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揭開常見心理的神秘麵紗(1)(3 / 3)

暗示對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有時也給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誌結婚後很想懷孕,由於焦慮而十分害怕月經按時來潮,使懷孕失敗。由於這種迫切心情,所以當自己月經過期未來,就覺得自己懷孕了。很快又覺得自己開始厭食,惡心、嘔吐,喜吃帶刺激性的食物,於是到醫院就診。但經醫生檢查和化驗後,發現並不是懷孕。這是因為想懷孕的強烈願望及焦慮的心理因素,破壞了人體內分泌功能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影響下丘腦垂體對卵巢功能的調節,使體內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製,從而出現暫時閉經的結果。

當然,這裏並不是說暗示對於我們的生活,有絕對的控製權。因為生命不是這麼單純,所以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應該選擇積極的態度,用心去找出問題的起源,然後果斷地采取各種措施加以解決,而不至於發瘋似的在小圈子裏打轉,像一艘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卡耐基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在麵對困難的時候,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地向前走,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成為失敗者。”

三百年前,彌爾頓在雙目失明後,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變成天堂,把天堂變成地獄。”

蒙坦,這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也說,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不及他對發生的事情所持的心境來得深。

因為我們對事情的態度,完全要看我們自己怎樣來決定。

正如蒙坦所言,詹姆斯·納斯美瑟少校正是通過這不停止地思維,度過了他戰俘營裏九死一生的艱難歲月,並使自己的高爾夫球技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詹姆斯·納斯美瑟夢想著在高爾夫球技上突飛猛進,所以他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以達到目標。然而在他被關進戰俘營的7年中他並沒有機會碰高爾夫球杆,並且在設定目標時他的水平也隻是在中下遊,但是在他複後的第一次踏上高爾夫球場,他就打出了叫人驚訝的74杆!

雖然比自己以前打的平均杆數還低20杆,可他已7年未上場!真是難以置信。不隻如此,他的身體狀況也比7年前好。

納斯美瑟少校的秘密何在?就在於“心像”。

少校是在越南的戰俘營度過他人生的7年的。7年間,他被關在一個隻有4尺半高、5尺長的籠子裏。

這7年中絕大部分的時間他看不到任何人,沒有機會說話,也沒有任何體能活動。剛開始的幾個月他灰心至極,隻祈求著趕快脫身。後來他了解他必須發現某種方式,使之占據心靈,否則他會發瘋至死,於是他學習建立“心像”。

在他的心中,他選擇了他最喜歡的高爾夫球,並開始打起高爾夫球。每天,他在夢想中的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打18洞。他體驗了一切,包括細節。他看見自己穿了高爾夫球裝,聞到綠樹的芬芳和草的香氣。他體驗了不同的天氣狀況——陽光和煦的春天、昏暗的冬天和陽光普照的夏日早晨。在他的想像中,球台、綠草、碧樹、啼叫的鳥、跳來跳去的鬆鼠、球場的地形……都曆曆在目了。

他感覺自己手握著球杆,練習各種推杆與揮杆的技巧。他看到球落在修整過的草坪上,跳了幾下,滾到他所選擇的特定點上,一切都在他心中發生。

在真正的世界中,他無處可去。所以他步步向著他心中小白球走,好像他的身體真的在打高爾夫球一樣。在他心中打完18洞的時間和現實中一樣。一個細節也不能省略,他一次也沒有錯過揮杆左曲球、右曲球和推杆的機會。

一周7天,一天24個小時,18個洞,7年,看起來他什麼都沒有做,心理上,他卻完完整整地打了7年的高爾夫球,這才使他少了20杆,打出74杆的好成績。

這就是思想的威力,這就是積極暗示的作用。

在這似夢還不是夢的人生中,隻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灑脫過活。處於困厄之中,隻有為自己尋找一種方式,走出悲觀的禁錮,漫步在快樂的林陰大道,你就會發現心情突然變了,怒氣和沮喪也消失,心中充滿了寧靜,自然的色彩給人帶來陣陣的快意,所以為自己的情緒和心境安個轉換器吧,讓自己在人生中俯仰均無悲悸。

