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揭開常見心理的神秘麵紗(1)(2 / 3)

“運動能使你拋開心事,拋開煩惱,讓你腳踏實地感受自己在做什麼”。

9.莫再沉溺。

有許多人挨過了創痛期之後,最終會感到必須有所為,也許是創設有關組織,或寫書,或是參與促請公眾關注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幫助他人是很有效的自療方法。

人人都想克服危機。每一個人都想獲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沒有人會喜歡巴結別人,過平庸的生活。也沒有人喜歡自己被迫進入某種情況。

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這樣,自卑就被逐步克服了。

鼓起自信的風帆,劃動奮鬥的雙槳,你一定會發現一個生氣勃勃的你,一個瀟灑自如的你,一個成功的你!

第三節去掉猜疑的枷鎖

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像。陷入猜疑誤區的人是活得很累的。如果猜疑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真的友誼;發生在戀人之間,會妨礙感情的發展;發生在同事之間,會影響正常的工作。

猜疑別人也是在懷疑自己。我們的心胸時而被猜疑打開,時而又被猜疑關閉,具體地說,猜疑是一種矛盾心理的體現。

過分的猜疑極容易轉換為精神病態;而過分的相信,又很容易被他人所愚弄。

猜疑會產生許多痛苦的細胞,使我們長夜難眠,因此,化解那些不必要的猜疑最好方法就是相信自己。

正常的人是無法擺脫猜疑的。良好心態的猜疑使我們保持高貴的理智;而狹隘的猜疑卻使我們喪失信心和鬥誌。

把猜疑的心窗打開,讓黎明的陽光滿照進來,這才是猜疑釋放後產生出來的真正力量。

猜疑會讓人心性大亂

猜疑是在沒有確切根據的情況下主觀臆斷地做出他人不利於自己的判斷。當人希望了解事實真相而又無恰當的依據時,往往會猜測、懷疑,有時還會在猜測、懷疑的基礎上產生對他人的偏見。在同事、朋友的交往中,在戀人、夫妻的關係中。猜疑心理十分常見。猜疑使誌同道合的合作者分道揚鑣,使朋友隔閡,使夫妻反目,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誤區。猜疑的人也因其猜疑影響人際交往,影響生活幸福。

趙君是一家公司的業務經理,年輕而英俊瀟灑,搞公關很有辦法,辦事能力強,公司經常派他出差在外,這卻使其妻頗費心機,生怕帥氣的老公在外被別的女人勾引了去。於是,妻子對他采取了以下和權的防範“措施”:一方麵,每當趙要出差時,出差前總是主動示愛,其意一是表達真切的愛意,用情束縛趙君;二卻是想在出門前把趙君“喂飽”,以防他萬一心血來潮行為出軌。另一方麵,每當趙君出差返來時,更是熱情伺候,常常迫不及待地與趙君及時情意綿綿一番,其意一是小別勝新婚,“性趣”使然;二是可以“查驗”丈夫在外是否有負於她,盡管這辦法並不科學而隻是自己的一種感覺。如果趙君歸來表現不好,她的心裏就直犯嘀咕:丈夫在外是不是有了外遇?

一次,因誤了車次趙君歸來已經半夜時分,連日的旅途奔波實在太累了,簡單洗漱後就想休息。可妻子還要履行她的做愛查驗程序,趙君無意掃了妻子的興趣,便強打精神勉強做愛,顯然精力不濟,導致最終失敗。趙妻不悅,長期隱匿在心頭的猜疑頓時變成妒火,噴薄而發。見妻子一點也不體貼人,竟懷疑自己有外遇,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在外奔波還不是為了這個家,趙君頓時也火冒三丈。片刻間,二人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大吵一番。

事後,二人陷入了冷戰,長時間冷眼相對,家庭的溫馨蕩然無存,趙君的差還是要出的,隻是一切都變了,婚姻大廈眼看岌岌可危。

作為妻子,應該信任自己的丈夫,相信丈夫的道德。這也是自信心的具體體現。如果對丈夫的行為無端猜疑,那隻會對其產生無端刺激和傷害,從而造成夫妻之間的隔閡。可見,無端的“疑神疑鬼”是有極大害處的。

