還會使戰局逆轉。

他向押沙龍建議道:“動員全體以色列人,由你親自帶領上戰場,進行無孔不入的全麵圍剿。如果他逃進一座城,那我們就帶著繩子,把那座城拉下山穀!”

戶篩的建議博得滿堂喝彩,都說這比亞希多弗的主意強多了。亞希多弗氣得騎上驢跑回家,上吊縊死了。押沙龍的作戰計劃確定以後,戶篩秘密派人給大衛送信,要他趕緊渡過約旦河。

正在河邊歇息的大衛接到報告,不顧疲勞,立刻率眾連夜渡河。天亮以前,全部人馬登上彼岸。當押沙龍率領人馬搶渡約旦河的時候,大衛早已到了瑪哈念。

大衛把他的部下組織起來,分成三個縱隊,由約押等三人各帶一隊,準備迎敵。大衛對部下說:“我也要跟你們一同上戰場。”

“你千萬不要去,”部下們勸阻道,“我們這些人生死存亡,敵人都不在乎。可你一個人比我們萬人還重要,他們要的就是你。你最好是在城裏隨時策應我們。”

大衛同意了。他站在城門旁,目送自己的部下出發,並對他們說:“看在我的麵上,你們不要傷害押沙龍。”這就是大衛最令人欽佩的品格之一,他不會傷害要害他的人,即使是當年掃羅無情地追捕他,並竭盡全力要殺掉他時,大衛也始終沒有抬手反抗。現在他的兒子又公開反叛,並且要誅殺他,他也同樣不願讓押沙龍受到傷害。

兩軍在以法蓮大森林裏相遇,殘酷地廝殺了一天,戰鬥奪去了幾千人的生命。到傍晚的時候,押沙龍的軍隊被擊潰了。押沙龍騎著一匹騾子飛快地逃跑,突然碰見幾個大衛的士兵。他嚇了一跳,猛一挺身,頭發被掛在一棵大橡樹枝上,不想這平時令人羨慕的又密又長的頭發竟如亂麻一般地絞在樹杈上,難解難分。而那騾子卻不停蹄,任憑樹杈把主人從背上倒揪過去,吊在半空中。

大衛士兵見狀,知道國王曾經要求寬待押沙龍,所以沒有殺他,跑回去報告將軍約押。約押卻拿了3根長矛,跑到押沙龍動彈不得地掛在半空中的地方,對準他的胸膛連擲三槍,然後把屍體扔在橡樹下的一個坑裏。

押沙龍的死訊傳到大衛的耳朵裏,他頓時大哭起來:“啊,押沙龍!啊,押沙龍!如果死掉的是做爸爸的我,而不是你,那該有多好!”大衛確實悲痛不已。

戰爭結束,大衛率眾歸來,回渡約旦河的時候,看見示每領著1000人等在渡口上。示每看見大衛,趕上來匍匐跪倒在他的麵前,聲音顫抖地說:“陛下,饒了我吧!那天你離開耶路撒冷的時候,我冒犯了你,求你別跟我一般見識。王啊!我已知罪了,這就是今天我從北方支派中第一個來迎接陛下的原因。”

約押的兄弟亞比篩說道:“應該把示每處死,因為他咒罵了英明的大王。”

不料大衛卻說:“誰要你來多嘴?我是以色列的國王,我今天不允許處死一個以色列人。”隨後他轉向示每:“我保證不處死你。”

然而,大衛的安生日子並沒有過多久,當還在懷念著押沙龍的時候,他的另一個兒子亞多尼雅又挑起了叛亂。

亞多尼雅是大衛活著的諸王子中年齡最大的,相貌也相當英俊。大衛對他很寵愛,從來沒有訓斥過他一句。

押沙龍死後,亞多尼雅被大衛冊立為繼承人,但他卻迫不及待地想當國王。一天,他擅自搞了一套戰車、一支騎兵隊和大約50人的私人衛隊,找將軍約押和祭司亞比亞他,密謀起事。

約押和亞比亞他兩人考慮到自身利益,很支持亞多尼雅的想法。但是,當他們和另外一名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商量時,卻遭到了拒絕。