告別悲觀,瀟灑上路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霧中行走。遠遠望去,隻是迷茫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當你鼓起勇氣,放下悲傷和沮喪,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每走一步,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點。“放下悲觀往前走,別站在遠遠的地方觀望!”你就可以瀟灑上路最終找到你的方向。

很久以前,為了開辟新的街道,倫敦拆除了許多陳舊的樓房。

然而新路卻久久沒能開工,舊樓房的廢墟晾在那裏,任憑日曬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學家來到這裏,他們發現,在這一片多年未見天日的舊地基上,這些日子裏因為接觸了春天的陽光雨露,竟長出了一片野花野草。

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卻是在英國從來沒有見過的,它們通常隻生長在地中海沿岸國家。這些被拆除的樓房,大多都是在古羅馬人沿著泰晤士河進攻英國的時候建造的。

這些花草的種子多半就是那個時候被帶到了這裏,它們被壓在沉重的石頭磚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生存的機會。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們見到陽光,就立刻恢複了勃勃生機,綻開了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一個人,不管他經受了多少苦難,一旦愛的陽光照耀在他的身上,他便能治癒創傷,便能獲得希望,哪怕是在荒涼惡劣的環境裏,也依然能夠放射出自己的光和熱。

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事跡,就有利她證明了這一點。

1938年本田先生還是一名學生時,就變賣了所有家當,全心投入研究心目中所認為理想的汽車活塞環。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與油汙為伍。累了,倒頭就睡在工廠裏。他一心一意期望早日把產品製造出來,以賣給豐田汽車公司。為了繼續這項工作,他甚至變賣妻子的首飾。最後產品終於出來了,被送到豐田去,但是卻被認為品質不合格而打了回來。為了求取更多的知識,他重回學校苦修兩年。這期間,他經常為了自己的設計而被老師或同學嘲笑,被認為不切實際。

他無視於這一切痛苦,仍然咬緊牙關朝目標前進,終於在兩年之後取得了豐田公司的購買合約,完成了他長久以來的心願。此後一切並不就一帆風順,他又碰上了新問題。當時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切物資吃緊,政府禁賣水泥給他建造工廠。他是否就此放手了呢?沒有。

他是否怨天尤人了呢?他是否認為美夢破碎了呢?一點都沒有!相反的,他決定另謀它途,而和工作夥伴研究出新的水泥製造方法,建好了他們的工廠。戰爭期間,這座工廠遭到美國空軍兩次轟炸,毀掉了大部分的製造設備,本田先生是怎麼做的呢?他立即召聚了一些工人,去撿拾美軍飛機所丟棄的汽油桶,作為本田工廠製造用的材料。在此之後,他們又碰上了地震,整個工廠被夷平。這時,本田先生不得不把製造活塞環的技術賣給豐田公司。

本田先生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清楚地知道邁向成功該怎麼走,除了要有好的製造技術,還得對所做的事深具信心與毅力,不斷嚐試並多次調整方向,雖然目標還不見蹤影,但他始終不屈不撓。

本田宗一郎的事跡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挑戰自己生命中其他敵人都容易戰勝,唯獨自己是最難戰勝的;有位哲人說:“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大凡說服了,感動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不錯,當我們麵對困境時,不要小視自己的力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握別悲觀。當前景不太光明的時候,試著向上看——陽光總是那麼燦爛,這樣你一定會獲得成功的。

樂觀向上,笑對生活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

的確,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思想高潔,行為正派,能自覺而堅決地摒棄病態的想法。我們既可以堅持錯誤、執迷不悟,也可能痛改前非,改過自新,這都取決於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是大家創造的,因此,它屬於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擁有快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但是快樂也是有成本的。要得到快樂,必須先磨煉自己的耐性,先付出艱苦和等待。我們必須先播下種子,然後用不求收獲的,理智的心情去等待快樂的果實。

