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解讀心理(2 / 3)

很多有心理障礙的人,把童年時期發展起來的、適合童年環境的、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做出行為反應的一整套方式,不適當地照搬到成年的生活中。心理分析把這些將兒童期與父母等關鍵人物的情感體驗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的現象,稱為“移情”。移情同時也是心理疾病分析治療的一種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心理分析治療是讓病人重新體驗過去的生活。童年的情感和衝突從無意識的深處浮現出來,實際出現了情感的回歸。病人一旦認識到他的心理障礙源於童年的情感記憶、幻想和本能欲望,認識到他使用了過去的“心靈地圖”,他就能增強自我,走向一個豐富而充實的人生。不幸的是,許多心理障礙患者並不認為他們使用的是過時的“心靈地圖”,他們竭力維護這種過時的“地圖”,拒絕對它加以修改,從別人的角度看,他們生活在過去,甚至生活在童年的幻想中,這正是他們感到迷惑和痛苦的根源。

通常人們說到移情時,常常僅指患者把童年對重要人物的情感移置於心理治療者身上。其實,移情問題不隻是心理治療者同他的病人之間的問題,也是父母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上司與下屬、朋友之間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經曆過童年生活,童年發展起來並在其後不斷描繪的“心靈地圖”,一旦不再適合當前的現實,就會產生移情現象,實質上就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心靈地圖”。許多心理障礙病人常常抓住“舊圖”不放,拚命抵抗修改“心靈地圖”

的過程,對於現實的信息棄之不顧,企圖要求客觀世界的變化發展適合他們的舊圖。因為他們懼怕修改“心靈地圖”的痛苦,竭力逃避現實,生活於童年的想像、幻想之中,結果由於不能適應社會的現實而更加痛苦不堪。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不能死守著一種東西不放,許多已經陳舊的東西,我們要及時更改和替換,就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這張心靈地圖。

警惕心理陷阱

工作中,生活中,常常會發現一些難以說清的心理現象。如果說感情的自我迷失危害很大,那麼心理的迷失危害是更大的。而且因為某些心理現象的某些特征,往往很難被認識到是陷阱,比如從眾心理、暗示心理、投射效應等等。因此,這些心理現象成為妨礙我們人生成功和生活幸福美滿的隱形殺手。我們必須時時警惕這些陷阱。

生活中常有人說:“我怎麼會這樣?”“我怎麼老是把事情搞砸呢?”“我的希望為什麼總是破滅呢?”出現了這些問題就要注意了,也許這些人已經掉入了某些心理陷阱。也許我們都認為自己沒有錯,但也許你已經處於某種心理陷阱之中。的確,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某些心理陷阱所騙,卻渾然不知,無法分清真偽對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由心理陷阱的一些特征所決定的。

首先,心理陷阱是一種誘惑力極強的黑洞。盡管我們知道心理陷阱雖然是一種有害的東西,但是我們對它的防禦能力卻很弱。這正如毒品一樣,人們明明知道它有害,還是對它上癮。

比如虛榮心理、懊悔心理等,許多人很難避免。

其實,心理陷阱是一種極具隱蔽性的東西。這些心理陷阱都是正常人的心理現象,它還不是心理疾病,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更具有隱蔽性,才更難以提防。比如權威效應,對權威的崇拜好像是天經地義的,這就容易使人對權威的一切都絕對地聽從,不敢突破和有新創造。心理陷阱雖然隱蔽,卻實實在在地給我們每個人的言行以深刻而惡劣的影響。

最後,心理陷阱很容易被我們接受並內化,而且很容易傳染。即使人們知道一些心理是不對的,但還是喜歡接受它,適應它。比如妒忌心理,好像在一些情況下,沒有點嫌忌心理你就不正常似的。比如信讒心理,你明明知道這樣不好,還是容易輕信。

或許,這些心理陷阱是人性本身固有的弱點,但是科學地認識它們,盡量避免被自己的心理陷阱所騙,卻值得我們努力。

生活中常有人走進心理陷阱,但是經過別人的開導又可以輕易地走出來,以下兩個故事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些人是如何走出心理陷阱的。

故事一:有位老媽媽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一個賣傘的,二女兒在染坊工作。這使這位母親天天憂愁。天晴了,她擔心大女兒的傘賣不出去;天陰了,她又憂傷二女兒染坊裏的衣服晾不幹。她這樣晴天也憂愁陰天也憂愁,不多久就白了頭。一天,一位遠方親友來看她,驚訝她的衰老,問其緣由,不覺好笑,就說:“陰天你大女兒的傘好賣,你高興才是。晴天你二女兒染坊生意好也該高興才是。這樣你每天都有快樂的事,天天是好日,你幹嗎不撿高興專拾憂愁呢?”老媽媽換個角度想:“言之有理!”從此,她笑口常開,幸福每一天。

故事二:夏天的傍晚,有一美麗的少婦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劃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艄公問:“你年紀輕輕的,為何尋短見?”“我結婚才兩年,丈夫就遺棄了我,接著孩子又病死了。您說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艄公聽了沉吟有頃。說:“兩年前,你是怎樣過日子的?

”少婦說:“那時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呀……”艄公問:“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少婦說:“沒有”。艄公問:“那麼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兩年前去。現在你又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了。請上岸去吧……”話音剛落,少婦恍如作了一個夢,她揉了揉眼睛,想了想,便離岸之了。從此,她沒有再尋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