原來自從押沙龍死後,諸王子圍繞王位形成兩個派別:一派以亞多尼雅為代表,一派以所羅門為中心。撒督和拿單對所羅門很看好,認為他才是大衛最佳的繼承人。

而且,大衛也很喜愛所羅門,特別是曾多次公開讚揚過所羅門的智慧。亞多尼雅之所以急不可耐,最主要的原因,其實也就是感覺到了所羅門的威脅。

當所羅門知道亞多尼雅要叛亂的消息後,馬上先發製人,率兵包圍了亞多尼雅居住的“東宮”,將其置於死地。接著,又以武力將所有可能對他構成威脅的異母兄弟統統處死,使自己成為王位唯一的繼承人。

大衛知道消息後,雖對所羅門的殘忍大為不滿,但也因為自己身體的日漸衰落而無能為力……

希伯來人逃出埃及之選

摩西,猶大教、基督教聖經故事中猶大人的古代領袖。據《聖經·出埃及記)載,摩西帶領在埃及為奴的猶太人遷回迦南(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地區的古稱),並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寫在兩塊石板上的十誡。

逃出埃及在希伯來人曆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為猶太教主要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那麼希伯來人為何要逃出埃及呢?讓我們看看《聖經·舊約》及其他相關記載:

神藉著約瑟被賣,成就他的救贖計劃,拯救了以色列一家,將他們帶到埃及去,直到他們力量加增,才能回去占有迦南地。

以色列在埃及寄居300多年,人數從原來雅各家的75人增加到逾200萬人,已經由一個家族成為一個民族。那時,有不認識約瑟的法老王在位,對日漸繁衍興盛的外族人產生不安,遂想到兩個方法來控製他們:(一)以做苦役,建築新城的方式,來消耗他們的體力。(二)下令殺掉所有以色列婦人所生的男嬰,以抑製人口的增長。但收生婆因著敬畏神,暗中違令,以色列民的人口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於是法老另生一計,就是命以色列人將所生的男嬰丟在河裏淹死。

正當此時,屬利未支派的一對夫婦,生了一個兒子,模樣俊美,他們不忍見他受害,便把孩子藏在筐裏,擱在河邊,讓他姐姐看管,碰巧被正在河邊沐浴的法老王之女所拾獲,

心生憐憫,便托孩子的姐姐找希伯來婦人乳養他。就在這奇妙安排之下,孩子仍由生母乳養,直等到他斷奶,才送進埃及王宮成為法老女兒合法的兒子。這孩子就是後來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摩西。

摩西在王宮長大,學習所有埃及人的學問和專長,他大概從母親口中得知自己是希伯來人,有希伯來人的身分與信仰。40歲時,他前去探望他的希伯來弟兄,見他們受虐待做苦工,因打抱不平竟失手打死一名埃及人。後來事情敗露,法老大怒,下令捉拿摩西,他隻好逃到米甸的曠野去,在那裏娶妻生子,過著遊牧生活,一晃40年。

有一天當摩西在何烈山牧羊時,耶和華的使者,藉著未被燒毀的荊棘為記號呼召他:要他回到埃及去,並領出多年來正受苦役的以色列人。

摩西回到埃及,在百姓麵前顯現了許多神跡,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接納,然後便和亞倫去見法老,要求容許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去侍奉耶和華。但法老心裏剛硬,不肯平白損失這麼多的廉價勞工,不但不肯放人,反倒加增他們的工作量,幾經交涉都沒有結果,神便藉著摩西之手在埃及降下九次的災禍。近乎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每一次災難過後,法老的心仍舊剛硬。

最後的災禍是在逾越節,神說:“因為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投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擊殺了,又要敗壞埃及一切的神……”在埃及的最後一夜,以色列人殺羔羊,將血塗在門楣和門框上,為要救他們的長子得免滅命。逾越節殺羔羊的晚上,乃是以色列史的轉折點,是神選民新紀元的開始,他們生養眾多,現在正要脫離壓製他們之人的毒手,他們為此起用新的曆法,並且要以此為永遠的定例,每年均紀念這日。

以色列人殺羔羊,將血塗在門楣和門框上,為要救他們的長子得免滅命。

逾越節的次日,以色列入從蘭塞起行,在一切埃及人眼前,昂然無懼地出走。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百姓的數目,光是20歲以上的男丁就約60萬,全部總數加起來可能超過200萬人,我們可以想像那種扶老攜幼,喧嘩熙攘的場麵,神的眼光來看,這是耶和華的軍隊,由此可見神對這群選民的期望有多深了!