猜疑的實質是缺乏對他人的基本信任,猜疑者不從他人的行為表現中得出判斷,而是認為他人表裏不一,有所隱蔽,對自己可能有所欺騙,因而對他人反複考察,希望證實自己的疑心。但在現實中很多事情都是難於查證的,於是猜疑者就更有理由去懷疑。而且一旦對方發現你在查證一些事情時,就已經覺察到你的不信任了,猜疑者隻能偷偷地考察,偷偷地懷疑。

猜疑對人的心理效應,是給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即讓人覺得他人是不可靠的,有問題的。

猜疑是破壞性極強的毒素

有這樣一個寓言:

從前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

丟斧子的人一開始就把自己引?——進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來,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

古人雲:“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係。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信心不足。那些不自信的人總以為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算計自己。這些莫須有的想法讓他們陷入了猜疑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有些人以前由於輕信別人,在交往中受過騙,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損失和感情挫折,結果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一個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生猜疑心理。這種對環境、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任的思想,對交往挫折的自我防衛,又何嚐不是在作繭自縛呢?

“疑人偷斧”諷刺了那種疑心重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甚至毫無根據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謂“疑心生暗鬼”

。有些人疑心病較重,乃至形成慣性思維,導致心理變態。一個人如果心胸過於狹窄,對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無端猜疑,不但會影響工作、影響人際關係、影響家庭和睦,還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測基礎之上的,這種猜測往往缺乏事實根據,隻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毫無邏輯地去推測、懷疑別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歡分析深藏的動機和目的,看到別的同學悄悄議論就疑心在說自己的壞話,見別人學習過於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圖。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還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是極大的危害。為此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到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

,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禍根。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對他人對自己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

戒除猜疑的毛病

美國西部電力公司芝加哥分公司的會計部每月都得做非常細密、複雜的職員薪金計算,會計部有一名老職員,這位老職員根據自己的多年經驗,想到了一套非常簡化的薪金計算法。

但是,他將自己所發明的方法,保持著極端的秘密,絕不交給其他同事。他的真實目的是,想讓自己長久地成為會計部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人。

渥路達·基路德從學校一畢業,便不顧父母的反對,進入這個電力公司當新職員。他當時想,既然那位老職員能夠想出來簡易計算方法,那麼,大學畢業的自己當然也能想出來。

此後幾個星期中,基路德利用了夜晚的全部時間,來研究簡易計算法的發明。結果,他終於也想出了這種方法。

不過,基路德並沒有像那位老職員一樣,把這一方法保密起來,而是自願地教給了同事們。

由此,他成了可以替代的人,反倒有了可以調升更高職位的機會。

當奧瑪哈分公司的經理職位要換新人時,最高管理層沒有把職位移交給那位老職員,而是任命了年輕的基路德。

這是他出人頭地的第一步,隨後便繼續步步高升,40歲時就出任了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董事長。基路德的成功,除了能力卓越這一點外,還因為他並不無端猜忌和防範其他同事,而是與他們坦誠相見,彼此信任,能訓練和團結他人為自己工作。

人群中,生性多疑、經常對人抱有防範之心的秘密主義者,為數實在不少。他們認為,一旦別人盜取了自己的思想並加以評判,那就會和自己對抗或在工作中加害自己。也就是說,他們對別人總是抱著戒備、恐懼的心理。所以,他們從不敢相信別人,也不願與他人分享某些積極的成果,更不敢委任別人擔當重任。凡事都要自己控製,這樣他們才會放心。

其實,這種人是心地簡單、頭腦僵化的孤獨者。無端猜疑和防範別人的結果,必將使自己也失去了支持和幫助,這就等於自己阻住了自己前進的道路。

那麼,在人際交往中應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第一,優化個人的心理素質。拓寬胸懷,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隻有擺脫錯誤思維的束縛,走出先入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隻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的諒解。