因為人的心理活動,沒有一刻的平靜,間或興奮、歡樂,間或沮喪、消極。快樂的人也有不幸與煩惱。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極情緒占領,或哀歎不已、灰心喪氣,或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不善於解脫排遣。

開朗人的特點是把眼光盯在未來的希望上,把煩惱拋在腦後。培養樂觀、豁達的性格,將會對你終生有益。

遇到情緒扭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回避一下,打破靜態體驗,用動態活動轉換情緒。隻要一曲音樂,就能將你帶到夢想的世界。如果你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起來,手腳拍打起來,無疑,你的心靈會與音樂融化在純淨之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你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

具有樂觀、豁達性格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他們都感到光明、美麗和快樂的生活就在身邊。他們眼睛裏流露出來的光彩使整個世界都溢彩流光。在這種光彩之下,寒冷會變成溫暖;痛苦會變成舒適。這種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輝,使美麗更加迷人燦爛。那種生性憂鬱、悲觀的人,永遠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陽光,春日的鮮花在他們的眼裏也頓時失去了嬌豔,黎明的鳥鳴變成了令人煩躁的噪音,無限美好的藍天、五彩紛呈的大地都像灰色的布幔。在他們眼裏,創造僅僅是令人厭倦的、沒有生命和沒有靈魂的蒼茫空白。

樂觀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樂觀像一首沒有歌詞的永無止境的歡歌。它使人的靈魂得以寧靜,使人的精力得以恢複,使美德更加芬芳。人的精神、靈魂、美德都從這種愉悅的心情中得到滋潤,盡管煩惱和不安總在時時吞噬著這種美好的心情,各種挫折和磨難會一點一滴地消耗它,但這如清泉甘露般的美麗心情永遠不會枯竭,而是曆久彌堅以至永遠。

所以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微笑著麵對生活,還必須注意以下幾條原則:1.要朝好的方向想。有時,人們變得焦躁不安是由於碰到自己所無法控製的局麵。此時,你應承認現實,然後設法創造條件,使之向著有利的方向轉化。此外,還可以把思路轉身別的什麼事上,諸如回憶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不要過於挑剔。

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麵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

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是在消極地幹涉他人的人格。怨恨、挑剔、幹涉是心理軟弱、“老化”的表現。

3.偶爾也要屈服。

當你遇到重創時,往往變得浮躁、悲觀。但是,浮躁、悲觀是無濟於事的。你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你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活動希望,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

4.要意識到自己是幸福的。有些想不開的人,在煩惱襲來時,總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誰都比自己強。其實,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方麵是不幸的,在其他方麵依然是很幸運的。如上帝把某人塑造成矮子,但卻給他一個十分聰穎的大腦。請記住一句風趣的話:“我在遇到沒有雙足的人之前,一直為自己沒有鞋而感到不幸。”生活就是這樣捉弄人,但又充滿著幽默之味,想到這些,你也許會感到輕鬆和愉快。

第六節摒棄逃避的借口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錯誤是逃避”,的確,在成功的道路上,逃避是一個極大的障礙,心理學家認為,逃避是一種“無法解決問題”的心態和沒有勇氣麵對挑戰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畏縮不前,戰戰兢兢,就永遠也看不到成功。

麵對競爭,麵對壓力,麵對坎坷,麵對困厄,有人選擇了逃避,有人選擇了麵對和征服,結果不言而喻,越是逃避越是躲不開失敗的命運,越是敢於迎頭而上的卻是能夠品嚐成功的甘甜。

最大的錯誤是逃避

現實生活中,常有人以逃避來麻醉自己,以減輕痛苦。

有些人想出去旅行。有些人則努力地尋找快樂,去各種地方,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也可能會做一些好的工作。但是,在我們能夠直麵這些事情之前,我們一直是恐懼的,不快樂的。