以色列民在摩西率領下,浩浩蕩蕩的離開埃及。耶和華神與百姓同在,日間用雲柱領路,晚間以火柱帶領他們,可是在以色列民抵達應許地——迦南之前,需經曆曠野的窘困行程。這段時期乃是使以色列人的信心,經過認識神的大能,而達到更成熟的階段。他們曾多次的受試探,頭一個大難題就是法老反悔了,派六路軍馬追趕,逼到紅海邊,是神顯出大能,在海中開出道路,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第二個試探是肉體的需求,以色列人在曠野的飲食全由神親自供應,百姓為了滿足個人的口腹之欲而大發怨言,懷念在埃及所吃的肉鍋,不願以此生命糧來飽足他們的靈命。第三個試探是他們跪拜其他偶像,敬奉假神,沾染汙穢,惹神發怒。當摩西上山時,他們為自己製造了金牛犢以代替耶和華,因為他們不願等候那位不可見的神,寧可以自己的方法來替代。

更可歎的是,經過萬裏的跋涉,嚐盡了千辛萬苦後,目的就是為進迦南,可是以色列人卻在行近日的地時,因派人窺探,而得知迦南地的居民,不隻身材魁梧且城邑堅固,就心生懼怕而喪膽,更埋怨摩西:“為何領我們到此,使我們倒在敵人的刀下,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麼?”甚至在等候摩西上西奈山領受神所頒布的十誡時,因為不耐煩而鑄造金牛犢膜拜,神是忌邪的神,要滅絕他們,另外興起摩西的後裔成為大國。但是摩西仍然以民族為念,切切為以色列民祈求。結果,神應允了摩西,不立即消滅他們,但也不準許他們進入應許之地,除了約書亞與迦勒因著信心得以進入之外,其餘的都死在曠野,甚至連摩西也因一時的賭氣而喪失進迦南的資格。在漂流的日子完結後,約書亞繼承了摩西的工作,繼續帶領以色列人渡過約旦河,進入迦南。

從曆史的角度考察,猶太人逃出埃及的簡要過程是這樣的:在非洲和亞洲中間,有一片叫作阿拉伯的大沙漠。4000年以前,一個被叫作“塞姆族”(又被稱為“閃族”)的遊牧民族為了尋找水草,趕著他們的羊群在這片沙漠中到處尋找牧場。在大沙漠的北方,有一塊特別富饒的土地。它的形狀像一彎新月,被稱為“新月形沃土”。每當塞姆人趕著牛羊來到這裏的時候,當地人便把他們趕走。塞姆人把這裏看作天堂,他們特別想在這裏放牧生活。他們對當地人發動了無數次進攻,經過多次失敗,最後,他們終於占了這個地區。

塞姆族中有一支叫作希伯來人的部落。希伯來人想占有新月形沃土中一條狹長地帶,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希伯來人早就聽說這裏被人叫作“流著奶和蜜的地方”。但是這裏早已被一個叫作迦南人的部落占領。為爭奪這塊土地,希伯來人同迦南人進行了許多年的戰爭。迦南人十分英勇,希伯來人根本就不是對手。

被迦南人打敗的希伯來人處境十分的困難。全族的人聚到一起,商議部落今後的出路。一個老人說,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遍地羊群,年年五穀豐登的好地方。到過那裏的人都將它稱為“天堂”,它就是埃及。如果想要希伯來人過上幸福的生活,隻有去那裏。全族人最後一致同意老人的意見,離開巴勒斯坦,前往埃及。