第四,無視“長舌人”傳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才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果。因此,當聽到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受騙上當。

第五,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曆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於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產生了猜疑心,你可以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猜疑有道理時,你因為做好了準備而免受其害;而當這種猜疑毫無道理時,就可以避免誤會好人。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麼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鬱鬱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同學朋友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

希望朋友們能撥開心頭的疑雲,摘下有色眼鏡,將愛和信任撒向人間。

第四節打開嫉妒的桎梏

嫉妒是來自地獄的一塊嘶嘶作響的灼煤。它像一條蛆蟲,蛀蝕和毀害著他人和自己。

但芸芸眾生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技不如人,卻對別人的成績嗤之以鼻,“妒人之能,幸人之失”,從而上演了一場場醜陋的嫉妒鬧劇。在現實生活中,為了別人評上了比自己高的職稱而指桑罵槐、為了某人得到領導的厚愛而憤憤不平、為了別人的生活條件比自己好而鬱鬱寡歡的也大有人在,給本已不太平靜的生活平添了幾多煩惱和些許紛擾。

每個凡人難免不嫉妒,但是傑出的人往往能用理性去抑製嫉妒,在難免產生嫉妒的地方,用它去刺激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阻撓對方的努力,但是那些被嫉妒之火所燃燒而迷亂理智的人,往往會被內心這種瘋狂的激情所消耗掉,使他人和自己兩敗俱傷。

嫉妒是焚毀你的毒火

《三國演義》中,有位英才蓋世、文武雙全的大英雄叫周瑜。這位當時很了不起的風度翩翩的美男子,年紀輕輕就執掌江東(吳國)的統兵大都督要職。尤其他在赤壁大戰中,更顯出叱吒風雲,謀略高人,指揮得當的政治軍事奇才。他居然以少量東吳和劉備之師,取得大破曹操83萬大軍的輝煌勝利,在曆史上,留下千古絕唱的赫赫聲名。據說,此人不僅披掛上馬,能征善戰,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文韜武略堪稱上乘,是位難得的英俊奇才。而且,周瑜還熟諳音律。有傳聞說他聽音樂演奏時,若誰奏錯一個音符,他便即刻能耳辨明詳。為此,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當後人對周瑜其人的褒獎盛讚之際,人們也同時看到了這位英才早逝者的兩大致命弱點,那就是他的量窄和嫉才。

周瑜一生度量太窄,人人皆知。比如,在取得火燒赤壁大戰成功後,竟容不下與他共同抗曹的諸葛亮的存在,並密令部將丁奉、徐盛擊殺諸葛亮。不料孔明早有準備,密殺不成。為此,周瑜萬分氣憤。如此不能容人的周瑜,密除同盟,過河拆橋,實在讓人心寒並為之可悲。

周瑜為什麼容不下諸葛亮?原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周瑜一著,尤其在關鍵時刻,事事想在周瑜之前,且能將周瑜內心活動看得入骨三分。正因如此,才使得量窄、嫉才的周瑜妒忌得寢食難安,並隨時想除掉才智高於自己的諸葛亮。而孔明總先於周瑜謀害前就有了防備,這更使量窄、嫉才的周瑜一次比一次氣憋於心。嫉才、欲加害孔明的結果,反把周瑜自己給活活“氣死”。

有道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周瑜在臨死之前,非但未能悔悟自己的致命弱點,反而含恨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一代英雄就這樣自掘墳墓,害人而最終害己。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像空氣一樣輕的小事,對於一個嫉妒的人,也會變成天書一樣堅強的確證;也許這就可以引起一場是非”,一旦你被嫉妒的毒蛇所纏上,那麼生活中就會有太多的事引起你的不平和憤恨,別人衣著比你的光鮮,你會憤憤不平;別人比你多和上司說了一句話,你會鬱悶一整天;別人的男朋友比你的帥,你會惱怒不止……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可能成為你心情煩躁的源泉,你會終日飽受嫉妒的折磨,最後被它灼傷。