任務沒有完成、問題沒有解決、挑戰沒有應付……就好像舊賬沒有還一樣,最終還是要回來還債,並且交還本息,而它的利息就是品嚐自己的懦弱離開而種下的苦果。

如果一個人不能在重大的事情上接受生命的挑戰,他就不可能有平和,不可能有快樂的感覺,同樣,也不可能擺脫這些困擾。

侗軍有著令人羨慕的職業,他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不習慣麵對變化與改革。當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幹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歡的工作時,潛在的焦慮、恐懼與厭世情緒隨即湧上心頭。他本來可以去競爭另外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職位,可是他由於膽怯自卑而失去了競爭的勇氣。正是這種逃避競爭、習慣於退縮的心態,使他陷入絕望的深淵之中。這種扭曲的心態和錯誤的認知觀念使他放棄了所有的努力。其實,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意外和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能否以健康的心態來麵對是至關重要的。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正說明了逃避能夠帶來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一個雨夜,一隻猴子和一隻癩蛤蟆坐在一棵大樹底下,一起抱怨這陰冷的天氣。

“咳!咳!”最後猴子被凍得咳嗽起來。

“呱—呱—呱!”癩蛤蟆也冷得叫個不停。

當它們被淋成了落湯雞,凍得渾身發抖的時候。它們商議再也不過這種日子了,於是它們決定天一亮就去砍樹,用樹皮搭個暖和的棚子。

第二天一早,當橘紅的太陽在天邊升起,金色的陽光照耀著大地的時候,猴子盡情地享受著陽光的溫暖,癩蛤蟆也躺在樹根附近曬太陽。

猴子從樹上跳下來,問癩蛤蟆:

“嗨!我的朋友,你現在感覺如何?”

“啊哈,再好不過了!”癩蛤蟆回答說。

“我們現在還要不要去搭棚子呢?”猴子問。

“猴子老兄,你說是動刀動斧的砍樹皮好呢,還是在溫暖地陽光下飽飽地睡上一覺好呢?”

癩蛤蟆懶洋洋地說,“再說動刀動斧的碰到自己怎麼辦?”

“那好吧,棚子可以等明天再搭!”猴子也爽快地同意了。

它們為溫暖的陽光整整高興了一天。

天有不測風雲,傍晚,又下起雨來。

它們又一起坐在大樹底下。

“咳!咳!”猴子又咳嗽起來。

“呱—呱—呱!”癩蛤蟆也凍得喊個不停。

它們再一次下了決心:明天一早就去砍樹,搭一個暖和的棚子。

可是,第二天一早,橘紅的太陽又從東方升起,大地再一次灑滿了金光。猴子高興極了,趕緊爬到樹頂上去享受太陽的溫暖。癩蛤蟆也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曬太陽。

猴子又想起了昨晚說過的話,可是,癩蛤蟆卻說什麼也不同意:“幹嗎要浪費這麼寶貴的時光,棚子留到明天再搭嘛!”

這樣的情景,一直重複出現。迄今為止,情況都沒有變化。

生活中,我們常把明天作為今天逃避的心靈寄托,而當明天一旦來臨,你的逃避心理又在為另一個明白“起草稿”,這樣的人生不失敗又能如何?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停止你的抱怨、拖延、逃避吧。因為抱怨會趕走機遇;拖延會頹廢生命;逃避會讓你永遠守著今天而看不到明天。

有人說,一個人在心理狀況糟糕的時候,不是走向逃避和崩潰就是走向擔當和希望,有些人之所以一再的不如意,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選擇了逃避,如果我們能夠善待自己,接納自己,並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陷,克服逃避的心理,那麼我們就能擁有更為美好的人生。