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族長以色列帶領所有的希伯來人離開了巴勒斯坦,經過千難萬險,來到了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草原,並在那裏定居下來。埃及真是一個十分美好的地方,希伯來人在這裏安定地生活了幾百年。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法老拉美酉斯二世要建造兩座巨大的宮殿。他把希伯來人變成了奴隸,讓他們開山挖石,服各種苦役。過了幾十年,拉美西斯二世死了,埃及受到來自四麵八方的野蠻民族和海盜的入侵。

希伯來人的首領摩西乘機帶領全族人越過紅海,逃出了埃及。在逃離埃及的行程中,希伯來人受盡苦難,他們缺水少食,風餐露宿,每天行走在大沙漠中,有不少人想返回埃及,寧可重新當奴隸,也不願再受這種路途之苦。摩西看到他的族人對命運失去了信心,十分的痛苦。一天,當他們經過西奈山麓的時候,摩西爬上山頂。在山頂,摩西呆了足足40天。

下山後,他對色列人說,他見到了耶和華(希伯來人敬奉的神),並得到他的聖諭,有了它希伯來人就能交好運。後來,摩西成了猶太教的創始人。

逃出埃及後,摩西對希伯來人說,隻有回到迦南,才是惟一的出路。但是大多數希伯來人沒有勇氣同勇猛強悍的迦南人進行戰鬥。摩西隻好帶著希伯來人到處流浪。40年過去了,摩西已經成為一個衰弱的老人。不久,摩西去世了。

接著摩西領導希伯來人的是約書亞。這時希伯來人的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經過長期艱難生活的磨煉,年輕的希伯來人個個成為強悍勇敢的戰士。約書亞帶領他們經過無數次的戰鬥,終於渡過了約旦河,在迦南定居下來。

因此不難看出,希伯來人之所以要逃出埃及,是因為他們不能忍受當地的埃及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榨。

最古老的各平條約之謎

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的調子,戰爭中也倡導簽訂停戰和平條約,使人類能和睦地友好地相處下去。那麼世界上最早的和平條約是什麼時候簽訂的呢?

這要追溯到幾千年前的非洲土地上發生的一場戰爭。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在他的時代,來自小亞細亞的赫梯人發展起來,成為埃及最大的心腹之患。赫梯人不斷向外擴張,攻占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還攻陷了巴比倫帝國的首都巴比倫。接著,為了爭奪中東,又與埃及打了起來。

埃及人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帶領下,在集蓄力量以後,便向赫梯國發動了猛攻。

一天,赫梯王穆瓦塔裏正與臣下商議進攻埃及的計劃,一個書吏急匆匆地走進來,對國王穆瓦塔裏說:“國王陛下,這兒有一份緊急戰報!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率領十萬大軍向我國發動了進攻……”。

赫梯人能征慣戰,以勇猛頑強著稱,他們的工匠技藝其實也是頗為高超的,赫梯王大驚失色,差點從椅子上摔了下來。歇斯底裏叫道:“什麼,埃及也敢來打我們!不可思議,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的軍隊無敵於天下,他敢來碰碰,定打得他片甲不留!”但怎樣擊敗有十萬之眾的埃及大軍呢,赫梯王心中不由得一陣犯難。

赫梯王大聲問道:“誰有退敵妙計,快快獻出來!”他焦急地看著跪在下邊的大臣們,希望他們中間哪一個人拿出一條退敵的妙計。但是隻見他們麵麵相覷,誰也不說一句話。

這時一個叫納丁的將軍站起來道:“臣倒有一計……”他詳細地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國王聽了頻頻點頭,同意了他的作戰方案。

第二天晨光初露,埃及的部隊真向赫梯國浩浩蕩蕩地開了過來,隊伍分四個梯隊,先鋒隊由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領,很快接近了被赫梯人占領的敘利亞的卡疊石城。

古埃及的戰車。在今天的人們看來,與其說是一輛攻城掠地的戰車,倒不如說是一件細致精美的古代藝術品。拉美西斯二世乘坐的是一輛十分華麗的戰車,四周鑲嵌著黃金和寶石,

在晨曦中更是光彩奪目。這時,一個探子騎馬來報:“報告,已經快到卡疊石了。”站在戰車上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命令暫緩前進,縱目遠眺著周圍的景色:右邊的一條大道通向波濤洶湧的大海,左邊是懸崖深穀,中間夾著一條水勢湍急的河流。前麵是一片平原,遠處山崗上隱隱約約的城牆就是卡疊石城。