嫉妒使你自毀前程

嫉妒往往來源於和他人的比較中,一旦認為他人在某方麵比自己強,便會時刻想著如何打擊、底詆毀他人,這樣的人不可能埋頭沉入自己的事業,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關注他人的一舉一動上,那個被他所嫉妒的對象就像一個長在他心頭的刺,這個刺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他因此而意亂神迷、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王鬆是某大學社會學專業大三的學生,他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這所名牌大學的。剛上大學時,他與班上同學的關係非常融洽,這當然與他的熱情大方、樂於助人的性格分不開。同學們都喜歡樸素、熱情的他。

可慢慢地,他產生了嚴重的不平衡心理。隻要別的同學哪方麵比他強,他就眼紅;隻要老師在同學麵前表揚別的同學,他心裏就酸溜溜的;他看見別的同學家境很好,不用勤工儉學就能過上很寬裕的生活,他心裏就特別不平衡,他時常怨恨自己沒有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看見別的同學得了獎學金或被評為“三好學生”,他就嫉妒得夜裏輾轉反側,暗暗埋怨上天的不公。

王鬆尤其看不慣與他來自同一所高中的一位老鄉同學。原來兩個人在高中時各方麵都不差上下,上大學後,老鄉同學的成績越來越好,而且被選為班幹部,他就更加妒火中燒了。於是他的注意力不在讀書學習上,而是時刻注視著老鄉的一舉一動,妄圖從中抓住把柄,他開始到處給那位老鄉同學散布流言蜚語,造謠中傷,大家都開始討厭他。他為了爭口氣,把老鄉同學比下去,在競選班幹部時竟然不知羞恥地在下麵做小動作、拉選票,結果他的陰謀被同學們識破,唱票時隻有他自己投了自己一票,搞得十分狼狽。一計不成他又生一計,在期末考試中,他知道憑自己的水平是拿不了高分的,於是,他就采用夾帶紙條的方式作弊。在最先的兩門考試中,他的計謀得逞了。正當他自鳴得意、覺得勝利在望時,在第三門考試中被監考老師抓個正著。老師說:“我早就注意你了,以為你會有所收斂,沒想到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弊。我再也不能容忍你的作弊行為了。”王鬆當下便痛哭流涕地求監考老師手下留情,可是學校的製度是無情的,王鬆的名字上了作弊的名單。當天,學校教務處就做出了開除其學籍的處分決定。

王鬆沒想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會是以被開除告終。他覺得無顏麵對自己的父母。於是,他一個人背著簡單的行囊去了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開始了流浪生涯。

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曾說:“過來就具有某些偉大品質的人的最可靠標誌是生來就沒有嫉妒。”每一個埋頭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而凡是好嫉妒的人常常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是投入到一些與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無關緊要的小事中:比如這個人的生活作風啦,比如這個人的學識啦,比如這個人的穿衣戴帽啦,甚至這個人臉上的幾顆雀斑、頭上的一根白發,一旦被這些人發現了,他們也會為此而興奮不已,並且會故作大驚小怪地議論紛紛:哈哈,原來他也不過如此呀!原來他……嫉妒的人是在不斷地對別人的打擊中尋找樂趣,以求內心平衡,而他們自己的生活卻因此而搞得一團糟。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說:“嫉妒的人常自尋煩惱,這是他自己的敵人。”與其說是別人的成功妨礙了他,倒不如說是他自己的關注點發生了偏離,自願從生活軌道上滑落而自毀前程。

去除嫉妒的毒瘤

羅素在談到嫉妒時曾說:“嫉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並非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裏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隻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化解嫉妒心理去除這顆毒瘤的良方是:1.自我認知,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要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別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限於主客觀的條件,不可能萬事皆通,樣樣比別人好,時時走在別人前麵。要接納自己,認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也要正確地評價、理解和欣賞別人。在因為嫉妒心理而給自己的精神帶來一些煩惱與不安時,不妨冷靜地分析一下嫉妒的不良作用,同時正確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做到“自知之明”。隻有正確地認識了自己,才能正確地認識別人,嫉妒的鋒芒就會在正確的認識中鈍化。