不妨利用改不掉的怯懦

避免或逃脫責罰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多數人在“有利”與“不利”兩種形勢的抉擇中都會選擇趨吉避凶。通過各種“免罪”行為,人們可以暫時逃脫責罰,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但是逃脫並不是一種正當的行為,它本身就代表一種怯懦。在成功的道路上,怯懦心理是一塊絆腳石。

美國心理學家麥迪遜在他的名著《心理疾病》中說:“病態心理中,最隱秘而又最嚴重的是怯懦心理。”然後他又用科學的語言描述說:“怯懦有許多層次,自下至上,越來越嚴重。

它的層次依次是:失驚、恐怖、震駭等活躍情態,到惶恐、不安等沉靜情態。”

有時一個人表麵裝出不屑一顧的樣子,實則是因為骨子裏的懦弱,沒有麵對挑戰的勇氣,沒有承擔責任的真誠。懦弱對社會,對事業,都相當不利。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具備的要素中有一條很重要,就是勇敢無畏。作為普通人,不可能因禍得福、一舉成名,但如果活在擔憂驚恐中,一天到晚愁眉不展,一天到晚驚聲尖叫,看見這個心虛,看見那個害怕,那他的生活就會很累,也可能導致一輩子不成功。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科說:“軟弱甚至比惡行更有害於德性。”一個人如果發現自己身上有這種心理缺陷,就要設法克服它,或者合理地利用它,使自己變成一個勇敢的人。

事實上,一個人如果患上了怯懦這種心理疾病,首先要做的,是不要由此而自怨自艾。即使明知這種怯懦是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失敗的“罪魁禍首”,也不要因此自卑。

在驅除了自怨自艾這種不良心理之後,接下去你要做的,是找出生活、工作中能適合自己去進攻的突破口。

怯懦是一種很難祛除的心理宿疾,然而,怯懦也是可以被利用的。

一個具有怯懦心理的人,務必要記住你的突破口就是:清楚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氣質偏向,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怯懦。

做到這一點,你身上的缺點,就有可能隨機應變,轉化為優點。

下麵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中年男子郝毅是怎樣利用他的怯懦心理走向成功的。

郝毅唯唯諾諾地走到中年,在經過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後,他終於認識到:自己的怯懦是無法改變的,也沒有必要再改變。自己所要做的,是合理地利用這種怯懦心理。

有了這種認識,他開始采取主動了。

郝毅首先從自己家裏做起。

他老婆罵他時,他不再懼怕,也不再反抗,而隻是淡淡一笑,說:“我雖然無能,但我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老婆被他這種自信的微笑驚呆了。

之後他又說:“我會很快找到工作的。”

他老婆跟了他這麼多年,很清楚他怯懦的性格。所以,他這麼說的時候,她很高興。於是,他們的家庭,很快地恢複了和平。

然後,郝毅開始找工作了。

在一個個老板麵前,他顯得很鎮定。

郝毅仍是怯懦的,但他的怯懦中,已沒有了膽怯,隻有謹慎。

在謹慎的心理支配下,他不莽撞,也不畏縮,而是不急不躁、不卑不亢。他不會盲目去找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也不會在遇到一個自己合適的工作以後仍畏縮不前。

經過充分的準備,郝毅到一家私營公司應聘出納一職。他仔細地準備了自己的簡曆,準備了麵試的答辯詞。然後,他鼓起勇氣走向那個公司。

他迎著老板的目光,流暢地說出自己的準備詞。在老板不客氣的盤問中,他很小心,很得體,絕不浮躁。

老板被他從容打動了。

不久,郝毅有了新工作。

郝毅的成功在於他的一次心靈的革命,這場革命,是利用怯懦的革命。

為此,我們要告誡所有具有怯懦心理的人,一定要珍視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要輕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情和自己的事業,而最重要的是不要輕視自己的潛能。隻有這樣,你才能達到改善這種怯懦心理的目的。盡管改善怯懦心理之後,怯懦仍是怯懦,但卻去掉了其中的懼怕,增加了其中的謹慎。這種像是改善自己的形象之後,外貌仍是這副外貌,但談吐、舉止卻不一樣了。改善之後,你仍然是你,但此刻的你,已非以前的你所能比的了。記住:你比以前強了。