“報告法老,抓到了兩個間諜!”衛兵報告說。

“帶上來!”法老命令。

被俘的是兩個牧人打扮的赫梯騎兵。他們說,赫梯王為了避免衝突,已經命令軍隊退出卡疊石城了。拉美西斯二世大喜,下令全軍繼續向卡疊石進發。途中他嫌大隊行進太慢,便拋開大隊,隻帶著他的警衛部隊,迅速來到卡疊石城下。這時,赫梯王已經率領大軍沿著東麵的河穀,包抄到了埃及法老的後麵。早晨被埃及軍隊捕獲的兩個赫梯人,其實是赫梯王派他們來迷惑埃及人的。埃及法老果然上了當。赫梯王準備第二天一早圍殲為數不多的埃及軍隊,活捉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為了慎重起見,他再派兩個間諜夜間去觀察一下埃及軍營的地形。

埃及法老正在軍營裏準備明天攻城的戰事。突然,衛兵上來報告說:“陛下,又抓到了兩個間諜!”

法老命令:“帶上來!”

這兩個間諜和早上兩個不同,無論你問他們什麼都不肯說,拉美西斯二世大怒,下令嚴刑逼供。一陣功夫,兩個間諜就被打得皮開肉綻,實在招架不住,不得不把赫梯人明天要來反攻的計劃泄露出來。

拉美西斯二世正要追問詳情,一個衛士跌跌撞撞地跑進來報告:“赫梯人已把我們團團圍住了!”

這位古埃及的克赫努姆神,被古埃及人視為尼羅河之源的守護神,也被認為是製造生命的陶神拉美西斯二世頓時目瞪口呆。但他畢竟久經沙場,馬上鎮定下來。一個大臣說:“趁赫梯人還沒動手,打吧!”另一個大臣說:“突圍,再不突圍隻有死路一條!”

拉美西斯二世決定馬上突圍。

天蒙蒙亮時,法老全身披掛,跳上戰車率全軍向赫梯人發起進攻,赫梯人被埃及軍隊的突然行動弄得措手不及,全軍大亂,不少赫梯士兵沒命地往河邊跑,有的跳到河裏被淹死了。

赫梯國王馬上組織了反衝鋒。埃及士兵畢竟人數有限,被迫撤退。赫梯軍隊一下子衝進了埃及法老的軍營,拉美西斯一看不好,帶著大臣們上馬便逃。這時有一隊赫梯的騎兵追了過來。拉美西斯大叫:“快把我的護獅放出來來,拉美西斯養了一群護身的獅子,他從來沒有將它們拿來投入戰鬥。這次到了生死關頭,他便把他救命的最後一招使了出來。果然,赫梯騎兵一見獅子衝了過來,回頭便逃。

在埃及軍營裏的赫梯兵則在大搶埃及法老和大臣們的財物。埃及法老的金銀寶貝真是太多了,一箱又一箱,赫梯土兵看得眼睛也發紅了,紛紛擁上前去你爭我奪。

正當赫梯軍隊扔下刀槍、大肆搶劫的時候,埃及人的先鋒部隊渡海趕到,一下子把混亂不堪的赫梯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赫梯國王又組織了第三次衝鋒,把最後剩下的1000輛戰車和3000名士兵的後備部隊全部用了上去。埃及人殊死抵抗著赫梯戰車的進攻。卡疊石城郊到處是雙方士兵的屍體。埃及部隊人數愈來愈少,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赫梯軍隊眼看就要勝利了。突然,他們四散奔逃起來。

埃及法老感到驚奇,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天神相助來了?直到幾匹烈馬飛馳到他麵前,幾個騎兵向他舉臂歡呼的時候,他才知道,是他們的第三梯隊從敵人後麵殺過來了。赫梯人經不住前後夾攻,隻得敗退。

卡疊石大戰之後,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來越深。雙方不斷進行戰爭。

就這樣,埃及人和赫梯人展開了拉鋸戰。他們之間的戰爭整整打了16年。最後,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再要打下去兩個國家都要滅亡了。