2.開闊心胸,寬厚待人:

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讚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個妙法:那時候在演奏鋼琴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麵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深表欽佩。

3.學會正確的比較方法:

一般說來,嫉妒心理較多地產生於原來水平大致相同、彼此又有許多聯係的人之間。特別是看到那些自認為原先不如自己的人都冒了尖,於是嫉妒心油然而生。因此,要想消除嫉妒心理,就必須學會運用正確的比較方法,辯證地看待自己和別人。要善於發現和學習對方的長處,糾正和克服自己的短處。而不是以自己之長比別人之短。這樣,嫉妒心也就不那麼強烈了。

4.充實自己的生活,尋找新的自我價值,使原先不能滿足的欲望得到補償:當別人超過自己而處於優越地位時,你若是聰明者就應當揚長避短,尋找和開拓有利於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新領域,以便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會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先前沒滿足的欲望,縮小與嫉妒對象的差距,從而達到減弱以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例如,某人雖無真才實學,卻善於鑽營,官運亨通,成為你的上司。對此,你大可不必猝發妒情,而應發揮自己的專長,在業務上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同樣可以令別人刮目相看。

5.升華嫉妒,化嫉妒為動力: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單位,每個人都要在具有競爭的環境中客觀地對待自己。不要把比自己優秀的同學或同事當成與自己有競爭關係的對手,要當成自己前進的動力。學會讚美別人,把別人的成就看作是對社會的貢獻,而不是對自己權利的剝奪或地位的威脅,將別人的成功當成一道美麗的風景來欣賞,你在各方麵將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總之,如同鋼鐵被鐵鏽腐蝕一樣,人很容易被嫉妒折磨得遍體鱗傷,我們要時刻提防它對我們心靈的腐蝕,遠離它從而獲得內心的自由與超脫。

第五節告別悲觀的陰雲

悲觀是人對自己言行自覺產生不滿的一種情緒,人群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麵容沮喪,精神萎靡,眼神中總有那麼一種抹不去的淒涼,這就是悲觀人群的統一表象。在悲觀者的心中,現實或多或少地被醜化了,他們對過去,對未來,都持有迷茫的心理。悲觀的人還容易產生沮喪、困惑、氣憤和挫折和心理。解決這種狀況的惟一辦法,是要保持樂觀健康的情緒,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的每一次起伏,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設計一條屬於自我的幸福之路,隻有這樣,悲觀的人才能漸漸走出悲觀的陰雲,擁抱生活中燦爛的陽光。

悲傷是一種自戕

任何一種心態都是每個人對生活的不同看法。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遭受這樣或那樣的打擊和挫折:因為高考落榜而精神萎靡或是因為失戀而憂傷,因為無法適應快節奏的工作而垂頭喪氣……這些心理多半是人們意誌薄弱,心態不成熟的一種表現。而這些異常的悲觀的心理往往導致磨難痛苦的人生,往往影響對世界的正確看法。悲觀者實際上是以自己悲觀消極的想法看客觀世界,在悲觀者心中,現實是或多或少地被醜化了的。社會上許多人,對未來和生活,往往持有一種悲觀的迷茫心理。對自己的過去,無論輝煌與否,都一概加以否定,心理上充滿了自責與痛苦,口中有說不完的遺憾和悔恨。他們還對未來缺乏信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都幹不好,認知上否定自己的優勢與能力,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陷。

他們經常出現食欲下降,失眠多夢,嗜睡懶動,或覺得自己比平時更敏感、更愛掉眼淚等,重者自我意象消極,時常自怨自艾,或心境悲哀、待人冷漠等種種失常心態。

20世紀的女作家,張愛玲的一生完整的注釋了悲觀給人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多麼巨大。