承擔責任,永不逃避

一個懦弱的人,必須培養和樹立責任心,才有可能勇敢地承擔責任才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否則會畏首畏尾,永遠走不出黑暗。不論遇到什麼問題,哪怕是麵臨失敗,也不要灰心喪氣,要勇敢地正視它,以積極的態度尋找應變的方法。一旦問題解決了,自信心也會為之增加。

無論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敢於承擔責任是一種永遠不會褪色的光榮,而同時,不敢承擔責任的人,是沒有立足於社會和發展自我的機會的。

任何一個人,朋友也好,愛人也好,老板也好,他們無一不喜歡與敢於承擔責任的人相處,共事和生活。然而生活中卻常常有推卸責任的事情發生。

楊君和餘偉是同事,他倆工作一直都很認真,也很努力。老板也對他倆很滿意,可是一件事卻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

一次,楊君和餘偉一同把一件很貴重的古董送到碼頭。沒想到送貨車開到半路卻壞了。因為公司裏規定:如果不按規定時間送到,他們要被扣掉一部分獎金。於是。力氣大的楊君,背起古董,一路小跑,他們終於在規定的時間趕到了碼頭。這時,心存小算盤的餘偉想如果客戶看到我背著郵件,把這件事告訴老板,說不定會給我加薪呢,於是說:“先把古董交給我,你去叫貨主吧。”

當楊君把郵件遞給他的時候,他一下沒接住,古董掉在了地上,成為碎片。他們都知道古董打碎了意味著什麼,沒了工作不說,可能還要背負沉重的債務。果然,老板對他倆進行了十分嚴厲的批評。

在他們等待處罰的過程中,餘偉避開楊君一個人走到老板的辦公室對老板說:“老板,不是我的錯,是楊君一個人不小心弄壞了。”

老板把楊君叫到了辦公室,楊君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老板。最後他說:“這件事是我們的失職,我願意承擔責任。另外,餘偉的家境不好,請求老板酌情考慮對他的懲罰。我會盡全力彌補我們所造成的損失。”

接下來的幾天,他們就等待處理的結果。終於有一天,老板把他們叫到了辦公室,對他們說:“公司一直對你倆很器重,想從你們兩個當中選擇一個人擔任客戶部經理,沒想到出了這樣一件事,不過也好,這會讓我們更清楚哪一個人是合適的人選。我們決定請楊君擔任公司的客戶部經理。因為,一個能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餘偉,從明天開始你就不用來上班了。”

“其實,古董的主人已經看見了你們倆在遞接古董時的動作,他跟我說了他看見的事實。還有,我更看重的是問題出現後你們兩個人的反應。”老板最後說。

餘偉推卸責任落得個失業的下場。你也會像他一樣不敢承擔責任,害怕災難降臨?但是你的不負責任決定了你被淘汰的結果。災難就是喜歡不敢承擔責任的人,老板就是喜歡敢於承擔責任的人。

現實生活中,有人為了躲避痛苦,而選擇逃避問題,逃避責任。其實成長,就是要經曆過無數挫折與失敗,能夠忍受痛苦,承擔責任的人,生活才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有這樣一則故事也說明了推卸責任的後果。