公元前1296年,赫梯的老國王一病不起,死去了。新國王是老國王的弟弟哈圖西裏。這時的赫梯國已經像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再也無力站起來了。新國王決定派出友好使團去埃及講和。

拉美酉斯二世此時也無力再戰,見赫梯王主動講和,正中下懷。雙方在孟斐斯簽訂了和約。和約刻在一塊銀板之上,因此又叫“銀板文書”。上麵寫著:“偉大而勇敢的赫梯國王哈圖西裏”和“偉大而勇敢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共同宣誓:“從此互相信任,永不交戰;而且,一國若受其他國家欺淩,另一國應該出兵支援……”這就是留傳至今的世界上最早的一份和平條約。

和約簽訂後,赫梯王又將女兒嫁給了拉美西斯二世。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相安無事。

追逐希望的星辰

亞曆山大(前356~前323),馬其頓國王。少時師從於亞裏士多德。即位後鎮壓希臘各城邦的反馬其頓運動,並大舉侵略東方。自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4年,其先後打敗大流士三世、攻占腓尼基、滅亡波斯帝國、入駐巴比倫。在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與巴爾幹島領域內,建立了亞曆山大帝國。帝國因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在他死後,迅即瓦解。

公元1375年,位於地中海邊的埃及亞曆山大城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地震中的一聲轟響使亞曆山大城的標誌性建築,被譽為“世界第七大奇跡”的燈塔毀於一旦。此燈塔高200丈,上下可容納二萬人。塔內有房300間,塔頂有一巨大的火盆,塔後麵放置一麵被磨光了的花崗石反光鏡,50公裏以外的海船都可以看到它的火光。此燈塔建於公元前280年,其建造者就是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出生於公元前356年,馬其頓原是希臘北部一個野蠻、落後的部落小國。經過亞曆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的治理,這個民族逐漸強大起來。少年時的亞曆山大受過良好的希臘化教育,是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的得意門生,他特別崇拜《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英雄阿喀琉斯,並努力模仿他。少年時代,他就養成了倔強的性格,好大喜功,有很強的嫉妒心。他甚至會嫉妒父親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惟恐父親搶先得到了一切成就,使自己沒有建立偉業、留名天下的機會。從16歲開始,亞曆山大就追隨父親南征北戰,顯示出他傑出的軍事天才。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與希臘反馬其頓聯軍在喀羅尼亞進行決戰。腓力二世指揮馬其頓軍隊的右翼,亞曆山大指揮左翼。希臘聯軍打得十分頑強,無數盾牌形成了堅固的壁壘,使亞曆山大的重裝騎兵束手無策。亞曆山大遂改變了戰術,令重裝騎兵占領前方小山,投標手將浸滿油脂的麻繩綁在標上,點燃後刺向對方盾牌。刹那間,盾牌牆成了一片火海;亞曆山大的重裝騎兵乘虛而人,一舉獲勝。戰後,馬其頓取得了希臘霸主的地位。

就在腓力二世雄心勃勃地要征服波斯帝國時,卻被他的部下刺殺。

亞曆山大大帝為何被稱為“軍事天才”呢?20歲的亞曆山大於公元前336年繼承了馬其頓王國的最高統治地位。亞曆山大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軍出征波斯,完成父親未酬的遺願。亞曆山大的遠征軍由35000名步騎兵和160艘戰艦組成,公元前334年,亞曆山大的鐵騎踏上了小亞細亞,同波斯軍隊交鋒。據說,出征前,亞曆山大把他所有的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予將士,有人問他,留給自己什麼,他豪邁地回答:“希望!”充滿必勝的信心。同亞曆山大相反,波斯的大流士三世卻是一個意誌薄弱,優柔寡斷,庸碌無能的統帥。雙方在長達一年的廝殺中,波斯軍隊敗退。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亞曆山大的俘虜。