張愛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族小姐,卻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裏同讀者拉家常,但卻生活中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所以有人說:“隻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這種生活態度的確並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現代心理學的眼光看其實張愛玲的這種生活態度是源於她始終是抱著一種悲觀的心態活在人間,這種悲觀的心態讓她無法真正地深入生活,因此她總在兩種生活狀態裏不停左右徘徊。

張愛玲悲觀蒼涼的色調,深深地沉積在她的作品中,無處不在,產生了巨大而獨特的藝術魅力。但無論作家用怎樣流利俊俏的文字,寫出怎樣可笑或傳奇的故事,終不免露出悲音。那種滲透著個人身世之感的悲劇意識,使她能與時代生活中的悲劇氛圍相通,從而在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上臻於深廣。

張愛玲所擁有的深刻的悲劇意識,並沒有把她引向西方現代派文學那種對人生徹底絕望的境界。個人氣質和文化底蘊最終決定了她隻能回到傳統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傷自戀,因此在生活中,她時而在世俗的喧囂中沉浸,時而又沉浸在極度的寂寞中,最後孤老死去。

張愛玲的悲劇人生讓我們看到了悲觀對一個人的戕害是多麼慘重,然而現實生活中不止文豪有這樣的悲觀情緒,平常的人也會經曆這樣的心情。

有一位年老的父親,他有兩個兒子,他們都很可愛。在聖誕節來臨前,分別送給他們完全不同的禮物,在夜裏悄悄把這些禮物掛在聖誕樹上。第二天早晨,哥哥和弟弟都早早起來,想看看聖誕老人給自己的是什麼禮物。哥哥的聖誕樹上禮物很多,有一把氣槍,有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還有一個足球。哥哥把自己的禮物一件一件地取下來,並不高興,反而憂心忡忡。

父親問他:“是禮物不好嗎?”哥哥拿起氣槍說:“看吧,這支氣槍我如果拿出去玩,沒準會把鄰居的窗戶打碎,那樣一定會招來一頓責罵。還有,這輛自行車,我騎出去倒是高興,但說不定會撞到樹幹上,會把自己摔傷。而這個足球,我總是會把它踢爆的。”父親聽了沒有說話。

弟弟的聖誕樹上除了一個紙包外,什麼也沒有。他把紙包打開後,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一邊笑,一邊在屋子裏到處找。父親問他:“為什麼這樣高興?”他說:“我的聖誕禮物是一包馬糞,這說明肯定會有一匹小馬駒就在我們家裏。”最後,他果然在屋後找到了一匹小馬駒。父親也跟著他笑起來:“真是一個快樂的聖誕節啊!”

其實,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這樣,樂觀情緒總會帶來快樂明亮的結果,而悲觀的心理則會使一切變得灰暗。

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失火時,沒有怕黑的權利;戰場上,隻有不怕死的戰士才能取得勝利;也隻有受苦而不悲觀的人,才能克服困難,脫離困境。”

的確,我們不僅要知道在快樂的時候微笑,更要學會在麵對困難的時候微笑,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在挫折麵前,精神不倒,隻有這樣,你才能告別悲傷的淒涼,迎接生活的春日暖陽。

人生不是夢,俯仰勿悲悸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

卡耐基說:“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隻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

我國古代哲人也說,境由心造。的確,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在做事情之前想著一定能夠成功,那麼我們就會充滿信心;如果我們滿腦子的失敗情形,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夥都會有意躲開我們……

這裏要說明的就是一種最常見的特殊心理現象:暗示。

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暗示是指自己使某種觀念影響自己,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誌發生作用。

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辦事前照照鏡子、整整衣服、理理頭發。有的人從鏡子裏看到自己臉色不太好看,並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這時馬上有不快的感覺,頓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繼而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於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院就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當在鏡子裏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於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發黑時,馬上用理智控製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做做操,練練太極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好的,於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利於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