老鼠一族本來可以解決天敵貓給他們帶來的災難,但是因為沒有一隻敢於承擔責任,所以至今還在受貓的威脅。有這麼一群老鼠吃盡了貓的苦頭,它們召開全體大會,號召大家貢獻智慧,商量對付貓的萬全之策,爭取一勞永逸的解決事關大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眾老鼠冥思苦想。有的提議培養貓吃魚吃雞的習慣,有的建議加緊研製毒貓藥,有的說……最後,還是一個老奸巨猾的老鼠出的主意讓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連呼高明。那就是給貓的脖子上掛個鈴鐺,隻要貓一動,就有響聲,大家就可以事先得到警報,躲藏起來。這一決議終於被投票通過,但決策的執行者卻始終產生不出來。高薪獎勵,頒發榮譽證書等等辦法一個又一個地提出來。但無論什麼高招,好像都無法將這一決策執行下去。至今,老鼠們還在自己的各種媒體上爭論不休,也經常舉行會議……假如有一隻老鼠現在站出來的話,他將是一個鼠族英雄,會獲得別人的器重和信任。你和它們一樣,有時候在心裏也會有非常好的想法,在老板出現問題的時候,你也想去幫助。可是你就是沒有勇氣主動站出來,主動為老板解決問題,主動為公司的利益和榮譽著想,主動把責任承擔過來。

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猶豫使你不再勇於主動承擔責任。更嚴重的後果是你和老板的問題都得不到解決,最終你也將受這個問題負麵影響,很難獲得好的機會去晉升。

第七節丟掉麵子的羈絆

中國人向來好麵子,“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打狗還要看主人”,“不看佛麵看僧麵”,等等,這些關乎麵子的警句成百上千。

麵子可以說是一種偽善的工具,在本質上是進一步培養人的虛榮心。一般來說愛麵子、講麵子都是人的一種“本能”,屬於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合情合理、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凡事有度,如果過分地“愛麵子”甚至達到了“活受罪”的程度,麵子就會走向生活與人性的負麵。而那些欲望很強的人,就使出十八般武藝將麵子硬撐到底,結果得不償失。所以,不要讓麵子講過了頭,否則自己的生活永遠不會快樂。

太愛麵子,自釀苦果

中國人常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麵子”在我們的傳統道德觀念中的地位之重可見一斑。可以說,中國社會對人的約束主要就是廉恥和臉麵,然而若因此就一切以“麵子”為重,養成死要麵子的人生態度卻不是件好事。

賽西莉上大學一年級時,每月隻有5鎊錢做生活費,這本該夠用了,可是她卻時常感到拮據。有時同學邀她參加聚會,她隻好說“行”,即使那意味著第二天她的午飯沒有著落,也很難說“不”。

這天上午,她的姨媽邀請她陪去“某處吃午飯”。實際上,此時的賽西莉隻有20先令了,還得維持到月底呢,可是她覺得自己“無法拒絕”!

賽西莉知道一家合適的小咖啡館,在那兒可以一人花3先令吃頓午飯。那樣的話,她就可以剩下14先令用到月底了。

“哎,”姨媽說,“我們上哪兒去呢?午飯我從不吃得太多,一份就夠了。咱們去一處好點兒的地方吧。”

賽西莉領著她朝那家小咖啡館的方向走去,突然她姨媽指著街對麵的那家“典雅咖啡廳”說:“那兒不是挺好嗎?那家咖啡廳看上去不錯。”

“嗯,好吧,如果比起我們要去的地方您更喜歡的話。”賽西莉這樣說了,她可不能說:“親愛的姨媽,我的錢不夠,不能帶您去那豪華的地方,那兒太貴了,花錢很多的。”因為她在想:“或許買一份菜的錢還是夠的。”

侍者拿來了菜單,她姨媽看了一遍後說:“吃這份好嗎?”

那是一道法式烹飪的雞肉,是菜單上最貴的:7先令。賽西莉為自己點了最便宜的菜——隻需3先令。這樣,她用到月底的錢就還剩下10先令。不,9先令,因為她還得給侍者1先令呢。

“這位女士,您還想要什麼嗎?”侍者說,“我們有俄式魚子醬。”“魚子醬!”她姨媽叫道:“啊!對——那種俄國進口的魚子,棒極了!我可以要一些嗎?”