亞曆山大抓住戰機乘勝前進,直撲波斯重鎮特羅斯城。具有戰略眼光的亞曆山大知道,要想擊敗波斯帝國就必須消滅波斯艦隊,要消滅波斯艦隊,就勢必先攻克特羅斯城,一旦拿下特羅斯城,艦隊後路已絕,便成甕中之鱉,無力交戰,消滅波斯也指日可待。波斯帝國也深知特羅斯城的重要性,所以當亞曆山大的大軍展開攻勢時,遇到了波斯軍隊的頑強抵抗。亞曆山大見陸上進攻不奏效,又改為海上進攻,最後又分別從陸地和海上一齊猛攻,這種雙管齊下的戰鬥持續了7個月之久,特羅斯城仍巋然不動。亞曆山大以他敏銳的軍事才能,終於悟出了破敵的要領。他命令將士在海上修築起長長的突堤,直逼特羅斯城下,然後在突堤上安裝木梯等攻城器具。特羅斯城終於在強大的攻勢中失陷了。這顯然是把古代土木工程學的技術應用到攻克城堡中的天才的軍事傑作,以後成為羅馬時代攻城克堅的軍事教科書,羅馬帝國也正是如此得益於亞曆山大的軍事戰略思想和靈活多變的戰術,才在世界格局的爭鬥中迅速崛起的。

攻克特羅斯城期間,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曾派使節以割地、賠款、聯姻為條件提議媾和,卻被亞曆山大輕蔑地拒絕了。他在給大流士的複信中傲慢地稱自己為“全亞洲的統治者”,自信能夠取得波斯帝國全部領土。不久,亞曆山大登上埃及的領土,由於埃及祭司的支持,未動幹戈便得到埃及。亞曆山大利用在埃及過冬的時間,建造了舉世聞名的亞曆山大城和亞曆山大燈塔。這座城市直到今天仍繁榮不衰,成為地中海第一大商港。

公元前331年春,亞曆山大從埃及回師東進,穿過敘利亞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在商加米拉平原同卷土重來的波斯軍隊主力進行了決定性的會戰。在這次會戰中,具有軍事天賦的亞曆山大又為世界古代軍事教科書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亞曆山大對“馬其頓方陣”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即在方陣兩翼配備騎兵,用方陣吸引敵人,騎兵兩翼進攻,步兵和騎兵配合,殺傷力極強。因此,當大流士三世的戰車滾滾而來時,方陣立即散開,退到兩翼,為戰車讓開了一條通道,然後用配備了石弩、石器的步兵“炮擊”戰車,粉碎了戰車的進攻。隨之亞曆山大親率右翼精銳騎兵,猛攻波斯軍左翼,全軍士氣高昂,銳不可擋,波斯軍全線崩潰。這古代一次次的戰爭吞噬了無數的建築,我們隻能從這幸存下來的壁畫中去一窺古人的古代文明次戰役使波斯殘餘勢力遭到了致命的重創,再也沒有反撲的力量了。亞曆山大長驅直人,深入波斯腹地。他進行了驚人的擄掠,洗劫了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王宮,奪得了無數金銀財寶。追蹤大流士到中亞,大流士被殺。波斯帝國滅亡後,亞曆山大自封為“亞細亞之王”,並開始了他更艱難更輝煌的道路,龐大的鐵騎經過亞利安拉、多蘭齊加拉,越過峻秀高聳的庫什山脈,進入伊朗北部,直達錫爾河。大軍在錫爾河休整過程中,與當地人一起修建了“最盡頭的亞曆山大港”。之後,亞曆山大率軍企圖繼續東征印度,直達太平洋,但在全軍將士的堅決抵製下,不得不下令返回故都蘇薩城。

亞曆山大經過大規模的軍事遠征,在遼闊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首都設在巴比倫。躊躇滿誌的亞曆山大仍繼續想擴大帝國的版圖。他下令修築運河網,同時乘船繞阿拉伯半島航行進行考察。正在他向自己的宏大目標邁進時,卻突然於公元前323年,患惡性瘧疾而猝然死亡。英雄一世,死時年僅33歲。

“孤膽英雄”的悲壯

漢尼拔(前247~183或182),迦大基統帥,少時立誌擊敗羅馬。公元前221年任西班牙的迦大基統帥後,於公元前218年遠征意大利(第二次布匿戰爭)並大敗羅馬軍。在紮馬戰役(前202)失敗後,逃往敘利亞,蓄意東山再起,繼續攻打羅馬,未果。自殺於小亞細亞的俾提尼亞。

