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積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

湖南日報評論員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是因為那些身邊的凡人善舉,總能散發出一種啟迪、感召、引領的精神力量,引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民族的進步,有賴於文明的成長。這種支撐的力量,成長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全體社會成員能成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含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維度,既有富強、民主的目標,亦有文明、和諧的理想;既意味著經濟繁榮、政治清明和法治昭彰的社會建製,也意味著遵紀守法、崇德尚禮的社會生態。

當前,改革深水區的矛盾錯綜複雜,與之相伴隨,文化激蕩、思想交鋒、價值碰撞也更加明顯和激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國家、民族、個人根本利益交集的“最大公約數”,它能最大限度地為改革的推進整合力量、凝聚共識,最大程度地為改革帶來的利益調整減震和抗壓,是把億萬民眾連接在一起的精神紐帶。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種中國精神,需要經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化育和培養,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製度建設中、貫徹到依法治國的方略中、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中、深化到群眾性的精神文明活動中,真正讓其引領社會思潮、凝聚改革共識,在國家層麵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製度的信念,在社會層麵上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風尚的形成,為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引領社會全麵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形成健康的社會風尚,需要每個公民的協力;打造奮發的時代氣質,離不開億萬人民的參與。

時代發展變遷、轉型,道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關係大局、關乎民心、關聯民生的重大課題。社會上的種種誠信缺失、喪失道德底線的行為, 種種見利忘義、造假欺詐、損人利己的現象, 種種混淆是非、美醜、善惡標準的問題,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 信仰迷失、精神空虛等等, 看似是單個人的文明程度、道德水準不高所致, 實際上最根本、最深層的原因在於缺乏核心價值觀的支撐, 在於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還不夠強大。隻有持之以恒地倡導、蓄積起奮發向上的公民力量,把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作發自內心的精神信仰,社會的共識才能達成,共同的約定才能形成,有利於崇德向善的製度設計、規則製定才能有根本的遵循。

道德的力量蘊涵在每個人的行為中。核心價值觀各個層麵的價值理念,要通過公民的一言一行來闡釋、升華,它的不斷滋長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實踐。用善行善舉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在充實自身道德力量之時,也感召和引領更多人將核心價值觀導入內心深處。

成就偉大的事業,需要萬眾一心的國家意誌,需要同心戮力的民族精神,更需要昂揚向上、崇德向善的公民品德。涓流彙海、壘土成山,每個人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塑造出一個國家的時代氣質。

(2014 年3 月2 日《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