在很多著名的文藝作品中,猶太人似乎成了精明商人的形象代表。可要是在3000年前,最精明和最成功的商人一定是腓尼基人莫屬。腓尼基是地中海東海岸古國,約相當於今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腓尼基人也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他們駕駛著狹長的船隻駛遍地中海的每個角落,他們的商人在地中海沿岸的每個港口做生意廣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的商業殖民地,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建立,公元前3世紀左右,它是當時地中海西部的強國。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為爭奪地中海的霸權而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也被稱作“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成就了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英名,他曾使羅馬人聞風喪膽,但這位善戰的名將最終仍未能挽救他的國家——迦太基,而是敗在了羅馬人的手下。他為何兵敗羅馬,也成為曆史上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漢尼拔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183年,青年時代的漢尼拔就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天才和指揮能力。他26歲時,被任命為迦太基軍隊的統帥。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領軍隊奪回了被羅馬占領的西班牙薩貢托城。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後,漢尼拔憑著超人的智慧,識破了羅馬人的戰略戰術,製定了在敵人境內作戰的方針。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領大軍,從陸路出征意大利。漢尼拔征服了沿途的各個部落,經過五個月艱苦的行軍作戰,抵達了歐洲著名的山脈阿爾卑斯山。漢尼拔決定悄然翻越阿爾卑斯山,給羅馬人以出其不意的打擊。可是阿爾卑斯山已進入封山期,山上白雪皚皚,道路崎嶇難行。經過近半個月的艱難跋涉,漢尼拔的軍隊終於穿越阿爾卑斯山。當漢尼拔的軍隊如天兵天將一樣突然出現時,羅馬軍隊被恐慌不安籠罩著,潰敗奔逃。漢尼拔乘勝追擊,因為杜伊留斯紀念柱。中古羅馬人為了紀念羅馬執政官杜伊留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功勳而建造的。這次戰爭的勝利,讓迦太基人無奈地放棄了西西裏島的管轄權,並賠償了3200塔蘭特。於公元前216年,占領了“羅馬糧庫”坎尼城,雙方展開了決戰。羅馬軍隊的人數大大超過了漢尼拔的軍隊人數。漢尼拔布下半月形的陣勢,凸出的一麵向著敵人,半月形的中心前半部是較弱的步兵,後麵是步兵主力,騎兵布在陣勢的兩端。漢尼拔的戰術在戰鬥中發生奇效,重創了羅馬軍隊。坎尼戰役後,羅馬可謂已陷入絕境,漢尼拔幾乎就要實現其征服羅馬的夢想了。然而好景不長,不久羅馬人就扭轉了戰局,漢尼拔最終未能完成其征服羅馬的宿願。這是為什麼呢?對此學者各有各的說法,一時難以定論。

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羅馬,這是由當時羅馬和迦太基兩國國內的形勢所決定的。當時的共和製的羅馬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盡管它是一個貴族共和國,平民和貴族之間雖然存在著矛盾,但在對迦太基作戰問題上,無論是統治階級內部,還是貴族和平民之間,意見是比較一致的,他們都希望通過加強在地中海的霸權地位,來獲得各自的利益。因此羅馬在對外擴張中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戰爭過程中雖屢遭失敗,但在每次失敗之後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直到最後取得勝利。相比之下的迦太基迦太基人曾是海上的霸主,漢尼拔憑借著熟悉的地理條件,大敗羅馬軍團。但是,古羅馬的強大是難以戰勝的,在公元前202年,漢尼拔有生以來第一次被羅馬人打敗了。從此,羅馬成了西部地中海的惟一主宰。在許多方麵就不如羅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後,統治階級內部明顯分為兩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張維護和鞏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為商業集團,主張繼續進行海外擴張,擴大在海外的利益。兩派的嚴重對立,直接影響和左右著迦太基的對外政策。漢尼拔代表著商業集團的利益,主要活動基地和據點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國內和政府內部,往往是大土地所有者占上風。所以漢尼拔轉戰意大利期間,始終沒有得到過迦太基政府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